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0 No.11June 2019
媒介融合时代下的“全能记者”趋势
——以重大新闻网为例
刘 奥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8)
近年来,在媒介融合相关领域,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在媒介融合摘 要:
时代产生的一系列附属品中,“全能记者”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在学者栗平的《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
[1]
的全媒体记者》一文中,作者将“全能记者”定义为“全媒体记者”,指掌握所有媒体表达语言,具备突破所有不同媒体界限的思维与能力,并适应多种复合媒体岗位的工作要求,集策划、写作、摄影、摄像、录音、编辑、网络技能应用与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本文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重大新闻网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为主要观察点,运用内容分析法、个案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重大新闻网这3年来媒介融合的趋势进行观察描述,同时对相关记者进行深度访谈,探究媒介融合时代全能记者是如何进行提高和完善的。
媒介融合;全能记者;整合传播;高校新闻教育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21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883(2019)11-0067-02一、媒介融合时代的“全能记者”大背景(一)“全能记者”是媒介融合时代的产物
随着“媒介融合”一词在近些年的研究频率逐渐增加,而形成一套媒介传播系统的主体主要有传播工具、传播介质、传播方式等内容。而作为传播工具之一的记者,自然也随着媒介融合的进步而有特别的改变。以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摄影的新特性为例,即新闻图片的时效性增强、需求量增多与呈现方式的多元化。与以往周期性报纸不同,如今的新闻发布拓宽了渠道,不再像以往在某一个特定时间点发布,而是讲求与新闻发生同步。这就要求文字记者在遇到突发新闻的时候养成记录、拍摄与多平台发布的全媒体素养。比如借助网络展现的多元化优势,将图片以专题形式呈现,展现出图片的故事性与趣味性并配上背景音乐等。(二)“全能记者”是未来记者行业发展的核心趋势我们都知道,“网联+”是我国新闻传播媒介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未来的记者行业也主要是围绕互联网平台发展的。在“全民记者”兴起的当下,由于新闻记者在人才储备与采访范围方面能力有限,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采访并身兼采访多人的任务。记者的专业性与时效性在当下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正因如此,记者的全能化转型就是改变记者生存现状的一种方式。西方最早开始进行“全能记者”的尝试是在2000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市的媒介综合集团成立坦帕新闻中心,将《坦帕论坛报》、WFLA(世外)电视
[2]
台与坦帕湾网统一整合到一个办公单位办公。美国西北大学李奇·高登教授对于此种方式的媒介融合提出了“五种融合说”,即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
[3]
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与新闻表达融合。而坦帕市媒介综合集团实际上就是在用所有权、策略性与结构性融合从而带动信息采集融合与新闻表达融合。而前三者主要是媒介组织层面,那么后两者则受用于以记者为主要代表的媒体基层行业层面。由此可见,国家政策的推动,媒介融合的发展以及行业技术的转变是“全能记者”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二、高校整合传播的含义与发展——以重大新闻网为例
(一)整合传播的概念
关于整合传播,其实是媒介融合的一种传播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附属关系。业界的媒介融合浓缩在高校传媒之中,更多的呈现为整合传播。在学者张平媛的《高校媒体整合传播研究》中,作者对当今高校诸如校报、新闻网、电视台及广播台等不同的媒介平台的割裂进行描述并指出其缺点。同时,作者还指出高校传媒相对于其他传媒的不同点,即其服务于未来社会掌握相对多话语权的大学生群体。
(二)高校整合传播发展现状——以重大新闻网为例
重庆大学新闻网(若无特殊说明以下统称新闻网)是重庆大学党委宣传部下属的宣传部门,组织内共设新媒体部、摄影部、技术部、设计部、行政部、美工部六大部门。在与重大新闻网负责老师赵深艳老师交流的过程中,赵老师提到新闻网在2015年存在一个部门叫采编部,采编部与新媒体部分别负责新闻网日常稿件编审、专题策划与重庆大学官方微博微信的运营且二者的职能几乎互不重叠,内容也少有分享。2016年,新闻网开始尝试融合新媒体部与采编部,并合称为新媒体部,通过组织融合的方式力图将新媒体部与采编部的内容分属进行整合发布。例如,在诸如校运会的学校重大活动中,原属采编部的工作人员会在新闻网上挂出一个关于校运会的专题,原属新媒体的同学则可以在此专题的基础上进行微改,以H5(第5代超文本标记语言)的形式整合投放至重庆大学官方微信上,以长微博的形式整合投放至重庆大学官方微博中。部门的整合带来传播资源的整合共享,既减少了组织内部的采编成本,也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单位之间的交流成本。进入2017年,新闻网将此种整合传播形式深入化,渗透至校报、校史馆、虎溪之声广播台与电视台等。如今看来校园传播的相对弱势部门都整合起来,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航拍技术与微信微博等平台对接,全方位地呈现在受众眼前。
纵观重庆大学新闻网从2015年到2017年这3年来的部门变动与内容呈现,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整合传播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这种整合体现在部门的整合,以此减少壁垒,获得传播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这是资源的整合,将适合传播的资源通过当今先进技术与平
67
学术探讨
台呈现。当然,重庆大学新闻网只能作为当今高校整合传播的其中一种类型,大部分高校都在整合传播中有所突破与创新。而高校间的整合传播正如媒体行业的媒介融合一样,正改变着高校媒体自身与受众参与传播的形式与效能。
三、“全能记者”的发展教学和培养思路——将校园整合传播从政策落实入新闻教学
(一)充分将校园整合传播实践与新闻专业学习实践相结合
所谓校园整合传播实践,是希望新闻专业的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园新闻组织,在专业学习以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笔者在大一加入的重大新闻网为例,在新闻传播专业学习之外,笔者在重大新闻网接触了专业采访与编辑工作,并且在3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新闻网融合传播的过程。这些亲身经历的新闻实践是校园“全能记者”所应该经历的路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学习的必经途径,而新闻专业的理论与实践则更能促进“全能记者”的发展。(二)关注行业动向,通过新闻教学提前适应传媒行业能力要求
如前文所说,当今的传媒业是以媒介融合为主导的,中外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最早开设关于媒介融合的课程,并以培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为目标。同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将目标定为“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它们分别被称为“密苏里模式”与“哥伦比亚模式”。而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实践以“媒介融合、学科融合、产学融合为核心的新闻传播
(上接第66页)的接收与及时反馈,而是更倾向于自主
人才培养模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也实行了本科“2+2”
[4]
培养模式改革。这些举措都在证明高校新闻教学正努力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改变大多只是存在于位于金字塔塔尖的新闻院校,至于何时才能将适应传媒行业的新闻专业教育普及于大众新闻院校之中是未来新闻教育发展需要攻克的难点。
四、结语
本文的逻辑链条主要是从媒介融合大环境聚焦高校整合传播,并分析高校整合传播与“全能记者”的关系,最终落脚于高校新闻专业教育、高校整合传播与“全能记者”三者的结合。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环节,笔者分别聚焦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学生与重庆大学新闻网。本文主要尝试发现“全能记者”与高校传媒存在的一些问题,描述了二者同步率不高的现象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法,而整合传播与“全能记者”的培养需要一代新闻传播人的努力。参考文献:
[1] 栗平.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J].新闻
爱好者,2012(11):53-54.[2] 于雪.全媒体记者的发展趋势[J].新闻知识,2012
(08):12-13.[3] 丁柏铨.媒介融合:概念、动因及利弊[J].南京社会
科学,2011(11):92-99.[4] 柏舒凡.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
径[J].西部广播电视,2019(01):47+49.刘奥(1996—),男,安徽合肥人,研究生在读,研作者简介:究方向:新闻与传播。
发布信息,成为信息的提供者,与媒介平台中更多的受
众一起互换受传角色的同时,更加高效地满足自身的信息需求。
其次,高度发达的媒介传播技术促使信息的公开度与透明度不断提升,并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接收方式;同时,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多元化将分众传播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在关注受众反馈与传播效果之外,也为目标受众提供了更为开放与广阔的平台,让受众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信息传播机会,让受众的观点式信息得到有效传播。在个人享有媒介使用权的同时,也给予个体以信息源头的地位与功能,让更多的个体成为传播者,在信息高效的互动传递中,满足自我使用媒介、发布信息的社会心理需求。(二)跨文化传播的“单向度”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冷战的瓦解与全球局势的重大变革,世界环境逐步向着多元化发展,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越加频繁。在促进全球信息更为通达便利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之余,也受到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国家对外传播以及跨文化交流方面,出现诸多“单向度性”的问题及其相关的传播现象。
首先,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影视文娱产品实行对外输出和思想侵蚀,形成一种传播效果极佳的“看不见的宣传”,以逐步同化世界其他国家受众的思想与理念。以美国好莱坞商业电影为典型代表,在它的商业产品进行全球化推广宣传的过程中,通过人类
68
普遍认同的情感主题,搭配以新式好莱坞类型电影的
叙事风格,以及有目标性地选择角色明星,在世界主流电影市场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将美式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通过电影的国际化传播输出给世界诸多国家的民众,形成以文化霸权为内核的国家形象对外宣传。
其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形象塑造与国家化传播的过程中,不断积极主动地争取文化自述权和形象自塑权,力求避免在信息国际化传播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中国一直以来都坚持与世界各国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尝试通过多领域合作以达成互利共赢的良好局势。以“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等为代表,中国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为更多国家和民族贡献中国智慧。这一系列举措都在积极寻求国家形象对待传播中的良好形势,以及掌握本国对外传播话语权的主动性。这正是我国为抵制国际传播中“被单向度”的情况所作出的积极回应。参考文献:
[1] 赫伯特·马尔库塞(美).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
海译文出版社,2006:50-80.[2] 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3:72-90.曹潇丹(1996—),女,内蒙古包头人,吉林大学文作者简介:
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艺术与影视文化传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