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罕见的通才、全才。无论诗词文赋,还是书法绘画,苏轼都造诣极 高。他的成就与他勤于读书、善于读书有很大关系,他所倡导的“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的治学理念,对于今天读书 治学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有感于当时士大夫中滋长的急功近利和浅薄轻率的风气,苏轼在《稼说送张琥》中巧用 庄稼要等到成熟才能收割的道理来阐述治学之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即在博览群 书时要汲取书中的要领和精髓,从大量的知识或材料积累中,提炼出精华部分再著书立说。所谓“厚积” “博观”,是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丰厚地积累学养。所谓“约取”,就是慎取、精 取,是在博观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所谓“薄发”,是在“厚积”的基础上,进行严 谨阐释。在《与张嘉父七首》其七中,苏轼以富人之筑大第须储材充足为喻,对“博观而约 取\"进行详细阐释,指出只有广博地枳累学养,才能著成“不容有所悔\"的\"一家之言”。
苏轼主张在治学过程中要熟读深思,对事理或学习对象进行研究式学习,即“旧书不厌 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一生治学遵循此法,具体做法可以概括为三点,即“一生日课” “一书数过\"“一意求之”。 “一生日课”是指每日必定完成抄书这项必修课,以每天抄书为读书治学筑牢根基。寒 人陈鶴讲过苏轼抄《汉书》时采用不同的方式,连抄三遍,直至全部背诵,无一字差错。苏 轼直到晩年,仍乐于此法,用以教子。跟随苏轼贬谪備州的苏过,以又为师,将一部《唐书》 抄完,而且接着又抄《汉书》。苏轼视之为“穷儿暴富”,认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 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
“一书数过”是指读书要坚持反复阅读和揣摩,不能浅尝辄止。在治学实践中,苏轼也 是这样做的。《汉书》他就读过很多遍,而且乐于将这种方法与人分享,苏轼对于《周易》也 是反复研读,长期认真反复咀嚼,最终写就《东坡易传》。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
“一意求之”是指治学要有针对性,读书贵在专与精。苏轼认为,治学时要针对一个主 题做研究性阅读,学懂弄通之后,再换另一个主题进行研读,这样读书可以做到既博又精, 是夯实治学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苏轼治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 治学理想,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他以著书立说为武器,针芯时弊、 奉献社稷,主张治学要有益于世,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苏轼的诗文著述鲜明地体现了这一 特点。如苏轼初任凤翔府判官,为改衙前弊政,给宰相韩琦写《凤翔到任谢执政启》,建议改 善官驿投宿问题。他在《奏为法外刺配罪人待罪状》中表达了自己对变法的看法,主张变法 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急功近利。 摘编自赵纪萍《“其学必始于观书” 苏轼的治学之道》) 材料二:
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严肃批评了一种不良学习现象,他说: “世上最 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 不自量而已。\"“知识里手”虽然学了不少、看似谙熟,但实则“夹生”,没有真正学懂弄 通、融会贯適,难以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是十足的知识“搬运工\"、典型的\"死读书”,最 终也必然成为\"书呆子\"、变成“客里空”。
“以书为道,相隔万里也。\"中央领导人指出,我们看领导干部水平高不髙,不是单纯地 看他读书多不多,而主要看他运用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不强。读书学习,目的 是为了启智增慧、提高本领、涵养情操,而不是单纯为了追求读更多的书、储存更多的书本 知识,当所谓的''知识里手\"。坚持学用相长。在干中学、学中干,是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必 由之路。要处理好学与干的辩证关系,既善于向书本学习,更善于向实践学习,运用好知和 行\"两只翅膀\",驾驭好学和用\"两个轮子\",做到学以致用、用以
1
促学、学用相长,让自己 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水涨船高”,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摘编自华金良《莫做“知识里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轼在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与他所倡导的治学理念有 非常密切的关系。 B 受到自己父亲的影响,苏过也曾经把抄书作为必修课,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 淀了深厚的学养。 C.苏轼认为用“一意求之”的方法治学,既能做到精细化,又能从多方面吸收营养, 可以夯实治学基本功。 D 成长道路上,我们要学好书本知识,也要\"读”好社会实践这本\"无字之书”,处 理好学与用的辩证关系。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拿来主义》中的“占有”“挑选”与材料一中的“博观而约取”有相似之处。 B. 苏轼善用形象的比喻来说理,不仅在材料一中有体现,还体现在课文《赤壁赋》中。 C. 只要把知识真正学懂弄通、融会贯通,在工作中就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D “纸上谈兵”典故中的赵括熟读兵书,却不能活用,是“知识里手”的典型代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李白诗云: “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 B. 毛泽东提出: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C. 明代诗人林鸿《饮酒》:“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D 荀子《劝学》:“不积肆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 材料一和材料—都论及了 “学”和“用”的关系,—者论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 简要概括。(4分) 5, 某同学在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上介绍自己的经验时说:“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多刷题, 学不会练会!,,对此,你如何评价?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星星维修师 阿英
快跑,你又要返到了。
小禾把书塞给我,冲我使劲儿挥挥手。小禾瘦得像一把柴,头发又黄又稀。她的身后, 是几只吃草的羊。 从家到学校,有好几里路。每天我都会起晩,胡乱啃几口饼,书包拍打着屁股,奔出院 门。跑完一条坑坑洼洼的土路,就到了一个长满草的小山坡。小禾每天等在那里,把我的课 本还给我。我放学回来,再把书借给她。
我曾问小禾,你咋不上学?
小禾答,我爹说了,让我好好放羊,等羊长肥,卖了钱,就供我念书。
小禾的娘有些痴傻,整日瘫在航上。小禾除了放羊,还要做饭、哄弟弟。弟弟不到一岁, 一醒来就哭。小禾把一小碗粥热好,放勺白糖,搅匀,尝尝温度,喂弟弟吃。弟弟尿了拉了, 给他换棉子,哼儿歌哄他睡。弟弟睡着了,她又要忙着洗洗涮涮。
2
小禾上不了学,就借我的课本看。被我揉烂的书,她总能变得平平整整,还有一股香味。 小禾一钻进书里,她爹就吼, 一个女娃,学那没用的作甚?能变出饭来? 小禾抽噎起来。我安慰她说,要不是怕老师拿教鞭抽我,就送给你了。 小禾抹掉眼泪,翻开一页,说,这些星星画得不好看,我改了改。
我低头细看,也发觉,书里的星星确实呆气,蹲在纸上,像笨笨的甲虫。小禾只用铅笔 在边缘轻扫几下,星星就不一样了,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
小禾的这根铅笔,是用蝉蜕换来的。放羊时,她爬上树,寻找一种金色的蝉蛻。村东有 个老中医专收这个。
你们教室里,有星星吗?
我想起屋顶黑褐色的椽標,夏天漏雨,冬天灌风,常有蜘蛛吊下来。 我賛见教室里长满了星星,小禾幽幽地说。
我望着小禾,星星好像在她眼底闪耀。我忍不住撒慌说,嗯,星星有时会飞进来。
升五年级后,学校担心我们考不上初中,就安排了晩自习。那时候没適电,大伙儿点蜡 烛背书。我跟同桌说好,俩人合买一根蜡烛。天一黑,教室真有星星了。
每天下了晚自习,我才能把书给小禾。她只能夜里看书了。我想切下一截蜡烛送給小禾, 同桌舍不得。 小禾求爹买蜡烛,她爹骂她,不务正业。
小禾哭了,说,村里的姐姐们都是小时候放羊,干杂活儿,哄弟弟:大点儿了就去外面 打工,月月寄回钱;再过几年,回老家,嫁人,收笔彩礼,给弟弟盖房娶媳妇用……我不想 这样。 哪家女娃不是这样?小禾爹踢翻一只凳子。
小禾的这些话,让我想起我姐。她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来几天。她在厂里,每天要睬十 二小时缝纫机。我不由得难过起来,对小禾说,放心,我有办法。
我跑去教室。每张课桌上,都凝固着前一晚淌下的蜡油,扁鳥的一,J、块。我拿铅笔刀小 心刮下来,包在纸里,连米粒大的碎屑也没放过。有同学忽然说,你爷脊不是木匠吗?你会 雕刻吗?给我的蜡烛刻条龙吧。他可能想起了评书里的盘龙柱。我心中一喜,这样的话,就 又能刮一些蜡下来了。我用尽平素所学,刻了一条胖龙,又把残渣细细收集起来。
下了自习,我去找小禾,小禾爹呼嗜打得山响。我小声说,快,把你爹的酒盅找出来。
我把蜡块压到酒盅里,埋进一根棉线,露个小头。火柴一擦,急吼吼地把一度小火苗喷 出来。那根棉线却懒懒的,不理它。火苗委屈了,缩成一粒小圆球。我向前捅捅火柴,火苗 朝棉线拱过去。棉线先是害羞地瑟缩起身子,而后舒展幵,尝了尝味道似的,舔了火苗一口。随即它有了精神头,把脑袋伸进火焰中心,几缕纤雄变得透亮。火柴棍枯萎打卷了,棉线的 脑袋上顶了一颗亮亮的豆子。随着我们的呼吸,那粒小火豆前滚一滚,后滚一浪,像小羊羔 在玩耍。棉线身下的蜡块越来越软,彼此抱在一起。 小禾展开书,兴奋地看起来。
我用烫疼的手指,从她额头拽下几根燎焦的头发。
从此,班里的蜡烛被我雕成各种造型。但我并没有刮得太狠,我还給蜡烛们整容,将多 出来的部分削下去补到凹陷处。同学给我取了个绰号:星星维修师。
不久后,父母带上我,去外地做生意,我再也没见过小禾。听说,她爹卖掉了羊却没真 的供她念书,小禾哭得扌斯心裂肺,绝食好几天。
3
参加工作后,我又听说,小禾后来真的上了学,考到师范学院,毕业后回乡支教了。 我回去过一次。校园里的操场像幵满了花朵,女孩男孩一样多。
推开教室的门,我不禁惊呆了——屋顶染成天空的样子,是梦幻般的宝石蓝,饱满的云 朵像胖乎乎的绵羊。最引人注目的,是云朵间的星星,每一颗都不一样,但每一颗都那么亮。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禾告诉“我”她爹承诺卖了羊供她念书,后文小禾爹食言的情节与之相承,凸显 小禾求学的艰难。 B 还“我”课本时,小禾总能把揉烂的书变得平整,书上还有一股“香味”,旨在刻 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 C, 小禾每日面临着繁重的家务劳作,既要放羊,又要做饭、哄弟弟,还要洗洗涮涮, 但她仍坚持借书学习。
D. 棉线“舔了火苗一口” “有了精神头”\"操场像开满了花朵”等语言生动,使文章 更具画面感。 7. 文中关于“蜡烛”与“读书”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和同桌合买一根蜡烛,同桌舍不得切一截蜡烛给小禾,可见当时条件艰苦, 念书不易。 B 刮下蜡油、包在纸里、细细收集蜡烛残渣等动作描写,展现了 \"我”为小禾凑蜡烛 的用心。 C.“我”用烫疼的手指,帮小禾拽下燎焦的头发,这样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 禾的关心。 D 同学请\"我”给蜡烛上雕刻一条龙的情节,为下文写\"我”给蜡烛“整容”因而获 得绰号做铺垫。 8. 本文塑造了小禾爹怎样的形象?有何作用? (6分) 9. “星星维修师”有哪几层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元嘉二十六年,寒文帝欲经略中原。彭城太守王玄谟献策取宠。帝谓侍臣曰: “观玄谟 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二十九年春,上闻魏世祖殂,更谋北伐。太子中庶子何偃以为: “淮、泗数州疮痍未复,不宜轻动。\"上不从。夏五月丙申,遣抚军捋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督 冀州刺史张永等向高磁。青州刺史刘兴祖上言:“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愚谓宜 长驱中山,据其关要。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 上意止存河南亦不从上又使员外散骑侍郎琅邪随军向璃磁.衔中旨授诸将方略,临时宣示。 秋七月,张永等至璃磁,引兵围之。诸军攻高磁,治三攻道,张永当东道,济南太守申坦当 西道,扬武司马崔训当南道。攻之累旬,不拨。八月辛亥夜,魏人自地道潜出,烧崔训营及 攻具。癸丑夜,又烧东围及攻具。寻复毀崔训攻道。张永夜撤围退军,不告诸将,士卒惊扰。 魏人乘之,死伤涂地。萧思话自往,增兵力攻,旬余不拔。是时,青、徐不稔,军食乏。丁 卯,思话命诸军皆退屯历城,斩崔训,系张永、申坦于狱。己丑,诏解萧思话徐州,更领冀 州刺史,镇历城。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赐思话诏曰:“虏既乘利,方向盛 冬,若脱敢送死,兄弟父子自共当之耳。言及憎愤!可以示张永、申坦。\"又与江夏王义券 书曰: “早知诸将辈如此,恨不以白刃驱之。今者悔何所及!”义恭寻奏免思话官,从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寒文图恢复》)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 河南亦不从/ B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 南/亦不从/
4
C.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河 南/亦不从/ D冀州以北/民人尚丰/兼麦已向熟/因资为易/若中州震动/黄河以南自当消溃/上意止存/ 河南亦不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元嘉”与“壬戌之秋”(《赤壁赋》)中的“壬戌”,都是指皇帝的年号。 B. “上闻魏世祖殂”与“中道崩殂”(《出师表》)中的“殂”含义相同。 C. \"魏人乘之” 与 '‘自 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中的 \" 乘”含义 不同。 D '‘诏 解萧思 话徐州”与''终不解矣” (《师 说》)中的''解”含义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文帝一直谋求北伐,想要建立显赫功绩。元嘉二十九年,他认为时机已到,命令 萧思话统领军队进攻驻守璃磁的北魏军。
B 何偃反对北伐,刘兴祖虽不反对,却不认同交帝的进攻路线:但二人都认为宋朝民 力还未恢复,会影响到军队的粮食补给。
C.确磁之战,宋军分三路进攻,反被魏军大败;后来萧思话亲自出马,增加兵力猛力 攻城十多天,最终因军中缺粮而退守历城。
D 面对北伐失败,宋文帝认为主要原因是整个将领团队都怯懦无能,不能为国用命。 他甚至后悔没有抽刀在他们背后亲自督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河南阻饥,野无所掠,非旬月可拔。 (2)上以诸将屡出无功,不可专责张永等。
14. 史家认为宋文帝多次北伐失败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上每命将出师,常授以成律, 是以将帅莫敢自决”;一是“领军之将,临危自退,不念大局”。请结合本文,简要陈述能 体现上述观点的史实。(3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无锡道中赋水车 苏轼
翻翻联联衔尾鸦,荤荤确确蜕骨蛇。 分畴翠浪走云阵②,刺水绿针抽稻芽。 洞庭五月欲飞沙,毫鸣窟中如打衙。 天公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注】②本诗是作者经过无锡看到农民遇旱用水车车水的情景而作。②云阵;军阵中一 种蜿蜒曲折的横队。②毒鸣;传说天旱水干,置则鸣于窟中,其声如打鼓一般。葦,鳄鱼的 一种。打衙,击鼓。②阿香;神话传说中推雷车的女神。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水车的形象,又以叠字摹写水车动静之态,生动传神。 B颔联写车水时水流穿行稻田,如云滚波浪,稻芽刺出水面,有如绿针点点。
5
C. 颈联实写五月洞庭飞起沙尘,景鸣如鼓,言旱情严重,烘托内心焦急 之情。 D 本诗想象丰富,构思奇妙,把灾年百姓遇旱车水的寻常情景写出了深厚意味。
16. 本诗不仅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其情 感和哲理。(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师说》中,用\" , \"两句揭示了 “弟子 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 (2) 《登高》中\" , \"两句抒发了诗人漂泊异 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 (3)古代诗词中,作者常借猿鸣营造意境、抒发感情,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深奥的科学知识和作为知识精英的科学家,对大多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来说仍然是神秘 而遥远的。与此同时,在资本的驱动和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各种娱乐资讯充斥媒体平 台。真正的英雄无人关注,娱乐明星和网红却令一些缺乏理想信念的青少年② 争 相追捧和效仿。这种现象已经启发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科学家一系列主题电影 的上映,为他们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也打开了观众走近科学、了解科学 家的一扇窗户。
电影《钱学森》突出反映了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一穷二白、安全受到威胁的时代背景 下,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物质条件,② 奔赴祖国的特殊意义和他强烈的家国情怀。
《袁隆平》中,袁隆平百折不挠研究杂交水稻的初衷和目标,是让地球上有限的土地收获更 多的粮食,让人类远离饥饿。
科学家主题电影将一些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推介给观众。这些电影用生动 活泼的影像来呈现严肃的科学主题,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了一种 ② 的途径。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整合,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连贯, 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 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橫暴权力;二 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现在我又想提出 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 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 ② 而是同时存在的。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 一方面, 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另一方面, ②, 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 会变迁的过程。 这里就产生了 “文化英雄”, 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 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新的权力。如何命名它呢?因为它 是时势所造成的,姑且 ② 。这种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乡土社会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一个很少“领袖”和“英雄“的社会。
6
21,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线句中引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B “北京话”陷在姑娘们的包围圈里,不知所措地嘟嚷着。
C.张秉贵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 D许多同志的文章里常有两个名词: 一个叫“残酷斗争”,一个叫“无情打击”。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高一年级组织了一次主题为“青春 奋斗”的交流会,参加交流会的同学都畅所砍言,表 达了自己的看法。 甲同学向其他同学推荐了鲁迅在《热风》一文中的一段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 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乙同学说:“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的青春与时代连接 起来,时代就是我们青春的大背景。”
丙同学说:\"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很大,自己也感觉到了很多青春的无奈,不如选择做一个 '躺平者',为什么还要奋斗?\"
听了上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你对自己的青春有什么感想?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张家口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I选材以“读书”“学习”为主题,材料-主要展现苏轼的读 书、学习方法,材料二主要展现伟人对学以致用精神的提倡,告诫青年要重视学习与实践的 结合,对处于高一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1. B解柝“因而迅速地增长了学识,积淀了深厚的学养”错误。材料一中说苏轼“认 为儿子通过抄书必将迅速地增长学识、深厚地积淀学养”,这是苏轼的主观看法,而非既定事 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并辨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2. C 解析:“只要……就”,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茄选信息并理解文中内容的能力以及对课本知识的迁移拓展能力。
3. D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坚持学用相长,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D项中荀子的 话强调的是学习要注重积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4. 答案:②材料一:苏轼从儒家经世济民的治学理想出发,强调要学用结合,把治学和 社会现实联系起来。②材料二:引用两位伟人的观点,在干中学、学中干,要处理好学与干 的辩证关系,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每点2分)
7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的飾选、概括能力。
5. 答案:②此学习经验强调了不断重复、强化对学习的重要性,这一点和苏轼的“一生 日课”强调筑牢根基的重要性有相通之处,因此有一定的合理性。②但此学习经验片面强调 重复训练,割裂了学和用的关系,很容易培养出只会做题的“知识里手”,对所学难以融会贯 通,更难做到学以致用。(每点2分,只要学生答出“合理性”和“片面性”,体现辩证思想, 即可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应用能力。
材料分析 现代文阅读II文学性文本阅读选材突显在艰苦环境中仍坚持学习的女孩 小禾的形象,表现其对知识的极度渴望,对苦难的抗争,赞美小禾坚强、坚韧、刻苦的品格, 使学生能反思自我,克服困难,具有积极正向的意义。
6. B解析:“旨在刻画小禾爱干净的形象”错,旨在刻画小禾珍视课本、尊重知识的 形象。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7. C解析:“主要是为了表现'我’对小禾的关心”错,主要是为了从侧面表现小禾 专注于读书,表现她内心对知识的渴求。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情节的理解能力。
8. 答案:形象:小禾爹是个简单粗暴、重男轻女、思想落后的家长。(2分)
作用:②凸显主要人物小禾的形象。营造了小禾求学艰难的处境,烘托了小禾顽强求学 的形象。②推动情节发展。小禾爹多次阻挠小禾求学,才有了小禾借书、“我”为小禾凑蜡 烛的情节。②突出了小说的主题。反映了特定时代重男轻女的落后观念,突出了小说主题的 现实针对性。(每点2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次要人物形象及作用的能力。公众号高中试卷资料下载
9. 答案:②“星星”指“我”课本里画的星星,小禾用铅笔修改后,“星星就不一样了, 似乎在拖曳着光芒飞行”,象征着小禾用坚持、努力、刻苦追逐着改写命运的梦想,她是自己 梦想的“维修师”。②“星星”是指点燃的烛光,“我”因为雕刻蜡烛,被同学们称为“星星 维修师”。②“星星\"象征了小禾的“梦想”,“我”通过借书给小禾、用蜡油和蜡屑为其做蜡 烛等事,帮助小禾追逐求学之梦,“我”是小禾梦想的“维修师”。②“星星”也象征了众多 乡村孩子的“梦想”,小禾选择当一名支教教师,帮助更多孩子实现读书的梦想,小禾也成为 众多孩子梦想的“维修师(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小说主旨及重点词句含义理解的能力。
材料分析 文言文阅读材料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节选部分符合高考选文要求,同 时符合学段考查要求,内容上是对课本相关内容的拓展。在设题上有效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 容的理解、积累、整合、运用的能力。
10. B解柝“因资为易”承接前文“麦已向熟”,意思表达完整,应在其后断开。“若” 译为“如果”,表假设,不能译为“好像”,故“若”前应断开:“黄河以南……”是一个完 整的句意,排除A、C两项。“上意止存河南”中“止”意为“只”,“存”意为动词“保存、 保有”,后面需要有宾语,故与“河南”之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 A 解析:“壬戌”不是皇帝年号,是“干支”纪年法。
[命题意图]考查理解识记古代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能力。
12. B解析:刘兴祖并未提及“宋朝\"的民力不足。他的建议是改变进攻路线“宜长 驱中山,据其关要”来保证能从沿途获得粮食补给。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相关内容的能力。
8
13. 答案:(1)黄河以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 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攻克的。(“无所掠”“旬月”’'拔”各1分,句意1分)
(2)文帝认为将领们多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以”“屡出” “专” 各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4. 答案:②体现第一个原因的史实是;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碉 嗷,遵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②体现第—个原 因的史实是张永没有通知其他将领,率领本队人马乘夜后撤,士卒大为惊慌,造成兵败。(答 出任意一点得2分,两点得3分) [命题意图]考查分析概括文言文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参考译文:
元嘉二十六年,宋文帝想要攻占中原地区。彭城太守王玄谟贡献计策来取悦君王。宋文 帝对身边的侍从说“看了玄谟所陈的奏章,让人不禁有了封狼居胥的想法啊。'’二十九年春, 宋文帝听说魏世祖去世,又想着谋划北伐的战争。太子中庶子何偃认为:\"淮、泗等州经历过 战争的重创,民力还没有恢复,不应该轻易发动战事。'‘宋文帝不听。夏五月丙申日,文帝派 遣抚军将军徐州刺史萧思话统领冀州刺史张永等奔赴稿撤。青州刺史刘兴祖上疏洗“黄河以 南的老百姓饥饿受苦,千里荒野抢不到任何可以充饥的东西,不是十天半月(短时间)能够 攻克的。我认为应该直入中山,先占领这一险要关卡。冀州.以北,.老百姓.的生活•.尚且比较富 裕,加上这时正是麦子已经成熟的季节,借敌人的物资供应我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倘若中 原震动起来,黄河以南的魏国势力自然而然就会土崩瓦解。\"宋文帝的意图只是想保有黄河以 南地区(无意深入北方),也没有听从。宋文帝又派遣员外散骑侍郎琅邪跟随军队到稿磁,遵 奉文帝的命令,临开战前,才给诸位将领传达皇帝打仗的方法策略。秋七月,张永等到达稿 嗷,领其围城。各路大军进攻稿破,其分三路:张永等从城东进攻,济南太守申坦从城西进 攻,扬武司马崔训则从城南进攻。攻打几十天也没能攻下。八月辛亥这天夜里,北魏军从地 道里偷偷出来,烧毁了崔训的军营及他们进攻所使用的武器。癸丑夜晚,北魏军又烧毁了围 攻东城的宋其营和攻城嚣械。不久,又摧毁了崔训攻城的地道。张永率领军队乘夜后撤,没 有通知其他将领,士卒大为惊慌。北魏军乘机(进攻),刘宋军死伤者遍地都是。萧思话亲自 前往,增兵猛攻城池十几天,仍未攻克。这时,又赶上青州、徐州庄稼收成不好,军内缺少 粮食。丁卯日,萧思话下令各路大军全都撤退到历城驻扎,斩了崔训,逮捕了张永、申坦,(将 他们)送进监狱。己丑日,宋文帝下令解除萧思话徐州刺史的职务,改任箕州刺史,镇守历城。 文帝认为将领们屡次出击都没有建立功绩,不能只责怪张永等人,就下诏给萧思话说:“胡 虏已经乘机取得了优势,而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如果他们胆敢前来送死,那么我们父子兄弟 自会共同抵挡他们。说到这里,更增加我的愤怒之情!可以把此诏让张永和申坦听听。\"然 后,(宋文帝)又给江夏王刘义恭写信说:'‘早知道各位将领们如此(怯懦无能),我真恨自己没 有抽刀在他们背后督成。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不久,刘义恭奏请免除萧思话的官职,文 帝批准了。
古代诗歌阅读选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无锡道中赋水车》,是-首咏物诗。 以此作为诗歌签赏的材料,旨在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因吟咏水车而写到旱灾给农民带来的痛苦, 表现其对农民的关心。以农业生产工具作为赋咏对象,是宋人在诗歌题材方面的重要拓展, 体现了宋人对现实人生的关怀。从能力考查上讲,考查古诗创作手法以及理解作者借诗歌所 传达的思想感情。
15. C解析:颈联“欲飞沙”是写天气干旱,泥土都粉化到快要飞起沙尘的地步;天 旱“毫鸣”如鼓,从注释看是民间传说,均非实写。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艺术手法鉴赏的能力。
16. 答案:情感;②对民生疾苦的关心之情。颔联、颈联两联可见诗人因旱情或缓或重 而或喜或忧。②对水车抗旱保苗重要作用的喜悦与赞叹。颔联车水入田、稻芽青翠,可见诗 人喜悦之情;联系全诗可见诗人对水车作用的赞叹。②对百姓面对灾情积极自救精神的赞美。 (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4分,若答“诗人对旱情的担忧、对农民劳动精神的赞美\"亦可得分)
哲理:人在苦难面前不能听天由命,而应积极作为。(2分,若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得分)
9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及对哲理高度概括的能力。 17. 答案:(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 示例1: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示例2:谢公宿处今尚在 深水荡漾清猿啼(每空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I所选材料涉及科学家主题电影,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 在人类发展史中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题型包括成语、病句、修辞手法的相关知 识,旨在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8. 答案:②趋之若鹫②毅然决然②寓教于乐(每空1分,其他答案若符合语境,亦 可得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19. 答案:(示例1)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科学家主 题电影的上映,为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打开了一扇大门,也为观众走近科学、了解 科学家打开了一扇窗户。 (示例2)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担忧。在这种背景下,一系列科学家主题电影的上 映,为科学家打开了一扇走出实验室、走向大众的大门,也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走近科学、了 解科学家的窗户。 (修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各1分* “他们”改为“科学家” 1分,与下文的“观众”形 成照应;最后两个分句句式结构保持一致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及整合全句的能力。
20. 答案:②将“人类文明的历史”比作“长河”,将“科学家”比作闪耀的“星”。② 生动形象地表达了科学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巨大价值及科学家主题电影对观众了解这些科 学家的巨大作用。(每点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言文字运用II所选材料涉及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该材料经过适当 整合、改编,在真实的语境下考查了标点符号的运用、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21. B 解析:原文“文化英雄”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A项,表示强调。B项,表示 特定称谓。C项,表示特殊含义。D项,表示引用。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及作用的能力。
22. 答案:②两者并不是冲突的 ②新的方法还没产生 ②称之为时势权力(每空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语言连贯及逻辑运用的能力。 23. 【写作提示】
材料为我们创设了真实情境,贴近学生实际。材料主体部分分成三段,甲同学推荐的一 段话是对交流会主题“奋斗”的含义解释。乙同学的话,主张把自己的青春与时代紧密联系 起来,体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关系,为青春价值的实现、青春奋斗的意义拓展了更广 阔的背景。丙同学的发言与前两个同学的观点形成了 “正反\"关系,使材料具有了一些辩证 的意味。
写作时,可以在甲乙同学两种观点中任选其一来行文,文章或写在困境中用自己的“光\" 来实现青春价值,做自己能做的事,发自己能发的声;或写自己的青春价值与时代、社会紧 密相关,要把“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但是,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眼光来审视材料。作 文的难点就在于讲明白“奋斗一佛系、躺平”的辩证关系,它们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如何 看清主流,趋上行走,是写作的关键所在。
高中作文,议论文是主流,但此材料也可写记叙文。叙事最好以小见大。行文要详略得 当;运用环境、
10
次要人物等进行衬托,塑造主要人物的形象;注重细节描写。这些方面《百 合花》《哦,香雪》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立意】
② 不陷流俗,积极发光。② 用行动来抵制流言,用奋斗来书写青春。② 无奋斗不青春。 ② 躺平乃自私之举,奋斗是时代旋律。② 拒绝\"冷气\",向阳生长
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