诗歌鉴赏历来是高考试卷中失分较为“强势”的板块,其原因是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所以做起来“东一榔头西一棒”,最后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答案能踩到点上吗,阅卷老师能判分吗?
其实只要我们能切实掌握一些方法,那么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决非难事。每一位作者,都想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只不过有的表达得含蓄,有的表达得直露而已。这里为大家介绍诗歌鉴赏中不可忽略的“五看”,希其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看标题
诗题中可流露出不少信息,鉴赏诗歌不可忽视这个重要的“头”。诗歌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可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及作者情感。
例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唐]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看到标题,我们就可大致揣摩出诗歌的主要情感,一个“送”字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无非是朋友离别时的依恋、惆怅等情感。 试题第2问: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
深情,请作简要说明,抓住标题去解决问题,是不会偏离大方向的。 答案: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二、看作者
看作者,也即“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等,会有助于理解和把握的作品内容。对于历代文学大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因为大时代、大背景是相通的。 例如:2010安徽卷: 岁暮①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试题第1问: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大诗人杜甫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他,时运不济,命运多舛,穷困潦倒,四处漂泊,然忧国忧民,时时渴望报国。这些,我们从小
学起就不断地接触、了解、认识着这位“诗圣”,再根据高中课本所学的《登高》一诗,当我们看到此题还难吗?
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三、看序注
一般序在诗前,注在诗后,有时会巧妙地安排在题干中。它们或交代创作的年代,或交代创作的缘由,或交代创作的背景,或交代创作的经过,或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帮助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注的作用其实和序相仿佛,不过位置不同而已。 例如:2010年浙江卷: 定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
试题第2问: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注解①对问题的解决可谓至关重要,看到注解①,我们就不难想
像出诗人被罢官后的心境,失意悲鸣的心情定会缠绕心头,但人又不能长久生活在痛楚之中,于是作者要出来常走走,到大自然中去排遣失意的心境,这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四、看诗句
前面的“三看”固然是鉴赏诗歌时的重要技巧,但把握诗词最主要的凭借,还是诗句本身。看诗句也就是要抓住诗词中的意象、诗词中的关键字、诗词中议论抒情的语句、诗词中的典故等,因为这些方面往往就是诗词主题或情感思想聚集的载体。抓住他们,看懂他们,也能理解诗词的内涵。 例如:2010年全国卷2: 梦中作① [宋]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试题第1问: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要想解决此题,除了借助注解,我想诗歌的3、4两句尤为重要,
“人换世”是一关键词语,“酒阑无奈客思家”是一重要的抒情语句,这两处可以说囊括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只要我们结合全诗稍加揣摩,其意必会自现。
答案: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五、看问题
“看问题”,其实就是看出卷者提供的问题,这一看往往会被广大考生忽视,有时这一看会让你“柳暗花明又一村”,因为问题中包含了丰富的信息,对我们理解诗歌、解决问题会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2010年四川卷: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
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试题第2问: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
应该说这一问为我们提供了及其丰富的信息,“伤感之情”让我们一下子知道了全词的情感,“隐含”一词让我们明白了这种情感委婉地表现的。带着这些从问题中挖掘的信息,再加上注解的帮助,还难吗?
答案:既是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诗歌鉴赏中的这“五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渗透交融的,企望有一种技巧可以把每一首诗词都赏析得清楚透彻,那是不大可能的。但若能切实掌握这“五看”,并多结合例证加强感悟,在最短时间内提高赏析能力,还是可以做到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