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高分技巧解读
题型一:情节设题(必考题目)
①概括全篇内容、概括部分情节、梳理心情变化、概括全文内容【包括内容】 基本思路:人物+事件(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何事)+结果,时间、地点、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可以有,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注意:人物众多时,找出主要人物;抓住主要事件,(插叙的事情排除掉);如果有两件主要事情,都要概括出来。 ②概括情节
概括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③梳理心情(感情)变化
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题型二:句子设题(必考题目)
【1】从修辞方面入手。格式一般为: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或强调突出)了 ,流露(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附】 比喻:把____比作____,生动形象 拟人:将 人格化(赋予其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 夸张: 突出____的特征或增强作者 的思想情感 排比:层层推进,加强语势,强调突出 的特点,强化对情感的表达 ,富有感染力。 对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读来琅琅上口,富有表现力。 反复: 表达绵绵不断的情思或加强语气,突出感情。 (也有强调的作用) 设问:解释上文____的原因,增强语言气势引发读者对____的思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 反问:加强语气,富有感染力,强烈地表达了____的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必考题目)
【2】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入手。格式一般为:①动词、形容词:××动词(形容词)【务必要一一指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突出了/流露出)____(特点、精神品质)或者(表达)作者(感激、喜爱、愧疚、同情、关爱、担忧等)的感情。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②叠词:运用叠词,起到了加深语意的作用,使语句朗朗上口,富于音韵美,流露出(表达)作者____的感情。
③拟声词:运用拟声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情态美,流露出××的情感。(必考题目)
(4)理解词语含义
【3】从句子的句式特点入手。格式一般为:陈述句语气平缓,不温不火; 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 设问句、反问句 加重语气; 感叹句抒情强烈;排比句层层深入,气势磅礴。 对偶句句式整齐,增强语言的形式美 【4】从描写角度入手。抓住关键性的词语,分析运用了___的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的特点,表现了
【5】加点词语顺序不可以调换的原因(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理解人物情感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题型三:题目设题【题目的含义、题目的作用、拟题—寻找线索】
①标题含义
(1)先看标题的本意。(即概括的内容,点明的对象)(2)分析标题的修辞(将运用修辞的标题还原后理解其含义)(3)理解标题的双关义。(4)把握标题的象征义(理解象征手法关键在于找出象征本体和象征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5)把握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表层含义:指的是标题在文中的意思(或者说标题在文中所对应的什么内容);深层含义:多为内容的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或双关义以及文章的主旨。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1)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2)理解句子的含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3)理解句子的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的内容 ②标题作用
运用小标题(格式新颖、条理清晰),能够概括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很好地反映文章的结构脉络并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热点题目】 【分类一】从类型角度
【分类二】从文章类型的角度
题型四:人物形象设题 ①分析人物的形象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分析典型事例来分析人物形象;二是通过对人物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性格和精神品质。
答题步骤: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每概括出一个特点,就分析出一个特点,即:①个性特征A+分析;②个性特征B+分析;③个性特征C+分析……。(常用)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
◆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另外,人物形象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这三类人物形象的作用也不尽相同:
(1)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2)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烘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 常见题型:哪一个是主要人物,为什么?
这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判断是否是主要人物(主人公):(1)是否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人物;(2)人物形象是否鲜明突出;(3)是否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 答题步骤:①××是主要人物②文章运用大量的笔墨进行描写和刻画××,文章内容情节是围绕××展开的。(分析时候,可简单梳理情节)③刻画次要人物是为了衬托××④文章是通过围绕××展开情节,揭示突出……的主题 建议增加序号,使答案条理化 ②人称的作用:人称运用(第一、第二、第三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发 的感情、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仿佛在进行对话交流,便于抒发 的感情。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便于叙事和议论。 【常见的人物的品质】善良,体谅别人、宽容,勤劳,孝顺懂事,无私助人,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信守诺言,憨厚老实,爱子心切,直爽,热情,具有虚荣心,教子有方,诚恳,聪明 题型五:段落设题
【1】一般段落:同句子理解(作用)一样。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思路:这一段写出了……,突出了……,(这是内容)对下文起到……的作用。(结构)
注意:段落位置不同,结构作用不同,表述语言有所不同。
从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效果)的作用; 二是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上下文)的作用。 三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即语言)
①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见“ 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②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一定要考虑所住位置)(常用)
常用术语:文章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照应后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与下文形成对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
文章中间:总结上文,承上启下或引出下文,为下文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内涵。 文章结尾:总结上文,点明中心,深化或升华主题,照应开头(题目),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是文章画龙点睛之笔。 ③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 ④ 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效果)常用术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开头) 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中间)、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震撼读者心灵等(结尾)。 【2】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本身:社会环境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渲染 气氛,奠定基调;设置悬念,(常用)激发阅读兴趣。(必答),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人物方面:①烘托人物形象、心情;(常用)②象征、暗示命运(或结局)【比如《孔乙己》】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常用)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题型六:叙述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作用: 【1】 突出中心,与 形成对比鲜明;【2】引出下文,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用来拓展或丰富主要情节、中心事件。 作用:交代了 的原因,突出人物形象,使情节更加完整,为下文 做铺垫(伏笔) ,深化主题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题型七:开放性试题
此类试题的分值较高,约为4—5分,属于中考必考题型;回答此类试题前务必要理解文章的中心以及主旨,并适当联系生活实际,并要注意自圆其说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名师来讲题】主讲人:泉州·康锦鑫
杏荫井台 杨闻宇
①解放初年,村东,我家田地正中有一眼井,井台四周长着七株半搂粗的杏树。
②杏花破蕾,窝了一冬的麦子才起身;起身的麦苗拔节很快。待麦梢孕穗时,杏树便裹着密匝匝的绿叶,风儿俏皮地拨开叶子,会露出毛茸茸的、一咬能酸掉牙的青杏。麦黄时节,杏儿也黄了;黄杏还掩映在绿叶里,麦浪却千顷万顷,将金色的波浪绵延不断地推向远方的地平线上。村庄里上下翻飞的黄鹂焦急地鸣唱着“算黄算割”,父兄们便提捏着镰把,投入了一年一度最紧张的“龙口夺食”的夏收季节。因为太忙,父母对我们这班七八岁的孩童的吃、穿、玩、睡,是顾不得关照了。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我排遣寂寞的地方,就是那井台上凉幽幽的杏荫之下。
③水一样的杏荫下,绽开一领破草席,脱下已露大脚趾的布鞋一扣当枕头,仰面朝天就躺下了。南风习习,绿叶筛动散碎的光影,入梦是极容易的,想不到的是那些顾不上收摘的黄杏,动不动就“啪”地摔一个下来,大概要证明自己熟透了吧,一摔地就从棱界上裂开个娃嘴似的缝儿,半露出衔着的紫褐色的杏核(这类离核儿的白瓤儿是又脆又甜的)。我肚皮朝天,睡姿不变,只需缓缓地伸开手去,就能从草席边捏一个搁进嘴里,美滋滋的味儿哟,简直没法形容。当然也偶有扫兴之时,倘是鼾声正匀,有某一个软杏“啪”地砸在脸颊上,那又当别论。总之,一觉醒来,周围三三两两,会跌落许多黄杏儿,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④“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地头南边尘土飞扬的土路上,走着一个右臂携着平底筐的汉子,走几步就喊几声,唱歌一样好听。
⑤乡下,长年间难得见荤。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可爸爸正在北垄上光着膀子割麦,寻上去也没有钱。我麻利地脱下小褂儿,铺在地上,失急慌忙地捡了十多个染有红点儿的黄杏,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了过去……
⑥腊炙肉,摆在筐里的平底木盘上,白纱布苫遮住多半边,露出的几块红光闪闪。卖肉的人瘦高个,五十大几年纪,唇上两撇八字形的细细的黄胡子,短衫儿敞开着前襟,胸部肋骨一条一条的,深凹的两眼格外有神。见我摊开杏儿,便问道:“换肉吃么?”我点点头。他迟疑了一下,在路畔青草上放下提篮,抽出尺把长明锃锃的刀子,割豆腐那样切下了鸡蛋大小的一块肉,我并拢双手,肉轻轻地搁在了我的掌上。他揩揩手收拾杏儿时,才发现杏子全裂开了半边,缝里又爬满了黑蚂蚁,照着缝儿使劲吹了几下,蚂蚁也吹不掉。他咽了一口唾沫,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小兄弟,我不要你这杏儿了。”他拍拍双手,提起我的小衫儿抖了抖尘土,替我搭在肩膀上,我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哪?哪咋办呢?”我回望了井台一眼,“我会上树,上去给你摇好的吧!”他携起路畔的筐篮,摇了摇头:“算啦。咱俩交个朋友吧,这块肉送给你啦。”说罢,便起身赶路了。道上尘埃厚厚,一脚踩下去,扑起一团烟尘,他的鞋和下半截裤筒染成了浑黄色……
⑦我已经要走近井台了,卖肉的忽然又回头喊道:“喂!小家伙!”我的心猛儿一跳:莫非后悔了,想要回他的肉! ⑧“静静地在杏荫下玩儿,别到井沿边去。大人离井台子远,你可别掉进井里噢!”天热,他那声音已有些沙哑。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⑨“好——的!”我踮起脚尖大声回应他。
⑩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他那细瘦的身影渐渐地远了,远了……
(11)“腊炙羊肉嘞!羊肉腊炙的!”又是杏黄麦收时节,伫立在那片杏荫之下,地平线上的热风,似又将那有些沙哑的吆喝声隐隐约约地传了过来。
(选自《泉州晚报》,有改动) 1.仔细阅读文章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回答下面的问题。(5分)
(1)从画线句看,导致“我”寂寞的两个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每个原因不要超过5个字。
解析:从画线句得出、“寂寞”的两个原因、都不超过5个字。Bingo!
“村巷里,我们捏着弹弓子乱窜,鸡狗都不喜欢;到田地里捡拾遗落的麦穗儿去吧,身边没个伴,捡不了几穗,便在烈日下伸懒腰,打哈欠,瞌睡就漫上来了。”
看见分号了没有?前半句怎么说呢?“乱窜惹厌”?后半句是“拾麦穗无伴”吧。 什么?你有意见?有意见请保留……
参考答案:没人喜欢(关心、照顾);没人陪伴。 (2)联系全文,揣摩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并作简要说明。
解析:“用意”你有数吧,就是“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作用”……之类而已。“这样写”是怎样写?就是划线句的写,就是“寂寞”吧。那么,写“寂寞”干嘛呢?答案不就有了嘛。
参考答案:这样写意在强调“我”没人关心的寂寞,引出下文写“我”在杏荫井台所获得的快乐,为突出汉子对“我”的关爱作铺垫。
2.文章第③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4分)
小小的、黝黑的蚂蚁知道我也吃不进去了,于是就排成长队,以杏上的裂缝儿为大门,到那金黄色的宝库里尽兴地咂取享受……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解析:修辞应该没问题的。修辞的“效果”是为了生动表达,这也应该没问题吧。景致生动、盎然兴致、童真童趣、百无聊奈,四个角度应该可以了。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答案示例一:作者从儿童视角出发,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同时又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写出它们成群结队尽情享用杏儿的情景,突出了杏儿味美的特点,描写具体生动,富有童趣。答案示例二:(1)比喻,作者把有裂缝的杏儿比作开了大门的宝库,形象地写出其开裂、甜美的特点。拟人,作者赋予蚂蚁以人的心理与行为,形象地写出其成群结队聚集在裂缝处品尝果肉的情景,突出了杏儿的味美。 3.文中有多处细节写出了“我”对腊炙羊肉的渴望,请分点罗列其中的四处。(4分) ..
解析:①细节,②渴望,③分点,④四处。仔细审题,防火防盗! 建议用序号或用“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等表示“分点”。
参考答案:“我”咽了口唾沫;倏地站起身来;(吆喝声)像唱歌一样好听;麻利脱下布褂去捡拾杏儿(换羊肉的迫切);斜插过麦茬地,朝土路上截过去(怕赶不上汉子);羊肉红光闪闪(色泽诱人);并拢双手接受羊肉;盯着捧在手上的腊肉;心猛儿一跳,担心汉子后悔,把肉要回去。
4.文章第⑨、⑩、(11)三段文字蕴含了“我”丰富的情感,请选择其中一段作简要分析。....(3分)
解析:“丰富”的感情,你懂了吧,尽量丰富吧。注意只能“选一段”,不要胡侃。先写出句子反映的所有“情感”的关键词语(如第9段的“欣喜”、“感激”、“赞美”、“崇敬”),再组织句子。3分的题,多写几个层次吧,起码3个哦!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参考答案:第⑨段:“踮起脚尖、大声回应”表明“我”努力想让汉子知道“我”会听从他的关照,表现了“我”对他的理解和感激。第⑩段:“四野茫茫,烈日炎炎”与汉子“细瘦的身影”形成强烈反差,暗示汉子生活艰辛,体现了“我”对他的怜惜之情;“远了,远了……”,用反复手法,写出“我”目送汉子渐行渐远的情景,表达了对他的感激与不舍之情。第(11)段:写“我”重回杏荫之下,似又听到汉子的叫卖声,说明“我”至今仍会想起汉子,表达了“我”对他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5.“杏荫”在文中多次出现,它有怎样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3分)
解析:“多次出现”的“杏荫”有怎样的内涵?是“内涵”不是一般的“作用”哦。 注意,是“杏荫”,而不是“杏树”、“杏儿”或“羊肉”,比较一下,就能大致明白一二。另外,刻画人物才是关键,这点别忘了。
参考答案:①杏荫给“我”带来的清凉;②杏荫给“我”带来的快乐;③汉子给“我”的关爱呵护。
阅读《卖面包的小女孩》,根据要求回答后面问题。(18分,讲评人:康锦鑫)
①我被护士领着离开病房,准备去八楼手术,一位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我从手术室出来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③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哎哟,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嘛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纷纷指着桌子上的面包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躺在病床上暗自庆幸:幸亏老公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见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任她站在那里,也不会和她目光对接,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⑧医生给我做了各项检查,说我手术恢复得不错,过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心里有点儿牵挂了,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⑩我悄悄问护士,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她家里也不宽裕。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11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12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13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14 “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15 我走出护士站,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收好行李坐在病床上等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老公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选自《读者》2016年第2期)
1.请你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把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3分)
①老公动员大家买小女孩的面包→② ③﹣⑧ →③老公数落我,我没收他的零花钱→④ ⑨﹣⑭ →⑤ ⑮ (何人做了何事) 2.医院特许小女孩在病房卖面包的原因有哪些?(3分)【3点】
答: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方向定位:第10段 3.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我”的形象特点。(2分)
答: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 抓住人物的话语以及行为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⑥⑦段中写大家懒得理小女孩,甚至会把她赶出病房,是因为她打扰了大家休息。 B.第⑧段中老公所说的“心理阴暗”,是指“我”不应该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 C.第⑨段写小女孩第二天、第三天都没来,“我”心里有点牵挂了,是因为“我”一直是同情她的,只是受了大家的不良影响。
D.本文告诉我们:善良是纯洁的,不要因为沾染上世俗的灰尘而伤害他人。
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5.本文中老公对小女孩的态度和众人截然不同,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3分) 答: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 6.文章结尾处“我”给小女孩的信“什么也没写”,请你替“我”写几句话送给小女孩(3分) 答: 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联系生活实际;围绕“表达歉意、对小女孩的祝福、对小女孩
的赞扬或鼓励”即可。
原创 现代文提分秘诀 康锦鑫
【分析】文章记叙了“我”在生病住院期间(时间),一位小女孩(人物)在病房买面包,遭到大家的误解,(事件)在了解到真实的情况后,“我”给小女孩留了一封信,把没收老公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结果:我的做法)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小说情节的能力.③﹣⑧(因怀疑)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⑨﹣⑭(因牵挂小女孩)“我”了解到真相;⑮“我”给小女孩留了一封信(或“我”把老公的零花钱留给小女孩)。
(2)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第⑩段的内容可知,小女孩被允许在病房卖面包的原因有:小女孩患病;家里不宽裕;小女孩遵守和医院的约定。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我看不下去了”“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表明“我”富有同情心;“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表明“我”戒备心强;“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表明“我”知错能改。
(4)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她没有打扰大家的休息,大家认为她骗人;B.“心理阴暗”是指“我”总把人往坏处想;C.“我”并非“一直”同情她.故选:D。
(5)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写作技巧及其作用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信息“老公对小女孩的态度和众人截然不同”,很明显是将“老公的态度”和“众人的态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强调了老公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或突出大家对小女孩的冷漠。
(6)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时只要围绕“表达歉意、对小女孩的祝福、对小女孩的赞扬或鼓励”即可。 【答案】(1)②(因怀疑)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④(因牵挂小女孩)“我”了解到真相⑤“我”给小女孩留了一封信(或“我”把老公的零花钱留给小女孩)(2)小女孩患病;家里不宽裕;小女孩遵守和医院的约定。(3)富有同情心;戒备心强;知错能改。(4)D(5)对比,突出强调了老公是一个有同情心的人。(或突出大家对小女孩的冷漠)(6)小姑娘:你好,之前是阿姨误解你了,在这里,阿姨向你说声“对不起”。希望你早日康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