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卷第3期 审计与经济研究 J0URNAL OF AUDIT&ECONOMICS Vo1.26,No.3 May,2011 2011年:5月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基于治理特征的研究 刘亚莉,马晓燕,胡志颖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一般而言,公司治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视为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的两个方面,二者对企业完善内 部控制具有促进作用。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及主要表现的调查显示,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 具有显著的公司治理特征。通过将样本组与对照组进行配比,在控制了经营复杂性、盈利能力和成长性等公司特 征后发现,当年才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 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更更频繁,重述报告的比例更高。 [关键词]内部控制缺陷;公司治理;外部审计;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3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33(2011)03—0035—09 一、引言 2002年美国萨班斯法案要求公司管理当局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并要求注册会计师对 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评价发表意见,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也相继发布审计准则对内 部控制缺陷进行了界定并制定了内部控制审计标准。此后,美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开始进入 强制性披露阶段。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则成为理论研究的新热点,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等治理 因素对上市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所发挥的作用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问题。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公 司治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视为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公司内部采取的治理措施, 后者是市场监管从外部采取的治理措施,二者均对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具有促进作用。对于 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Simunic(西姆尼克)和Wallace(华莱士)认 为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二者之间是相互替代关系,好的公司治理可以降低外部审计的工作,也就是 说,一种控制机制可以替代另一种控制机制 。Felix(费利克斯)等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 。 Knechel(克内克勒)等认为外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独立董事乐意在声誉方面进 行投资,而且加强外部审计和完善公司治理的费用并非由他们承担,因此独立董事倾向于要求上市公 司执行更严格的审计并建立更好的公司治理机制以降低由于财务报告重大错报给他们个人带来的名 誉上的损害 。尽管学者们的观点不同,但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则是毋庸置疑 的,有效的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增加了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压力。 2006年,我国上交所、深交所先后发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要求一般上市公司披露董事会 [收稿日期]2010—04—2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Y016) [作者简介]刘亚莉(197O一),女,湖北荆门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从事资 本市场会计与审计研究;马晓燕(1987一),女,山东青岛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研究; 胡志颖(1977一),女,福建仙游人,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博士,从事财务管理与资本运营研究。 ・35・ 编制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实评价意见,目的是通过信息披露监管来督促上 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 控制基本规范》,根据这一基本规范,上市公司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披露年度自 我评价报告,并聘请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中介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这些法规的 出台有力地推动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和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完善,并使我国上市公司内部 控制信息披露进入了强制披露阶段。2009年7月1日起实施的《内部控制鉴证指引》,进一步对注册 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鉴证业务进行了规范。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状况如何?披露 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哪些治理特征?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2004年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审计准则第2号,该准则在判断财务报告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时,区分了重要不足和重大缺陷,并对此进行了定义。2007年7月,美国公众公司 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发布了审计准则第5号,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义进行了修正。重大缺陷是 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一个或多个缺陷的联合,具有合理可能性导致公司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中的重 大错报不能被及时防止或发现。重要不足是指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一个或多个缺陷的联合,严重程度 要轻于重大缺陷,但足以引起负责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者的重视。美国审计准则对内部控制缺陷的定 义和程度划分使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及其影响因素成为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国外学者早期的研究侧重于自愿性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形式和披露动机方面。近年来他们的研 究侧重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 公司的主要财务特征。Ashbaugh(阿什鲍)、Collins(科林斯)和Kinney(金尼)发现,拥有大量的存货 和规模增长快的公司、小公司和经常报告亏损的公司更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注册会计师辞职与公司 内部控制缺陷披露正相关∞ 。Bryan(布莱恩)和Lilien(莉莲)研究发现,披露内部控制有实质性缺陷 的公司规模小、业绩差,通常会有事务所变更和财务报告重述等重大事件 。Ge(葛)和Mcvay(麦克 威)研究发现,公司内部控制的实质性缺陷的披露与公司复杂性正相关,与获利能力负相关 。二是 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公司治理及外部审计特征。Krishnan(科利斯南)发现审计委员会质量与内 部控制质量正相关 。Krishnan(科利斯南)和Visvanathan(威斯宛纳赞)研究发现,审计委员会会议 越多、审计委员会里财务专家比例越小,具有频繁的事务所变更特征的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越多; 没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将会更多地进行财务预告,审计任期和审计费用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报告没 有显著的关系 …。三是公司披露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市场反应。Bryan(布莱恩)和Lilien(莉莲)认 为市场没有对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做出负面反应 。Hammersley(哈姆斯利)等认为,股票市场 的负面反应程度取决于公司所披露内部控制弱点的严重程度,披露重大弱点的公司股票市场的负面 反应最强烈 。这说明国外学者对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 我国学者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现状的调查方面,且多以规范 研究为主,采用个案研究或特殊样本,而实证研究成果则较少 。蔡吉甫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 息披露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财务报告质量以及财 务状况是否异常的显著影响 。目前国内尚无学者对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展开深入的实证研究。 Ashbaugh(阿什鲍)和Franklin(富兰克林)认为,研究内部控制缺陷的决定因素对公司管理层、注 册会计师、监管部门和市场投资者都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通过考察具有哪些特征的公司更有可能出现 内部控制缺陷,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内部控制缺陷的产生机理,并预测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概率, 监管部门亦可识别重点监管对象以节约监管成本 。Goh(古赫)认为内部控制缺陷的发现可能促 使公司改善治理结构。发现缺陷的公司更容易发生财务报告舞弊或错误,更易受监管机构和投资大 众的关注,更有动力去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重塑声誉资本Ⅲ 。因此,笔者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36・ 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对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等形式的调查,而是致力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 露及治理特征等实质性内容的研究。本文将在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实证检验公司治理和外部审计等治理特征在披露内部控制缺陷中的作用,以强化对披露内部控制缺 陷公司治理特征的认识。 三、我国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现状调查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发布及实施使得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入了强制披露 阶段。《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 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明 确提出了内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并将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定义为“内部控制设计或执行存在的严重不 足,使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或员工无法在正常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或舞弊引起的财务报 告重大错报”。《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将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按其严重程度分为缺陷、应关注缺 陷和重大缺陷。《内部控制鉴证指引》指出,“如果控制的设计或运行不能及时防止或发现错报,表明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应关注缺陷是指“内部控制存在的、其严重性不如重大缺陷但却足以值得负责 监督企业财务报告的人员关注的某项缺陷或几项缺陷的组合”。重大缺陷是指“内部控制中存在的、 具有合理可能性导致企业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不能被及时防止或发现的某项缺陷或几 项缺陷的组合”。虽然《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定义了缺陷、应关注缺陷和重大缺陷,但对内部控制缺陷 程度的判断仍缺乏可观察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列举了“可能表明企业内部控 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四种情况:(1)发现高级管理人员舞弊;(2)重述财务报表,以反映重大错报的更正 情况;(3)注册会计师识别出当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该错报不可能由企业内部控制发现;(4) 审计委员会对企业财务报告和内部控制的监督无效”。这对内部控制缺陷程度的界定提供了一定的 依据。 由于内部控制“缺陷”和“应关注缺陷”的划分尚缺乏明确的可观察标准,本文将上市公司内部控 制缺陷划分为一般缺陷和重大缺陷;将内部控制存在缺陷并提出改进措施的公司界定为存在内部控 制缺陷的公司;并将符合《内部控制鉴证指引》的四种重大缺陷情况之一的公司确定为内部控制存在 重大缺陷的公司。 本文基于沪深A股1328家上市公司2007年一2008年的年度报告及相关公告,对内部控制披露 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发现共有338份年报详细报告了内部控制缺陷(涉及292家公司),其中84家 公司存在重大缺陷。2007年有244份年报(占所有上市公司的18%)披露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其中 68家公司存在重大缺陷;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有94家(占所有上市公司的7%),l6家存在重 大缺陷。2008年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及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数量明显下降,这表明《内部控制鉴证指 引》的颁布对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具体表现的进一步调查,我们发现内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现在九个 方面,即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执行和信息披露存在问题,专门委员会缺乏,“三会”规范性欠缺,与 投资者沟通: 畅,财务管理存在漏洞,大股东占款等。从表1可以看出,排在前四位的上市公司内部 控制缺陷分别是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执行、专门委员会及“三会”存在问题,说明公司治理因素仍 然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主要成因,这为本文的研究命题提供了支持。 表1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主要表现的频度统计 \类型 份数 比例 内部控 内部控 244 83.56%140 信息 披露 63 专门 131 与投资 一 ,, 一 11O 65 沟通 64 大股东 16 5.48% 财务 管理 60 20.55% 名称 \、 制度制 制执行 委员会 者关系 培训 占用资金 47.95% 21.58% 44.86% 22.26% 37.67% 21.92% ・37・ 四、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公司治理与外部审计的作用 (一)样本选取 本文仍以前述沪深A股1328家上市公司为对象,以84家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公司为样本 组,并选取与产业分类(有相同的CSRC行业分类或GICS行业分类)、规模(以公司总资产为衡量标 准)及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年限相匹配的84家公司作为控制组,这些公司2007年_-2o08年均未报告 内部控制缺陷。考虑规模因素是因为拥有更多资源的大公司可能在创建和维护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 方面与小公司明显不同。 (二)研究假设 1.公司治理特征 在资本市场问题的实证研究中,公司治理特征的变量选择非常广泛,股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大股 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等指标及是否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变量均被广泛采用。本文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特点,重点考察具有监督性质、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公司治理变量。 一些研究证实了在构建和维持良好的内部控制过程中审计委员会的作用。DeZoort(德佐勒特) 等的研究也验证了在盈余操纵和重编报表方面审计委员会所发挥的更为广泛的作用¨引。Krishnan (克利斯南)、Klein(克莱恩)和Abbott(艾布特)等认为审计委员会的规模对内部控制有重要影 响 ’ 咖]。中国证监会2002年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规定,“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按照股东大 会的有关决议设立审计委员会”,并明确规定了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2005年国务院批转的证监 会《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意见的通知》中再次明确规定“要设立以独立董事为主的审计委员会、薪 酬与考核委员会并充分发挥其作用”。2007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年报准则和年度报告工作 通知》中首次明确规定,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中应披露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 的履职情况汇总报告。从2007年开始,审计委员会从“自愿设立”发展成为“公司治理的必备机构”。 2007年以前自愿设立的审计委员会有可能对公司的治理过程有较多的参与,有可能把注意力集中于 控制过程并提供更为全面的控制报告,而当年才设立的审计委员会的有效性会大大降低。基于以上 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 a:当年刚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与当年已设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相比,报告内部控制缺 陷的可能性更大。 实证研究结果证实,公司治理中占优势人物的存在和信息披露的质量之间存在相反的关系,两职 合一的公司内部控制和监管效率会受到影响l2 。委托代理理论提倡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分离,因为 作为代理人的总经理不一定总是从股东的利益出发披露信息,所以需要单独设立董事长以行使监督 职责。董事长兼任总经理极有可能逾越职权范围导致内控失效,一些大的财务舞弊案证实了这一观 点。同时拥有这两个角色的占优势人物的存在将会对监控质量形成一种威胁,其内部控制存在缺陷 的可能性更大 。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b: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 2.外部审计特征 我们考虑的第一个外部审计特征是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Krishnan(克利斯南)发现报告内部控 制缺陷的公司更倾向于短期聘用较小规模的事务所 ]。“四大”事务所在保护声誉资本方面比非品 牌事务所有更多的以市场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专门知识和资源,因此往往比非“四大”事务所更保守。 Basu(巴苏)和Krishnan(克利斯南)等认为由于充足的市场资源和对声誉的关注,“四大”事务所更有 可能检测并报告内部控制的问题¨ 。所以与非“四大”事务所相比,“四大”事务所更不愿意与内 部控制缺陷的报告相关联,这就常常导致事务所规模与内部控制缺陷披露之问的正相关关系。然而, ・38・ 此前的研究得出的关于这两者之间的显著性结论并不一致,比如DeFond(德丰)和Hann(汉)发现大 型的事务所在错误检测方面与小事务所没有差别 。因此事务所规模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之问正 相关还是负相关关系有待检验。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a:就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其事务所的规模与不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不同。 我们考虑的第二个外部审计特性是事务所的更换频率。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事务所会对觉察 出存在审计风险的客户提高敏感性并放弃一些客户的审计业务,因此事务所的更换可以看做是潜在 内部控制缺陷的征兆_9 J。Yan(严)的实证研究证实,已经发现(或预期)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 司更容易发生注册会计师主动辞职现象;已经收到(或预期收到)负面内部控制审核意见的公司更容 易发生主动解聘注册会计师的现象 。由此我们推测事务所更换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之间正相关。 假设2b:就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其事务所的更换次数更多。 本文考虑的第三个外部审计特征是审计意见类型。对于被出具非标准意见的上市公司,注册会 计师对管理当局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或内部管理存在不同看法,这类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 性更大。如果公司获得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作为一种质量较高外部治理机制 的注册会计师认为公司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因此它在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方面 的保证程度也更高 。所以,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c:就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而言,其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更倾向于非标准意见。 3.控制变量 信息披露和盈利性等财务特征也是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影响因素。在检验治理特征对公司 是否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所发挥的作用时,我们需要对已经证明是重要决定因素的公司特征进行控制。 本文根据Ashbaugh(阿什鲍)、Ge(葛)和Mcvay(麦克威)等学者的研究,选择以下控制变量 ’ 。 (1)重编报表。公司自愿重编报表或者证监会强制导致重编报表的行动往往预示着管理层在财 务报告模型或者盈余管理方面存在问题,这也预示着公司存在未被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重编报表 的公司会密切关注他们的内部控制以识别任何潜在弱点并进行修复。因此,我们一般认为,以前年度 的重编报表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2)获利能力。获利性强的公司拥有更多的资源去制定与维护内部控制,而获利性较差的公司 则有可能存在内部控制缺陷。本文用资产回报率、特殊项目之前的营业利润以及是否sT作为获利能 力的代理变量。 (3)复杂性。运营多条生产线或者在多个国家经营的公司在运作与组织结构方面更为复杂,这 些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面临更大的挑战。运营较为复杂的公司更有可能报告内部控制的缺陷,因而 我们用公司业务的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以及是否有国外业务指标衡量公司的复杂性。 (4)成长性。当面对突然变化时,正在经历显著成长过程的公司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问题。通 过兼并达到的成长会显著地受到内部控制设计优劣的挑战。此外,大幅度的成长会产生大量的存货 与利益的增加,而这将在计量和监控流动资产的增长过程中暴露出额外的内部控制风险。我们用营 业收入增长率衡量公司的成长性。 本文选用下列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各变量定义见下页表2。 ICD=8o+8 AUDCOM+82CFMCON+83BIG4+84AUCH+0sAUOP+86RESTA+81OPSEG+ 88GEOSEG+89OPFOR+81oIFST+8uROA+812LOSS+813SGROW+8 (三)配对样本检验 为考察变量的显著性,我们对样本组和控制组的均值进行了T检验,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审计 委员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的T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假设1a和假设1b得到支持。审计 变更在两组问存在显著差异,假设2b得到支持。此外,报表重述、公司业务行业分布、是否sT等变量 ・39・ 的均值在样本组与控制组中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变量之间的Pearson(皮尔森)相关系数(由于篇幅关系,相关系数表略)显示,审计委员会、董事 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报表重述、行业分布、是否sT、事务所变更与是否披露内部控制缺陷显著相关, 符号方向与我们的预期一致。此外,自变量中除资产回报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高度相关外,其他自变 表2变量定义 量之间不存在高度显著相关关 表3配对样本检验 系。为克服变量之间的多重共 线性问题,我们剔除资产回报 率(ROA),这并不影响我们对 企业盈利能力的判断,因为营 业利润或亏损(LOSS)也能反 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四)回归分析 由于因变量是离散变量, 我们采用Backward方法进行 Logistic回归分析。将变量纳 入回归方程后,报表重述 (RESTA)的系数达到63.016, 所有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 验。其原因在于《内部控制鉴 注: 。 , 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证指引》规定报表重述是判断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标准之一,同时纳入控制变量导致模型存在严重 自相关问题。我们剔除变量RESTA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下页表4。 表4的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情况较好,Nagelkerke R 达到42.6%,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各变量的 回归结果表明,是否在当年设立审计委员会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显著负相关,即当年刚设立审计委员会 的公司更倾向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这与假设1a相同;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否两职合一与报告内部控制 缺陷显著正相关,这与假设1b相同。事务所的变更与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显著正相关,这与假设2b相 同。但事务所规模、审计报告的意见类型与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之问关系并不显著。此外,公司行业分 ・40・ 布的个数与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但公司的地域分布以及是否有海外市场与内部控制缺陷并不相 关。这说明涉及行业过多是导致公司复杂性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增加了内部控制的难度。是否ST与报 告内部控制缺陷显著正相关,说明sT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可能性更大。我们认为,在检查和监督 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时更应关注其公司治理特征及会计师事务所变更的情况。 表4回归结果 注: ¥,¥}, 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五、敏感性分析 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我们进行了敏感性测试:第一,选择更多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 司作为样本。我们将样本量扩大为2007年_2008年的所有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292家公司,进行 了同样的测试,发现结果是相似的,但是变量的显著性水平有所下降。第二,选择了其他公司治理变 量。我们考虑了董事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CEO的持股比例、审计委员会中是否有大股东等,但结果 表明这些变量并不显著。第三,选择注册会计师任期变量。以前的研究表明,注册会计师的任期对公 司收入和会计质量而言是个重要的变量,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引用这个变量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不显 著。第四,引入其他控制变量。我们引入了公司规模变量,发现它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不显著。可见, 各种敏感性测试均使主要研究结果基本不变。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公司治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被视为上市公司内外部治理的两个方面。本文 致力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状况及治理特征的研究。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 披露状况及主要表现的调查显示,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具有显著的公司治理特征。通过将披露 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控制样本公司的进一步比较研究和回归分析发现,报告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 公司治理特征非常显著,主要体现在当年才成立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以及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 公司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更大。在外部审计方面,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变 更更频繁,而事务所规模以及审计意见类型报告与内部控制缺陷并不相关。此外,报告内部控制缺陷 .41. 的公司重述报告的比例更高,公司行业分布更广泛,sT的比例更大。这些结论对进一步改进监管政 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自愿设立的审计委员会对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重要影响,因此监管层 在引导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方面,应重点加强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及其功能的发挥,特别关注董 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的公司可能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问题。在注册会计师审计方面,事务所变更 暗示着被审计单位存在更大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监管层在检查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时应 有的放矢,关注其公司治理特征及事务所变更的情况。 本文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我们仅研究了《内部控制鉴证指引》颁布后的中国上市公司, 样本的数量和时问跨度均比较有限,而且《内部控制鉴证指引》刚刚实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 还处于自愿阶段,我们未能取得较全面完整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意见报告,而审计意见报告能帮 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的状况。第二,我们的研究是基于“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 司被充分披露,而没有披露的公司则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这一假设。披露内部控制缺陷对上市公 司而言是“坏消息”,上市公司一般并不乐意发布坏消息,因此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一定存在内 部控制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上面的假设。但不能排除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没有披露内 部控制缺陷的情形。第三,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本文未能对审计委员会的人员构成、专业能力、勤勉程 度等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1]Simnnic D A.Auditing,consulting and auditor indepen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4,22 (1):679—702. [2]Wallace W A.Internal auditors can cut outside CPA cos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4,62(2):16—20. [3]Felix W L,Gramling A A,Maletta M J.The contribution of internal audit as a determinant of external audit fees and fac— tors influencing this contirbution[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5):13~34. [4]Knechel W R,Willekens M.The role of irsk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 in determining audit demand[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2006,33(1):1344~1367. [5]Collier P,Gregory A.Audit committee effectiveness and the audit fee[J].The 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1996,5 (1):77~98. [6]Ashbaugh H,Collins D,Kinney W.The discovery and consequences of intem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 manda— ted audits[R].University of Iowa Working Paper,2005. [7]Bryan H S,Lilien B S.Characteristics of ifrms with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an assessment of Section 404 of Sarbanes Oxley[R].Wake Forest University and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Working Paper,2005. [8]Ge W,Mcvay S.The disclosure of material weaknesses in internal control after the Sarbanes—Oxley Act[J].Accounting Horizon,2005,21(1):19—27. [9]Krishnan J.Audit committee quality and internal control:an empiircal analysi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5,80 (6):49—75. [10]Krishnan V G,Visvanathan G.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in the Post Sarbaues—Oxley era:the role of audi— tor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uditing,2007,11(2):73—90. [1 1]Hammersley J S,Myers L A,Shakespeare C.Market reactions to the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 and to char— acteristics of those weaknesses under section 302 of the Sarbanes Oxley Act[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y,2008,13 (1):141—165. [12]张士强,张暖暖.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9(3):102—107. [13]李明辉.再论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不足及改进建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4):56—59. .42・ [14]蔡吉甫.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3):85—88. [15]Ashbaugh S H,Daniel W C,William R,et a1.The discovery and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prior to SOX mandated audi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es.2006,10(1):1—3. [16]Franklin M.Sarbanes Oxley Section 404:can material weakness be predicted and modeled?an examination of the ZETA model in prediction of materila weakness[D].Walden University,2007. [17]Goh B W.Internal control failures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s:a post Sarbanes—Oxley Act(SOX)analysis[D].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7. [18]DeZoort F T.An investigation of audit committees oversight responsibilities[J].Abacus,1997,33(2):8—27. [19]Klein A.Economic determinants of audit committee independence[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77 (4):35—52. [20]Abbott L J,Parker S,Peters G F.Audit committee characteristics and restatement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 &Theory,2004,23(3):69—87. [21]Ferdin A G,Sidney L.Board leadership,outside directors expertise and voluntary corporate disclosur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4,23(1):23—36. [22]Simon S M,Kar S W.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governance stuctrures and the extent of voluntary disclosure[J].Journal ofInternational Accounting,Auditing&Taxation.2001,10(1):46—62. [23]Basu S,Hwang L,Jan C.Differences in conservatism between big eight and non—big eight auditors[R].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nd 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2000. [24]DeFond M L,Hann R N,Hu X.Does the market value financial expertise on audit committees of boards of directors.9 [J].Journal ofAccounting Research,2005,43(2):153—193. [25]Yan Y C.Associations between SOX 404 opinions and auditors,audit committees and executives[D].Florida Interna— tional University,2007. [26]林斌,饶静.上市公司为什么自愿披露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基于信号传递理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 2009(2):45—60. [责任编辑:马志娟,杨志辉] Reporting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 for Listed Companies: Based on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LIU Yali,MA Xiaoyan,HU Zhiy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addresses the situ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deftciencies and the ro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auditors in the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We find that a new audit committee,integration of president and generl man— aager,and mol’e auditor changes characterize firms that report weaknesses in their internal controls compared with finns without weaknesses.These results obtain after controlling for a variety of firm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mplexity of operations.profit— ability,and growth.Our results underscore the importance of governance characteristics beyond general firm characteristics in examining the reporting of internal control weaknesses. Key Words:internal control deficiencies;corporate governance;external auditing;listed companies;accounting firms;infor— mation djsclosnre of inte1"1qa】c0ntro】 ・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