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秋季养生知识

2023-05-06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进入了“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气温仍然很高。加之时有阴雨绵绵,湿气较重,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常有“秋老虎”出现。但中秋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气候寒热多变,身体一旦不适,便易伤风感冒,旧病也易复发,所以有多事之秋的说法。人体的生理活动要适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因此,秋季必须注意保养内守之阴气,凡起居、饮食、精神、运动等方面调摄皆不能离开“养收”这一原则。 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

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

秋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缩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大便亦易干结。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做到酌情增减。 饮食摄养

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因此秋季在饮食上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山药、秋梨、藕、鸭肉、柿子、芝麻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

燥。秋季饮食除了以酸、润为主之外,还须注意的是,夏季过后,暑气消退,人们食欲普遍增加,加之秋收食物品种丰盛,此时不宜过多进补,以免“饮食自信,肠胃及伤”。 精神养生

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运动护养

金秋季节,天高气爽,是开展各种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在锻炼时,一方面要根据个人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季节特点进行自我锻炼。“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收养的季节,运动也应遵循这一规律。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秋天气候多变,天气渐冷,此时可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 保健防病

秋季是肠炎、痢疾、乙型脑炎等病的多发季节。要做好预防工作。首先要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不吃腐败变质和被污染的食物,按时接种乙脑疫苗。

秋季燥邪易伤人,除适当补充一些维生素外,对于确有阴伤之象,表现为口燥咽干、干咳痰少的人,可适当服用沙参、麦冬、百合、杏仁、川贝等,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

删除

2009-08-30 09:14:56 玫瑰凉茶 (很多事情真的与我无关的,那是!) 秋季保健常识: 精神调养

秋季的精神调养在于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收敛神气,为冬令阳气潜藏做准备。触景生情,易增忧伤。忧伤又容易伤肺,肺气虚后,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又会下降,耐受性的下降,又进一步促使伤感、悲秋情绪。《黄帝内经》中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这对精神调养也适合。中医认为心藏神,神安则寿。若不知调摄精神,则精血渐衰,形体耗败,老衰立至。秋冬之时调养精神以养其阴就显得格外重要,要求做到安然恬静,虚怀若谷,无过多奢望,无过度思虑,尤其不宜动怒。因怒则气机上逆,每易耗伤肝血,损及阴精,甚则阳亢化风,而容易诱发眩晕、中风等病症。遇事冷静处理,以保养阴精。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不断丰富生活内容。金秋十月,与农民一起享受丰收的喜悦。琴、棋、书、画,自得其乐。精神调养上要掌握主动权,要多想高兴的事,多做高兴的事。

起居调养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起居作息要作相应的调整。“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意思是在秋天,要早点睡觉,早点起床。因为秋天晚风凉,人由夏时而来尚不能完全适应,故而早卧,既顺应阳气之收,又避免冷气入中。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阳气收之太过。在秋季,还要注意衣服的增减。初秋季节虽然还有一段比较炎热的日子,但一早一晚却是凉风习习了。因此,立秋之后就不要再经常赤膊露体,随时防止凉气的侵袭。民间说的“白露不下露”,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也要避免一下子衣服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对于青少年,宁可让其“冻一冻”,以增强其耐寒能力。到了深秋季节,风大转凉,则宜及时增加衣服,体弱的老人和儿童更应注意。

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所谓“燥胜则干”,津液既耗,必现一派“燥象”,常表现为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燥邪犯肺,容易发生咳嗽或干咳无痰、口舌干燥等症。故在饮食调养上要以防燥护阴、滋阴润肺为准则。元代著名营养学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事实证明,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由于气候干燥,故应尽量少吃辛辣之品,遵守“少辛增酸”的原则,如葱、蒜、姜、茴香、辣椒等要少吃,而柑橘、山楂、苹果、梨、葡萄等新鲜瓜果蔬菜可多吃。要多喝开水、淡茶、豆浆、乳制品、果汁饮料等,这样可起到益胃、生津的功效。老年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如选食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也可烹制杏仁猪肺汤、罗汉果炖猪肺、贝梨(贝母和雪梨)炖猪肺、莲子百合炖猪肉、沙参炖肉等保健药膳服食。

运动调养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候。秋季开始,即要注意耐寒锻炼,以增强肌体适应多变气候的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登高节,可与亲朋为伴,登山远眺,满山披红挂绿,层林尽染,一派宜人景色尽收眼底。登山既可锻炼体力,又可饱览名山秀水,以大自然的绮丽景色陶冶自己的情操。

我们都不会忘记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骨肉之情,跃然纸上。听说广州人和港澳同胞,每逢重阳,必到白云山登高,山上山下,万头攒动,可见登高已经为群众性的盛大风俗和体育活动。登高可以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高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

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同样也得到很好锻炼。

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大气中的浮尘和污染物也较少,而且阴离子含量高,在这样的环境中活动,显然有利于身心健康。在登高过程中还能培养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当然,中老年人参加登高活动也要量力而行,注意安全,掌握正确的登高姿势(上山的身体重心要前移,步子放小些,落脚点要近些,坡度较陡的山路应膝盖抬高些,上体前倾些;下山时上体要直立或稍向仰等。)同时要注意气温的变化、身体功能的变化,不要勉强从事。

深秋后,活动就不宜太剧烈,中医认为:“秋须守其内”,尽量以平缓之运动为主,如练习秋季养生功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