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方言调查报告

2021-10-2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大学生方言使用现状微调查报告

一、导言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入乡随俗。沟通交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重要形式。虽然现在普通话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普及。然而真正的融入一个新社会,方言的作用还是无出其右的。随着人口流动地扩张,交流活动的范围与频率也日渐增加。作为移民的一个群体——大学生,虽普通话已成为其交流沟通的官方用语。但在主观情感因素或是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需要在一些场合下使用方言。自我来到大学后就发现,每位同学对本地方言的认同有着明显差异,相对存在着方言优越感与自卑感的心态。这样的心理差异会引起怎样不同反映所带来的问题有哪些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是否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就能解决借以这次访谈的机会,我想对四位来自不同城市的同学进行方言使用状况的调查。并以此为根据,对目前的方言状况就使用、适用进行小范围的总结、分析。

四位访谈者,无论是仍在校的或是即将踏上工作岗位的,方言对他们的人际交往、就业地区、心理认同感等等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访谈中,虽然他们并不赞成当前存在的方言“势利”状况,但可以看出,大家还是可以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有人通过自我调整去适应;有人则是选择规避。对普通话的推广政策普遍较为认同,是缓和不平衡的一个极好的仿方法。但也提出普通话已对方言产生一定的冲击,因此同时需要采取措施对方言有所保护,以促进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二、访谈提纲 (一)访问对象介绍: 访问对象 X学姐 S同学 W同学 Y同学 院系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财务管理 体育新闻(上海体育学院) 年级 大四 大三 大三 大三 家乡 南通 盐城 苏州 苏州 日期 所用时间 40分钟 25分钟 40分钟 45分钟 特别说明:为横向比较苏州学生在外地读书的方言使用状况,所以选择了一位非我校的苏州籍同学。 (二)访问方式:网络视频访谈 (三)大致访问问题:

我所计划的访问内容大概从两条线所走,但依据被访问人的实际差异,有细

微的所加减侧重:

第一条线:本地方言与当地方言

(1) 入校后,有什么不适应么(主要沟通交流方面); (2) 家乡话有觉得稍感生疏么;

(3) 是否感到同学交往之间,受方言限制;

(4) 班级中有方言优越感存在的同学么,如果有你怎么看待; (5) 你喜欢自己家乡的方言么,认同它么;

(6) 是否存在学校中后勤员工、舍管、物管等,因说方言、普通话而差别待遇; (7) 是否得知当地一些企业有方言的要求;

(8) 毕业后会选择在哪工作。如果留在当地,你会学习当地方言么; (9) 是否有感到现今存在的方言强弱不平衡,怎样看待;

(10)有看过方言类节目演出或是地方戏剧么,哪一些印象比较深刻(主要江浙

沪地区);

第二条线:普通话与方言

(1) 现在说普通话多还是本地话多; (2) 回家后,跟父母说普通话还是方言; (3) 在学校碰到自己的老乡会第一反应说方言么; (4) 推广普通话是否方便了交流沟通; (5) 主观上,你更喜欢讲方言还是普通话;

(6) 你认为推广普通话还有什么好处,是否顺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三条线:方言的保护

(1)你的家乡话有发生一些变化么; (2)现在还需要会讲方言么;

(3)对家乡方言的传统艺术价值是否了解,有没有一些印象比较深刻的戏剧表

演类、文化类节目等;

(4)你觉得有保护本地方言的必要么,是否有价值; (5)当地政府有采取一些措施么; (6)是否有感到方言使用衰弱趋势; (7)对广电总局的禁方言剧持什么态度;

三、访谈结果汇总

经过访谈,我获得了第一手的资料,并在最后加上了我对此的一些观点阐述,

整理如下: 访谈结果 访问对象 第一条线 (1)在学校不能话南通话交流,她和班上的南通同学也不会说家乡话。四年下来有些生疏; (2)对自己家乡的方言只是会说会用,没有特别去关注。经常在电视中看到一些京剧、昆曲等等比较有名的戏曲。还看过周立波的海派清口; X学姐认为 (3)常熟本地生有一些“小团体”,难以深入交往。但是彼此之间还是十分友好的。一些舍管阿姨、校工也会对常熟学生更为热络一些; (4)在常熟应聘时,有两家企业在面试中问,是否会常熟话。听班上其他同学说也有此情况; (5)在找工作时,并没有一定要留在常熟的想法。所以没有强求自己去学; (1)很久没有说盐城话,有些已怎么忘记说; (2)觉得在苏南地区有明显的方言歧视。不喜欢被说成是外地人; (3)有听说常熟的企业和一些社工要求会基本常熟话。想留在常熟S同学认为 工作,所以有在学习一些; (4)在上海、苏南等地生活过,感觉到一定的方言“势利”,为此还学习过一些上海话。 (1)没有理解上的困难,也不需要去学上海话。但班上的上海同学虽然比较有地区方言的优越感,但感觉还是可以接受的。大多很友好; (2)没有特别想去学上海话。班上的一位徐州同学在双休日上“沪语课”。他想留在上海工作。如果不会上海话,那这里应该不太容易Y同学认为 就业。生活也不方便。苏南一些城市也差不多; (4)在上海读书后发现,上海每周的戏剧类、语言类演出比较多,上海市民也十分爱看戏。这是苏州所没有的。相较而言,两地的戏院数量也是差距很大; (3)感觉苏州话很好听,吴语片的听着比较习惯。感觉所说的强势方言,有双方的原因。外来认同的增多使得自我认同日益膨胀。 (1)常熟话与苏州话虽然“一软一硬”,但没有理解的困难;可以用W认为 苏州话与常熟本地同学交流没有困难。 (2)苏州话具有“甜、糯、嗲、软”的特点,表达方式更贴近生活、更具气息(也是方言的共性),很喜欢; (3)在来常熟之前,并没有对方言的“强弱”之势有明显意识。三年中,我有发现一些校工、常熟市民在言语中,总是不经意间会透露出对非常熟本地人的一些歧视,令人感到不舒服;当然,在苏州也有这种情况; (4)目前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普遍要求大学生社工、村官,需要会基本的苏州话交流。在一些企业中也由此要求; (5)感觉在江浙沪一带,上海的方言特色文化包装的较为出色,政府在各方面投入也比较多,出镜率高。昆曲也因为列入“非物遗产”而受到关注,但仍旧对年轻人吸引力欠佳。 访谈结果 访问对象 第二条线 (1)现在更习惯说普通话。回家还是会说一些方言。但是已更习惯说普通话; X学姐认为 (2)提倡更多使用普通话,不用去学另一门方言。或许会改变不平等的状况。 (3)普通话可以规范大家的用词、语法,是交流更为便利、畅通,不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1)说普通话多。来大学后,普通话也变得标准一些; S同学认为 (2)认为普通话推广是大势所趋,日益开发发达的城市建设与人口的大范围移动,普通话更适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1)普通话和苏州话都有用。在学校说普通话。回苏州就说苏州话; (2)我认为语言的发展具有社会历史性。普通话当然是适应现代社会Y同学认为 的发展的; (3)普通话可以扩大人们的交流沟通范围,给予更多平等的机会,使得社会更加和谐。 W认为

(1)正式场合都会说普通话,除此之外大多说苏州话; (2)支持普通话推广,对现在社会的发展作用不言而喻。 访谈结果 访问对象 第三条线 (1)南通电视台有一档方言类节目《总而言之》很受欢迎。平时看一些方言类节目,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但要防止低俗化; X学姐认为 (2)虽然并没有对南通方言传统很加以关注,作为一方文化财富,应该尽力将其保存下来。 (1)很喜欢看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节目。有在网上看过周立波的表演。还有一些苏州话的戏曲节目; S同学认为 (2)方言文化没有地区值别,都具有很强的的地区特色和历史人文价值,都应注意保护。因此保留方言习惯很重要; (3)盐城方言的变化感觉并不是很大,有一些句式结构有向普通话靠近。 (1)苏州文化底蕴深厚。苏州话就是一张姑苏城的名片,也是千年文化缩影。应像上海学习,也做好保护工作; Y同学认为 (2)现在说的苏州话和小时候比是有些变化的。一些发音、句式都受到普通话影响; (3)我很喜欢看全国各地的方言类节目,认为很有特色。对现在的禁播有些遗憾。 (1)在之前的兼职经历中,我发现对于中老年市民来说,苏州话是他们的唯一语言。基于诸如此类的社会因素,方言的使用很是很有必我认为 要的; (2)从苏州方言中所发源出的“昆曲”与“苏州评弹”,均为方言艺术中的绚丽瑰宝。她的历史人文价值应被重视和保护。

四、访谈资料总结、分析 (一)现象分析

在对访谈的内容,进行了仔细地归总分析后,我想先就访谈的“两条线”中所出现的方言现象进行探讨: (1)方言势力状况(环境因素)

1、社会发展状况的驱动力

从四位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方言强弱差异已比较明显。从地区特点来看,可以得出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比如X学姐所说的就业情势对“强势方言”的倾向;在校园中偶尔会遇到的“常熟话优越感”让外地同学会感到些许的受歧视。也许正是在这些压力之下,X学姐与S同学都表示都有学了一些常熟话,且为了在常熟更好地生活与工作,想要把这门方言练就地比较流利。

在这些方言强势区,因其良好的社会、经济、教育、就业、影响力等条件,吸引着大批迁入者。外来人口的不断涌入,使得本地不得不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保证本地居民的生活。方言就成为了一个最为方便的身份标志。方言成为了城市的“扎根规则”。

2、文化传播的驱动力

近年来,昆曲、沪剧、评弹、锡剧(在访问中几乎都提及)这些悠久的吴语戏剧在经过重新包装后,受到了广泛青睐。特别是昆曲,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我有几位初中同学就选择去苏州昆曲学校学习)。再如这两年颇为火爆的周立波“海派清口”。在全国都引起了不少反响。总体看来由于这些地区经济较为发达,相应地文化发展也比较迅速。当地政府通过对方言的再包装,极力地突显出其背后的地区文化特征。方言成为了城市的“形象代言人”。

(2)方言认同状况(心理因素)

我认为四位同学的回答,可归结为:地区认同影响方言认同。

从上体院同学对学习上海话的不同反映,可看出其对两地区的认同度有一定的差异。客观说,苏州话与上海话同属于“吴语”,而徐州话则属于“北方官话”。苏州人学上海话肯定比徐州人要容易。但是苏州同学在本地方言与当地方言的优势比照下,并没有产生对上海话的强烈认同感。他也没有要在上海工作的打算。而那位徐州同学则恰恰相反,在现实的就业、生活问题上,他由上海的认同产生了对上海话的认同,致力于向“新上海人”而奋斗。

处于对好工作、好条件的愿望,在常熟读书的S同学与在上海读书的徐州同学都选择接受当地的“游戏规则”。从而让自己成为一个“新常熟人”、“新上海人”。通过与其他人的背景条件对比,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于本地区的认同差异所造成的。

(3)普通话推广状况:

综合四人的观点,可以看出无论在方言强势区抑或是弱势区,普通话的推广还是很值得肯定的。且不论四人的个人主观因素喜好,普通话都是其最主要的交流工具。而且四位同学都表示他们现在因为大多说普通话,本地方言已生疏不少,一些地道用语都不会说了。所以,推广普通话是难免会对方言的继承性产生一些影响的。

(二)问题解析:

现象表明:访谈者在本地方言、当地方言与普通话三维坏境之中,存在着一些选择问题:

(1)强势方言与弱势方言:

从四位同学的不同方言认同与相应行为,可以看出方言强弱的对比,造成了一些方言“势利”状况,从而产生了方言歧视的现象。出于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平衡两者关系很为重要。

我认为应该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首先,学习两门方言,并不是非常之困难,可以在融入其它方言圈的同时保存自己的本地方言。这也是一个人锻炼其学习、适应能力的良好途径;其次,那些所谓的强势方言区,确实是出于现实的社会需求,如人口老龄化、本地居民就业压力、推广和保护城市文化积淀等。其初衷应该被理解,但所采取的措施应更为人性化;最后,从访谈中可以看到,一些同学希望在发达地区就业,这是人才单向流动的表现。对他们的家乡来说,是人力资源的一种损失。

(2)推普与保方:

从同学的观点中也可以看出,都认为两者各有所长,并不绝对冲突。虽然方言在普通话的冲击之下,确有一些衰弱之势,有些方言文化已岌岌可危。而且考虑到城市中人口老龄化情况日益明显,以及方言艺术的传承工作、历史方言文物的研究工作等等,保方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是,各位同学也都认可了普通话在平时上课、交流、工作时所提供的便利。这是任何一门方言所不能达到的。

在此时代背景下,应该明确——推普意在“学会”说普通话,保方意在“保护”方言续存,促求两者的求共存状态。作为语言,本身就具有发展性。但都不能离开服务于大众交流沟通的本意。普通话的功能性与方言的艺术文化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共存的平衡点尤为重要。

(三)总结对策:

(1)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响应国家及政府的“推普”号召,积极正确地使用普通话。在平等交流的促进下,消灭现有的一些不正确心态;

(2)增加自我的社会责任感与归属感,肩负起建设家乡的重任。从主观上改变当前人才单一趋利流向。以缓解发达地区压力,谋求各地共同繁荣。

(3)为促进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可为其本地方言做好传播与推广的工作。以方言为载体,将各个城市的文化进行宣传。将中华各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代代相承。

方言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财富之一,其中所传承的民俗传统与精神,如实

地表现了长久以来各地区的地域特点、历史演变、人文风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以家为根,即使我们因为学习、工作而离开了我们的故乡,这口口的家乡话,仍是这永远也抹不去的烙印。那音调、那神韵——记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