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教材编排特点,落实语文要素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温泉镇第一中心小学(222300)尹爱红
[摘
要]统编语文教材编排的一大亮点是采取了双线并行的单元结构方式。其语文要素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教学
中,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把准语文要素的编排特点,并通过立足单元整体、习题前后勾连等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充分发挥出统编语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关键词]语文要素;编排特点;单元整体[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6-0036-02
统编语文教材和以往教材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与创新,其中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就是一大亮点,充分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课程特点。人文主题大家并不陌生,那什么是语文要素呢?语文要素是指基本的语文知识、必备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等。这些语文要素以若干个知识点的形式,按照年段目标以及学生特点,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形式逐步在教材中呈现。教师只有认真把握语文要素在教材中的编排特点,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具体的指导。
一、统编教材语文要素编排特点(一)根据年段目标,把语文要素具体化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纲领性文件,是对学生学教师的诵读示范,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冲击,起到了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同时也给学生带来初读感知,使学生掌握了诵读的技巧、方法。
四、提出阅读任务,促生学生初读认知在初读感知阶段,教师可为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展开初读,这样的初读更有针对性。初读要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师要对初读学习任务进行筛选,适时提出任务,让学生自然进入阅读状态,形成阅读感知。识字、释词、梳理情节、探索主题、分析结构、了解选材等,都可以成为初读学习的任务。
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教师让学生展开初读感知,并给出阅读任务:“这篇课文的描写堪称经典。阅读课文时,大家要用笔画出自己认为最成功的描写内容,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根据任务,找到一些经典的描写片段。特别是作者对闰土的肖像描写部分,成为大家的首选。教师让学生展开自由发言,说说这段经典描写的特点。学生有了初读感知,自然产生个性认知。有的学生说:“这段描写抓住了闰土外形的主要特点。十一二岁、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这个形象太经典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哪吒。”也
习目标、方法的总要求,也是教师教学导向的凭借。
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较为笼统、概括,教师、学生在教学中难以具体操作。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第一学段的目标与内容之一就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要求过于宽泛,不能为学生的朗读提供具体的指导。而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就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憾。比如,一年级上册就提出了读准“一”字的不同读音的任务,一年级下册提出了“注意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的要求;到了二年级以后,教材的语文要素又提出了“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分角色朗读课文”等要求。这些都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朗读目标要求的进一步细化。只有把准这些特点,有的学生说:“在描写闰土形象时,作者还特意进行了环境描写,起到了衬托作用。如‘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一句,环境描写很经典,让人物与环境产生和谐感。”教师对学生的精彩表现进行评价,并给出更多的学习提示。
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在初读感知中找出经典描写片段,并展开初读分析,这样给学生提供了难得的阅读体验机会。从学生精彩的回答可以看出,在初读过程中,学生已经形成比较扎实的认知基础,能支持学生展开深入细致的深度学习。语言鉴赏本来属于深度阅读任务,教师在初读阶段便引导学生进入到鉴赏环节,大大减少了中间环节,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总之,初读感知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只有做好初读设计,才能确保阅读教学的顺利推进;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初读的积极性,才能赢得阅读教学的先机。在学生初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跟进,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初读训练,为进一步阅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责编韦雄)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0·636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用好统编语文教材。
(二)按照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编排科学化语文教材不仅承担着让学生读文、识字的知识性目标任务,还承载着培养情感、态度的目标要求。因此,教师要在教会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编语文教材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努力。如,三年级上册的教材编排了“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借助关键词语理解一句话的意思”等语文要素;在三年级下册,教材接着编排了“体会优美生动的词句”“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句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等。通过纵横比较,我们发现,它们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并且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编排,后者是前者的深化。教学时,教师既要从单元语文要素目标出发进行研读,又要从学段目标出发研读语文要素,注重语文要素之间的纵横联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阅读教学的梯度,落实语文要素。
(三)关注教学方向,阅读指导目标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也是一节课所要达到的总的目标要求。在一节课中,需要达到什么目标,哪些内容需要学生掌握,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而这些在每个单元的导语以及课后练习中都做了明确的提示。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一课中,课后练习1提出了“朗读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海底世界的”的要求;习题2中则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所提供的句子在哪些自然段,说说那段话是怎样把这个意思写清楚的。这些课后练习都直指本课的核心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课后习题进行优化设计,让语文要素真正在课堂中得到落实。
二、语文要素在课堂中的落实(一)立足单元整体,落实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都编排在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语、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以及略读课文的导读提示中。教学时,教师要具有单元整体意识,注重语文要素在单元中的横向练习,并落实在课堂教学中。
如,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肥皂泡》是这一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其课后习题要求“课文中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读懂,查阅资料,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读句子,体会丰富的想象……”仔细研读这些练习,我们就发现它们直指单元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因此应该把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这样教学,立足单元整体,体现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的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课文、口语交际、习作等是一个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阅读·说文论道
教师要注重这些内容之间的前后勾连,以充分发挥语
文教材的教学价值。
(二)习题前后勾连,落实核心要素
选编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都是经典之作。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编者都安排了相应的练习,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后练习的要求,将语文要素的目标落到实处。
如,三年级下册《漏》一课的课后练习编排了三道习题:“一是‘默读课文,说说你觉得哪些内容有意思’。二是‘选择喜欢的部分,和同学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的趣味’。三是‘借助下面的示意图和文字提示,按照地点变化的顺序,复述这个故事’。”根据单元语文要素,习题三的复述故事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此,教学时,教师把习题一与激发学生复述兴趣结合起来,把习题二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和增强学生复述的过程结合起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借助示意图和文字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进行复述上。这样重点突出,有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
可见,对课文的课后练习,教师要先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这一课的核心内容,然后再围绕这核心内容展开教学。这样教学,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根据教学需要,细化语文要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合理地运用教材,还要注重对教材的开发。为了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师应引领学生对语文要素进行分类与细化,使课堂教学目标指向明确。
如,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它的语文要素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其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指向写想象作文。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神奇,而不注重对学生习作技能的培养,那么,学生即使了解了想象的特点,也还是不会想象的,更别说写想象作文了。因此,在教学《小真的长头发》一课中,教师可从把长头发想象成钓鱼线、套牛绳、晾衣绳等方面来培养学生想象的广度;在《我变成了一棵树》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我变成一棵树→树上长满各种形状的鸟窝→鸟窝里住着各种动物→妈妈坐在三角形的鸟窝里……”这一过程,培养学生想象的深度。有了对语文要素的细化,学生对想象就会心中有数,写起想象作文来也就显得更加轻松。
综上所述,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展开深入学习的目标。作为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关注语文要素,把准语文要素的横向、纵向联系,统筹安排,真正用好语文要素,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基础。
(责编韦雄)
37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2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