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通用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含答案)

2023-11-1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通用版】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古诗词鉴赏 专项练习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晚桃 刘长卿

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 宁知地势下,遂使春风偏。 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 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

[注]①礼部李侍郎是礼部副长官,掌贡举,此诗为投卷之作,即将自己的文学创作,投献给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以求得他们赏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欲然”三字写出了初夏时节“深涧底”桃花灼灼盛开的样子。 B.颔联交代了桃花晚开的原因,所处地势低下,节候时间较晚。

C.“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赞扬了晚桃默默无言,无私奉献的精神。 D.尾联诗人邀请李侍郎前来赏花,不要让桃花空自艳丽于幽林之前 15.这首诗主要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人思想感情和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可在整体感知诗意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写作背景及注释,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回答本题,应先读懂诗句内容,然后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意象进行分析。注意回答手法,一定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最后点明诗人的情感。 【解答】(1)C.“赞扬了晚桃默默无言,无私奉献的精神”分析错误,“此意颇堪惜,无言谁为传?”意思是这个认识很值得重视,可惜无人让它传播,传达是诗人为晚桃抱不平之情。

(2)题为“晚桃”,诗人是借咏晚桃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四月深涧底,桃花方欲然”,晚桃因为所处的地势低,因而延迟开放,如果不知道这个信息,就会错过观赏晚桃开花的机会。“过时君未赏,空媚幽林前”,诗人借晚桃自比,表达了诗人担心自己因处境不佳,错过被选拔的机会,投书李侍郎,希望李侍郎能慧眼识才。 答案: (1)C

(2)这首诗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抒情手法,诗人自比晚桃,表达了诗人担心可能由于目前的不佳处境,从而

第 1 页 共 11 页

错过被选拔的机会,希望李侍郎能慧眼识才。 译文:

四月山间的河流清澈见底,山上的桃花才将要开放。哪里知道桃树长在地势偏下的地方,于是春风就偏往河边吹。此惺惺相惜的情谊十分值得珍惜,但这无声的情谊谁来替你们传达。过段时间若无人欣赏,就白白在这山间幽林处独自绽放。

【点评】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北宋期间,苏轼由于朝党之争被一贬再贬,最后远放儋州(在今海南),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本诗即遇赦自海南岛返回途中所作。②鲁叟:指孔子。乘桴:乘木筏子。《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③轩辕,即黄帝。《庄子.天运》中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诗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自然贴切,格调明朗,意味深长。

B.诗中星移、月明、海澄之景呼应了诗题的时间与地点,视野开阔,意境清明。 C.本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是作者渡海途中所见,又有其隐含的深层含义,指向人生的哲理。 D.尾联乃反语,作者说不悔恨,并说这次游历平生奇绝,借此表达遭贬蛮荒的困顿和失意。

第 2 页 共 11 页

15.如何理解颈联的两个典故?请结合诗句及苏轼生平简要分析。(6 分)

【分析】(1)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内容、情感、主题的鉴赏。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首先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具体为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及作用。

【解答】(1)D.“尾联乃反语……”错误。尾联并非反语,作者的旷达是真旷达,他确实从屡遭贬谪、起落沉浮的人生中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故选D。

(2)“鲁叟乘桴”,孔子曾说:“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我的治国大道不能实行于天下了,不如乘着木筏,泛舟远洋,去天涯海角做个隐士。反面表达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为了理想执着追求的济世情怀。一个“空”字,表明作者壮志难酬的失落。其中“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就有这种情感。“轩辕奏乐”,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咸池》乐曲,把世间万物都融在笛声中了。作者此处用这个典故,表现了他历经磨难后的通达,感悟到人生建功立业不是唯一,可以有其它方面的意义。意思对即可。 答案: (1)D

(2)①孔子的典故,表现了孔子积极推行自己主张的济世情怀,而作者一生中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没能实现,所以他说空有与孔子一样的“乘桴意”。②庄子的典故,是说天地间有一种与造化合一的音乐,作者说大约体会到了一点这样的音乐,意为他在建功立业不成之后,换一个角度理解了人生的另一方面的精义。③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他能够超脱荣辱,旷达自适。 译文: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雨绵绵风不停老天爷也应该放睛。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长空净沧海色本来就是澄澈清明。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成池优美的乐声。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吾不悔恨,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赏析: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

第 3 页 共 11 页

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诗人在“苦雨终风”的黑夜里不时仰首看天,终于看见了“参横斗转”,于是不胜惊喜地说:“苦雨终风也解晴。” 三、四两句看似写景,而诗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就客观景物说,雨止风息,云散月明,写景如绘。就主观情怀说,始而说“欲三更”,继而说“也解晴”;然后又发一问:“云散月明”,还有“谁点缀”,又意味深长地说:“天容海色”,本来是“澄清”的。而这些抒情或评论,都紧扣客观景物,贴切而自然。仅就这一点说,已经是很有艺术魅力的好诗了。

然而上乘之作,还应有言外之意。三、四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语言明净,不会让读者直接觉得得用了典故。但仔细寻味,又“字字有来历”。《晋书•谢重传》载:谢重陪会稽王司马道子夜坐,“于时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重率尔曰:‘意谓乃不如微云点缀。’道子戏曰:‘卿居心不净,乃复强欲滓秽太清耶?’”(参看《世说新语•言语》)“云散月明谁点缀”一句中的“点缀”一词,即来自谢重的议论和道子的戏语,而“天容海色本澄清”则与“月夜明净,道子叹以为佳”契合。这两句诗,境界开阔,意蕴深远,已经能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和哲理的启迪;再和这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更能让人多一层联想。从这里可以看出,如果用典贴切就可以丰富诗的内涵,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五、六两句,转入写“海”。三、四句上下交错,合用一个典故;这两句则显得有变化。诗人使用这个典故,以黄帝奏咸池之乐形容大海波涛之声,与“乘桴”渡海的情境很合拍。但不说“如听轩辕奏乐声”,却说“粗识轩辕奏乐声”,就又使人联想到苏轼的种种遭遇及其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动。

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兹游”首先是照应诗题,指代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但又不仅指这次渡海,还推而广之,指自惠州贬儋县的全过程。下句的“兹游”与上句的“九死南荒”并不是互不相承的两个概念,那“九死南荒”,即包含于“兹游”之中。不过“兹游”的内容更大一些,它还包含此诗前六句所写的一切。

弄清了“兹游”的内容及其与“九死南荒”的关系,就可品出尾联的韵味。“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由于“兹游奇绝冠平生”,看到了海内看不到的“奇绝”景色。然而“九死南荒”,全出于政敌的迫害;诗人固然达观,但也不可能毫无恨意。因此,“吾不恨”毕竟是诗的语言,不宜呆看。这句既含蓄,又幽默,对政敌的调侃之意,也见于言外。 【点评】诗歌单项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第 4 页 共 11 页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南宋]范成大

清江①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

钱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樯竿十丈,不胜帆腹②。夜雨翻江春浦涨,船头鼓急风初熟③。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誓、空警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荻笋④蒌芽新入馔,弦凤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①清江:江西赣江的支流,代指赣江。②帆腹:用苏轼《八月七日入赣过惶恐滩》“长风送客添帆腹”语。船帆因受风而张开,故云“腹”。惶恐滩,是赣江滩名。③风初熟:用苏轼诗《金山梦中作》“夜半潮来风又熟”语。风起时方向不定,待至风向不再转移,谓之风熟。④获笋:获、芦苇:笋,萎嵩。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贯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上片落笔先写赣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巨大的波涛声如席卷地,翻滚的浪花犹如涌起的重重叠叠的高大房屋。

B.“呼禹乱黄川”一句中,词人呼唤大禹的名字,表达出对大禹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此次舟行之速,恰似当年追寻着大禹的业绩横渡黄河。

C.“炎天”指南方,“冰海”指北方,这里既指词人当年北上出使,现在南下被贬地方官,也暗喻当年功名可望,而此时无路请缨的情形。

D.词作用了多个对比和白描,整首词给人以波澜壮阔之感,似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很见英雄本色,抒发出作者胸中的万丈豪情。

15.阅读全词,我们该如何把握这首词的主旨? (5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主旨的能力。分析诗歌的主旨,就是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诗人的心境。对诗歌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要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

【解答】(1)D.词中没有用到白描,用到了多个对比和典故,对比好理解,典故有“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慨然流涕”。故选D。

(2)要把握诗歌的主旨,重点要读懂全诗。诗歌上片写景,“钱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先写清江水流风高浪急,又写“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就如当年出使金国追想大禹业绩横渡黄河一样,表面

第 5 页 共 11 页

写作者心情愉快,实际上写作者报国无门的苦闷;词的下片抒情,“击楫誓、空警俗。休拊髀,都生肉”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综合诗歌的内容,明确诗歌的主旨是通过写景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的激愤之情。 答案: (1)D

(2)①整首词写舟行赣江,顺风疾驰,词人和人开怀畅饮的情景,其实这是表面现象。②词人表面上的高兴却难掩失意时的激愤,实际上抒写了词人报国无门,理想成空的愤懑之情。 赏析:

上片落笔先写清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千古不变,巨大的波涛声如席卷地,翻腾的波浪又如涌起重叠的房屋,江水浩渺无边,十丈高的危樯,也承受不了张开的帆腹。由于夜来春雨,水势增大,水位增高,风向刚定,便命击鼓开船。此时,风急浪高船快如飞,就如当年出使金国追想大禹业绩横渡黄河一样,令人振奋。顺风急驶,作者心情轻快。与客人痛饮船上,填词佐酒,意气洋洋。但表面上的轻松难以掩饰他心中沉积的愤懑,览物之情带来的开怀,无法替代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悲愤,作者只有借酒浇愁,以释胸中苦痛。

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因与朝廷政见不合,受到冷落外放为地方官,无法实现理想,他看透了一切,并表示不以此为意,不管把自己放到南方或北方,不管能否建功立业,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唯有与友人举杯同饮,才最为快乐。以下写他的豪纵行为,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此时此刻他感到,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比把酒樽前、开怀畅饮更令人高兴呢?作者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全篇用典丰富而贴切自然,写景壮阔,情感激荡。

【点评】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黄溪夜泊 欧阳修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 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

第 6 页 共 11 页

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 行见江山且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

[注]①暂:始、初。②残岁:一年将尽的时候。③慰客:犹“迁客”。慰,忧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自古以来的楚人一样,登临高处的诗人因满怀遗憾而感到十分悲伤。 B.颔联对仗工整,气象宏阔,“苍烟” 与“明月”的色调令人黯然神伤。 C.诗人身在异乡的漂泊况味,让他自己拿起酒杯来,借以抒发心中郁闷。 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所表达的各种情怀与层层愁绪盘结于诗人之心。 15. 诗人为什么最后说“不因迁適岂能来”?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原因。(6分)

【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解答】(1)D.“前三联句句借景抒情”错误,第一联是写因贬谪之恨,而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并不是“借景抒情”;第三联属于直抒胸臆,也并不是“借景抒情”。 故选:D。

(2)诗中不仅描写了三峡苍暗、明月满川的景象,揭示出峡川月夜的苍茫、辽阔、凄清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受:登山临水之怅恨,九回盘桓之愁肠。苍烟萦绕之万树,幽暗陡峭之峡谷,满川挥洒之明月,凄苦哀婉之猿啼。由于满怀的愁情,山水明月、烟草树木都为之黯然失色。各种愁怨喷薄而出,又何况临近年关,而自己在他乡羁旅,只能强颜作欢,借酒浇愁,以为暂时的宽慰。在悲极之中,诗人笔锋一转,不再作那儿女情长的伤心之语,而是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 答案: (1)D

(2)诗人以豁然与旷达的心态来化解迁適的悲伤。由于满怀的愁情,山水明月、烟草树木都为之黯然失色。各种愁怨喷薄而出,又何况临近年关,而自己在他乡羁旅,只能强颜作欢,借酒浇愁,以为暂时的宽慰。在悲极之中,诗人笔锋一转,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

白话译文:

②③

第 7 页 共 11 页

楚人自来喜爱登高,抒发心中的烦闷。我才到这里,也觉得忧愁难忍。莽莽苍苍的树木,终日不散的烟云,使三峡显得阴霾沉沉。开阔的江面,明月高悬,不时传来猿猴的悲鸣。远离故乡,又逢岁暮年关,怎不叫人心惊。要想安慰孤独的灵魂,最好还是开怀痛饮。闲来信步漫游,遇见山水佳丽,不妨高声长吟。如果不是贬官外放,又怎么能饱览各地的奇山异景。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欧阳修七律中的佳作。诗中不仅描写了三峡苍暗、明月满川的景象,揭示出峡川月夜的苍茫、辽阔、凄清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极为复杂的思想感受。这里,既有无辜被贬的深沉感慨,又有思乡怀归的惆怅之情。而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又自我解嘲,故作旷达。

“楚人自古登临恨,暂到愁肠已九回”写因贬谪之恨,而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终不能抑制这种生活的愁怨。“万树苍烟三峡暗,满川明月一猿哀”写有如《秋色赋》,何其凄然。“殊乡况复惊残岁,慰客偏宜把酒杯”写客居异乡,苦恨经年,只有借酒消愁。最后两句在自叹自解中,也含有不可言状之凄苦。

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气象阔大,意绪苍凉。诗中无论写景,还是叙事,愁苦意绪笼罩全诗。其中“万树”一联,诗人从大处落墨,描绘出峡川从黄昏到静夜的景象。在这幅画面上,众多的景物如高山、丛林、溪水和明月,本已把画面装饰得既壮美又幽深,再加上“猿哀”一笔,显得更加凄怅苍凉。气象宏阔,以景逆情,进一步渲染作者谪居他乡的愁苦心情。

诗的前六句表现的是登山临水,感慨万千,各种情怀纠结于心,愁绪层层盘结,句句借景抒情,表达了内心被贬的良多沉痛:登山临水之怅恨,九回盘桓之愁肠。苍烟萦绕之万树,幽暗陡峭之峡谷,满川挥洒之明月,凄苦哀婉之猿啼。由于满怀的愁情,山水明月、烟草树木都为之黯然失色。各种愁怨喷薄而楚,又何况临近年关,而自己在他乡羁旅,只能强颜作欢,借酒浇愁,以为暂时的宽慰。在悲极之中,诗人笔锋一转,不再作那儿女情长的伤心之语,而是将悲情化为临风吟咏,“不因迁谪岂能来”,似乎为今日能饱览楚地奇异谲诡的风光而自豪。情绪顿然一转,于解嘲中放达,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旷达豪迈之气。后来,苏轼受欧阳修的影响,也结合自己的多舛经历,在诗歌中将这张苦极自嘲、愈见旷达的宋调发展到了极致。 【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水夫谣(节选)

王建

第 8 页 共 11 页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足裂忍痛何!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注】①水夫:纤夫,内河中的船遇到浅水,往往难以前进,需要有人用纤绳拉着前进,以拉船为生的人就是纤夫。②臆穿:指胸口被纤绳磨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纤夫像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的生活状况。 B.“夜寒衣湿”,纤夫们身披蓑衣,胸口被磨破,双脚被冻裂,但只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 C.看着纤夫“辛苦日多”,诗人希望河水变平田,这样纤夫就能心无怨言,乐日增多 D.本诗语言颇有特色,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练精警之风。 16.结合全诗,简析诗歌首联的作用。

15.C(尾联不是“诗人希望”,而是纤夫的幻想,即使河水变平田,纤夫们也不能过上幸福生活,他们一样要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

16.①“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②表达出了纤夫难以抑制的内心悲苦之情。③点出纤夫痛苦的原因是“官家使我牵驿船”。(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①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谈舌如云气吐虹”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D.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第 9 页 共 11 页

15.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4.A (“儒雅谦恭”,有误,综合首联中的“书剑”“如云”“吐虹”等词,可以看出诗人的形象应为“豪

迈洒脱”)

15.(6分)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每点2分。答出形象特征得1分,分析得1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唐】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但见文翁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前两联写李剑州,热情地歌颂了他“能化俗”的政绩,勉励他不要为“未封侯”而深感不平。 B.诗的后两联叙身世之感,离別之情。颈联犹如一幅扁舟出峡图,境界更大,感慨更深。 C.诗歌五、六两句写诗人将赴荆南,并诉出衰老无家之况;末句带出惜别意,其情自深。 D.全诗脉络清晰,一气贳通,起结有致,关合无痕,完全符合杜甫七律风格的基本特征。 15.全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4. A(A项,诗人为李剑州“未封侯“而鸣不平.)

15.①用典.颌联运用文翁和李广的典故。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政绩良好;未封候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通过这两个典故写出李剑州有很好的政绩却没有被封侯的遭际。加上“但见” “焉知”两个词语则表达作者为李剑州深感不平。②对比。颈联中“一钓舟”和“沧浪”,“双蓬鬓”和“滟滪”构成鲜明的对比,表现诗人的迟暮飘零之感。③想象。诗歌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想象自己将赴荆南的情景和到了荆南登上仲宜楼的情景。表现了自已迟暮飘零之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每点2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l4~15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第 10 页 共 11 页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 )( )

A.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C.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15.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6分) (二)14 D(D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15.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 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共6分,第一点4分,第二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