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王小波作品中的人文理性探讨

2024-07-03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

王小波作品中的人文理性探讨

冯建斌 汉口学院

摘 要:王小波属于全才类型,作品多且以写作为生。此即彼”,更多的是一条人类历史链条中的线;只有将个体观其生平与人生轨迹可以察看到一个艺术家、作家、哲学家的独立人格与独创风格。经过个人阅读与对相关王小波的研究成果的吸收、借鉴;以下从感受较深、更能触动人性的部分归纳出“人文理性”主题,对王小波的散文、小说,以及作品中的观念、主人公等呈现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内涵做出具体说明。

关键词:王小波;作品;人文理性;探讨[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43-01

人文理性实质上是对于人的理性的生发,它与康德在理性观念之下提出的“绝对理性”存在差异,因为前者指向人的生存,后者指向人的理想;人文理性与人类个体相关,只有关联到自我意识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原理才能够获得理解;但绝对理性却直接人类历史,它属于一种公共性质的理性追求。因此,只有将个体与生存进行真实的联系,才能真正把握人文理性的本质,并从中获取由个体化原理的执着向公共理性的转化与超越;以下论述中的王小波所发现的、所写所做的正是对这种人文理性的呈现。

一、散文作品中的人文理性

王小波的散文被命名为《哲人王与理想国》,读过其散文的读者会被文章中的“诙谐”、“有趣”、“直接干脆”所吸引;从文本上的字句中你仿佛会看到一个人在说自己要说的话,走自己要走的路的独立者。正是这种“行动者”、“说话者”,在通过知识分子的眼光观察社会、反思历史、体察人性。在散文集中收录了诸多篇章,无论是反对理想的乌托邦、讥讽圣人光环下的理想者、重拾沧茫岁月的冷言冷语与借机自嘲……王小波都在通过手和笔书写一种属于公共知识分子身份承载的散文文本,其中通过一种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孤立与内心的“尊隐”之情,向人们传达出“人文精神”的最高理性,即“人性的,太人性的”。王小波文笔简洁、风格质朴、文句逻辑性强,能够在散文化的书写过程,给读者带来一种“缺席感受”,这种缺席感受恰恰就是一种在人文精神之下的“生存缺失”,它的本质指向“人啊,你还没有足够的真实”。

二、小说作品中的人文理性

王小波的小说系列选取了赫西奥德对世界的划分,应用了青铜、黄金、白银、黑铁之类的时代性分类;其目的旨在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阐明“个体与世界运行之间的密切关联”。这也正是“用大刀砍鼻子上的灰”的人文境界;同时,这种“大刀阔斧绣花针”的功夫却是独具一格,下笔不凡。另一方面,在黄金-革命、白银-乌托邦、青铜-故事新编的“历史现代化”、“现代历史经典化”比较视界之内,再一次把人大脑中的虚构与人行动中的真实进行了“两个世界的比较”。其意图旨在表明只有一个世界,只有一个真实的生存,而且在“生存还是毁灭”之间,它并不是选择性的“非

放回到人类历史链条之中,从事实、事件、理念、阐释、权力等多层面进行多元素的解构与重构,才能消解“经典之束缚”、“权威之固执”、“理想之荒诞”。因此人文理性在王小波的小说系列中,它意在说明“人啊,行动吧,行动就是生存”。

三、作品中的主人公及其追求的人文理性

人文理性只有与个体相关才能获得内涵。在王小波的作品中“王二”出现在《革命时期的爱情》、《万寿寺》中,主人公有理想、懂艺术,是知识分子但却没有一个知识分子所应得的基本权利保障;但是王二为了解决下水道堵塞问题,却主动要求领导将自己贬为管子工去为大家服务。这种服务不是大义凛然的牺牲与慷慨激昂去赴死,而是真正关怀人的生存状况、生活形态,以及现实生存中切实需要改善的事情。在这里大而话之的“人文理性”被赋予了一种“改善人的生

活处境”的内涵,更加合乎人性、合乎生存的基本需求,符合社会发展中的真正利益。再如《红拂夜奔》中的李卫公,能够设计城市、设计制度、设计内衣,但是却无法在设计探望邻居的意愿中,完成探望的行动。尤其是在《黄金时代》中最后的展望直接指向了现阶段在社会中已经成为事实的、“艺术家制造时代”。从中可以看出王小波作品中的主人公与散文作品、学术著作,以及相关的杂文、小说基本保持了一致的基调,即人文理性并不是高尚的只供谈论的东西,它是一种实实在在对人的基本生存之关心、对生活之关注,对于实际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意愿解决之精神。简单来讲,人文理性就是真实的对待生存、合理的改善生活、真诚的书写自我——使人成之为人,过人的生活。

结束语:

通过对王小波作品中呈现的人文理性探讨发现,作者将人文理性当作一种现实生活中可实践的精神作为意志、意愿传达给了读者;同时,人文理性在作品的观念、人物、故事中,并不是以一种宏大的形而上的玄学辩论而出现,却是通过与现实生活中活灵活现的现象、事实、事件,将人文理性的精神内涵灌注到了人与它自身接近的周遭事物及生活之中。因而在理解王小波作品中的人文理性后,可以进一步应用阐释路径抵达的并不是精神理想之彼岸,而是需要在现实生活的自身、敢于把生活过好;从而呈现出一个独立的人格、一个独特的性格,将自身转渡到更高层次的人性化高度。

参考文献:

[1]杨开浪.论王小波早期写作经验对“时代三部曲”创作的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6,(5):177-179.

[2]曾念长.论王小波的"穿越体写作"[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0(5):77-82.

[3]王学谦,陈秋丽.虚构之美:王小波小说的想象力游戏[J].求是学刊,2014,41(6):112-119.

43

“小说制造时代”“生存到毁灭”的线性道路中,敢于行动、敢于真实的直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