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专题09 文言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题分类汇编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主题二 阅读与鉴赏

专题9 文言文阅读

考情概览:理解课标要求,把握命题方向,总结出题角度。 真题透视:精选真题,归类设置,完整展现中考试题的考查形式。 中考新考法:从新情境、新设问、跨学科等方向设置新考法真题。 新题特训:选用最新优质题、创新题,巩固考点复习效果。

一、理解课标要求 1. 2. 3.

《语文课程标准》文言文阅读内容与解读: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把握命题方向 (一)命题考向分析: 1. 2. 3. 4. 5.

文言实词的理解: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断和理解实词的含义。 文言虚词的用法:需要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如“之”、“以”、“而”等。 句子翻译: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翻译时要忠实原文,同时注意语言流畅。 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需要理解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等。这类题目要求具备较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文言文与古诗文的比较:将文言文与古诗文进行比较,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和古诗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掌握,这类题目要求异同点。 (二)备考策略: 1. 2. 3. 4. 5.

系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实词、虚词、句式等。需要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大量阅读文言文:只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读物,如《左传》、《战国策》等,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培养古文思维:深入理解,熟练掌握课本中的文言文;通过阅读文言文、学习古文语法等方式,培养古文思维,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精练中考文言文真题:熟悉并掌握中考常见文言类型,如人物传记类、历史事件类、议论说理类、山水游记类等文本内容与常见考点。

注意答题技巧:如先通读全文,理解大意;根据上下文推断词义;注意句子的语法结构等。 考点 题型 考点 分值 三、总结出题角度 文言文阅读 解释词语题 朗读停顿题 句子翻译题 文意理解题 对比鉴赏题 文言实词(包括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的识别和理解);正确判断和解释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断句 文言句子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对比分析主题、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异同 2分/4分 2分 4分 2分/3分 2分/4分

►考向一 解释词语题

考法1 单选题

济饥者。有耕1. (2023·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

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拾薪为烛,调习达旦,不寐。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飞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家。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四年,兀术攻常州,宜兴令迎飞移屯焉。盗郭吉闻飞来,遁入湖,飞遣王贵、傅庆追破之,又遣辩士.马皋、林聚尽降其众。有张威武者不从,飞单骑入其营,斩之。避地者赖以免,图飞像祠之。

金人再攻常州,飞四战皆捷;尾袭于镇江东,又捷;战于清水亭,又大捷。兀术趋建康,飞设伏牛头山待之。夜,令百人黑衣混全营中扰之,金兵惊,自相攻击。兀术次龙湾,飞以骑三百、步兵二千驰至新城,大破之。兀术奔淮西、遂复建康。飞奏:“建康为要害之地,宜选兵静守,仍益兵守淮,拱护腹心。”.帝嘉纳。兀术归,飞邀击于静安,败之。

(选自《宋史·岳飞传》,有删改)

(1).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好《左氏春秋》(喜爱) .C.宜兴令迎飞移屯焉(驻扎) .

B.父义之(认为……合乎正义) .D.仍益兵守淮(更加) .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能节食以济饥者”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C.策之不以其道 .

2.(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

B.不以物喜 .D.徐以杓酌油沥之 .

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宰相李峤之词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说》) ..B.不待曲终而去 言和而色夷(《送东阳马生序》) ..C.学者取法焉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D.传于世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 考法2 填空题 3. (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注释】①给(jī):充足,丰足。②阿:即东阿县,③币:财物,货币,④田:打猎。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时时而间进( ) ②天下以此益贤威王( ) ..③毁言日至( ) ④人民贫馁( ) ..解题技巧/易错易混/特别提醒 1) 根据语境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但是可以通过上下文语境来推断其意义。注意上下文中的提示和暗示,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2)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应该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合适的词义。 3) 识别通假字: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现象,应该注意识别通假字,正确理解其意义。对于常见的通假字,应该归纳整理,加强记忆。 4) 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有些词可以临时改变其基本词性或用法,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注意识别词类活用的现象,正确理解其意义。 5) 根据语法结构分析词义:通过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可以推断出某些词语的意义。注意句子的结构,结合语法知识理解词义。 ►考向二 朗读停顿题 考法1 断句 4.(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独游狼山记 [宋]刘弇① 白狼五山②,距通州城南十里。五山者,有以仙蜕其上者曰女仙山,有以阖庐曩军其傍者曰军山,有以形锐且中罅者,曰剑脊,曰马鞍。至临以庙宇,则号宝塔山,有好事者,谓狼尝扰而居也。 元丰四年冬,弇巡田于山旁,至则求观所谓五山者。至狼山,自堂折而少北,道左阁曰栖云,庵曰海桐,亭曰半山,曰望江,皆森然谽③豁,可荫以休。方是时,朝日初上,瞳昽④如跃金。排天决云,吞嚼淮.吴。稻畦葭泽,潮汐上下,疏篁茂木……皆得于转瞬之顷。于是忽疑从樊笼⑤出,而思古人之所谓登泰山而小天下者,亦宜有是。 剑脊、马鞍二山,游者罕至。军山宜山茶花,号多蕨薇。女仙山最外峙,有穴通中。或曰妪有自龙舒.来者,年七十余,独食息其中,似得道者。山有拇指、鞭痕,皆著石。或云秦始皇履是山,且鞭之以投海中。 有僧语余曰:“今之山跗⑥,虽皆平陆,然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⑦丝千寻莫能测。”余闻而异焉。..然五山当潮波撼一方,临高而觉宇宙之博大,指陆而骇溟海之变化。故揽其胜,作《独游狼山记》。 (选自《名山胜概记》,有删改) [注释]①刘弇:宋代元丰年间进士。1081年途经狼山,写下我国历史上第一篇记狼五山之胜的游记。②白狼五山:即女仙山、军山、剑脊山、马鞍山和宝塔山。③谽(hān):指山谷空而大。④瞳昽:形容太阳初升由暗而明。⑤樊笼: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⑥山跗(fū):山脚。⑦碇(dìng):船停泊时沉在水中以固定船身的石墩。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或 云 秦 始 皇 履 是 山 解题技巧/易错易混/特别提醒 1. 通读全文,理解大意: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结构,有助于确定句子的范围和断开点。 2. 根据语法结构断句:可以根据主语、谓语、宾语的搭配来断句。 3. 根据虚词断句: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比较固定,可以根据虚词的位置和用法来判断断句的地方。例如,“之”、“以”、“而”等虚词常常用于句首或句尾。 4. 根据语义断句:根据语义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来判断断句的地方。 5. 注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在断句时,可以注意语气词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例如,“矣”、“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于句尾,可以根据这些语气词来断句。 ►考向三 句子翻译题 考法1 句子翻译 5.(2023·江苏镇江·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齐威王来朝。是时周室微弱,诸侯莫朝,而齐独朝之,天下以此益贤威王,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①,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②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我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进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魏惠王会田④于郊。惠王曰:“齐亦有宝乎?”威王曰:“无有。”惠王曰:“寡人国虽小,尚有径寸之珠,照车前后各十二乘者十枚。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威王曰:“寡人之所以为宝者与王异。吾有檀子、盼子、黔夫、种首,此四臣者,将照千里,岂特十二乘哉!”惠王有惭色。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有删改)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②岂以齐大国而无宝乎? 解题技巧/易错易混/特别提醒 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保持原文句式和结构,同时注意语序和句式的调整。 2. 保留关键词语:特别注意保留关键词语,这些词语往往是句子中的重要成分。 3. 避免过度翻译和省略:保持译文的简洁明了,同时确保意思完整。 4. 注意语气和修辞:适当调整语气和修辞,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5. 加强积累和实践:多读文言文、多做练习,总结归纳常见的翻译难点和易错点。 ►考向四 文意理解题 考法1 内容理解 6.(2023·江苏泰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峤,字巨山,赵州人。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累迁为监察御史。武后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因罪贬庐州别驾,卒。峤富才思,有所属缀①,人辄传讽。明皇将幸蜀,登花萼楼,使楼前善《水调》者奏歌,歌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帝惨怆,移时顾侍者曰:“谁为此?”对曰:“故宰相李峤之词也。”帝曰:“真才子!”不待曲终而去。峤前与王勃接,中与崔融齐名,晚诸人没,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今集五寸卷,《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传于世。 (选自《唐才子传》) 【注】①属(zhǔ)缀:指写作。②幸蜀:指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明皇)逃奔四川之事。 帝慨叹李峤为“真才子”,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考法2 观点评价 7.(2023·江苏连云港·统考中考真题)古诗文阅读课,围绕“创造之美与文明之光”这一主题,老师选取了下面三篇诗文,请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陶歌 清 龚轼 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 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节选自《龚轼诗集·景德镇陶歌》) 【乙】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镓,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节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 【丙】 凡造竹纸,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斫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浸至百日之外,加功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惶桶①下煮,火以八日八夜为率。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防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则水干自成洁白。两手持帘入水,荡起竹麻入于帘内。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使水气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揭起成帙。 (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第十三》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版有删改) 【注释】①楻桶:大木桶,连同下面受火的铁锅在内的木桶。 “青花瓷”“活字印刷”“造纸术”,三种“中国创造”推进了世界文明进程,成为“文明之光”。结合文本,发表你的看法。 解题技巧/易错易混/特别提醒 1. 梳理结构:先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中心思想。 2. 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文中的重要词句,这些往往与中心思想密切相关。 3. 联系上下文: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词句含义。 4. 注意细节:不要忽略文中的细节描述,它们可能提供关键线索。 5. 总结归纳:在理解文意后,及时总结归纳,明确文章主旨。 6. 多做练习:通过大量练习,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考向五 对比鉴赏题 考法1 选择题 8. (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吴君①,志学而工诗,家有山林之乐,隐居不仕,名其堂曰“浩然”,曰:“孟子,吾师也,其称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吾窃喜焉,而不知其说,请为我言其故。” .余应之曰:“子居于江,亦尝观于江乎?秋雨时至,沟渠盈满,众水既发,合而为一,汪溢塞谷,没洲渚,襄丘陵,肆行而前,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浩然物莫能支。子试考之,彼何以若此浩然也哉?.夫水无求于深,无意于行,得高而停,得下而流,忘已而因物②,不为易③而勇,不为险而怯。故其发也,浩然放乎四海。古之君子,简居以养其心,足乎内而无待乎外④。止则莫之测⑤,行则莫之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忧。行乎患难而不屈,临乎得失而不惧。益亦未有不浩然者也。” (选自苏辙《吴氏浩然堂记》,有删改) [注释]①吴君:苏辙的朋友。②因物:顺应着外物变化。③易:容易(河道平坦)。④足乎内而无待乎外:内心充足,不期待外在。⑤测:揣测到他的内心。 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明作者经常跟富贵之家、高雅之士来往交流。 B.乙文“遇木而木折,触石而石陨”,意在突出水造成的灾害之重。 C.甲文最后一句采用反问,乙文最后一句运用双重否定,都起到了强调作用。 D.甲、乙两文都以作者自己的居室为写作对象,风格粗犷豪放。 考法2 简答、论述题 9.(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凑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樟①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②为,发甲卒为穿圹③,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④,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⑤为棺,赍⑥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⑦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节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改动) 【注】①棺椁(guǒ):内棺和外棺。②文梓:纹理细致的梓木。③穿圹(kuàng):挖掘墓穴。④太牢:牛、羊、猪各一头,是最高的祭礼。⑤历:通“鬲”,似鼎炊具。⑥赍:通“剂”,调配。⑦属:交付,委托。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请分别指出优孟和庄子语言的高妙之处,并加以阐述。 解题技巧/易错易混/特别提醒 1. 对比异同:首先找出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是对比鉴赏的基础。可以从主题、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入手。 2. 深入分析:对于两篇文章的相同点,可以深入分析它们的共通之处;对于不同点,要探讨各自的独特之处。注意分析时要有条理、有逻辑。 3. 归纳总结: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评价。注意观点要客观、中肯。 4. 结合实际:可以将对比鉴赏的结果与现实生活、个人经历等相结合,增加对比鉴赏的深度和广度。 (新情境)(2023·江苏盐城·统考中考真题)班级开展“走近诗人刘禹锡”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材料一:诗人传记] 刘禹锡,字梦得。贞元九年擢①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入为监察御史。工文章,善五言诗。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 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被贬为播州刺史,后易连州。去京师又十余年,连次数郡,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唱和往来,梦得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选自《新唐书》《旧唐书》,有删改) [材料二:诗人作品] ◎贬谪期间 秋词(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②人狂。 ◎晚年生活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酬乐天咏老见示》) [注释]①擢(zhuó):提拔,选拔。②嗾(sǒu):使。 1.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土 风 僻 陋 举 目 殊 俗 无 可 与 言 者 2.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文言语句 善五言诗 .执政不悦 .又徙夔州刺史 .成语推断法:多谋善断 .方法提示 释义 (1) 语境推断法: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 (2) 查阅字典法:①迁移;②调动(官职) (3) (4) 尝为《西塞山怀古》等诗 课内迁移法: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去京师又十余年。 (2)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4.阅读材料二“贬谪期间”的两首诗,完成任务。 (1)发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秋词》(其二)前两句的画面。

(2)两首《秋词》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分别联系诗句分析。

5.永贞革新失败后,与刘禹锡一同被贬的柳宗元写下了《小石潭记》,请联系材料二和链接材料,分析他们被贬后心境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6.通过此次主题学习,你从刘禹锡身上获得哪些积极的人生启示?请结合材料作答。

(一).(2023·江苏徐州·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吕蒙从权①征讨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逆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权曰:“事之克,由陈就先获也。”蒙为横野中郎将,赐钱千万。

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益州将袭肃②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瑜使甘宁③前据夷陵,曹仁分众攻宁,宁困急,使使请救。诸将以兵少不足分,蒙谓瑜、普曰:“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又说瑜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瑜从之。军到夷陵,即日交战,所杀过半。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兵追蹙④击,获马三百匹,方船载还。于是将士形势自倍,乃渡江立屯⑤,与相攻击。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

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⑥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岂徒武将而已乎!

(选自《 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有删改)

【注释】 ①权:孙权。②袭肃:人名。 ③甘宁:人名。 ④蹙(cù):急迫。 ⑤立屯:安营扎寨。⑥谲(jué):欺诈,招降。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祖 闻 就 死 委 城 走 兵 追 禽 之。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进攻其城 ②以其境过清 ..B.①权善其言 ②是可谓善学者矣 ..C.①瑜使甘宁前据夷陵 ②可据理臆断欤 ..D.①宁困急存亡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解释) (1)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於义宜益不宜夺也。 ..

(2)敌夜遁去,行遇柴道,骑皆舍马步走。 .. 4.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吕蒙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领军队击败陈就、曹军等体现了他英勇善战、有勇有谋的可贵品质。 B.黄祖能够被成功擒拿,是因为吕蒙率先击败了对方将领陈就,所以首要的功劳应属于吕蒙。 C.益州将领袭肃带领军队前来依附,吕蒙对袭肃的行为称赞有加,并把军队直接归还给了袭肃。 D.吕蒙在营救甘宁时,留下凌公绩,并保证凌公绩能固守十日,说明他了解部下,知人善任。 (二).(2023·江苏南通·统考一模)小组成员收集了与郑板桥相关的作品,准备制作一个短视频。请你参与。 【材料一】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材料二】愚兄平生最重农夫,新招佃地人,必须待之以礼。彼称我为主人,我称彼为客户,主客原是对待之义,我何贵而彼何贱乎?要体貌①他,要怜悯他;有所借贷,要周全他;不能偿还,要宽让他。 (节选自郑燮《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材料三】郑燮,号板桥,乾隆元年进士。知范县,爱民如子。绝苞苴②,无留牍。公余辄与文士觞咏,有忘其为长吏者。调潍县,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或阻之,燮曰:“此何时?俟辗转申报,民无孑遗矣。有谴我任之。”发谷若干石,令民具领券借给,活万余人。上宪嘉其能。秋又歉,捐廉代输③,去之日,悉取券焚之。潍人戴德,为立祠。燮有奇才,性旷达,不拘小节;于民事则纤悉必周。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询知韩生梦周,贫家子也,给薪水助之。韩成进士,有知己之感焉。官东省先后十二载,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④萧然,卖书画以自给。文宏博雄丽,诗宗范、陆,词尤工妙。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以余事写兰竹,随意挥洒,笔趣横生。其画作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⑤亦争购之。 (节选自《清史列传·郑燮传》) 【注】①体貌:以礼相待。②苞苴(bāo jū):馈赠和贿赂。③捐廉代输:拿出自己的养廉钱替老百姓交赋税。④囊橐(tuó):口袋。⑤外服:外国人。 5.小组成员依据材料三设计了分镜头脚本。请你完成其中的空缺部分。 镜头 镜头一 镜头二 镜头三 原文 公余辄与文士觞咏 燮开仓赈贷,或阻之 去之日,悉取券焚之 注释 画面内容 (1)辄: 与文士觞咏甚欢 (2)或: (3)去: (5) (6) 镜头四 尝夜出,闻书声出茅屋 (4)尝: 资助贫家子韩生 6.在录制配音的时候,小通跟你商量以下两句话的朗读。 (1)朗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时,重读哪两个词?为什么?

(2)用“/”划分下面这个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两处) 书出入汉隶中而别开生面

7.小通找到三幅画(如图),你认为哪一幅作为材料一的插图最合适?为什么?

A B C

8.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用现代汉语讲述韩梦周与郑板桥交往的过程,为镜头四配画外音。

9.小通担心材料三文字太多,会影响视频时长,建议把文末画线句删去,你是否赞同?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10.请结合三则材料,仿照画线句,用一组排比句完成旁白的结语。

这就是郑板桥,他一生坎坷,却不改桀骜不驯、心胸坦荡。所以他画竹,亦是画自己的人格。“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他的不屈;① ;② ;“非唯我爱竹石,而竹石亦爱我也”,他与竹就这样双向奔赴。

(三)(2023·江苏扬州·统考一模)终军,字子云。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元鼎中,博士徐偃矫制①,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曰:“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且盐铁,郡有余藏,国家不足以

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偃穷诎。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②。吏曰:“为复传③,还当以合符。”军弃繻而去。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适值发使匈奴,军自请曰:“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启前行。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选自《汉书》,有删节) 【注】①矫制:假借帝王的命令。②繻:xū,古时出入关卡的凭证,用帛制成。③传:zhuàn,凭证。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甚奇之( ) .(2)法至死( ) .(3)适值发使匈奴( ) .(4)臣宜被坚执锐( ) .1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臣 年 少 材 下 不 足 以 亢 一 方 之 任 窃 不 胜 愤 懑 13.翻译句子。 (1)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辞,何也? (2)此使者乃前弃繻生也。 14.简要说说终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2023·江苏徐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春日登云龙山憩放鹤亭 清·阎焜贞 百仞冈头碧可攀,凭栏放眼到尘寰。二分红杏三分柳,万里黄河九里山①。 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风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时鸣涧谷间。 【注】①黄河:黄河故道,由徐州城西北,经东北绕流东南。九里山:在云龙山西北十余里。 (乙) 游云龙山记 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①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元朱泽民记谓宋武帝微时尝憩宿于是有云龙旋绕之异。此为得之。山一名石佛。唐昭宗时,时溥为节度使,朱全忠遣子友裕败溥军于石佛山下,即其地也。 丙寅冬,自京师之官南都。十一月乙酉过徐,欲登兹山,以览其胜。都司周君寅之与予联舟,实陪以行。午抵山麓,跻磴而上。入寺,观所谓石佛者,像仅半躯,崇可二丈,广倍之。左右侍卫之像,皆凿石所为。山之阴,度黄茅岗,忆苏文忠公诗“乱石如羊”之句,瞻眺久之。其下即宋张山人放鹤亭故址,苏公所与记者,后之人创三贤堂于上。三贤,为昌黎韩子、苏公暨陈师道。盖昌黎尝为州推官,苏公尝知州事,师道则州人而教授于学者也。升高而望,一州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诚有如苏公所云。而子房、楚王二山,至戏马之台,皆历历在目,予窃有感焉。

徐为古战争地,而楚汉其尤也。方高帝之起丰沛,子房佐之,百战蹙项,竟有天下。使当时而无子房,汉之为汉,殆未可知。然则项氏之灭,虽谓子房灭之可也。彼淮阴侯者,功非不伟,直搏兔迳鹿辈耳,乌足以望子房!而今皆云散鸟没,消歇不存。千载之下,遗迹断碑,荒林烟草,适足以资人之慨叹,而逸民高士,乃独笑傲其间而已。

予于是知功名之累人,不如幽闲之肆志也。虽然,予欲逃名而未能者,安得雪月之夕,悲歌剧饮于斯,以续招鹤之辞?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②记之以侯。

(选自明·都穆《游云龙山记》)

【注】①州志:《徐州志》。②姑:姑且,暂且。 15.请赏析甲诗颈联。

16.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限两处)

元 朱 泽 民 记 谓 宋 武 帝 微 时 尝 憩 宿 于 是 有 云 龙 旋 绕 之 异 17.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观所谓石佛者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B.崇可二丈,广倍之 请广于君 ..C.山之阴风怒号 阴..

D.诚有如苏公所云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的解释。

(1)云龙山在徐州城南二里许,州志谓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 ...(2)山人有知,能不泠然御风来耶?姑记之以俟。 ....

19.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甲诗描写作者春日憩于云龙山顶放鹤亭所见周围的美丽景色,赞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B.乙文首段写了云龙山的位置,历史渊源和得名的由来。

C.甲诗和乙文中都表现出作者对历史风云变幻的感慨和对隐逸于山林自由生活的向往。

D.甲诗和乙文都表现出对古时风流雅士的羡慕和赞赏。其实身在哪里不是最重要的,要有一颗超脱的心,才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五)(2023·江苏淮安·校联考二模)阅读文字,常有身临其境,置身自然之感,也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请你阅读两段文字,进行比较阅读。

【甲】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馀,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

奇井、美箭,可列坐而庥②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朽③,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④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①渴:袁家渴,溪水名。②庥:同“休”,休息。③揽去翳朽: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④俾:使。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1)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2)根据提示,解释加点词语。 加点词 学习支架 推测加点词义 ① ② 民桥其上 文言中常有词性转化现象 .青藓环周 课内迁移:四面竹树环合 .既酾而盈 查阅字典:“酾”有三个解释:①滤酒;②斟酒;③疏导,分流。 ③ .遗之其人 读作wèi,动词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4)市旅游公司准备开发“石渠”这一景点,请你仿照小石潭的示例为石渠的景物设计一个名称,并说说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示例】名称:小径通幽;依据:“隔篁竹”“伐竹取道” (5)这篇游记也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的作品。联系课文《小石潭记》,谈谈你对《石渠记》“惜其未始有④ 传焉者”中“惜”字的理解。

(六)(2023·江苏苏州·统考模拟预测) 【甲】

南乡子•和杨元素①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②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 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

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 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乙】

食蚝③ 宋•苏轼

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热,正尔啖嚼,又益煮者。每戒过子④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 【丙】

东坡海南食蚝⑤ 明•陆树声

东坡在海南,食蚝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⑥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使士大夫而乐南徙,则忌公者不令公此行矣。或谓东坡此言,以贤君子望人。

【注释】①杨元素:杨绘。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为密州知府,杨为其饯别于西湖上。②东武:密州治所,今山东诸城。③选自苏轼《献蚝帖》,有删减。④过子:苏轼少子苏过,字叔党,绍圣元年随苏轼谪居。⑤选自明代陆树声所著《清暑笔谈》。书中记载的这则东坡轶事,是颇能反映苏轼幽默感的一篇小品文。⑥中朝:即朝中。

(1)根据诗文内容,选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 ( )

A.甲词“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一句,看似豪迈,实则深藏凄然别情,看似凄然,却又铿锵有力。

B.乙文中苏轼记载了关于生蚝的两种做法,美味不相上下,其吃货本质暴露无遗。

C.乙文中苏轼让小儿子不要对外说海南能吃到美味的生蚝,可见那里的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让他不得不珍惜仅有的美食。

D.对于苏轼很喜欢海南的生蚝而不希望朝中大臣来此分食的想法,丙文作者表示无法理解。 (2)夸张是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词句,赏析这一手法在【甲】词中的运用。

知识卡片故意言过其实,对人或事做扩大或缩小或超前的描述,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的特点,这种修辞手法我们称之为夸张。

(3)林语堂在《苏东坡传》序言中曾这样评价:“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请联系上述材料说说

你的理解。 七(2023·江苏南京·校联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 苏轼见王安石① (北宋)邵伯温 移汝州,过金陵,见介甫甚欢。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动,意子瞻辨前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介甫举手两指,示子瞻曰:“二事皆惠卿②启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事上者,岂可以常礼乎?”介甫厉声曰:“某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盖介甫尝为惠卿发其“无使上知”私书,尚畏惠卿,恐子瞻泄其言也。介甫又语子瞻曰:“人须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子瞻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③,虽杀人,亦为之!”介甫笑而不言。 (选自《邵氏闻见录》,三秦出版社,有删改) [注]①苏轼(字子瞻),被贬黄州五年后移官汝州途经金陵,和王安石(字介甫)相会的一段情况,此时王安石退居金陵。②惠卿:吕惠卿,王安石第一次被罢相后,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据传吕惠卿曾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私信“无使上知”向神宗告密。③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乙】 次荆公韵①四绝(其一) (北宋)苏轼 青李扶疏②禽自来,清真逸少③手亲栽。深红浅紫从争发,雪白鸩黄也斗开。 次荆公韵四绝(其二) (北宋)苏轼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④。细看造物初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注]①次荆公韵:次韵指按照原诗的韵及用韵的次序和诗;荆公,即王安石。此组诗作于神宗元丰七年,作者贬迁期间,途经金陵,拜访已退居金陵“半山园”多年的王安石。②扶疏: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③逸少:王羲之,东晋大臣,书法家。④桤栽:一种落叶乔木。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东南数起大狱 .②公所以事上者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三处。 固也然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 (3)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须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双引号内的句子必须翻译) (4)下列对诗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对王安石谈论国家大事,认为大兴兵狱是灭亡的征兆,应以仁厚治理天下,希望王安石有所作为。 B.诗中苏轼巧用动词和形容词,刻画出小院的主人养花种草、栽植竹木的生动场景,让人羡慕和欣赏。 C.诗中苏轼直接描写王安石的神情和状态,称赞其雅致绝尘的情怀,从而感悟到人生需要达观随缘。 D.苏轼和王安石虽政见不同,但在诗文中都胸怀天下,在远离政治中心后,惺惺相惜,成为朋友。 (5)请结合诗文内容,分析王安石的形象。 八(2023·江苏扬州·统考模拟预测) 胡澹庵①见杨龟山,龟山举两肘示之曰:“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②,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③北归,窗下石上双趺④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前辈为学,勤苦如此。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高适五十始为诗,为少陵⑤所推。老苏⑥三十始读书,为欧公⑦所许。功深力到,无早晚也。圣贤之学亦然,东坡诗云:“贫家净扫地,贫女巧梳头。下士晚闻道,聊以拙自修。”朱文公⑧每借此句作话头,接引穷乡晚学之士。 (选自《鹤林玉露》,有删改) [注释]①胡澹庵:人名。后文中的杨龟山、张无垢均为人名。②昧爽:天将明,黎明。③洎(jì):到,及。④趺(fū):同“跗”,这里指脚。⑤少陵:指杜甫。⑥老苏:指苏洵。⑦欧公:指欧阳修。⑧朱文公:指朱熹。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寓城西宝界寺 .②就明而读 .③高适五十始为诗 .④为欧公所许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3)翻译句子。 ①吾此肘不离案三十年,然而于道有进。 ②然龟山盖少年事,无垢乃晚年,尤难也。 (4)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悟出的道理。 九(2023·江苏徐州·统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夜坐① 宋•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注释】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 [乙]

文天祥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诏天下勤王,天祥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

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①,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有改动。)

【注释】①父母,这里指朝廷。

24.诗歌《夜坐》尾联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划两处) 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

26.下面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吾深恨于此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①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 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C.①愿赐之一死足矣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 ..D.①尽以家赀为军费 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27.把下而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2)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 ...

28.下列对诗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夜坐》)首联、颔联描绘了一幅肃杀、凄凉而又有声有色的迷蒙秋雨图。诗人借景抒情,

抒发了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要力挽狂澜的意愿。

B.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C.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持要求他写,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

D.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迹,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面不改色,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10.(2023·江苏宿迁·校联考一模)小夏想拍摄一段关于韩愈的微视频,参加校园文化节微电影比赛,邀请你协助完成拍摄与制作。 《韩愈》微视频拍摄笔记 导演:小夏

主演:小芒(饰演韩愈) 【拍摄素材】

课内:《晚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课外:《感春》《新唐书·韩愈传》 【研读诗文】 【甲】

感春①(韩愈)

辛夷花房忽②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③。

【注解】①诗人写此诗时,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任闲职)。②辛夷花房:辛夷,又名望春花,其花色泽鲜艳。花房,花瓣的总称。③环回:盘桓,徘徊。 【乙】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相,将抵以死。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①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愈至,廷凑严兵迓②之,甲士陈廷③。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④,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⑤,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

【注释】①田弘正:成德节度使。御下不严,生活奢侈,将士不满。长庆元年七月,成德兵马使王廷凑集兵作乱,杀了田弘正。②迓:迎接。③甲士陈廷:士兵手执兵器排列在厅堂上。④刻:刻薄。⑤变:叛变。 29.为更好地理解文意,把握韩愈形象,请帮忙完成字词释义。 选文词汇 方法 疾麾使去 课内迁移: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士前奋曰 查找字典:①鸟展开翅膀。②举起,扬起。③猛然用力。④愤激。 .解释 (1) (2) 众皆危之 语境推断: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 (3) ..中外骇惧 联系成语:骇人听闻 ..【分镜头指导】镜头一:画面背景 30.视频以甲诗颔联的画面为背景,请你发挥想象描绘画面。 镜头二:台词朗读 31.(1)用“/”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 (2)从重音语气等角度对乙文划横线的句子进行朗读设计并简述理由。 ....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镜头三:人物情感解读 32.甲诗托物寓意,寄托了诗人个人的情怀,结尾更具有弦外之音。请你结合诗歌,帮助主演小芒解读“别有意”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字幕甄选】 33.小夏要选择A和B中的一项作为微视频结尾字幕,体现韩愈的形象。请结合诗文材料,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A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B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34.拍完微视频之后,小夏觉得像韩愈这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对此,你认同吗?请任选一项,结合具体情节或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A.圣地亚哥《老人与海》 B.红军战士《红星照耀中国》 C.藤野先生《朝花夕拾》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