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作文更精彩
——浅探初中作文的从生活中选材和立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都无不透露出一个信息,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透过生活这扇窗户寻找、发现、提炼生活的真、善、美,这也是我们作文教学永恒的课题。而现在的初中孩子生活中基本都是学习,小学里还能在周末时和爸爸妈妈进行短程郊游,寒暑假来个长途旅游,小学里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而到了初中这些都乏善可陈。所以我们在孩子写作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学生的作文里出现“记得有一次”,而不是“这几天“或者”最近“;我们还能在初三孩子一直留恋于看到写小学三年级时候的事情;我们也能发现雨天送伞、半夜某人送我去医院、深夜妈妈递给我一杯奶茶等等这些素材是学生酷爱的写作素材。这些都在向我们发出警告:孩子作文素材匮乏,导致作文千篇一律。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又要求学生带着显微镜去发现生活,这是不是有点让他们摸不着头脑?怎么去发现生活、怎么使自己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写出让老师耳目一新、让老师感动,而又确实是自己真实体验的作文,让人在真实中感动,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浅陋的经验作一交流。
一、选材篇:用新视角去发现生活,扩大素材的范围。
生活是个万花筒,如果我们一味地去跟孩子讲,去关注生活、去发现生活,孩子会迷茫。这就好比一个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你对他说,你要好好工作啊,你要认真工作啊。说了一万遍,这个新教师也觉得这个要求是没有可操作性的。如果换个角度说,比如,你要多听一听优秀教师某某某的课,你要把历年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中考卷好好地研究研究,看看考试的趋势,你要多阅读、查看优秀课例的视频等等,这样就有操作性多了,相信这个刚毕业的新教师也会马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努力的方向。学生也是如此。所以,我可以进行序列化作文教学,序列化可以有多种类别。比如我们的生活可以分为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这也是序列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类别。
随着中考作文要求越来越高,分值越来越大,谁能在中考分得最多的一杯羹,我认为作文选材的新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常言道:“文贵创新”,就是说选材的新颖性对于写作何其重要。试想,当阅卷者面对那些被写了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选材时,是不是会产生一丝的不快?下面就我从四个生活层面来逐一浅析。
1.发现细节,写出新意
首先说家庭生活,教材就是最好的例证。因为这些在我们的教材课本中都有所体现,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邹韬奋的《我的母亲》、莫怀戚《散步》等都是从家庭生活中选材,成为精选的名
1
a
篇。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孩子去发现自己的家庭生活,但随着中考作文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素材,比如送伞、半夜生病送医院、晚上看书妈妈递来奶茶这些,近年来的桑口——伤口这些,一般的阅卷者看到了不止100遍了,所以这就无意中会降低作文的起点分。所以我建议如果你把这些老素材的挖掘仍流于形式,你就不要去写,但是如果能写出新意,旧瓶装新酒,也未尝不可去尝试一下,比如写送伞,我们有个学生就写得很好,他也是写雨天妈妈送伞,但他写的是妈妈骑着电动车来送伞,抓住坐在电动车后座上的所见、所感的细节刻画,虽然和妈妈在风雨中也被淋湿了,但是觉得和其他小轿车接送的孩子相比,他觉得自己更幸福,最后写“一路风雨,一路收获”。此外,人们常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其实,不管是谁的生活,只要用心发现,都有可圈可点的幸福。所以,我们都应该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试着去寻找、发现。这个工作我们在孩子初一的时候就努力去引导,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在初中前期就形成一个良好的开端,这样三年下来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素材。比如,妈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以写出生动的作文。
2.关注角落,写出光辉
说到生活选材之校园生活,这在我们的教材中也有体现。如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魏巍的《我的老师》、鲁迅的《藤野先生》等,都是极好的例子。老师、同学都是孩子可以去挖掘的对象,从他们身上去发现生活的真善美或者一些发人深省的话题。同时,我还会特别提醒孩子去关注学校里的门卫大爷、保安人员以及学校的后勤人员和学校职工,学校职工有食堂工作人员、水电修理工等等,这些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发挥重要作用,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从这个角度去挖掘,跟学生指明了方向,这样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就降低了难度。比如,我们初一时写了篇作文《陪伴》,有个学生写的就是食堂阿姨的陪伴,选取了两个生活片段去表现,第一个片段是略写,她看到我特别瘦小,每次打饭的时候都会叮嘱我一句:要多吃点!并且每次都会帮我多打点菜,我总是嗤之以鼻。第二个片段是偶尔一次在路上看到她走进学校旁边的一个巷子,拎着一袋剩饭剩菜倒在一个破旧的盆里,原来是给流浪猫准备的,主要通过她倒食物时的动作、神态,以及人和猫的情态描写,表现其人性的美好。这样写出来,让人觉得这个学生用心去留意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确实难能可贵。
3.体验生活,发现感动。
孩子始终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所以生活是孩子最容易去发现却往往又最易被忽视的选材。教材中也有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季羡林《幽径悲剧》等。实际教学中,关于社会生活,孩子写的最多的是两种人,一种是环卫工人,一种是乞丐。写这两种人,学生是驾轻就熟,写环卫工人,不外乎就是某年三九天的大清早我去上学,听到一阵“沙沙”的声音,原来是你,环卫工人,是你辛
2
a
苦了自己整洁了城市,你真值得歌颂啊。写乞丐,不外乎就是乞丐捡到了百元大钞之类却还给失主,表现外表虽脏品质可贵这种主题,或者随着近年来新闻媒体的曝光,学生就开始写一开始觉得乞丐很可怜,给了钱他,后来尾随着乞丐,发现他脱掉脏衣服,西装革履,让我发现人性的可恨可悲。对于这种选材,我们也是建议孩子如果写不出新意,就不要再写,以免落入俗套。我们可以试着从生活的其他细节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人性美。比如,有个学生写了一个卖糖画的,这样写道:孩子们的欢言笑语把原本灰色的小摊子染得明黄。老人的笑意爬上眉宇间的皱纹里,手却不停地在那飞快地旋转着,带动着手里的糖浆转眼间变幻出一个个糖画,直直地插在那更显得闪耀。最后结尾写道:将糖画放在嘴里,蜜的甜味唤起味蕾的回忆,将手中的竹签在天空中肆意的描绘着,像是画家,在自己的天空肆意创作自己的画作,而我就像迷途的孩子,尾随着他,去寻找那份被人们遗忘的艺术。这样描写出来,非常有生活气息,仿佛让人找回了童年的回忆,很有感染力。当然,社会生活还不止这些,所以我建议孩子周末尽量陪着爷爷奶奶去菜场买买菜,写一写菜场上的爷爷、奶奶,菜场上的小商小贩。再高远一点,去关注生活中的如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再如:偶尔一瞥、刹那间的感动等。只要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多一份关注,多一份体验,自然会写出与众不同的文字。
4.注重阅读,积累素材。
以上三种生活一般是我们经常会引导学生去挖掘的层面,随着近几年学生考场作文的要求越来越高,不断要求孩子的作文的出新,这就提出一个很严峻的一个形势,我们是否能在这三个层面之外继续拓宽素材圈子,正如科学家所研究的“宇宙之外还有多少宇宙”。而我们发现,有一种生活叫做阅读生活,有人可能会说,它从属于孩子的校园生活,我在这里把他单拎开来,是因为阅读生活不完全从属于校园生活,也不完全从属于家庭生活,它在孩子的生活中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一种生活,而且会对学生的写作产生重要影响,教材中就有于漪《往事依依》等文章。我们在实际中可以这样充分发挥阅读生活得作用。第一,我们可以把学生的阅读经历作为一种写作素材。比如,这次期中作文《惜》,有的同学写的就是我珍惜阅读,珍惜文字,在阅读中我收获了什么。第二,我们可以受阅读文章的启示,去发现自己生活的相类似或者相反的素材,让阅读素材成为我们发现生活的一面镜子。当然,这绝对不是照抄,也不等同于仿写,而是抛砖引玉,让阅读中的材料去启发自己去发现自己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让学生长期坚持阅读《读者》,边读边做好圈点勾画,简单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用感悟来促进孩子的生活积累。比如这学期有一期《读者》中有一篇文章叫做《清粥》,我们一个学生后来就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也写了奶奶煮粥的场面。
学生从这四个方面去发现生活,应该可以使学生的作文素材源源不断,比如用这些素材去写这几年的中考题应该是完全可以的。比如,10年《班级的个性》或者《家乡的个性》,11年的《理解,是一种慢慢的过程》,12年的《发现离不开用心观察》,13年的《不该错过的风景》,14年
3
a
的《老人与孩子》。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平凡却又闪光的瞬间,写出新意,借用刘禹锡所言“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二、立意篇:感悟生活背后的味道,加深立意的深度。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所以,也有人说:“千古文章意为高。”“深刻”指文章有思想深度。立意深刻的文章,以其思考的深入或独到,对事实分析的到位发人深省,令阅卷教师刮目相看。记叙文中的“深刻”,即文章表达出的思想具有哲理性,让人思考,回味无穷,具有“启发性”。
立意的新颖深刻,对高分作文或者满分作文影响极大。对于初中生来说,因为受限于他们的阅历,这样的思考深度可能无法企及,但我们可以借用名家的美文、同学的范文、教师的下水文,引导学生注重思考、关注民生,在思考、借鉴和关注中写出深度,不断强化学生关于立意深度的思考和训练,个人认为,中考作文在这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同时,这对于学生高中阶段的写作也是极为有利的。记叙文要达到立意的深刻,我们说在写法上一般有五种方法(高屋建瓴法、借象传意法、虚实相生法、大小互化法、多角立体法)。但是通过我们的实践,并不是每一种都适合初中生去写作,结合我们的经验,我个人认为,初中阶段写作的深刻在写法上最常用、最易被学生掌握的两种分别是:
1.以小见大,引发思考。
我们可以透过生活中的一斑一点,一枝一叶去再现生活的全貌,也可以从一个人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去揣度他的心灵世界,甚至折射出社会风气,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有益的思考。那些街头巷尾的凡人故事,如修车人、摆地摊的人、门卫……他们一样会触动我们,给我们启发,通过捕捉他们身上的细微之处、与众不同之处,体察隐藏于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力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其所代表的一类人身上所蕴含的人性,挖掘出更深层的意蕴。
我们也可以在选材上或撷取一个片断,或定格一幅画面,或捕捉一个瞬间,或选择一件小事,通过多种表现技法,努力开掘、提炼,写出它的内涵,以一目尽传精神,反映深刻的文章主题。比如有的学生在写到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抓住奶奶在浇花时的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发现奶奶始终那么享受生活,从而看到奶奶是一个精神灿烂的人。由浇花这一件小事,看到了精神灿烂这个大主题,从奶奶这一个点上,看到了许多老年人身上永不逝去的青春。这就水到渠成地使主题更深刻了。
2. 借象传意,寄意深刻
4
a
借象传意,就是作者把文章主旨和浓厚的感情寓于客观事物或事件的描写叙述之中,而不是明显地、生硬地直接说出。这种方法写作动机上,是作者从客观事物或事件中悟出了某种道理,产 生了某种情感,从而形诸文字。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我觉得借象传意中典型的最适合学生的立意方法就是借景喻理、借景喻人。
借景喻理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种立意方式,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绘,从中得出感悟、得出理蕴,更有艺术感染力,读起来感到含蓄、生动,从而有力地启发读者的思考和想像。比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借对紫藤萝的描写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课外的如唐敏的《花的九重塔》、杨子敏的《柳》,苏雪林《秃的梧桐》,再比如季羡林《神奇的丝瓜》借对丝瓜的描写,感悟到“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贾平凹的《落叶》通过描写落叶“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感悟到“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邢增尧 的《生死胡杨》,在胡杨树身上“忆起了劬劳的张骞、艰辛的玄奘、骁勇的霍去病、刚正的林则徐……一股干云豪气洋溢胸腔”,能体悟到生死相容、死即是生。我们学生也可以借鉴这种通过描写自然界中的一枝一叶,来感悟出某种道理或哲理。
借象传意的第二种方法就是借物喻人,比如教材中茅盾的《白杨礼赞》,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借白杨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比如罗老师以前举过一个范例,就是关于油菜花的,通过对油菜花一生的描写,借油菜花来比喻中国农民。按着这样的思路,我也这样去指导我的学生,效果很好,比如一个学生写了篇作文《落叶》,通过描写秋日落叶灿烂的一面,引出对祖母的描写,祖母热爱阅读,在秋日翻捡落叶,制作书签,让我感到“愿作祖母一样明媚的女子,像一片写满诗意的落叶┄┄”这样写出来,就比一般的赞美落叶要更有感染力。
用《红楼梦》中的一句话结束今天的交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珍视自己内心体验,把对生活、对这些人的感悟化作笔端情思的流淌,充分发散生活蕴涵的价值!
5
a
感
6
谢 下 载
资料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