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资料:地理信息系统教程上的例题与操作步骤,地理信息系统导论上的习作与挑战任务,往届GIS大赛试题。 一、空间数据处理
1.空间数据采集:
(1)地理配准(2)空间校正 2.空间数据编辑:
(1)要素的编辑(2)创建要素(3)修改要素 3.空间数据的拓扑处理:
(1)拓扑创建(2)拓扑的验证(3)拓扑编辑(4)拓扑错误修改 4.空间参考与变换:
(1)空间参考与地图投影(2)投影变换(3)坐标问题 5.地图制图:
(1)地图制图输出(2)符号化与样式(3)掩模与制图表达
二、空间数据分析
1.矢量数据分析:
(1)数据提取:裁剪,分割,筛选(2)统计分析:频数,汇总统计数据(3)缓冲区分析:建立缓冲区,多环缓冲区,点距离(4)叠置分析:相交,联合,融合,合并,标识,擦除,更新(5)泰森多边形 2.栅格数据分析:
(1)密度分析(2)距离分析(3)提取分析(4)局域分析(5)邻域分析 3.地形表面分析:
(1)用DEM进行制图(2)坡度坡向分析(3)表面曲率分析(4)提取破向坡度,水系河流
4.视域流域水文分析:
(1)视域分析(2)流域分析:填洼,流向分析,计算水流长度,流量分析(3)河网分析:生成河网,河网矢量化,平滑河网,河流连接 5.插值及重分类分析:
(1)插值分析:克里金插值(2)重分类分析 6.网络分析:
(1)网络分析(2)最小耗费路径分析 7.地统计学分析:
8.Model Builder与空间建模:
ArcGIS处理问题综合流程整理
一、按照一定的条件选取事宜区域
某一地区引进X型经济作物,该作物的生长环境需要满足一定的地形及气象条件。现有该地区的地形及气象数据,请你根据X型作物的生长条件,为该地区进行X型作物适宜区分析
相关信息说明如下:
① 数据中,dem为数字高程模型数据,gully.shp为主沟谷数据;
climate.txt为气象观测表数据(包含坐标、温度/℃及降雨/ mm等)。 ② dll中,DevComponents.DotNetBar2.DLL为工具控件库,IrisSkin2.DLL
为皮肤控件库,titlerectangle.ssk为皮肤文件。 ③ X型作物生长的条件为: 作物喜阳;
作物一般生长在该山区主沟谷两侧区域,一般不超过800米; 作物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9.5-11.5℃; 作物生长的年总降雨量为600-720mm。 ④ 坡向为90~270为阳坡。
可根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提取出坡向、水系等信息。
操作流程:
一、提取坡向
1. 加载dem高程模型和guiil.shp山沟谷数据。
2. 坡向的提取分析,打开ArcToolbax--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aspect
3.用栅格计算器提取一定范围内的坡向(阳坡:90°-270°)
4. 坡向提取的结果如图:
二、提取河谷两侧的区域
1. 进行缓冲区分析
2缓冲区分析之后得到的结果:
三、提取适宜温度区域
1.首先要做温度数据的插值,选择Spatial Analyst工具箱,打开插值分析工具箱,点击克里金插值。
2.在arcmap中加载点数据,加载后右击并点击显示XY数据
3.点击确定之后,并把climate 个事件导出为shp文件
4.点要素完成后,点击克里金插值工具,进行分析。
5. 适宜温度的插值分析,并用栅格计算器计算出适宜的温度区域
6. 适宜降水量的插值分析,并用栅格计算器计算出适宜的降水量区域
7.栅格转矢量
转换工具箱/由栅格转出/栅格转面
8.同理转化温度、降雨量图 温度:
降雨量矢量图:
删除零值:(零值代表的是:坡向为不在90—270、降雨量不在600-720mm、气温不在
9.5-11.5℃范围的区域面)
9. 对矢量数据进行相交操作:
10. 得到事宜的区域:
二、用DEM进行地形制图
操作流程
一、创建等高线图层
1. 添加plne数据,打开ArcToolbox工具,打开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cotour工具。
2. 右击ctour,选择属性可以进行等高线的标注
二、创建垂直剖面图
1. 选取一条河流进行剖面联系,打开属性表,用属性选择器进行选择,输入表达式,选出一条河流
2. 打开3D Analyst,选择插入线工具,数字化处理,然后打开剖面查看器
三、创建地貌晕渲图层
1. 打开spatial Analyst Tools--Surface--Hillshade工具,选择数据,默认方位角和高度角
三、提取坡向坡度
计算分级面积
提取一定范围内的坡向(90-270°(阳坡))
四、提取水系及流域
1.根据等高线图转化成dem数据:首先打开ArcMap;打开工具箱--3D Analyst Tools--DataManagerment--TIN--Create Tin;选择输出路径和shp文件,并指定高程字段;运行完成后,打开工具箱--3D Analyst Tools--Conversion--From TIN -- TIN to Raster;选择Tin和输出路径即可:
2. 原始DEM流向分析
3. 洼池判定:
(1)提取洼池:水文分析--汇工具
(2)计算洼地贡献区域:水文分析--分水岭
(3)计算洼池区域的最低高程:区域分析--分区统计工具
(4)计算洼池区域的最高高程:区域分析--区域填充
(5)计算洼池深度
4. 填充洼池:水文分析-填洼工具
5. 无洼池DEM流向分析:水文分析---流向工具
6. 计算流水累积量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在【ArcToolbox】中,执行命令[SpatialAnalyst
工具]——>[水文分析]——>[流量]
7. 提取河流网络栅格。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打开【Arctoolbox】,运行工具[Spatial Analyst 工具]——>[地图代数]——>[栅格计算器],在[地图代数表达式]中输入公式:Con(Flow Accumulation1>500,1)
8. 提取河流网络矢量数据。: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打开【Arctoolbox】工具箱,运行工具[SpatialAnalyst 工具]——>[水文分析]——>[栅格河网矢量化],按下图设置参数:
9.平滑处理河流网络。
打开[编辑器]工具栏,执行工具栏中的命令[编辑器]——>[开始编辑],确保目标图层为河流网络图层[StreamT_StreamN1],通过打开[StreamT_StreamN1]属性表,并选择属性表的所有行选择图层[StreamT_StreamN1]中的所有要素,也可以通过[要素选择按钮]选择图层中所有要素,执行[编辑器]工具栏中的命令[编辑器]——>[更多的编辑工具]——>[高级编辑]打开工具条:[高级编辑],点击其上的[平滑]按钮:在[平滑]处理对话框中输入参数[允许最大偏移]为4,得到平滑后的河流网络矢量图层,执行命令: [编辑器]——>[停止编辑],保存所做修改。
10. 生成河流连接:水文分析--河流连接工具
11. 河网分级:水文分析--河网分级工具
12. 进行流域分析。
在上一步的基础上进行,打开【Arctoolbox】,运行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水文分析]——>[盆域分析]。
13. 打开【Arctoolbox】,运行工具[Spatial Analyst工具]——>[水文分析]——>[分水岭]。
14.然后在打开【Arctoolbox】中,打开[空间分析]工具栏,执行命令:[转换工具]——>[由栅格转出]——>[栅格转面],将流域栅格转换成为矢量图层。
五、提取山脊线,山谷线,鞍部。
一、提取山脊线
(1)填洼
加载DEM数据,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Fill工具,输入DEM进行填洼
(2)流向
(3)流量
(4)提取流量为0
(5)利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提取出来的0值结果进行3x3邻域分析,求均值,是数据光滑。
(6)等高线
(7)晕渲
(8)在求均值后的0值汇流累积量数据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进行重新分级,将数据分为两级,调整临界点,以等值线图和晕渲图进行判断,属性值越接近1越可能是山脊线位置,确定分界阈值为0.5541
将属性直接近1的的一类属性值设为1,其余的设为0
(9)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将重分类后的数据与正地形数据相乘,可以消除存在于负地形区域的错误山脊线。
然后将计算结果重分类,属性部位1的栅格设为NODATA,就得到了山脊线
二、提取山谷线
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计算反地形,公式为Abs(dem-2000),得到反地形数据
流向计算: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输入反地形数据,得到流向数据
Direction工具,Flow
汇流累积量: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HydrologyFlow Accumulation工具,输入流向数据,得到流量数据
汇流累积量为0值得提取: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
利用邻域分析方法,对提取出来的0值结果进行3x3邻域分析,求均值,是数据光滑
生成等值线: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SurfaceContour工具,输入反DEM数据生成间距为40的等值线
生成山体阴影: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Surfacehillshade工具,输入反DEM,在求均值后的0值汇流累积量数据上单击右键,选择属性,进行重新分级,将数据分为两级,调整临界点,以等值线图和晕渲图进行判断,属性值越接近1越可能是山脊线位置,确定分界阈值为0.65667。
(9)将属性直接近1的的一类属性值设为1,其余的设为0。
(10)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将重分类后的数据与负地形数据相乘,可以消除存在于正负地形区域的错误山脊线。然后将计算结果重分类,属性部位1的栅格设为NODATA,就得到了山谷线,结果如图2-29所示,浅色区域为山谷线。
三、鞍部点的提取
在ArcToolbox中选择Spacial Analyst Tools Map AlgebraRaster Calculator工具,将山脊线数据与山谷线数据相乘,得到结果为鞍部区
鞍部区与正地形数据相乘得到鞍部点的栅格数据,重分类栅格数据所有0值赋为NoData,属性为1的值保持不变,得到重分类栅格鞍部点。在ArcToolbox中选择Convertion Tools From RasterRaster to Point工具,得到矢量的点。
配合等高线和晕渲数据,删除处于样区边缘以及内部的伪鞍部点,最后得到鞍部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