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师整理)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9课《皇帝的新装》省优质课获奖教案

2024-04-24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人在囧途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概括人物性格,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意义。

2.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3.训练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能力。

4.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及互相协作的能力。

5.联系现实生活,体验反思,培养敢说真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及恰当的修辞、合理的想象突出作品主题。

2.理清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

教学设想:

抓住关键的字眼,读懂语境,发挥想象,较为准确、传神地演绎人物对话,体会人物个性;

这是一篇讽喻性很强的童话。学会获取有效的信息,发现关联,读出“故事之外”的东西;

以文末的三句话作为切入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皇帝有点发抖”

导入:

说起这事儿,就挺让人生气!

学校布置的事,从前天说到昨天,从昨天说到今天,可是乘公交的同学,却还没交齐身份证号——难道学校会害你们不成?当然这事学校也有错,我们本该告诉大家,上交身份证号的意义何在;可我却一直没得到这方面的消息,只是催逼!

不过,今后碰到这样的事,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学生思考中)

"c":"——为什么不能像我们常说的:暂且相信!相信学校一定是出于我们利益的考虑。只是,“相信”之后呢?我们也要观望、要等待、要思考、要判断,或许从中就能发现疑问、发现真相!可有位皇帝,却没有这样做!相信他的大臣,相信他的官员,甚至相信了两个骗子,且再无怀疑。于是,后果就很严重!

自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局部)

除了人物的身份、年龄和性格,读人物的对话,还要注意些什么呢?

那就是人物当时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怎样才能了解人物的心理呢?

那就要考虑说话的背景、语言的环境。不过,怎样才能准确地了解语境呢?

今天老师就要交给大家一种方法:注意对话中的关键词语!

投影1: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先自读,再请不同的学生分别来读这两句。

提问:少了一个“可是”,读起来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

(提示,“可是”的前面是不是应该有许多内容?)

——皇帝赤裸着身体,后面跟着各式各样的礼仪官和形形色色的大人物,气氛热烈而又隆重,周围的人群里,却频频发出对新衣的赞美,等等,让孩子心里的那个纳闷啊——裹也裹不住!于是来了一个“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啊!”

“可是”里,有着极浓烈的好奇与困惑!

投影2: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

“上帝哟,你听这个声音!”

自读这两句,思考:爸爸为什么强调那是“天真的”声音?

——因为孩子和父亲的关系极近,对于这种大声的嚷嚷,孩子的爸爸别无选择:必须在大众面前做出鲜明的反应、表明确切的态度。默不作声,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这句话有两种理解:

"c":"第一,孩子幼稚可笑,他的话不可相信;第二,孩子单纯幼稚,他的话不可不信!

到底是哪一种理解呢?只能由你自己去猜、去感觉!也就避免了被人耻笑的可能!

而实际上,这极可能是两种语气的混合——带着一点调侃,却又带着一点兴奋和真诚,带着一点“不能说真话而憋屈”的释放(说不定在想:我的孩呀,你说得真好——你老爸可是也看不见哦!与此同时,真想偷偷地伸出大拇指)。非专业的演员,可是表演不出来哦!

(请学生试读、饰演)

投影3: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

提问:为什么要加上一句“小孩子说”呢?

——和上面的道理相似。

第一,

是在言说孩子的话“可信(这可是单纯的孩子说的哦)”而“不可信(这孩子乱说什么呀)”。当然,由于是“私下里低声”相传,而不是像做爸爸的那样在大众面前喊出声来,所以被人耻笑的担心要少一些,因而语气上是倾向于前者的(“可信”)。

第二,

是在划清界限:无论可信不可信,这可都是孩子说的哦!跟我没关系的哦!

也就是说直到现在,大家伙儿还是有点畏首畏尾!

(请学生试读、饰演)

投影4: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没穿什么衣服呀!”

先自读,再找学生读;

"c":"提问:少了一个“实在”,读起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呢?——语气要肯定得多!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这是个经过多方认证的事实,是不可更改的。可是他奶奶的,为了验证这个事实,俺们花了多少周折啊!语气中,必然带着……

(请学生以不同的语气,试读此句:

愤怒的、不屑的、嘲讽的、惊讶的、怀疑的……)

投影5: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百姓这么一说不要紧,皇帝不安了!“觉得”表明这并非理性的判断,“似乎”表明并不确定,但即便只有那么一丁点的可能,即使心中只闪过一丝一毫那样的想法,皇帝都感到万分恐惧,为什么?这里说“是真的”——是真的,又怎样?

(学生思考发言)

对于这个问题的引导——投影: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

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但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

针对投影的内容,提问:

比较两句中的心理反应。同样是闪过一个念头,同样是关于愚蠢,这一次来得就恐怖得多,为什么呢?

——一旦百姓的话是真的,新装不存在,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

又是封爵,又是授勋,又是赏赐,为此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财力,牺牲了那么多的私权力和公信力,还对这件新衣不吝赞美之词:文中数次写到,“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以至于,“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这美丽的布料”,从而成功了领导了这个庞大的撒谎团队。此外,皇帝本人还要“全裸出镜”。这样多的把柄……

"c":"多么荒唐、愚蠢,一点儿不称职——不是蠢在看不见新衣,而是蠢在,被骗的同时还要极尽各种手段骗别人。先前,皇帝却万万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这样糟糕的事实一旦被瞧见,皇帝是不是就将面对百姓的愤怒和嘲弄呢?是不是就将变得一无所有呢?所以在前面,皇帝才视其为“最可怕的事”!

没错,一旦“是真的”,皇帝就将遭遇史上最“囧”的局面。

小结:

原来,皇帝所赤裸的,绝不仅仅是身体,更重要的是:大脑。

第二课时

“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回顾上一课的皇帝之“囧”

做一个填空——投影:

要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皇帝哪会如此之“囧”!?

(完成上面这个句子)

预计:

要不是孩子一句天真的话,

要不是皇帝主动跑出来“献丑”,

要不是众官员提出穿新衣游街的建议,

要不是皇帝要想炫耀他的新衣,

要不是每个人的虚伪做作过了头,

要不是大臣和年轻的官员撒了谎,

要不是每个人都不敢说真话,

要不是皇帝轻信骗子的话,

……

注意事项:

请学生梳理,认识皇帝之囧的根本原因,不过,不必有太高的期待,只为下面作铺;

"c":"理想的说法是:皇帝之愚、下属之愚,而且两种愚蠢“互为成就”,并被骗子所利用;如果有学生提到孩子的话,则追问:孩子的一句话,为什么就具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期待的是:学生能明白,背着良心说假话,对于百姓来说是件挺难受的事——不但孩子)

小结:

很显然,以上任何一件事不发生,皇帝即使“囧”,也不会如此之“囧”!

而在所有这些事情中,最最荒诞、最最无厘头、最最让人目瞪口呆的,莫过于——哪一幕?

投影1:

那些托后裙的内臣都把手在地上东摸西摸,好像他们正在拾起衣裙似的。他们开步走,手中托着空气——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游行起来了。

(注意这个“就”字——就这样!他还真就那么大胆!)

让我们跟这一幕作个比较,

投影2:

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

你知道这个故事的结果是什么吗?

(让学生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这,就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空城计”。

你说,司马懿怎么就那么相信有伏兵呢?他的心里,到底在琢磨个啥?

(让学生说)

提问1:

那么,你回头再看这一幕呢——皇帝他什么也不穿,周围是前呼后拥、煞有介事的文武百官,偌大一个礼仪方阵,还有那个什么“华盖”,还要托着什么“后裙”(这最邪乎、最不要脸、最冒风险!因为你不知道,在别人看来自己是不是托着了后裙。除非,除非你知道大家都在撒谎)。大白天发生这一幕,你不觉得,这着实太可怕了吗!

如果你就是寻常百姓中的一个,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你会相信他们在共同完成一件蠢事吗?为什么?

(学生发言)

——你就没法不怀疑自己的眼睛!你就没法不相信,这些个人看得见布料!你就没法不去想,新装的神奇之处。因为你会觉得,即使他们中有人出错,也绝不可能全都出错!更何况大家伙儿也都在啧啧地称赞。

于是,你也开始“相信别人一定看得见布料”。

提问2:

这也就等于相信了自己的——愚蠢或不称职。

可是,愚蠢或不称职,这真的有那么可怕吗?

所有的人,到底在怕什么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愚蠢或不称职,也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愚蠢或不称职被别人发现;自己的愚蠢或不称职被别人发现,或许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是人群中为数不多的愚蠢或不称职的人。甚至于,连这,都不是最可怕的……

看看皇帝如此之囧的下场你就明白了。

刚才他们还是拥护你、赞美你的人,一瞬间他们又可以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叫你其囧无比!更重要的是,是是非非真是这样判断的吗?众人说什么,自己就跟着信什么,这跟刚才众口一词地赞美新衣,有什么分别?

说出真话,相信事情还有另一种可能,这只是怀疑的开始,而不是最后的结论。占据绝对优势的、不负责任的言论,就是一股能让皇帝都害怕、让皇权都战栗的力量!但它并不总是正确的,这才给皇帝留下了一线生机,投影: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提问3:

皇帝这是在干嘛呢?这得多厚的脸皮啊!

"c":"——这是在掩饰自己的恐慌。

因为,恐慌等于自己承认被骗,也就验证了民众的说法:什么衣服也没穿。这就再无回旋的余地。而骄傲的神气则证明着:新装依然存在,自己并未被骗,什么也没发生。至于你们看不到,则是因为你们全都……

有人认为这个故事发展下去,恼羞成怒的皇帝一定会把骗子抓回来绳之以法,你觉得呢,可能吗?更有可能的是什么?

(学生发言)

小结:

皇帝当然可以想千方设百计糊弄百姓、维护自己的权威,但他显然忘了,这样做的同时,他已走进了一个死胡同。不是你愚蠢,就是我愚蠢;不是你不称职,就是我不称职——这分明是在挑战民众的底线,是在把上下两个群体对立起来。当所有的百姓都是愚蠢的、不称职的,这样的皇帝还能是聪明的、称职的吗!?因而,这终究不是个办法。

人生就是一台戏,我们总是卖力地表演。有时候却忘了:

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

第三课时

“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回顾上课:

舆论,就像是根墙头草,风往那边吹,它就往哪边倒!

正课:

第一部分:

撒谎可不可以原谅

提问1:

对于那些压倒一切的言论,皇帝都要敬畏三分,有时也会被弄得下不了台。根本不容你分辩。至于那些臣民们,就更是要小小心心地说话、做事了。但,老大臣和年轻的官员去看新装时——这个时侯,还没有怎样铺天盖地的对于新装的赞美,那么他们怕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发言)

"c":"讲解如下——就在老大臣前去织衣间之前,有这样一段描述,投影:

全城的人都听说这织品有一种多么神奇的力量,所以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验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全城的人关注的是,那种“神奇的力量”;尽管他们中从未有人亲眼见过皇帝的新衣,却早已认定了一个事实——它可以鉴定人的优劣,并有所期待。这和皇帝的心理何其相似!由此不难推知,官员们也莫不是如此。而且,所有人早已心照不宣——他们知道,发现别人愚蠢或不称职时,自己会怎样做,当然也就不难推知,要是自己成了那个倒霉蛋,会得到何种“礼遇”!(原来,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是早悬在头上的)

这就难怪年轻的官员回来后,作者再一次强调,皇宫之外的人也在惦记着这块布料,投影: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提问2:

老大臣和年轻官员的出场顺序可否调换,皇帝这样的安排是何用心?

——第一个去看新衣必须是有相当把握的。如果第一个就出了麻烦,那简直让皇帝骑虎难下!尽人皆知、轰轰烈烈的做新衣活动一旦终止,宫外必然议论纷纷——难不成朝廷上下尽是些大草包?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难以估量的。而如果一切按计划进行,皇帝的心里又会是何等忐忑?相比而言,第二个出场的资历要浅一些,皇帝的意图也是很明显的:他行?那我也行!皇帝就彻底放宽心啦!

试想一下,此二人中,若有人直言进谏,会出现怎样的状况?投影——

当他说,“陛下,我可什么也没看到”时,皇帝的反应会是:

当他说,“陛下,恕臣直言:我们可能被骗了”时,皇帝的反应会是:

(依场合而定)

小结:

不是不说实话,而是不能说实话、不敢说实话,说实话也没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哪还会有忠诚和忠臣。官员们的撒谎可以谅解。

提问3:

"c":"但是,你有没有感觉到,官员们的撒谎和百姓们的,有没有什么不同?投影:“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

“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合他的身材!”

(比较两种“夸赞”)

——百姓的话很通俗,很随便,一听就知是个“打酱油的”。他们言不由衷,只是为了掩饰;他们说话的主要对象,毕竟只是自己的同伴、自己的“邻人”。可是官员们就很难这样说了。他们分明在努力地把对新衣的喜欢表现到极致,这从他们给皇帝的建议里可以看出来:

他们渐渐发现,无论多么无所顾忌的称赞,都不会有何人站出来反对,于是乎,就不靠谱了——“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名为“建议”,实是一种高度的称赞。因为那样的场合,一般般的靓衣显然是难以匹配的。

这,是为什么呢?

(官员的赞美和百姓的赞美,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这就远远不是为了保全自己了,而是为了迎合这个喜欢炫耀新衣的皇帝的口味。

就这样,说谎话、说好话,不仅没有坏处,还有可能从中讨到便宜、讨到实惠。毫无疑问,这些“有身份”的人,他们早把不着边际的恭维,当成了一种职业、一种神圣的事业、一种人生的享受。

因此,官员们的撒谎又是不可以原谅的。

第二部分:

真话能不能够说出

提问1:

看下面一段文字——投影:

"c":"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一个皇帝能这样,你不觉得这里有点问题吗?那个啥?

——这里,怎能没有皇帝身边人的纵容呢!?

也许,他们动不动就投其所好,动不动就对皇帝说:哎呀,陛下,您穿的这身衣服可真漂亮!您不如就穿着它干什么什么吧,您不如就穿着它去哪里哪里吧!

于是乎,皇帝就给人留下了“爱炫耀”的印象。

那么,投其所好的结果是什么呢?投影: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连用了两个反问句,请你把它给成陈述句;相比而言,反问句的使用效果怎样?

——更强调了这样的意思:

自己绝对不是愚蠢的,绝对不是不称职的。

皇帝怎么也不相信这一点。可是你说,他凭什么就那么自信呢?

——臣民们前呼后拥,如此地尊敬我、爱戴我,我怎么可能是愚蠢的、不称职的呢?这怎么可能呢?皇帝不相信。也就是说:

大臣们把皇帝捧成了一个昏君

提问2:

这是大臣们对皇帝,那么皇帝对大臣们又怎样呢?投影:

我诚实的老大臣

很有理智

就称职这点来说,谁也不及他

诚实的官员

特别圈定的随员

最高贵的骑士

……

"c":"这些词语,都体现了皇帝对这些人的信赖;那么请你猜猜:这个“特别圈定”指的是什么?皇帝是根据什么“圈定”的?是能力吗?——不是能力,而是善于逢迎、让他开心的。比如说,“最高贵的骑士”,可能就是——所有身边的骑士里最能讨他的好的。在皇帝眼里,这,居然就是“最高贵”的!可真是一种讽刺。这就难怪,所有这些人都不可靠了。

那么,这样偏听偏信的结果是什么呢?投影: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这段话,是不是有些似曾相识呢?老大臣和皇帝一样,用了两反问句(只不过不是连续的)——相当的自信;你说,他凭什么就那么自信呢?反问句的前面,是不是还少了一点什么?

——皇帝如此信任我,如此重用我,如此赏识我——难道我还愚蠢不成?这还有天理么!?

老大臣想死也想不明白。也就是说:

皇帝把大臣们宠成了一些庸臣

两句话放一起,你发现了什么呢?投影:

皇帝把大臣们宠成了一些庸臣

大臣们把皇帝捧成了一个昏君

——结论:第一,他们相互庇护、沆瀣一气,完全是一伙的;第二,他们应该对彼此的愚蠢或不称职负责。一直以来他们都在互相愚弄,从而把对方变成了“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

提问3:

如此,再来看最后一句,投影:

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还是这样的虔诚与恭敬,他们难道就没有听到人们的喊声吗?

——是非对错,对他们毫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维护皇帝的利益和权威,能不能得到皇帝赏识和认可!(只要能认可、能赏识,一切问题都OK!)这是不是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官员们没有一个说真话,更没有人探求真相:因为,“不必说”。

岂止“不敢说”这么简单!?

请你设想:一个皇宫里的孩子说出真话,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是否也会有人把这话儿传来传去,最后一起说:实在没什么新衣啊?

说明理由。

——绝不会!

这其实告诉我们:

童真固然可贵,然而事实却是,真话,只有在想讲真话、能讲真话的人群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否则,它会体无完肤的。说话者既要保全自身,更要求得认可。

(我想起了丑小鸭。即使真心觉得他丑的,未必是全部,每个人也必须表现出憎恶的态度来;否则,似乎就在证明自己的道德和审美有问题。这也正是妈妈和兄弟们后来排斥它的原因)

小结:

我们看到了一个谎言满天飞的王国。如果说撒谎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一手造就这个不得不撒谎的环境,却是每个人都要负的责任。我们常常互相愚弄,让彼此成了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举个例子)。

后记1:

谈谈这个王国存在的问题:

1、衡量是非、对错、美丑的标准,出了错。什么才是真正的愚蠢,什么才真正的不称职,没有一个理智的判断。以致于,现行的愚蠢或不称职,无人知晓,孩子式的童真,无人发现,无人欣赏。而最后的结果就是,最愚蠢的人做了愚蠢王国的国王。其他的,自然也依次入座。

2、标准或原则也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是会发展的。依照自己的良知,做当下最正确的事,愚者也会变为智者。只有愚昧的人,才会迷信外在的“鉴定”、终极的“审判”。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