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效为本理念的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魏娜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与社会体制改革逐渐进入深水区,职业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设计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了非常重要地位,是相关人才培养的重要构成。传统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弊端在全新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下逐渐暴露,各级教育部门与高职院校均尝试通过有效方式进行教育改革,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成效为本教育理论在西方教育改革中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其对我国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具有非常积极的价值,本文对教学模式构建展开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成效为本理念;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
成效为本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应该从学习成效入手,对整个教学活动展开研究分析,使得教学成效得到充分保证。该理论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的美国,随后在多个国家开始推广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教师必须要明确学生学习成效目标,以此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及教学原则,这与以生为本教育改革也存在异曲同工之效。
一、成效为本理念与高职设计类课程关系
成效为本理念对教学成果和教学从小保持了高度关注,以此为出发点逆推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关注教学体系中的相关事务,确保学生们通过学习后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对教育结果保持清醒认识,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及学生学习成效,以此为依据寻找合适而可靠的教学方法。高职设计类课程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职业人才为主要目标,确保学生们通过学习能够快速适应用人单位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将知识有效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为了更好地满足高职教育改革需求,高校设计类课程的实施要全面了解社会需求与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初期就帮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否学、如何学、如何知道都应该纳入教师的考量范畴。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基础能力与认知能力普遍不强,这就使得设计类课程教学实施面临着更大难度,社会用人需求与学生教育之间存在一定偏差,基于成效为本理念对高职设计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改变这种现状,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进而实现学生们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推动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
二、基于成效为本理念的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香港高校在国内最早引入了成效为本教学理念,通过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推动学生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果达到预期。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主要学习成效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必须要知道和理解的内容;学生能够达到的目标;学生需要具备的素质。笔者对成效为本理念展开深入研究,课程教学模式构建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能力培养目标的明确
高职设计类课程主要在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土木设计等等设计专业开展,学生们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并熟练掌握相关实践知识,更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探索能力,而知识应用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同样也是设计类课程能力培养的重要构成。因此高职设计类课程教
作者简介:魏娜,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275
师在教学模式构建前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成效展开深度剖析与研究,根据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与课程具体内容明确教学重点与发展方向,为下一步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二)成效为本教学方法选择
成效为本教学模式以教学成效为最终出发点,将课程学习成效与培养目标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对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向展开研究,根据教学大纲选择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与教学实务进行内容重新解读。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理论与案例的结合使得学生们能够对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清醒的认识。设计类课程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与应用案例具有较强联系,教师可以展开有效重构以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并始终以成效为目标。
(三)学习成效评价指标确定
根据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成效目标,对学生能力的提升进行不同方式的评价或考核。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需通过平日的提问和作业得以提高并进行评价,而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在实验实践中得到检验等。成效为本理念重点关注学生能否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之中,特别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加要关注实践能力形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相关评价指标的权重,使得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评价。
三、总结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社会与企业对高职设计相关专业人才要求不断提升,基于成效为本理念对高职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进行重构能够有效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与总体教育需求,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推动高职设计类课程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珂.成效为本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8,31(06):157-158.
[2]章玳.香港高校基于成效为本的课程改革与启示[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1):79-84+88.
[3]赵丽丽.成效为本教育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以英国敦提大学医学院为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4,26(07):67-69.
(责任编辑:付晓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