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教学设计
教师 课题 授课时间 课时 课型 2 新课 必1-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课标要求: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内容和意义;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阐述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及意义;认识这三教学目的 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阅读法(包括文字资料、图片)、观察法、讨论法、推理法、概括法等来学习相关问题 2、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及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相关历史网站的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新中国成立的神圣和庄严,体会中国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意志得到反映的喜悦;加深对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认同。 重点 理解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 难点 理解中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教 学 内 容 新课 预习 教学 环节 专题概述: 复习 1. 新中国的历史分期 2. 本专题的两条主线 阅读教材第63-69页,完成练习册的基础知识梳理。 根据教材内容,完成学习思考的相关内容。 依据练习册归纳知识框架结构。 加过一至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她,从25岁第一次当全国人大代表到现在,用她半生的时间,见证了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她是谁?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课 程 讲 授 教育(一)
说明 备注 学生自主学习 呈现申纪兰的参加十届人大的照片,“她,迄今我国唯一一位参 新课 导入 一.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国人民政协会议 学生阅对于这一部分知识通过提问的方式由同学们自主梳理知识完成。 读教材我们现在的国旗国徽国歌是我国建国的重要象征,这些标志是什落实相么时候确定的呢?是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人民政协、人大?开关基础国大典? 知识并中共七届二中会全的决议,为新中国的成立确定了理论、路线、方思考 教育
针;1949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共同纲, 领》,规定了国家性质,选举国家领导人,定国旗国徽国歌,这学生思说明《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这次会议代表着当时广考回答,泛的人民利益,政协会议现在已经是第十一届了,政协代表的是教师补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问题1:
概述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特点及表现的主要形式 1.发展历程
开,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2)正式形成——1954年一届人大后,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结束,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政治协商制度成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发展——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相互监督”的方针; 4)完善——1982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特点: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前提,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这是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 2)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3)多党合作的实质是团结合作,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合作的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材料一: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毛泽东 问题2:根据材料概括:民主党派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提供建议,监督作用,参政议政
综上所述,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是为了团结执政党和各参政党之间的关系,为国家建设奠定政治基础。现在所说的两会除政协会议外就是人大了,我们一直来看一下人大是怎样产生的?
二、全国人民第一次代表大会
对于这一部分知识,由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我利用一系列材料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联系材料,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抉择?
(1)从历史上看: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的教训)
(2)从国家性质看:人民民主专政决定了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教育(一)
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补
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充
教育 (3)从代表阶级利益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从经济基础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公有制经济基础相适应 1954年全国人大产生后,中国人民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成继续存在,代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任务结束。 “不论学问多大、地位多高,都不能脱离群众。我们不脱离群众,群众就不脱离我们,就会把我们当做亲人。”申纪兰说。这说明全国人大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联系国家的渠道。宪法前面人人平等,代表了最广泛的利益,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知识,所以要重点处理,重点讲以下几个问题(对于这一部分知识我们利用材料完成): 1.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我们为什么要实行? 3.这一制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结果? 材料: 在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持着封建土地占有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有些少数民族甚至还过着刀耕火种或单纯渔猎的生活. 结合材料,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 2)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 3)是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4)是少数民族地区普遍经济基础比较落后。 民族政策实行的原则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首要是平等,才能团结,才会有共同发展繁荣,因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团结了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建设国家,维护祖国统一。 综上所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别体现了民主集中、多党合作、民 小结 族共进原则。 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特色 教育(一)
教育 作业布《点金训练》 置及疑选择题1-10 难解答 材料题:11题 课后 反思
教育(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