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2023-11-05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第5期

罗勇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89

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文旅系,江西赣州341000)

!

要:秦汉时期,赣南已经设治,从那时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南下进到赣南山区。但是,大批客家先民进

入赣南,则是在唐宋时期,他们成为了客家民系的直接源头。元、明时期,江西中部的一部分姓氏又先后迁入赣南,他们与先期的姓氏相融而成为“本地人”(又称“老姓氏”或“老客家”)。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大批倒迁赣南(他们又被学界称为“新客家”),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客家的现代格局。

关键词:赣南客家;姓氏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03)05-0089-04

\"\"\"\"\"\"\"\"\"\"\"\"\"\"\"\"\"\"\"\"\"\"\"\"\"\"\"\"\"\"\"\"\"\"\"\"\"\"\"\"\"\"\"\"\"\"\"

赣南是国内最大的客家聚居区,这里的18个县市,除赣州市区和个别居民点外,均属于客家方言区。全区总人口中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为客家人,达700万人以上。这里的客家姓氏渊源复杂,既有唐宋以来历代入居的老姓氏,也有明末清初由粤东和闽西倒迁而来的新姓氏。新老姓氏杂居在一起,构成了赣南客家居民的现代格局。对赣南客家姓氏渊源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赣南在整个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也是建构客家学学科体系和弘扬客家优秀文化的需要。

一、赣南的地理环境与历史沿革

赣南地处赣江上游,江西南部,它“南抚百越,北望中州”,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素称“江湘枢键”“、岭峤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除布满丘陵外,更处于大山环抱之中,北有雩山,西有罗霄山,南有大庾岭和九连山。源于东西两侧山中的贡水和章水,交合于虔州古城下,汇成千里赣江奔腾北去。秦代,经过赣南越梅岭而进入广东南雄,曾经是秦开辟的由中原通达岭南地区的四条“新道”之一。隋开凿大运河及唐凿通梅岭驿道后,从中原沿大运河南下,经扬州溯长江而入鄱阳湖,再逆赣江、章江而上至大余,逾梅关而进入南雄,然后顺浈水到达广州,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和南来北往的主要通道。

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所以,赣南开发较早。秦

如:

《张氏流传谱序》载:“西汉末年,王莽当权,时元汉时,赣南地已设治。唐时发展为赣县、虔化、南康、雩都、信丰、大庾、安远等七县。玄宗开元年间,有户(《太平寰宇记》)北宋时,分为南安军、虔37600户。

州(后改为赣州)两部分。南安军领南康、大余、上犹三县,虔州领赣县、虔化、兴国、信丰、雩都、会昌、瑞金、石城、安远、龙南十县。北宋元丰年间,在籍户口,南安军3576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元丰九城志》)明初设南安府、赣州133899户。府,领县如故。正德年间,王阳明率军镇压了发生于桶岗、横水的畲汉人民起义,遂在南安府内析立崇义县。清乾隆时,升宁都县为直隶州,辖宁都、瑞金、石城三县。加上原有的赣州、南安二府,所以清代赣南是两府一直隶州三个政治中心。

先秦时代,赣南居住着南蛮百越之族。秦汉之世,以其地控闽粤,形势险要,曾先后派重兵住屯。因此,在这里曾经有过一个少数民族与汉人杂处的过程。但是,由于资料缺乏,那些古老的居民现已难于稽考。根据现存的古代方志和散见于民间的族谱资料查证,目前赣南客家居民的祖先主要是西汉末年开始逐步迁入的。

二、西汉末至唐宋时期入迁的客家姓氏如前所述,秦汉时期,赣南已经设治,所以从那时开始,已有中原汉民陆续举族南下进入赣南山区。

!收稿日期:2003-06-17

作者简介:罗勇(,男,江西南康人,赣南师范学院文化与旅游系主任、客家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客家学会理事,从事赣南地方1954—)

史、客家文化研究。

90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始元年九月十三日,一祖带领男妇族人众多,过扬子江,分住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抚州、福州、韶州、汀州、赣州等处。”(见广东梅州客家联谊会编《客家姓氏渊源》)

石城《井溪村郑氏六修族谱》载:“晋怀帝五年,海内大乱,独江东差安,中国士民避乱者多南迁奔吴,(郑氏)避居豫章西山龙园梅井坪,”至“晋义熙八年壬子(,兄弟迁徙南康郡揭阳县石鼓逯速……412)后移居南桥岭。”

有郑、余、傅、胡、温、许、赖、廖、杜、严、花、杨、鄢、洪、汤、何、金、联、李、王、毕、熊、龚、高、雷、蓝、罗、邓、朱等29姓居民(朱祖振《石城姓人口考略》《石城文史,资料》第2辑),其中不少就是这一时期迁来的。

唐末五代之后,北宋安定了一百多年。但是,随着金人的南下,北宋的灭亡和宋室南迁乃至最后元人灭宋,又引起了新的人口迁徙,这时,从赣中赣北及其他地方迁入赣南者不少。如:

上犹营前朱氏:据68岁的朱伦材先生介绍,朱宁都《松阳赖氏重修族谱》记赖氏:硕公于东晋安帝时避难从浙江松阳县徙福建转迁肖田浮源。南朝元嘉初,因遭水患,仲方、仲坚兄弟漂流至雪竹坪定居。……

但是,直至唐末以前,客家先民还大多滞息于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西部和江西中部北部,迁入赣闽边区的总的来说是零散的,且“人数无多”。

唐末黄巢之乱,全国云扰,民无宁居,北方汉民避难迁徙。而此时赣南处于相对安宁状态,于是,大批客家先民从原滞息地再度南迁,进入赣南。这种迁徙过程直至五代之季。

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一书中,列举了19个姓氏族谱,来说明这一时期客家先民进一步南迁之众,其中到达赣南闽西的占17个,包括孙中山的远祖孙俐,也是这一时期迁入赣南的。

此外,考察赣南现存的谱籍和史志资料,也发现不少姓氏是这一时期迁入的。如:宁都陈氏,唐昭宗时九江义门迁东山坝;廖氏,原居浙江松阳,五代后唐同光二年立籍肖田黄泥排;谢氏,五代后晋开运年间从吉州河口徙赖村女冠;胡氏,唐天佑间从永丰藤田迁小布塔下;戴氏,唐末从金陵迁居肖田坪湖岭。《宁都姓氏考略》,江西省地名学研究会年印)

石城华氏,五代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避兵乱从抚州乐安迁石邑毕家屋;龚氏,五代南唐初从浙江迁石城屏山龚坊建村。(邱锋《石城主要姓氏来历》《,石城文史资料》第3辑)

南康:横市田心吴氏,唐末从遂川和年迁来;唐江镇卢氏,唐末从福建堪下迁来。(《南康县地名志》)

兴国:高兴小者王氏。唐末从吉安冈田迁来;社冈东韶刘氏,唐末从福建迁入。(《兴国县地名志》)

当然,唐末五代迁入赣南的姓氏远不止这些,如仅石城一县,从西晋末年至五代南唐石城建县的多年间,

先后迁来邑境定点群居、开基建村的就氏于南宋间从豫章迁入。陈氏:据《营溪陈氏重修家谱》载,陈氏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由本省泰和柳溪迁来。蔡氏:据《蔡氏族谱》载,蔡氏于南宋末由吉水的岐下坊市迁来。

宁都:黄氏,《黄氏五修家谱》载:黄氏于南宋建炎年间从邵武迁竹笮九塘。郭氏,《汾阳潢村郭氏族谱》载,始祖廷瑞于南宋绍定年间从永丰县石马层坑迁黄石璜村。

…………

总括西汉末至唐宋时期,迁入赣南的姓氏不少,他们构成赣南客家姓氏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赣南东北部的宁都、石城两县,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尤多。在宁都,有880个村是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开建的,占全县外地迁入建村总数的20%。而且,这一时期迁入的40多个姓氏后来不断繁衍发展,散布到全县80%的村庄,成为宁都县的基本居民。在石城,这时期迁入56姓,超过元、明、清三代迁入石城姓氏(53姓)的总和,其后代也散布全县各地,成为全县的主要姓氏。

三、元明时期入迁的客家姓氏

元明时期迁入赣南的客家姓氏,以江西中部地区为多。以赣县、南康为例,在赣县,这一时期共建村,

占全县总村数的18%;在南康,这一时期外地迁入建村的121村,占外地迁入建村总数的%。这些居民与唐宋时期迁入的居民蕃衍散布到全县各地,成为县内的基本居民。

这个时期移民的来源主要是赣中。元明之交,赣南人口流失,田地荒芜,而赣中一带人口密度较大,为恢复生产,明初统治者以减免赋役等手段奖励移民屯田。洪武年间,朱元璋曾下令:凡州县人民开垦荒田,不论荒田有无原主,都归垦荒人所有,作为永业。朝廷还依恳田多少来决定对地方官的升偿。这样,官民垦荒的积极性大为高涨。海瑞在《兴国八议》中说:“兴国县山地全无耕垦,姑量弗议。其间地可田而未垦,及先年为田而近日荒废,里里有之。

(今梅江镇)(邱常松编198860078120第5期

罗勇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91

……访之南、赣二府,大概类兴国,而吉安南昌等府之民,肩摩袂接。……今日若主张有人凡愿籍南赣者,与之除豁原籍,而又与之批照,以固其心,给之无主山地荒田,使不尽佃仆于富民,民之趋之矣。民争趋之,则来者附籍不归,未来者仰慕。不数年间,南赣无余地,……一举而全省之民均有利焉。”(同治本《赣州府志》卷68)由于当局的鼓励,大批赣中之民纷纷迁入赣南。巡抚南赣的右副都御使周用在《乞专员分守地方疏》中说:“南赣地方,田地山场坐落开之,即由江西东南部循一弧形线至江西西北部也。”(《萍乡文物》第2辑)

这期移民虽来自闽粤之交,但上溯他们的祖先,却大多数来自中原。例如,据上犹营前梅口《何氏合修谱新序》(所述,何氏系战国时代韩国之后,1939)

秦灭韩,韩之子孙更姓为何。其祖修公居江南卢江县,传十八世子孙何亶为后,梁开平进士,为福建宁化县尹,遂家焉。再传十三世孙何金,明洪武年间,由闽迁粤之兴宁县。清康熙迁居江西上犹县。又如旷,禾稻竹木植颇蕃,利之所趋。吉安等府各县人民常年前来谋求生理,结党成群,日新月盛。”(《西江志》卷146)龙南知县张先登在《均田书》中说:“泰民附籍吾龙者最多。”又在《核户书》中说:“龙邑当国初时,户仅二百六十,口一千二百有奇。……嘉靖壬子岁,户至八百六十,口四千七百。”《赣州府志》卷69)明浙江副使,信丰县人黄节在《为阻冒籍与杨太守书》中指出:“敝邑四封,大不过如股掌,其在赣属,最称凋瘵之乡。往者民不谋生,安坐而食。故田土财赋,蚕食于吉之万泰(即万安县、泰和县)者十之七八。即今屋列廛而市,多属异乡之人,几于中分信邑矣。……则蕞尔信邑,名隶于虔,而实入于吉矣。”

这期移民虽起自赣中,但他们的故籍却很复杂。其中的一部分祖居江北,早年迁至赣中,这次再迁入赣南的。例如崇义县磷谭华山刘氏,据《刘氏第四修族谱》载,刘氏于宋靖康年间由汴梁州祥符(今河南开封)迁虔州,又迁(吉)安、(遂)川,后居南安府上犹,明初从上犹分居磷谭。又如上犹县油石胡氏,据载,其祖早年迁入吉安泰和,元皇庆间迁入油石定居。另外,也有一些可视为江西的故家大族。例如,赣州市蟠龙镇罗氏,据《罗氏全族通谱》记载,罗氏先祖于秦始皇二年就由湖南迁入江西,此后,其家族一直在江西的南昌、丰城、高安一带居住。后晋天福年间,其一派迁至吉水,南宋嘉泰年间迁至泰和,明成化年间迁至上犹营前,清顺治间再迁至蟠龙定居。

四、明末至清代前期入迁的客家姓氏

这一时期入迁的客家姓氏主要来自闽粤赣之交,石城、瑞金一带称之为“客纲”,上犹、崇义一带称之为“棚民”,也即是“客家人”。这次移民迁徙的路线是“自闽粤出发,越山至江西东南部如石城、瑞金、于都、寻邬、会昌而西,进至赣南上犹及相属酃郴,再循着北上进至赣西之吉安、安福、宜春、萍乡、万载及相属醴陵、浏阳、平江,再北至铜鼓、修水。大致言

崇义县磷谭吴氏,据《吴氏族谱旧序》记载,吴氏系吴泰伯之后,九十世宣公随父任四川,唐末之乱,于昭宗天复元年徙江西抚州,再迁江西南丰县。又十八世孙居广东嘉应州,顺治间迁崇义磷谭。再如定南县《莲塘廖氏三修族谱》记载,其祖子璋公西晋咸宁间以功授镇国将军,其子迁浙江松阳县,五代至诚希公,避五胡之乱而迁江南,先后于福建宁化、广东兴宁、长乐居住,后迁江西龙南县莲塘镇,明隆庆三年再迁定南。

这次大规模移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末清初,

中原一带逐渐被清统治者平定,但东南沿海的反清斗争持续不断。几乎四十年的战争使那一带民不聊生,人们只好转徙他乡。《上犹张氏族谱・汝珍公自述》:“予原居粤东嘉应州小都村,本巨家大富也。自明季迭遭兵火,堙殁磨灭,仅存者十之二三,予父自康熙元年葵卯岁与伯父诸人挚家奔豫章,至时居住南安府上犹县枫树坝杨仙坑,又遇甲寅变乱,康熙十六年戊午(应为丁巳)岁又来营前石溪隘桥头坝居住。”

2.顺治十八年,清庭欲绝郑成功物资,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将沿海居民迁入内地,造成“闽西人稠地窄,米谷不敷”“粤东地窄人稠”的局面,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不仅爆发了民族之间的争斗,居民集团之间的械斗也屡屡发生,人们只好携家出走,另谋生路。

3.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乱,东南一带又趁机掀起反清起义,清统治者大为震恐,派大将率重兵残酷镇压。闽粤一带人民深感亡国之惨痛,只好背井离乡,或继续往南,或往广西,或往北至江西,四处逃奔。上犹《张氏族谱・汇修家乘叙》(1937)载:“清初三藩叛变,蹂躏西南各省,而闽粤之民多流离于邻疆。及今考之,赣水东西之客民,十九皆闽粤籍人也。我张氏派衍于曲江,繁殖于闽南,迨夫康熙初叶,迹避地而北迁。”

(即吉安泰和县)(同治本《胡氏族谱》92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

为发展生产,大力募4.清朝廷在稳定局面之后,

民垦荒。戴磐在《招粤民垦荒利弊说》中谈到:“东南各省肃清后,土旷人稀,所以,前年有招徕开垦之议也。”(《全朝经世文统编・地舆部十一屯垦》)赣南一带,经过几十年的战乱,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顺治三年初十日,大兵临南安城,其间民多有死难不屈者。师旅之后,继以凶疫,郡户口自是渐凋耗云。”(同治本《南安府志》卷69)“自康熙十三年至今,(上犹)人绝烟段,空余四壁,孤城一片荒山。…俾县蕞尔荒芜,招佃垦癖。”(乾隆本《上犹县志杂记》)另外,同治版《赣州府志》也说到,赣南因连年兵祸,田亩荒芜,募抿垦辟,疮痍渐有起色。

闽粤赣交界地区人口5.还有就是明嘉靖以后,

的大量增长以及汉畲人民的矛盾也是促使闽粤客家人外迁的重要原因。这一时期客家的外延,不仅有向北迁的,更多的是向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迁徙。这一点,在闽粤两省有关州县的古方志中均有记载。

大批闽粤客家迁入赣南,使赣南的居民结构发生了又一次大变化。此前,赣南的居民除一部分畲族外,主要是“五胡乱华”至宋末时期几次人口大迁徙中原南来的客家先民的后裔,他们较多地保留着唐宋以前中原汉族的习俗和语言的基本特点。其分布以宁都、石城最为集中。如宁都,南北朝至宋末迁入的姓氏共有40多个,后来发展分布到全县80%的村庄,成为宁都县的基本居民。又如石城县,这一时期迁入的姓氏近60个,其后代也散布到全县各

地,成为全县的主要姓氏。而其他地方则较为稀疏。如赣县,仅83个村是这一时期建立的,约占全县总村数的2%。(《赣县地名志》)南康这一时期建立的村庄仅23个,不到全县总村数的千份之六,(据《南康县地名志》统计)县城眭奚商蔡李五姓与唐江卢姓住最久,但皆唐宋时迁来,亦非土著也。”虽然,元至明初赣中的吉安、泰和等地又有一部分客系或非客系的汉民迁入,但其比重不是太大。所以总其明前期以往,赣南居民的迁入是零散的,其居住也是分散的。就整个区域而言,可说是“地广人稀”,其居民结构也相对单纯。明嘉靖以后,这种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闽粤客家成群成批的倒迁入赣,他们自成村落,散布于整个赣南地区,并迅速改变着赣南居民的原来结构。如龙南县“当国初时,户仅二百六十,口一千二百有奇。……嘉靖壬子岁(即嘉靖三十一年,,户至八百六十,口四千七百。”(清同治l552年)

本《赣州府志》卷69)定南县因为“广东无籍穷民来此垦种,异籍环处,日渐繁剧,今非昔比”南康县谭口一带,“清初兴宁人徙来占籍者众”(清同治本《赣州府志》卷7);其它地方亦是“自雍正九年,新户入籍,招徕垦辟,至今土著之民渐居其少,外来之民日居其多。”(清同治本《南康县志・序跋》)崇义县则是“土著者十不二三,余皆五方杂聚之众,垦山种树,不常阙居。(”清同治本《崇义县志》)以上资料说明,明末清初以后,赣南居民结构中,重心不再是先期南来的“本地人”,而是闽粤迁来的“客家人”。

责任编辑:李自茂

Researchontheoriginofsurnameofhakkasingannan

LU0Yong

(DePartmentofCultrueandtourism,Gannanteachers’College,Ganzhou34l000,China)

Abstract:TheoldestcountiesinGannan,thesouthofjinagxiprovince,Wereestablishedinthe@inand~andynasties,from

CentralChina.~oWever,thetrueancestorofthe~akkaspouredintoGannanonalargescaleduringTangandSongdynasties,AndtheirdescendantscombinedWiththepeopleWhomigratedfromthecenterofjiangxiprovinceduringtheperiodoftheYuanandming

(dynasties,theAboriginesalsocalledtheoldsurnameortheold~akkas)cameintobeing.duringtheturningperiodofmingand@ing

the~akkasinFujianandGuangdongprovinces,WhoWerecalledneW~akkasbyscholars,returnedtoGannan,andthereforedynasties,

themodernstructureof~akkasintheregionisformed.Keywords:~akkasinGannan;surname

赣南客家姓氏渊源研究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罗勇

赣南师范学院,文旅系,江西,赣州,341000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2003(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gnsfxyxb200305027.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