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34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踏上七年级的语文阅读之旅,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被我们熏陶、感染。在莫怀戚的散步中,我们学到了处理分(qí) 的艺术;在鲁迅的深切怀念里,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纯(cuì)的情感;在朱自清的春天里,我们闻到了酝酿( )在空气中的泥土气息;在.陆游的诗歌里,我们读到了诗人的爱国热忱( )。途中风景,尽情感受!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4分)
分(qí) 纯(cuì) 酝酿( ) 热忱( ) ..(2)文段中划线句子有语病,请将其改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应该精益求精,只有拥有这样的态度,才能在学习上更上一层楼。 ....B.我们遇到危险,应该沉着冷静,不要惊慌失措。 ....
C.父母常年在外,奶奶年迈多病,拈轻怕重,很多农活儿就落在了年仅十二岁的王安身上。 ....D.克服了这种心理障碍后,它马上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起来,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3.古诗文默写(10分)
(1)从这点出发,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2)________________,秋风吹散马蹄声。(谭嗣同《潼关》)
(3)孔子在《论语(十二章)》中对学与思关系的辩证讨论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诫子书》中诸葛亮从反面论证淡泊宁静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愁如歌,吟唱不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王湾用“鸿雁传书”的传说吟唱了对故乡的思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峨眉山月歌》)李白则用直抒胸臆,表达对于友人的深切思念。
4.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4分) 不会引用诗句,不会使用修辞手法,表情达意只会用网络流行语……这是目前一些年轻人使用语言的现状。这一现状,①________________,大部分网络流行语活泼有趣,结构简单;然而这种语言也存在明显不足,就是缺乏对细节的描摹,忽略人的细致感受:比如,面对大好春光只说个“赞”,就意味着省略了对春暖花开的细致感受;在键盘上随手敲出一串“哈哈哈”,就意味着放弃了对喜悦的贴切表达。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词语偶尔用用倒还可以,②________________,便可能是思维懒惰的征兆了。
语言不只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思维的具体呈现。我们选择了简单省事的网络流行语,也就等于选择了简单的表情达意的工具和思维方式,如果都变得越来越简单,就应该警惕起来了。
5.名著阅读(5分)
第 1 页 共 9 页
请根据《西游记》,完成下列各题。
(1)下面有关《西游记》的情节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作者是明代吴承恩。
B.悟空受八戒怂恿,在万寿山五庄观内偷食人参果,因不满道童的怒骂,将人参果树弄倒,幸亏观音菩萨救活了人参果树。
C.“三打白骨精”写白骨精先后变成女儿、母亲、哥哥来欺骗唐僧,被孙悟空一一识破打死,唐僧以为悟空打死了三个无辜的人,因此赶走了悟空。
D.在通天河,师徒遇到灵感大王,悟空和八戒化作童男童女,被送到庙中进献给灵感大王。两人与妖怪大战,后观世音菩萨前来收伏妖怪,原来是莲花池中的金鱼走脱。
(2)《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共经历了多少次劫难?请简要叙述最后一次劫难。(3分)
6.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解答下列各题。(7分) 材料一:
2016年-2020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及预测
材料二:2018年9月,国家版权局按照打击网络侵权盗版“剑网2018”专项行动的部 署安排,开展了整改活动。截至目前查处的侵权作品较数量庞大的短视频内容而言只是冰山一角,短视频侵权现象仍需重点治理和防范。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你的探究结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南抖音北快手”,抖音、快手作为热门的短视频软件受人追捧,今日班级举办了一场关于“玩短视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的辩论会。你认为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请表明观点并阐述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7-9题。(共10分)
第 2 页 共 9 页
在诗意之外
①“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②杜牧《山行》,流传千古。寒山,石径,白云生处,人间烟火,构成清幽静美又不失生气的画卷,最终化为经典的审美意象。但,在诗情之外,其实有更值得关注的话题——白云生处的人家,究竟是怎样生活的。
③产生这个想法,源于夏天在贵州的一次采访。正安县,石志村,一个村民散居山上山下的小村落,也是当地脱贫攻坚的前线。抵达石志村是一个阴天的下午。站在山脚下,当地干部对着面前的青山,一一指给我看:远处那几个房子,是我们村;那边半山腰,那一片房子,也是我们村;那边那个山尖尖,露出一点屋顶那个,对对对,也是我们村……我眯起眼睛眺望,厚重的云层遮住了夏日阳光,雾气缠绕在山间。几个灰色红色的屋顶,在绿色山体与乳白色云雾中影影绰绰,恍惚间有几分避世而居的幽远味道。
④但我意识到,我不是来游山玩水的。定睛再看,层林之间并不见道路,山上的百姓怎么出门?当地干部笑答:有公路,新修的,树木挡着呢,但是早些年,可是真没有。
⑤们坐车往山上去。果如其言,绕过几道弯,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沿着凌空延伸的电线,蜿蜒向山的深处。当地干部一路介绍:石志村一村之内,海拔落差超千米,以前,交通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不通公路走不了车,物资流通只能靠人力,大物件进不去也出不来。住在高处的几户人家,靠山里的方竹笋等物产为生,论收入其实不算穷,家具家电也不是买不起,但是买了却运不进来。山上有人生病了,多是靠村医走访问诊。而村医出诊,想把整个村走一遍,要天亮出门天黑归,一天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爬山。这几年,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分散居住的村民终于享受到车开到家门口的幸福生活……
⑥耳朵里听着,心中便生出点感慨。“白云生处有人家”虽然如诗如画,但对于这些世居山上的群众来说,生活的富足与便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可是在此之前,我虽也在不同的地方眺望过不同的山中人家,却只是在心里感慨过诗情画意,而从未思考过“诗中人”“画中人”的生活。
⑦在精准扶贫如火如荼的当下,那些生活在“白云生处”的人家,正备受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身在扶贫一线的干部,大河滔滔,想的是防洪防涝;烟雨迷蒙,想的是漏雨危房;鸡犬相闻,考虑的是农村民生的大课题;空山不见人,自有保护与开发的权衡涌上心头……厚重的现实责任,让扶贫干部对过去心中诗意的栖居多了很多现实的考量。
如今我们知道要“修旧如旧”,要“看得见乡愁”,更知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里面不仅有美好的传统意象,更有事关百姓福祉的发展要义,诗意与现实在这里得到完美的统一。譬如石志村的一项重要物产方竹笋,并非种植而是野生,正因为这片幽静青山没有过度开发,使得方竹林得以安宁生息,多年来竹笋才盛产不绝,可以说是山之静美带来的实惠;又譬如,山脚下“稻田养鱼”的生态农业,竟引得常居江湖湿地的鹭鸟频频光顾这片大山,“青山飞鹭”成为让人难忘的生态景致。
⑧在石志村崭新的硬化盘山道上,当地干部还说起一件事:之前没有路的时候,许多山上人家多年住在旧居,有时并不是因为盖不起新房,而是因为送建材上山的运费甚至比建材本身的价钱更高。而今,沿着硬化路盘山而上,路边处处可见村民热火朝天盖新房的情景,
第 3 页 共 9 页
为这座青山带来了火热的生活气氛。这种火热的气氛让人感动,这其实就是充满时代气息的新风景——在历史的进程中,人们正在脚下的热土上创造新的诗意。 7.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文章开篇引用诗句,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可读性,增加文章文采,同时也引出了 下文对白云生处人家生活的叙写。
B.以“我”的视角讲述,客观又直接地表达了对扶贫干部“修旧如旧”精准扶贫理念的赞美,有利于体现文章主旨。
C.“几个房子”“一片房子”“一点儿屋顶”中的“几个”“一片”“一点儿”等数量词的运用,强调石志村村民山上山下散居的范围广,为下文写政府修路、扶贫作铺垫。
D.“是我们村”“也是我们村”“也是我们村”,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石志村村民山上山下散居的面积大,为下文写省里推进硬化路“组组通”和扶贫干部让村民享受便捷又诗意的生活埋下伏笔。
8.文章第⑤段写石志村的交通状况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具体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标题“在诗意之外”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共12分)
想陪母亲散步
①小时候,我们上学,父母上班,彼此几乎没有同行的机会。稍长,在初夏的黄昏或清秋的晚上,经常看到一个年轻的后生陪着一个老太在街边散步,后生眉清目秀,举止斯文;老太一头短发,略有花白。两人并肩而行,娓娓而談。我每见此景,便心生羡慕,一次忍不住问父母。母亲一听便道:“噢,吴老师家的。吴老师去世了,儿子怕母亲伤心,经常陪她散步,是个孝子!”当时我心中便暗自许愿,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常陪母亲散步。
②孰料初中毕业,我即离家赴崇明农场务农,一年难得回家几次,每次都来去匆匆,还要会同学,而母亲白天上班,晚上忙于家务,能得空聊聊天就不错了,哪里还想得到散步?况且母亲毕生勤劳,在她眼里,散步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③直到我成家以后,才有了与母亲散步的机会。
④那年孩子出世才两岁,一直领他的岳母有事去浙江老家,我和妻子都上班,只得请刚退休不久的母亲临时来帮两天忙。这点活对她是小菜一碟。于是,黄昏时分,我便主动拉她在住家附近散步。时值立夏,树木已有几分浓郁,小草都高高兴兴。我兴致勃勃地向她介绍着目睹的一切,但她却并不怎么在意,话也不怎么多。【A】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烧。”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爸爸先克服一下。”就这样,我期待已久想陪母亲散步的愿望,便索然无味地结束了。
⑤当我送母亲回家,看到父亲那个高兴劲儿,这才感到父亲已离不开母亲了,而自己所
第 4 页 共 9 页
说的话实在太自私!从此再也不敢向母亲搬救兵了。
⑥母亲自幼家境贫寒,不识字,也是在开国大典后扫盲时上了几堂课,又幸亏父亲耐心教她,才认识了一些字,后来居然能读一些小说了。为了提高她的兴趣,孩子们常会带一些《红岩》《简·爱》等小说名著给她看。所以,她刚退休的那几年,每当我去看望,她多半手捧一部长篇小说坐在椅上认真阅读。见我来了,便会放下书本,高兴地挎起篮子,娘儿俩一起去菜场买菜。一路上,她会兴趣浓厚地讲述正读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令我感到吃惊的是,母亲居然能准确地说出小说情节的发展,评判出人物的好坏。她喜欢简·爱,同情苔丝,不喜欢莫泊桑笔下的杜洛阿,她说:“《漂亮朋友》中的那个男人真是坏透了,太缺德了!”
⑦有次说到兴头上,父亲下班回来,三人围在小方桌上吃晚饭,她仍意犹未尽地继续讲。父亲则不插话,只是微笑地望着她,仿佛是他的成果似的。当时我就想,何时我也能写部小说,散步时听她谈论,那该多有意思啊!
⑧说也奇怪,我与父亲散步,几乎没有肢体接触;而与母亲散步,走着走着,便会慢慢靠拢她,有时还会不由自主地挽住她的手臂,甚或轻轻搂住她的肩膀。起初她不太习惯,后来也就任由我了。与父亲散步,他会问起我的工作;母亲却很少问,其实我是很喜欢散步时听她谈小说的,但她说得更多的还是家常,即使再琐碎,我也只好耐心倾听,不敢打扰,从中却可以感受到一个母亲对家庭所倾注的心血,对每个子女的关爱。她所希望的就是每个子女都能过上好日子。
⑨有时父亲也会参与进来,但我仍会与母亲谈得多一些,这时父亲常被晾在一边,成为旁听者。一次忽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回头一望,他正跟在我们后面,原来他是故意掉队,暗中观察娘儿俩的散步背影呢!
⑩母亲71岁那年,我出版的一本书喜获大奖,兴冲冲地看望母亲,她听后自然高兴,娘俩又像往昔一样,一起去菜场买菜。这恐怕是我陪母亲的最后一次散步了。一路上她还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我也如实相告,主要是为了让她开心。【B】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仍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⑪现在想来,当年陪同母亲散步的那些日子,可以说是最难以忘怀和值得回味的幸福时光了。如果有来生,我还想陪母亲散步。 (作者:孙琴安。有删改)
10.请以“散步”为线索,将文中“我”与母亲之间发生的四件事补充完整。(4分)
看到一个年轻人陪着一个老太太在街边散步→ ① →“我”接母亲来照看孩子→ ② →母亲刚退休的那几年,“我”回家看望父母→ ③ “我”的书获奖后,回家看望母亲→ ④
11.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情感等角度给文章加上评语。请自选角度,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为它写一则批注。(4分)
【A】在返回的路上,我终于有所觉察,便问:“妈,您好像有心事?”她说:“是啊,我来这里,不知你爸这两天下班回来吃什么,他不会做饭。”原来如此!而我却大言不惭地说:“反正就两三天,只好叫我爸先克服一下。”
第 5 页 共 9 页
【B】如今她已去世,尽管我又获得一些荣誉,但这与母亲的存在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还有什么比母亲生命的存在更重要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本文与统编教材中莫怀戚的《散步》一文,都讲述了“陪母亲散步”的事情,请从主题和选材两个方面,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14分)
(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3-15题。(共10分)
【甲】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蜀鸡 宋濂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雓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雓,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乌来,与雓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驯。乌忽衔其雓飞去。鸡仰视怅然,似悔为其所卖也。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而覆于平流。羊肠之曲不能仆车,而仆于剧骖。此无他,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
(选自宋濂《宋文宪公全集》)
注:①【翁】鸟颈上的羽毛。②【雓(yú)】鸡雏。③【晨风】鸟名,一种猛禽。④【遽(jù)】立刻。⑤【仆】倒下。⑥【剧骖(cān)】七面相通的大道。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一狼径去 .
B.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有文而赤翁 .
去后乃至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与儿女讲论文义 .险躁则不能治性 .
⑥
⑤
①
②
③
④
D.夫巫峡之险不能覆舟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6 页 共 9 页
15.结合【甲】【乙】两文,分别谈谈你对“福生于所畏,祸起于所忽也”一句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6-17题。(共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6.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小令用短短28个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被称为“秋思之祖”。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跳出忧愁凄凉氛围,表达了游子看到这一温馨景色无限喜悦的心情。
C.“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发了天涯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 17.作者用了哪种词语描绘深秋晚景?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30分) 18.任选一题作文。(30分)
(1)题目:有 的日子会发光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题目:不寻常的旅行
要求:①记叙文。不少于5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语文试题答案
1.(1)歧 粹 niàng chén
(2)我们被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感染。 2.C
3.(1)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2)终古高云簇此城(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5)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第 7 页 共 9 页
4.①与网络语言的流行密切相关 ②但使用频率太高
(2)八十一次。返回途中渡通天河时,老鼋因唐僧忘了它嘱托的事情而把他们扔到水里,经卷全湿了;上岸后又有狂风大雾、雷霆闪电来伺机抢夺经卷。(2分,大意对即可) 6.(1)①2016至2020年,短视频用户数量逐年增长。②短视频用户的增长率2018年最高,达到107.02%,此后逐年降低。③短视频侵权现象严重,需重点治理和防范。
(2)示例:我认为利大于弊。短视频使信息传播得更加快捷,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使社会交流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体现了社会进步。对于存在的侵权、一些内容低俗等问题,可通过加强监管、正确引导等途径予以解决。 7.B
8.答案:“一条新修的硬化路进入眼帘……蜿蜒伸向山的深处”是直接描写,(1分)村干部描述的石志村以前的交通问题是间接描写。(1分)这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形成对比,表现了石志村修硬化路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突出了分散居住的村民现在享受着硬化路“组组通”带来的生活便捷。(2分)(共4分)
9.答案:①“诗意”在文中原指在外人眼里“白云生处”人家如诗如画的生活。②“诗意之外”指扶贫干部关注的石志村在如诗如画生活前提下的富足与便捷。③“在诗意之外”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诗意之美和现实之思巧妙融合为一体。(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10.答案:.①\"我\"萌生长大后陪母亲散步的愿望②陪母亲在家附近散步,却因母亲一直记挂父亲而觉得索然无味③\"我\"陪母亲散步,听母亲谈小说,唠家常④\"我\"陪母亲散步时,母亲难得地问起了\"我\"的工作情况。(意思对即可。每空1分,共4分)
11.【A】示例:这句话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叙述“我”与母亲的对话,一方面写出了母亲对父亲的担忧和关心,另一方面写出了\"我\"的细心与自私。
【B】示例一: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点明自己获得荣誉的幸福感与母亲存在的幸福感相比算不了什么,任何事都没有母亲的生命重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和感激 之情。
【B】示例二:这句话语言平实,但情感强烈。将自己获得荣誉的幸福感与母亲存在的幸福 感进行对比,朴实的语言中渗透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意思对即可。角度1分,分 析3分,共4分)
12.主题上:本文侧重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莫怀戚的《散步》侧重表达要营造互敬互爱 的和谐氛围。选材上:本文以时间为序,选取不同时段陪母亲散步的情景,做到了选材广泛; 莫怀戚的《散步》,选取了祖孙三代人一起在田野上散步的生活场景,做到了选材典型。(意 思对即可。主题2分,选材2分,共4分) 13.(1)A
14.①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少时,犬的意思错一个扣 1分)②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从隧道进入来攻击屠户的背后。(洞、隧入的意思 错一个扣1分)
15.福气在于有所畏惧,灾祸发生于有所忽视。
第 8 页 共 9 页
屠户的“畏”指的是害怕狼,把担子的骨头扔给它们,“福”指的是最后杀掉了两狼,得以 保全;蜀鸡的“忽”指的是轻易相信乌,错信其为“兄弟,甚驯”,“祸”指的是鸡雏被乌衔 走,于事无补。 16.B
17.通过“枯藤”“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大量名词(意象叠加或列锦法)描绘深 秋晚景。主要表达了游子在天涯漂泊的孤寂愁苦和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第 9 页 共 9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