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九⽇,⽇⽉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此后历朝历代沿袭⾄今。 民间在该⽇有登⾼的风俗,所以重阳节⼜称“登⾼节”,此外还有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
⼈们在庆祝重阳节时⼀般会登⾼、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另外,由于九⽉初九“九九”谐⾳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祭祖与推⾏敬⽼崇孝活动。
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祭祖的四⼤节⽇。
2012年12⽉28⽇,全国⼈⼤常委会表决通过《⽼年⼈权益保障法》,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初九(重阳节)为⽼年节。农历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称“⽼⼈节”。
因为古⽼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九⽇,⽇⽉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叫重九。 因此,重阳节也是“重九节”、“登⾼节”、“茱萸节”、“菊花节”和“⽼⼈节”。【篇⼆】
重阳节知识——节⽇来源
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第⼀种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春秋》中《季秋纪》载:“(九⽉)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等等活动。第⼆种说法是西汉时的宫⼈贾佩兰
称:“九⽉九,佩茱萸,⾷蓬饵,饮菊花酒,云令⼈长寿”,⾃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到唐代则正式定为节⽇,后来慢慢发展演变成了如今的重阳节。【篇三】
重阳节知识——节⽇习俗
1、赏菊花。菊花和重阳节有很深的关系,重阳⼜称之为菊花节,所以,在重阳这两,赏菊花成了⾸要的习俗之⼀。 2、登⾼。这是我们在古诗词⾥就知道的,因此,重阳⼜称为登⾼节,⼈们登⾼也不单是攀登⽽已,还要观赏⼭上的红叶野花,并饮酒吃⾁。
3、插茱萸。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茱萸雅号“辟邪翁”,古⼈认为佩戴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4、放纸鹞。这是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在国内有⼀些地⽅也有放纸鸢的习俗。
5、吃重阳糕。重阳的饮⾷之风,除了饮茱萸、吃菊花⾷品之外,还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吃糕。当然这在北⽅,吃重阳糕之风尤盛。
6、喝菊花酒。因为菊花被称为“长寿之花”,所以,在重阳节这天就产⽣了喝菊花酒的习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