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初探
一、单元内容总述
1.本单元主题:
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我与自然”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主要由《大自然的声音》《父亲、树林和鸟》《带刺的朋友》三篇课文组成。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感知课文生动的语言。
2.本单元重点:
感受课文的生动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本单元的三篇课文都描写了大自然的美妙,语言生动、优美。《大自然的声音》写了风、水以及动物带给我们的美妙声音。《父亲、树林和鸟》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树林的美景。《带刺的朋友》写了一只刺猬月下偷枣的情景。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感受语言的优美、生动,积累语言。
内容 教学要点 本课描写了大自然中,风、课时 教学建议 1. 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引导学生感情诵读,感悟语言的美。 21.大自然的声水和动物带给我们的声音,重点音 是知道大自然有哪些美妙的声音,并感受美妙的声音,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2 美。 本课作者记叙了父亲一生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美好感情 2.感情诵读,感受语言的生动。 22.父亲、树林和最喜欢树林和鸟的具体表现。重鸟 点是根据体验有感情地朗读课2 文,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3.带刺的朋友 本课刺猬月下偷枣的故事,2 重点是体会句子不同的表达方1.通过语言的感悟和训练,真切地感式,懂得使用比喻句,发挥想象,使句子更生动形象。 受刺猬偷枣的本领大,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2.尝试有条理地复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主题是《身边1 的“小事”》,交流不文明行为或令人感到温暖的行为,重点是用简要的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1.借助图片了解身边的小事。 2.小组合作,交流评价、总结。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问题引起了你的关注?并写一写。 1.指导学生用发现法和探究法来学习摘抄、积累字词。 2.借助图片学习理解古诗。 习作 本次习作主题是《我有一个1 想法》,写写你对关注的问题的看法和改进建议,重点是能从积极的方面有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语文园地 本次园地主要内容是交流2 摘抄的方法和好处,学习“得”字短语,正确美观地书写带有撇捺的汉字,积累古诗《采莲曲》。重点是掌握摘抄的知识,积累字词和古诗。
《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大自然的声音》是第七单元的第一课。
本文以独特的视角,丰富的联想,富有韵味的语言,将大自然中的事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描绘成各种美妙生动的乐曲,体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课文围绕第一自然段展开,第二、三、四自然段分别从风、水和动物3个方面描写了大自然声音的丰富美妙。课文结构严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第六单元的学习重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森林里树木摇曳,小河边青蛙放声歌唱,一个孩子悠闲地背靠大树坐在草坪上,欣赏着大自然的音乐,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画面富有儿童情趣,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学情分析:
经过了两年的识字方法、兴趣、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语文学习中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三年级积累的关键仍然是词语,而且是大量的词语积累。课内积累为学生课外积累做好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外阅读。学生背诵能力强,而且乐于背诵,有利于促进积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需要从抓中心、中心句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方面进行指导,形成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开始转向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写“妙、演”等13个字,会写“美妙、音乐家”等22个词语,把“奏、琴”等字的撇捺写舒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3.能找到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4.能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2.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难点:
1. 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2.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能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妙、奏”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呢”,会把写“奏、琴”的撇捺笔画写舒展。
2.能找到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关键句并填写在图表中,借助图表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2.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背诵第二自然段。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一)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会听到很多的声音。(板书:声音) 指导正音:“声音”应读轻声。 (二)猜一猜:
现在听一听老师播放的声音,猜猜这是什么的声音?(播放泉水、大雨、雷声、牛叫、鸟鸣等声音,学生倾听并说说听到了什么声音)
(三):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家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了解大自然更多奇妙的声音。(板书:大自然。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一)布置初读课文的要求:
大声朗读课文两次,有拼音的字词,要拼读两次,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二)出示重点字词
指名学生朗读字词,重点指导:
1.“演奏”的“奏”字是平舌音,和“宙”做好区别。 2.跟着老师读“波澜壮阔”。
3.这组词语中还有一个多音字“呢”,读作“ní”,(出示图片“呢大衣”)还可以读作“呢大衣”。它还有一个读音, 用作句末语气词时读ne,如“这是什么呢?”“怎么做才对呢?”
4.同桌互读,互相评议、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5.指导写字:接下来我们要书写两个生字,“琴”和“奏”。 (1)自主读帖:写好这两个字要注意什么?
(2)教师总结:关键部件要写正确,如“琴”字下部分的“今”不要多加点;关键笔画要写舒展,如“琴”和“奏”的撇捺。 (3)念口诀书空指导写舒展:
撇有锋,捺有脚,笔画要拉长,笔锋要展开。
(4)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琴”和“奏”,教师对照标准评价投影点评。 星级评价:★书写正确,★注意横画间距,★撇捺写得舒展。 6.对照标准,学生再次各写一个“琴”和“奏”。 三、借助图表,理清文脉
(一)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出示全文,联系学过的课文《秋天的雨》,和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作比较有什么发现? (三)在第六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默读课文第二段,画一画这一段的关键语句。(画句子,做交流) (四)再默读课文3、4自然段,划一划这两段的关键句子,并填写到课后第二题的空格里。(画句子,做交流) (五)出示图式,说说课文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 四、品读课文,背诵积累 (一)品读课文: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它演奏出怎样美妙的声音呢?读一读第二自然段,画一画把风带来的声音写得很生动优美的句子。 预设交流版块一: 1.出示句子: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伟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
2.交流圈出了哪些词语:轻轻柔柔、呢喃细语、温柔;激动、力量、雄伟、威力。说说两种风哪里不同。
3.运用圈画的词语,借助句式说一说:我是微风,我的声音( ),好像在和你说( ),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 )。我是狂风,我的声音( ),好像在和你说( ),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 )。 4.合作朗读:
(1)老师读“微风”的语句,学生读“狂风”的语句。 (2)男生读“微风”的语句,女生读“狂风”的语句。 预设交流版块二:
1.出示句子:
当他翻动树叶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2.展开想象。
(1)风翻动树叶,会翻动哪些树叶呢?(出示枫树叶、柳树叶、竹子叶、松针的图片)指名交流想象。 风翻动着枫树叶,唱着_________ 风翻动着柳树叶,唱着__________ 风翻动着松针,唱着____________ (2)齐读句子:
当他翻动树叶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3.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1)(出示四季树林的图片)指名交流想象。 温暖的春天来了,风____________ 炎热的夏天来了,风____________
凉爽的秋天来了,风 。寒冷的冬天来了,风______________
(2)这里用了四个“不一样”,生动写出了风的音乐家本领。齐读句子: 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音乐。 预设交流版块三:
1.出示语句: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他会在森林里演奏他的手风琴。 2.为什么说风演奏的是手风琴?(观赏手风琴演奏的视频片断)
3.大自然的风,真像手风琴,既会独奏舒缓的轻音乐,又能合奏出雄浑的交响曲,让我们感受大自然的风声原来如此美妙。 (二)背诵课文:
1.老师读第一句,学生读后面语句,师生合作朗读第二自然段。
2.这么优美生动的语句,被一阵风吹掉了几个词,你能够补上吗?全班填空朗读:
风,是大自然的( ) ,他会在森林里( )他的手风琴。当他翻动树叶时,树叶便像( )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 ) 。不一样的树叶,有( ) ;不一样的季节,有( )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 ) ,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 ) ;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 )起来,合奏出一首( )乐曲,那声音充满( ) ,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 ) 。
3.风从微风变成狂风,又吹掉了几个词,你能够补上吗?指名个别填空朗读:
风,是( ),他会在森林里( )。当他( )时,树叶便像( ),唱出( )。不一样的树叶,有( );不一样的季节,有( )。当微风拂过,那声音( ),好像( ),让人感受到( );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 ),合奏出( ),那声音( ),令人感受到( )。 (4)尝试全班背诵。 大自然有如此美妙的声音。作者又是怎样围绕一个总起句具体描写水、动物的美妙声音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欣赏吧! 第一课时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把“敲”的关键笔画写正确。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背诵第三自然段。 3.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课文中描写声音的词语的生动,背诵第三自然段。 教学难点:
仿照课文,围绕一种听到过的声音写几句话。 一、创设情境,学习字词
(一)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大自然里有许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今天,这些音乐家和歌手将举行一场特殊的音乐会。这场音乐会的主题是——大自然的声音。(学生齐读课题)
(二)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课文写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三)大家想再听大自然美妙的音乐吗?(播放下雨、溪流、大海的音频)认真倾听,你好象听到了什么?(学生听视频,交流联想的画面) (四)以上音频都和什么有关呢?和水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自然段。 (五)出示第一组词语 1.指名读,正音“喳”是翘舌音“zhā”。 2.指导读:表示声音的词语,可以读得轻快一点! 3.发现特点:都和表示水的声音的词有关;第一组是叠词。第二行是AABB式子的词语。 (六)出示第二组词语 1.指名读,正音。 2.指导书写: 先要求写正确你:“敲”的小篆字体是 右边是读作pō 表示的意思是“敲打” 3.写字练习
(1)自主读帖:写好“敲”字要注意什么?
(2)教师总结:关键部件要写正确关键笔画要写舒展,如“敲打”等。
(3)念口诀书空指导写舒展:
撇有锋,捺有脚,笔画要拉长,笔锋要展开。
(4)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敲”,对照标准评价投影点评。 星级评价:★书写正确,★注意横画间距,★撇捺写得舒展。 6.对照标准,学生再次各写一个“敲”。 二、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2自然段,知道了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二)齐读课文呢第3自然段,说说本段写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画出大自然美妙的声音。
(四)全班交流:说说你都找到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这些声音怎么美妙呢?先来说说你喜欢哪种声音,再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预设交流版块一: 1.出示语句:
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2.说说这个句子优美生动在哪里?
(1)这个句子中,小水滴从小溪变成河流,从河流变成大海,越来越大,写得优美生动。 (2)比较讨论:
把上面的句子变成“小溪流向河流,河流流向大海,大海汹涌澎湃。从一首山中小曲,唱到海洋大合唱。 ”好不好?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去掉了修饰的词语,句子就不够生动了。 (3)本课有很多带有修饰语的词组,一起来读读课文后第三题: 轻轻柔柔的呢喃细语 雄伟的乐曲 充满力量的声音 热闹的音乐会 轻快的山中小曲 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 (4)朗读指导:
这句话应该怎么朗读才有感情?随着老师的手势,逐句加强气势,读出水演奏的越来越气势恢宏的音乐。 (5)背诵语句
当小雨滴( )起来,他们便一起( ) :小溪( )流向河流, ( )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 )地汹涌澎湃。从一首( )山中小曲,唱到( )的海洋大合唱。
预设交流版块二: 1.出示语句: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2.想象情境:这句话中说到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那是怎么样的情境呢? 3.指名一位学生填空说话: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这是小雨滴________ 4.指导提升:
你想象到“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这是小雨滴落在岩石上。”很是优美生动。课文中说到小雨滴的时候,用了“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把小雨滴的集合,说成“一起唱着歌”,我们可以学习课文,把自己想象的句子“这是小雨滴落在岩石上。”改得更加优美生动,可以怎么说呢? 5.想象说话
滴滴答答……滴滴答答……这是小雨滴 叮叮咚咚……叮叮咚咚……这是小雨滴
6.感情朗读:通过想象,我们好像看到了生动优美的画面,一起来读读这段话。
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 7.背诵积累
水,也是( )的( ) 。下雨的时候,他喜欢玩( ) 。小雨滴( ) ,一场( )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 ( )的( ) ;所有的房子, ( )的( ) ,都发出( )的声音。 (五)默读第4自然段,圈画出生动的语句,再读一读。 三、运用写法,练笔提升
(一)大自然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美妙的声音就在我们身边,当你走进大自然,用心灵去感受那些美妙的声音。
(二)听老师播放的一段厨房的音频,你好像看到这么画面?(播放《松下轻厨房》广告的音频,学生听音频,说说想象的画面。)
(三)再听一次音频,学习课文,用上修饰的词语,把通过听音乐想象的画面写得优美生动。(学生听音频,以“厨房是个音乐厅……”为开头,写句子)
(四)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句子。观看《松下轻厨房》广告,修改自己写的句子。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一)总结全文:第2—4自然段,发现每一段都围绕着第一句话在写。 (二)课后作业 1.摘抄课文中优美生动的句子。 2.阅读课外链接中的《瀑布》。 第二课时板书设计
《父亲、树林和鸟》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父亲、树林和鸟》是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以“我与自然”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
本文通过童年时代父亲和“我”的对话,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与热爱,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
课文的题目富有画面感,引人遐思。“父亲”“树林”“鸟”3个词并列,既描绘了父亲和“我”在树林边看鸟的情景,又表现了父亲对树林、对鸟儿的喜爱之情。
课文的语言充满诗意,耐人寻味。与上一课相比,多处使用了学生平时很少会遇到的生动语句,尤其是多个修饰语连用的形式,表达了更为丰富的感受。比如,“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等语句,生动贴切地描写了树林的环境。
课文插图以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主体,父亲和“我”正注视着大树,画面上并未出现鸟儿。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中也能发现鸟儿,体现了他对鸟儿的熟悉和喜爱。父亲戴着宽边礼帽身穿长衫,直观地表现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及父亲的形象。插图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情分析:
经过了两年的识字方法、兴趣、能力的培养,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语文学习中语言积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三年级积累的关键仍然是词语,而且是大量的词语积累。课内积累为学生课外积累做好方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外阅读。学生背诵能力强,而且乐于背诵,有利于促进积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很难对一篇文章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需要从抓中心、中心句词、关键词句、体会句子的含义等方面进行指导,形成深层理解文本的能力。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开始转向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9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摘抄积累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默读课文,默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句子摘抄;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1.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2.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能把“雾”“蒙”“翅”“鼻”等字写正确写美观。会写19个词语。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学重点:
1.正确识字、写字,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一)(板书:树林)看到这个词,你脑海中浮现了哪些词语呢?(预设:茂密的、碧绿的……)
词语也是有温度的,想象平时见到过的画面,带上自己的体会,就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补全板书:父亲 鸟 、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 (三)齐读课题。作者用上了一个顿号,一个“和”字,把三者联系在了一起。
读着这个课题,让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
(四)找出文中写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关系的句子。
出示: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一)明确阅读要求
1.(课件出示阅读要求: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带有拼音的字词,多读上几次;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自主识字。
3.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情? (二)学习字词
1.出示第一组词语: 黎明 雾蒙蒙 猎人 鼻子 翅膀
(1)指名读词语。正音“雾蒙蒙”,作为ABB式词语,后两字应读成第一声。
(2)说说“黎明”是什么时间段?看图验证。
(3)指导书写
①关键部件写正确:“蒙”字不要少了秃宝盖下的一横;出示“鼻”字的篆文知道上半部分是“自”,不是“白”。
②关键笔画写美观:阅读“语文园地”第98页的“书写提示”,知道“雾”“蒙”“翅” 三个字关键笔画是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能美观。 ③念口诀书空指导写舒展:
撇有锋,捺有脚,笔画要拉长,笔锋要展开。
④学生在田字格内书写“雾”“蒙”“翅” “鼻”,教师对照标准评价投影点评。
星级评价:★书写正确,★注意横画间距,★撇捺写得舒展。 ⑤对照标准,学生再次各写一个“雾”“蒙”“翅” “鼻”。 2.出示第二组词语: 浓浓的 苦苦的 热腾腾
(1)指名读词语。正音“热腾腾”,作为ABB式词语,后两字应读成第一声。
(2)发现本组词语的特点:都是叠词。 3.出示第三组词语: 一瞬间 舒畅 凝神静气 (1)指名读词语。正音“凝”字读作“nínɡ”.
(2)不同方法理解词义:“一瞬间”指时间很短;做做“舒畅地呼吸”的动作、“凝神静气”的样子。 (三)把握内容
1.课文用了很多段落来写父亲。主要写了父亲干什么?读课文,标出写父亲的段落,连起来读读,说说发现。
2.根据回答小结:主要写父亲和我谈鸟的事情。
3.全文讲了什么事情?再次自读课文,试着从文中找出以下信息。
4.借助图表,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做出判断
(一)读了几次课文后,我们对于父亲有了一定了解。看课后第2道判断题。(出示语句: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二)这些说法是正确的吗?
1.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这个说法对的吗?
2.交流后总结方法:依据课文中的原句对这道判断题进行判断。板书:原句对照。
3.自主阅读课文,对后四个说法进行判断。
4.前后四人小组内交流,指导学生整合信息,并用上句式“我认为( )这句话是(正确、错误)的,因为( )。”说清判断的理由。 5.用以上句式全班交流: ①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第二条判断是正确的,重点交流第12—17自然段父亲和“我”的对话。 “鸟也有气味?”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根据学生汇报小结:父亲对鸟睡觉、起床、呼吸、歌唱等生活习性非常了解,从而判断这句话是正确的。(板书:知鸟性)
讲解13、14、15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因为这是父亲一个人说的话。
②父亲很善于观察。 这条判断是正确的。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关注课文1——6自然段,用“——”划出描写父亲善于观察的句子和词语,抓住“上上下下”、“望了又望”、“闻了又闻”等关键词句谈理由,初步感知父亲观察非常仔细、全面、认真。(板书:看 知鸟动 闻 知鸟味)
③父亲热爱自然。
这个判断是正确的。引导学生关注第18-19段,了解父亲为鸟的快乐而快乐。可见他热爱大自然。再联系全文看,父亲喜欢树林和鸟,了解鸟的习性,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④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这条判断,可引导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关于父亲是否做过猎人,凭借课文中的信息,并不能得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学生能自圆其说即可。 6.总结方法:
关于课文的说法对不对,有原句的时候,可以对照着原句判断;没有原句的时候,可以从文中找出依据判断。(板书:联系全文。) 四、摘抄语句,做好积累
把文中觉得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简单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
2.品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3.摘抄积累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丰富性;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1.出示第一组:猎人 黎明 瞬间 指名读,正音。
2.出示第二组:张开的喙 惊愕地问 舒畅地呼吸 (1)指名读,正音“喙”。
(2)发现本组词语的特点:都有一个表示怎么样的修饰词。 3.出示第三组: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指名读,正音“兀立”。
(2)指导朗读:“的”字轻声,根据“的”字,做好停顿。 (二)借助图表,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课文中有一句话,说明了父亲、树林和鸟的关系,找出来读一读。 齐读第一段:
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二、品读欣赏
(一)再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 (二)出示句子: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指名读本句,指导读好停顿。
2.圈画出其中生动的词句,并交流聚焦为“幽深的雾蒙蒙的”。
3.在学习前一课《大自然的声音》时,也积累了很多生动优美的语句。出示句子: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 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课文上的句子有两个修饰的词语。 4.想象画面体会意境,对比“望”:
①在日常生活中,“幽深的树林”,你能够看到什么呢? ②“雾蒙蒙的树林”,你还能看到什么呢?
③“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好像让你看到了怎么样的情景?观看有关的视频,说说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④在这样“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边,小作者看到了什么呢?什么都没有看到。指导朗读句子,强调“没有看见”“没有听见”: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见一只鸟叫。”
⑤在这样“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边,父亲“望了又望”,他望见了什么?找出句子,指导朗读句子,强调“一根树枝”“叶子” 父亲指着一棵树的一根树枝对我说: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⑥再次感情朗读出示的句子,指导读好停顿: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⑦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用上两个修饰词说话:
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边,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见一只鸟叫。”父亲却看到了( )的( )的叶子。 5.联系生活体会意境,对比“闻”:
①在黎明,在这样“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 边,小作者又闻到了什么呢?
②出示语句,齐读: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③联系生活说说:
在学校或者花园或者小区里修剪树木的时候,你闻到浓浓的草木气息是怎么样的?
当你读到“苦苦的草木气息”时,又想起了生活中的什么情景?
“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两个修饰语连着用,写出了草木气息什么的特点?
④指导朗读,正确停顿,并且“苦苦的”读重音: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⑤在这样“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 里,“我”没有闻到什么,可是父亲闻到了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找出句子,指导朗读句子: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⑥展开想象模仿课文,用上两个修饰词说话:
在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里,父亲闻到了( )的( )的鸟的气味。 ⑦再次感情朗读出示的句子,指导读好停顿,“雾蒙蒙的”读重音: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6.在这个春天的黎明,在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边,在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里,我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闻到,父亲却看见了树叶动想到了鸟,闻到了鸟味,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这是一位( )的( )父亲。
7.指导感情朗读第一段,“最喜欢”读重音: 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文中还有这样连用两个修饰词语的句子吗?找出来自己读读,体会体会。 2.小组内交流交流。 3.全班交流:
①出示语句,指导正确停顿: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②交流感受:
从“凝神静气”中体会到什么? 从“像树一般兀立的”中体会到什么? ③指导朗读,“像树一般兀立的”要读重音。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④仿说:
这句话为我们刻画了一位( )的( )的父亲。 4.再次感情朗读第一段: 父亲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三、积累运用
1.背诵积累:刚刚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优美生动的语言已经记在了你的心里,来试一试。(填空,尝试背诵)
出示1:父亲突然站定,朝( )树林,上上下下( ),用鼻子( )。 出示2:我茫茫然地望着( )父亲。
出示3:我只闻到( )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2.同时出示三句话。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味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感情朗读后小结:借助两个连用的修饰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父亲知鸟、爱鸟。
3.小练笔:修饰语连用,不但能写出事物的特点,还能表达人物情感,我们也来试着用一用。
雾散了,我和父亲真的看到了( )的( )的鸟。 交流,评价。 四、学习总结
1. 出示语句:“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讨论:“我”为什么高兴?父亲如果是猎人会怎么样?
2.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父亲、树林和鸟》,认识了一位知鸟、爱鸟的父亲。也学习了课文中几个修饰语连用的写法。修饰语连用,句子更加优美生动,不但能写出事物的特点,还能表达人物的情感,写出人物的特点。 第二课时板书:
《带刺的朋友》教学设计
课文内容分析:
本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课文以“带刺的朋友”为题,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又点出了作者与写作对象的关系。整篇文章都洋溢着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课文共12个自然段。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开头: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第二部分(第二至十自然段)详细讲述了刺猬偷枣的过程。第三部分(第一、十二自然段)写了刺猬溜走后作者对刺猬的赞叹与好奇。
本文语言很生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诡秘”“匆匆”“爬来爬去”“打了一个滚儿”“扎”等词语,将刺猬聪明伶俐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有很强的画面感:二是“朦胧”“斑斑驳驳”等环境描写,渲染了秋夜的气氛,突出了刺猬“偷”枣的趣味;三是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到“小东西”,喜爱之情逐步加深,体现了对这位“朋友”的特殊情感;四是“哗哗”“哪里啪啦”“噗”等拟声词的运用,让课文有声有色。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插图描绘了刺猬摇枣后的情景,新月斜挂,树影斑驳,刺猬“摔”下枣树,地上枣子撒了一地。第二幅插图描绘了刺猬背上扎满了枣子走的情形。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的可爱,理解刺猬偷枣的过程。 学情分析:
《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单元导语为“大自然赐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你发现了吗?”。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很符合三年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把小刺猬写得灵敏可爱更是贴近生活充满生活趣味,符合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在教学时,巧妙引导孩子去发现刺猬偷枣的“高明”,感受生动地语言。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很多生字,但本篇课文的易错字较多,教师应适当地进行指导。另外,有些学生对课文中提到的刺猬不太了解,可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刺猬的资料。 教学目标:
1.认识“枣、馋”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扎”,会写“刺、枣”等13个生字,会写“红枣、摆动”等26个词语。 2.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3.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
4.初步体会“那个东西”“那个家伙”“小东西”等不同称呼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内容,体会语言的生动。 教学难点:
能以“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为开头,用自己的话讲述刺猬偷枣的过程。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开门见山,揭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叫做《带刺的朋友》。 2.齐读课题。
3.预习了课文,你知道这位带刺的朋友是谁吗?(小刺猬)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这位带刺的朋友给我们带来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94页,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第一组生字:眼馋 缓慢 猜测 逐个 (1)指名读,正音。 (2)小组开火车读。
像刚才这样一个一个地读,就是哪个词语的意思?(逐个) (3)齐读。
3.出示第二组生字:兴许 散落 满背 扎枣子 (1)自由读,发现共同点(都有多音字) (2)指名领读,学生跟读。 (3)学习多音字“扎”
你知道“扎”还有另外的读音吗?怎么区分呢?
出示字典:我们把字典老师请出来。(当表示捆、绑这个意思时,读zā,当表示刺这个意思时,读zhā) 出示句子,读准多音字。
请教了字典老师,你觉得这两个句子,该怎么读?
句1:你猜怎么着,归拢的那堆红枣,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 句2:小熊每天都扎一只风筝,挂在高高的树枝上。 (4)齐读句子。
4.出示第三组词语:带刺 枣树 (1)齐读词语。
(2)“刺”和“枣”是今天要写的字,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共同部件“朿”)为什么都有“朿”呢? (3)微课识字
微课内容:瞧,这是一棵树(图片树、篆书“木”字),树上长出了刺(图
片刺、篆书“朿”字 )。后来人们觉得不够锋利,又给它加了一把刀(篆书“刺”字 )。这个带刺的树还会结出红红的枣子呢!(篆书“枣”)最初的枣字就是由两个刺组成的(棗, 把下面的刺简化成“两点”。 (4)观察比较
)。后来为了方便楷书 同一个部件在不同的位置,笔画有什么变化? “朿”在“刺”的左边时,捺变成点; “朿”在“枣”的上面时,横折钩就变成横折。
(5)教师范写,学生练写。(第三笔横折钩的钩,就像一枚小小的刺。“枣”第3笔是横折,没有钩,就像光溜溜的枣。撇有锋,捺有脚,笔画要拉长,笔锋要展开)
出示评价标准:形近处笔画书写准确。☆ 撇捺舒展一颗星。☆ (4)评价反馈
三、品味“红枣”,体会妙用 (一) 预习检查,读好长句子。
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风儿一吹,轻轻摆动,如同无数颗飘香的玛瑙晃来晃去,看着就让人眼馋。
(1)出示:秋天,枣树上挂满了红枣。
读一读,比一比,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数量多、香味、动态的美感、比喻)
(3)指名读:连人都馋,何况是刺猬呢。谁能把这种馋人的感觉读出来?
(4)齐读感受
再读句子,也再次看看红枣那诱人的颜色,闻闻它的香味。
过渡:同学们读得可真好,老师听着你们郎朗的读书声,仿佛闻到了阵阵枣香。小刺猬听见你们得朗读,它也忍不住来偷枣了! 四、聚焦动作,讲述“偷枣” (一)明确“偷枣”段落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描写了它偷枣的过程?(2-10) (二)默读圈画
过渡:小小的刺猬究竟是如何从高大的枣树上成功偷取红枣的呢?我们把镜头悄悄移到后院的枣树旁,贴近墙根,来注视它的一举一动。
1.(PPT出示)默读第2—10自然段,按照顺序用横线找出描写刺猬偷枣的句子,读一读,并圈出偷枣的动作。
2.指名生答,师提醒生说明出处并相机板书:(爬、爬、停、摇晃、掉、爬来爬去、归拢、打了一个滚儿、扎、驮、跑)
动手演示理解:谁能上来把老师的粉笔归拢到一起?(把分散的东西聚集到一起) 3.关注顺序
这些动作这样贴行不行。小刺猬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说说这样安排顺序的理由。
如:老师注意到,这只小刺猬在“归拢”和“打滚”这里犹豫了一下,最终她选择了先“逐个归拢”,小刺猬,你是怎么想的呢? 4.读句子
别小瞧这些动作,这可都是刺猬偷枣所使出的招数啊!把这些动词放进文中,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 (三)借助支架,简要复述
1.导语:这位“带刺的朋友”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预设:聪明、机灵、可爱、偷枣水平很高……
2.作者也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小刺猬偷枣本领的看法,找一找作者是怎么说的呢?
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
3.请结合板书,用“小刺猬偷枣的本事真高明”这句话作为开头,用自己的话刺猬偷枣的过程。可以选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些连接词。
(1)自由练说。月黑风高,枣树上挂满了枣子,嘘,小刺猬们,我们奇妙的旅行开始了。把我们偷枣的过程再说一说吧! (2)指名说:(音乐起)
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小刺猬想得清清楚楚的,的确不一般! 五、小结
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在旁边偷偷观察的我的心情也在不断变化着。下节课就让我们当当作者,感受他当时的心情吧!
第二课时
一、 借助板书,回顾故事
师:同学们还记得那只高明的刺猬吗?夜晚的后院,在那颗枣树上发生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谁来讲讲? 二、聚焦细节,详细复述
1.走进故事,再读课文
过渡:同学们真厉害,把这些动作的词串联起来把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就说清楚了。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和课文相比,作者把这个过程说得更生动更有趣呢! 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自由地读一读课文。 2.示范指导,体验生动
那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偷枣的动作写生动的呢?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 (1)哪些地方将它的动作写得更加生动了?(板贴:缓慢地、急火火地) (2)想象小刺猬的心理独白。
导语:采访一下小刺猬们,你们上树缓慢,跑走是急火火的,能换吗,为什么?请学生任选一句,想象刺猬的心理活动: 如果不慢慢爬,就会…… 如果不快点跑,就会……
(3)跑得很快,而且心里很着急。这就叫做——(急火火)
(4)在学生想象、表达过程中,教师相机指导个别朗读、评价读、男女生合作读……
3.由扶到放,感受“高明”
导语:像“急火火地跑”、“缓慢地爬”……这样的词组还有很多。默读课
文,找一找作者是怎么把小刺猬的其他动作写生动的,用“~~~~”画出来。 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贴。 预设:
(1)诡秘是一种感觉,这篇文章的作者宗爷爷是音乐老师,他也常常用音乐来表达感受。如果我们给这句话配一个音乐,你觉得选哪段音乐更合适。请生
听两段音乐,并做选择。
(2)说理由。理解“诡秘”包含神秘,鬼鬼祟祟。 (3)音乐停止,请生带着这样的感觉读一读。
(4) 学着小刺猬偷偷摸摸、神神秘秘的样子,带上表情和动作读一读句子。 (1)自己读读这句话,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仿佛听到很多红枣落在地上的声音,小刺猬重重地摔在地上的声音。 仿佛看到树枝空空如也,地上落满了红枣,小刺猬从树上快速地掉下来。 (2)哪里让你感受到很用力? (树枝哗哗作响,红枣噼里啪啦地落了一地)谁能用声音告诉我刺猬很用力!谁能用动作表示?来,你用动作,其他同学大声读。这么大动静,不怕被发现吗?(引导学生理解刺猬多摇些枣的意图)
(3)这样表示声音的词都叫拟声词,找找看还有这样的词吗?
(1)读好拟声词“噗的一声”。
(2)真是个贪吃鬼,怎么回事?快还是慢?哪里感受到快?“噗”怎么读这个字?你来试试。再大声点!再大点!
(3)摔得可真重啊!地上的枣,怎么搬回家呢?可是东边扎完跑西边,要累坏的!有好办法吗?(逐个归拢)好在哪里?
你从哪体会到了它的高明?
总结:你看,其实不仅是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很高明,作者写得也很高明,把小刺猬的动作写生动了,偷枣的过程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4.创设情境,活用语言
(1)引入《带刺的朋友》一书:我们现在读的课文只是作者写得第一个片段,在第二个片段开头作者是这么写的:“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我再也憋不住了,就把小刺猬偷枣儿的事,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爸爸。”
(2)情境设置:假如现在你就是文中的作者,请你以“爸爸,小刺猬偷枣的本事可高明啦!”说一说小刺猬偷枣的过程,记得用上刚才学习的语句,注意要把过程说得生动哦! (1)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学生展示。
(3)评一评:你觉得他说得生动吗?哪里让你觉得很生动? (4)同桌轮流说给对方听,互相提建议,让对方说得更好。 三、关注称呼,体味情感
我们的小作者也是在观察小刺猬偷枣的过程中深深喜欢上了它。请同学们看课后第三题,找一找作者对小刺猬的称呼有了什么变化? (1)自由读:说说体会
(2)联系实际,平时谁会叫你“小家伙”?你感受到什么? (3)朗读指导
四、推荐阅读,迁移体验
其实在作者宗介华的笔下,还写了小刺猬好多故事呢!这不,它又要来偷枣了!这回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想看吗?
1.拓展阅读宗介华《带刺的朋友》一书中《带刺朋友》章节的第三部分,完成课中导学单。
(1)划出描写小刺猬动作的句子,圈出偷枣的动词,填写思维导图。
(2)反馈思维导图。
(3)利用思维导图,借助动作描写,以“小刺猬可真( )啊!”开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刺猬偷枣的过程。 五、 制作“名片”, 摘录词句
小刺猬偷枣的本领真高明!课后,我们为它做张“高明”本领的名片吧!设计一张小名片,摘录你觉得小刺猬最高明的词语或句子,同桌互相交流读一读,说说理由。 六、板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