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杜诗的“诗史”性及其现实价值
苗丽
关键词 杜诗 诗史 儒家风范 现实价值摘要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精神⽽显⽰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杜诗的“诗史”性
杜诗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衰的历史,因此其⾃中晚唐开始,⼀直享有“诗史”的美誉。称杜诗为“诗史”,最早见于晚唐孟棨《本事诗·⾼逸第三》:“杜逢禄⼭之难,流离陇蜀,必陈于诗,推见⾄隐,殆⽆逸事。故当时号为‘诗史’。”后世加以沿⽤推衍,“诗史”渐成为⽂学史上的定论,如宋祁《新唐书·杜甫传赞》:“甫⼜善陈时事,律切精深,⾄千⾔不少衰,世号‘诗史’。”奉杜甫为诗宗并开创江西诗派的黄庭
坚,在《次韵伯⽒寄赠盖郎中喜学⽼杜诗》(《⼭⾕诗外集补卷四》)这样写道:“⽼杜⽂章擅⼀家,国风纯正不欹斜……千古是⾮存史笔,百年忠义寄江花!”看来,⾃宋代始,誉杜诗为“诗史”已为世⼈⼴泛接受和认可。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善于反映历史事件,⽤现在的话说,最能写出历史的真实。杜诗在栩栩如⽣地反映“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重⼤的历史事件和⼴阔的社会⾯貌的同时,⼜本着历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进⾏了敏锐的分析和严肃的批判。例如,他在很多诗⾥写出了事变前⼣的社会⽭盾的尖锐现象。如《前出塞》《后出塞》《兵车⾏》《丽⼈⾏》《⾃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体上都是反映了事变前⼣的阶级动态的作品。在事变当中,杜甫更接近了⼈民,对各阶层的⽣活更加熟悉,对事变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写的这个时期的作品,⼏乎反映了各个社会阶层的动态,触及了许多重⼤的国计民⽣。中唐元稹倡导新⽉府运动时《乐府古题序》说过:“近代惟诗⼈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等,凡所歌⾏,率皆是名篇,⽆复倚旁。
”(《四部丛刊》影明嘉靖本《元⽒长庆集》卷⼆⼗三)可以看出,元稹肯定了杜诗真实反映历史的特点和优点。“安史之乱”中,诗⼈的《哀江头》《哀王孙》《春望》《⽉夜》《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北征》《羌村》以及“三吏”“三别”等,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盾和⼈民悲惨痛苦的⽣活,表现出对国事的极端忧虑和对民众的深切同情。 杜甫的“诗史” 之作源于其儒家风范。的确,诗⼈本⼈也⼀向以儒者⾃居。他在《忆昔》中⽈:“愿见北地傅介⼦,⽼儒不⽤尚书郎。”甚⾄,他还⾃认是个“腐儒”,如其在《江汉》中云:“江汉思归客,乾坤⼀腐儒。”⼀个⾝受儒家思想熏陶,笃信儒家⽣存理念,⼀个“有志于道者”所必须⾝体⼒⾏的杜甫的⽣存状态及其价值取向,在他那个时代独⼀⽆⼆。杜甫《进鵰赋表》:“⾃先君恕预以降,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矣。”杜甫的先辈中,杜预是晋初的名将,⼜是⼀位精通儒术的⼈,曾撰写《春秋集解》;杜预⽽下的杜耽、杜逊、叔吡、依艺,或是刺史或是县令;祖⽗杜审⾔系⾼宗咸亨进⼠,曾任隰城尉、洛阳丞等⼩官,累官修⽂馆直学⼠。杜甫⾃⼰说从他的远祖杜预以来⼀直是“承儒守官”,也就是说他们家⼀直尊奉的是儒家传统,⼀直是为朝廷服务的。⽽杜甫也在诗中写过他⾃⼰的志意,他说:“杜陵有布⾐,⽼⼤意转拙。许⾝⼀何愚,窃⽐稷与契。”(《⾃京赴奉先
县咏怀五百字》)我们从杜甫的家世、杜甫的⽣平可以对他有⼀个整体的认识和了解。 杜甫的政治诗,深切地注视这国家命运,不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过问国家⼤事,都要出主张、谈看法,积极的政治态度是⾮常难得的。杜诗在反映历史和现实⽣活同时,还常常表达⾃⼰⽣平抱负和政治理想。忧国忧民和忠君思想,是这类作品的显著特征。这个特征的内涵⽐较复杂,其中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着消极的因素。但可以确定的是,他确实是受儒家思想熏陶很深的⼈。杜甫的儒家思想是有着⾃⼰的特点的,其特点在于杜甫特别笃信那曾被儒家所标榜,却⼀向不曾实⾏的某些理想,连孔⼦孟⼦称道尧舜,也只是标榜⽽已,杜甫则笃信⽽迂执。杜甫把尧舜之治当成可以见诸实⾏的真理,在《奉赠韦左趁丞丈⼆⼗⼆韵》⾥谈到⾃⼰早年的抱负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杜甫发⾃肺腑的话,和统治阶级缘饰儒术标榜的词句是不同的。⽩居易、苏轼等同样是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的诗⼈,但他们谁也不像杜甫这样执着和认真。加之杜甫的遭遇,当国家有太平迅速转为动乱的条件下,他不仅客观地看到民间疾苦,⽽且亲⾝感受了这种痛苦。他不仅看到了“朱门酒⾁臭,路有冻死⾻”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且⾃⼰也亲⾝尝到了“⼊门闻号啕,幼⼦饿已卒”的悲哀,亲⾝体验了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痛苦⽣活。他在⽣活中既然和⼈民有了共患难的关系,也⾃然地产⽣了同忧戚的感情。这种感情和儒家的仁民爱物的社会理想⼀结合,就成为了诗⼈思想和道路的基础,以致“迂拙”到不可动摇。 ⼀⽅⾯,杜甫“诗史”所表现出的儒家风范必然衍⽣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忠君爱国的强烈政治⾊彩。“长愿天⼦圣”与“探道欲度羲皇前”,这就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与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关⼼相联系,把天⼦的“圣”否看成是⼀个关键因素,在封建社会的思想认识体系和社会结构体系⾥是必然的。应该注意的是“致君尧舜上”是⼀个理念体系,它的外表不能不包裹着⾂下对君王的“忠”,⽽它的具体内容却包含着、规定着对国家、现实、黎民的热爱、忧虑与关⼼。“忠”不是愚忠⽽是要“致”,要改变、影响,使其成为尧舜那样的圣君,就包含着⽃争。实际上这是有风险在内去战⽃的现实主义,⽽其着眼点乃在忧黎元、淳风俗,即解决⽼百姓的具体问提。这包含着极其可贵的思想,甚⾄与后世不同发展阶段的民主意识是相通的,因⽽有着⼴泛的启迪作⽤。 另⼀⽅
⾯,儒家风范必然衍⽣出杜诗张显⼈性之“欲”民本思想。儒家的仁爱情怀是与杜诗关注民⽣疾苦的精神指向互为表⾥的,杜甫常常站在⼈民的⽴场,为⼈民⽽歌唱。“⾔欲”,⾸先是⾔百姓之“欲”——利益。叶燮《原诗·外篇(上)》⽈:“如杜甫之诗,随举其⼀篇,篇举其⼀句,⽆处不可见其忧国爱君,悯时伤乱,遭颠沛⽽不苟,处穷约⽽不滥,崎岖兵⼽盗贼之地,⽽以⼭川景物朋友杯酒抒愤陶情:此杜甫之⾯⽬也。”杜甫对乱离的世道下受苦难的、具体的“⼈”的基本⽣活状态的抒写,表现了他对⼈的正当的⽣存欲求的有节制的表达和要求。⾸先应该举出《⽯壕吏》及《⼜呈吴朗》,在艺术、语⾔上诚然是炉⽕纯青。然⽽,它们最⼤的特⾊,是塑造了⾜以代表唐代众⽣相,以及他们的⼈性或受戕害或遭压抑或被扭曲的⼈物形象,这就是杜诗中的“⼈物”诗。在这两篇具有叙事风格的诗篇中,杜甫对⼈的正当⽽卑微的欲求,⼈在乱离中的痛苦的描写,最⼤限度地发掘出⼈性之美、⼈性之真。⽐如,《⽯壕吏》中“妇啼⼀何苦”,已经成为千古绝唱,打造出了苦难时代中的⼀个普通⽼妪的勇于牺牲奉献、敢说敢做、敢哭敢控诉,⽽⼜敢于承担的美好品格。同时也写出了唐代下层妇⼥的命运,妇⼥⽣活在社会的底层。杜甫是⼈民的“喉⾆”,通过诗歌喊出了民众的痛苦和⼼声。
⼆、“诗史”性的杜诗的⼈⽂精神及现实价值
赵睿才提倡把杜诗“当作⼀个整个的有机体来研究”,杜甫从早年到晚年的诗作,其忧国忧民的积极精神是⼀以贯之的。所以,杜诗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全⾯、形象⽽深刻地反映出唐朝由盛⽽衰之际⼀个时代的社会⽣活,喊出了民众的痛苦和⼼声。推崇杜甫,学习杜甫的是杜甫的“似司马迁”,是杜甫关⼼国家、关⼼⼈民的战⽃的现实主义。讲杜甫“⼀饭不忘君”,除了受时代的制约外,更多还是以致君尧舜、实现稷契伊周之志着眼,这仍包藏着对国家、对⼈民的关⼼。杜甫诗中有“不废朝廷
忧”与“罪⾥眉攒万国愁”的句⼦,此所谓忧,愁,就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忧,也就是“许⾝⼀何愚,窃⽐稷与契”的稷契之志,即为天下⼈的安乐⽽奉献⾃⼰。这种精神,在其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忧”中,在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都有实质性的体现,是我国优秀传统⽂化中价值伦理观念的精华。就今天⽽⾔,它与“关⼼爱护最⼴⼤⼈民群众”这点有⼀致性,也与我们的时代精神合拍。 杜甫充满了民本
思想为基础的仁民爱物精神。“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这⾥所指的是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得到最充分最集中表现的杜甫忧国忧民博⼤情怀与崇⾼精神界。这种思想的孕育仍然来⾃我国传统⽂化中优秀政治思想学说的精华,其产⽣也有最深刻的社会物质根基。任何社会的构成,都以⼈为基本。任何时候,⼈民群众都是社会的主体,⽽历史是⼈民创造的。杜甫诗中关于⼈民苦难⽣活的描写甚多,⼤多可分为“战乱”酿成的种种哀伤和“诛求”引起的种种痛苦。这种极深厚的爱民精神贯穿在全部杜诗中,⽽由于艺术含蕴的巨⼤魅⼒和杜甫诚挚忠恳的个性,种种透过诗情燃烧的仁民爱物之⼼,超越了⼀切纯理性的⾔论,成为永放光芒的⼈道主义精神的热源。现在“以⼈为本”的观念已在很⼴⼤的社会范围形成共识,代表最⼴⼤⼈民群众的利益正是我们⾼扬的时代精神。那么杜甫的光辉思想,也将在我们的时代获得⼴泛认同。 杜甫⼀⽅⾯刚烈疾恶,揭露⽣活中的阴暗⾯,另⼀⽅⾯对⽣活中的美好事物,⽆论是⼤⾃然还是社会⼈⽣,都充满着诗⼈的敏感和热情。热爱美,才能憎恶丑,杜甫对⿊暗现实的揭露和他对⽣活中光明事物的热爱追求是统⼀的⼈⽣态度的展现。洋溢于杜诗中的贯穿⽇常⽣活的⾼尚优美情操,对于现代社会中⼈们的⽣活情趣的丰富、陶冶与提⾼,具有⼴泛的启迪。 杜甫是⼀个喜欢写现实的⼈,其实都不是单纯的现实,其中包含有他的理想。基于此,我们可以说,在21世纪,杜甫仍然还活在我们⼼⾥,在某些⽅⾯,还将继续是“我们现代⼈民的喉⾆”。在《与时俱进,弘扬杜甫精神——纪念杜甫诞⽣1290周年》(《杜甫研究学刊》)⼀⽂中,张志烈进⼀步阐述和发挥了杜甫这⼀思想,认为杜甫精神是指全部杜甫诗⽂及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思想感情,简略地说,就是他那以民本思想为基础⽽融合中国传统⽂化各种美德的仁民爱物精神。在这个精神体系中,有三个情结最为重要⽽突出:⾸先是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尚情操;其次是⾃觉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感;再次是伟⼤的⼈道主义精神。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杜甫⼀⽣的⾔⾏与追求,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和谐⽽深刻地揭露那些不和谐!“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风⾬不动安如⼭”中表现粗来的追求社会和谐的崇⾼⽽激烈的感情⾄今依然深深的打动我们。让⼈倾慕的是,杜甫关于追求社会和谐的诉求,在诗⽂中⽐⽐皆是。 杜诗⼴博的题材内容,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
今天提⾼全民的道德素养,陶冶⽣活情操,都具有极重要的作⽤。⾯对建设先进⽂化的时代要求,⾯对着杜诗博⼤精深的内容与时代的息息相通,今天,对于杜甫诗歌的学习、研究、宣传、运⽤,都存在⼴阔空间。杜诗中全部丰富的⽣活内容,包括哲理、政治、道德⼈格等等,都融注在他⼼灵的审美判断中,是他对⼈⽣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的结晶。⼀部杜诗,就是⽆限辽阔的⽣命节奏海洋,审美感应的星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