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这一部分的能力层级为B级,内容要求包括: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二、关于虚词
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叫做虚词。
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象声词六类。
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它还包括兼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与、则、者、之) 2、“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 (2)典型意义和用法。 三、命题规律
此考点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来考查,在翻译题中也会有所涉及。主流题型是从文言语段和教材中各选取一个句子组成一个选项,让考生比较其共同包含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题干多表述为“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四、解题原则
1、要做到“以熟带生”。对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典型意义和用法要了然于胸;同时,熟读教材,利用课文中相应的例子来印证。
2、要有语境意识。解题时,要善于借助语境、注释和句位辨析虚词。 五、高频考点
近六年山东卷单独设题涉及的虚词: 11年:于、而、则、之 12年:而、为、以、乎 13年:因、于、而、乃 14年:与、以、所、其 15年:则、为、之、乃
16年:其、之、以、而 六、文言虚词的使用规律 (一)、以 ⑶ 1.作介词 ①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⑴ ②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⑷ ②敢以烦执事。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③至丹以荆卿为计。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④常以身翼蔽沛公。 泰安。 ⑵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④奉宣室以何年?(在) ②苟以天下之大。 ⑸ ③以勇气闻于诸侯 。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不然,籍何以至此。(奚以) ②洎牧以谗诛。
1
③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④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⑹ ① 余船以次俱进。
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⑺ ①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作连词
⑴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忽魂悸以魄动。
⑵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②作《师说》以贻之
⑶ ①樊哙侧其盾以撞。
⑷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②各各竦立以听。 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④或脱身以逃 (二)、而 1.作连词
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惑而不从师
⑵ ①吾尝跂而望矣 ②弃甲曳兵而走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
⑶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蟹六跪而二螯。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不患寡而患不均
⑸ 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②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③觉而起,起而归。
⑸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②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 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 3、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②皆以美于徐公 4.作副词
(1) ①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 5.固定结构 (1)【以为】 ①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2)【以是】【是以】 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回。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④渔父见而问之
⑹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⑺ ①赂秦而力亏。
②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
⑻ 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2.作代词
(1)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 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而已】 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 ④俄而百千人大呼
⑤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
2
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 ④寡人之于国也 练习: (3) 1.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 )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2.下列句中加点的“而”字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⑤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 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 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 (三)、之 1.作代词 (1) ①问之,则曰 (起,立而引之)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2) ①无兄弟之亲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之二虫又何知。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作助词 (1) ①其翼若垂天之云 ②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2) ①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②不知老之将至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我之谓也(其李将军之谓也) (4)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苟以天下之大 ③凌万顷之茫然。 ④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5) ①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顷之,持一象笏至。 3.动词 (1) ①佯狂不知所之者。 杳不知其所之者。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④及其所之既倦。 (四)、其 1.作代词 (1)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 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作副词。 (1) ①汝其勿悲。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3
(3) ①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①其孰能讥之乎? 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②其可忽乎 (3) (4)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①吾其还也 ②幽于園墙之中 3.作连词 ③游于江潭。 (1) 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①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2) ②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①其若是,孰能御之? (5) ②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不能容于远近。 4.作助词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 (6)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①良曰:“长于臣。 练习: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3.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 2.固定结构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①于是项伯复夜去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②于是秦王不怿 C.佯狂不知所之者, 【于是】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E.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③于是余有叹焉。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意义判定正确的( ) ④游于是乎始。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于是】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六)、为 ③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1.动词 ④则或咎其欲出者 (1) ⑤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⑦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 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其皆出于此乎 (3) A.①⑧相同,②⑤相同 ①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B.③④相同,⑥⑨不同 ②削木为吏,议不可对 C.⑥⑦相同,⑧⑨相同 (4) D.②⑤不同,④⑥相同 ①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五)、于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1.作介词 ③故为之文以志 (1) 2.作介词 ①其皆出于此乎 (1)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①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4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
(2) ①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①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3)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 ①公为我献之。
②为君翻作《琵琶行》
③哀死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5) ①然此可为智者道 ②一一为具言所闻 3.作语气助词
(1) ①何辞为?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③自令放为 (七)、何 1.疑问代词
(1) ①大王来何操? ②阁中帝子今何在? ③而又何羡乎?
(2) ①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3) ①此何故也 ?以其亏人愈多。 ②余谓童子:“此何声也”? 2.副词
(1) 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②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2)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3.固定结构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 ③何以战?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 (八)、乃 1.作副词
(1) 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②乃入见。
③乃使人复葺南阁子。
(2)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然后是非乃定。
(3) ①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为务。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 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②其所以催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③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2.作代词
(1)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②家祭无忘告乃翁。
(2) ③备乃器械,持乃糗粮,呼应风从。 (九)、且 1.作连词。
(1) ①且贰于楚也! ②且在邦域之中也
(2) ①且相如素贱人 ②且尔言过矣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3)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4) ①甲者出,太尉笑且入。 ②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2.作副词
(1) ①且适南冥也。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②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 3.固定结构
5
【且夫】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十)、若 1.作代词
(1) ①久不见若影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作副词
(1) ①彼与彼年相若也。 ②其险也若此。 ③若望仆不相师 3.作连词
(1)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作动词
(1) ①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
(1) 5.作助词 (1)
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繁盛的样子) (十一)、所 1.作助词
(1)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2、名词
(1)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焉
(2)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 ②父去里所,复还 3.固定结构
(1)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1】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所以2】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所谓】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所在】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为„„所,为所】 十二、焉 1.作兼词
(1)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③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2.作代词
(1) 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2) ①且焉置土石?
②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3.作副词
(1) ①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姜氏欲之,焉辟害? 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4.作助词
(1)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子亦有不利焉③尽心焉耳已
(2) ①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十三、因 1.作介词
(1)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6
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④因击沛公于坐。
(2) ①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②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3)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② 风云因而变色 2.作连词
(1)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②因取刃杀之 3、作动词
(1) ①蒙故业,因遗策 十四、则 1.作连词
(1)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 ③庄则入为寿
(2) ①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 ②入则无法家,出则无敌国 ③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④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3)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入则孝,出则弟(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实则夜以兵围所寓舍 ③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④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2.作副词
(1)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儿之成,则可待乎 ③非死则徙尔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 十五、与 1.作介词
(1)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④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
(2) 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 ①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作连词
(1)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2) ①与人刃我,宁自刃。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③与其饿死道路…毋宁毙于虞人(猎人)。3.作语气助词,通“欤”。
(1) ①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②无乃尔是过与? 4、作动词
(1) ①恐年岁之不吾与 ②岁不吾与
(2) ①欲与亚父
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 ①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②失其所与
(4) ①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十六)、乎 1.助词
(1) ①儿寒乎?欲食乎?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2) 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3) ①其皆出于此乎?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7
(4)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①危乎高哉! 十八、者 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1.作代词 (5) (1)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立…… ②卜者知其意。 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③与战胜而得者 (6) 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①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北风 2、作助词 ②亦何恨乎秋声 (1) ③游于是乎始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用作介词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 ③马之千里者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十七)、也 3.作语气助词 1.句末语气词 (1) ①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②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③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者三。 ④谁得而族灭也?( ) (2) ⑤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①客何为者? 2.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①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一.注意虚词的一些特殊用法
(1)兼词现象。在文言文中有所谓“兼词”,即一个“字”相当于两个词,比如“诸”字,在“献诸抚军”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于”两个词;在“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这样的句子中,它相当于“之乎”两个词。常见的兼词还有“焉”(“于之”、“于此”等)、“叵”(“不可”)、“盍”(“何不”)等。 1、盍:何不
(1)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2)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2、 叵:不可
①布因指(刘)备曰:“是儿最叵信者。”
②(尹愔)尝受学于国子博士王道珪,称之曰:“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 3、耳:而已,罢了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2)连用现象。虚词的连用,是指在同一个地方,连续使用虚词以加强语气。如:“友也者(重点在者,表示提顿语气),友其德也。”“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三个连用,重点落在矣,表已然语气)。”懂得了虚词连用的特点,有助于断句和语意的理解。 (3)凝固现象(固定短语)。有些文言虚词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习惯性形式而被固定下来,表示特定的意义。如“如(奈、若)„„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对你怎么办呢?),
8
“若之何毁之?”(为什么毁掉乡校?)。 常见的还有“何„„为”、“何„„以为”、“何„„之有”、“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抑亦„„乎”、“何其„„也”等等。 二、推断文言虚词用法有哪些技巧?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如“而”在“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中,用在“翁”之前,起限定修饰作用,作代词用,可译为“你的”;在“死而有知,其几何离”中,它起关联作用,根据文意推断,表假设,可译为“如果”之类;在“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它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在“蟹六跪而二螯”中,它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两项没有主次之分,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作“又”;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与“已”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全句关照法
许多虚词,在句中主要起一定的语法或语气作用,因此只有依靠对全句的分析和把握,才能准确地理解它。比如语气助词“也、矣、焉、哉”,在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在感叹句末助感叹语气,在陈述句末助陈述语气,它们始终是与全句语气息息相关的,不能脱离句子去作分析,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示感叹语气,“公子畏死耶,何泣也?”表示疑问语气。 3.位置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意义与用法就有变化。比如“也”,句末助陈述、疑问、感叹、判断等语气,如“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等;在句中一般起舒缓语气的作用,表停顿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再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将军之谓乎”,因为“其”不能作主语;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4.语法分析法
比如“以”的意义和用法:①得全首领以没;②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以”字用法有一个规律,即“以”字的后面是名词,则“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则“以”为连词。由此可知,②句是介词,用于名词之前,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但一用在身份前,一用在工具前,所以意义不同。①句为连词,是用于表示行为的动词前,用法意义相同(表示目的,意为“用来”)。 5.结构推断法
有些文言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文言虚词的词义和用法。例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以”和“而”相对,可见这里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 答题思路
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
代入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辨别、确认 提醒:
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 巧妙利用语境和虚词句位是成功的关键。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