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本溪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思山岭铁矿采选工程土壤及底泥环境质量进行了现状监测。本项目区域内土壤及底泥监测点位、监测因子和监测方式见表和表;见监测布点图。
表 土壤、底泥监测点位及监测因子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样品位置 废石场最高标高上游50m 废石场后塔沟上游100m 废石场后塔沟下游50m 废石场后塔沟下游100m 工业场地外东侧50m 工业场地外南侧50m 工业场地外西南侧50m 尾矿库最高标高上游100m 尾矿库截渗坝下游50m 尾矿库截渗坝下游100m 10 (杨木沟西南支沟与东南支沟交汇处) 土壤、底泥 土壤、底泥 土壤 土壤、底泥 土壤、底泥 土壤、底泥 镉、 土壤 总汞、总砷、 土壤、底泥 铜、铅、总铬、锌、 土壤、底泥 土壤 土壤、底泥 镍、铁、锰、pH 监测项目
表 土壤监测因子监测方式表
序号 项目 分析测定方法 方法来源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项目 镉 汞 砷 铅 铬 铁 锰 铜 锌 镍 分析测定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原子荧光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方法来源 GB/T 17141-1997 GB/T 17141-1997 GB/T 17140-1997 GB/T 17140-1997 GB/T 17137-1997 GB/T 17141-1997 GB/T 17141-1997 GB/T 17138-1997 GB/T 17138-1997 GB/T 17139-1997 (2)样品的监测结果 土壤样品监测结果见表。
表 土壤样品监测结果统计表
监测 点位 1# 2# 3# 4# 5# 6# 7# 8# 9# pH值(无量纲) 镉 汞 砷 监测因子(mg/kg) 铅 铬 铁 锰 铜 锌 镍 10# 土壤样品监测结果见表。
表 底泥样品监测结果统计表
监测 点位 2# 3# 4# 6# 7# 9# 10# ph(无量纲) 镉 汞 砷 监测因子(mg/kg) 铅 铬 铁 锰 铜 锌 镍 (3)评判方式
本次评判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判采纳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单因子污染指数为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比值,其表达式为:
Pi=Ci/Si
式中:Pi——土壤环境质量指数; Ci——土壤环境质量的实测值,mg/kg; Si——土壤环境质量评判标准,mg/kg。
Pi<1表示受污染物i的影未超标;Pi>1表示污染物i的污染超标,Pi越大,受污染程度越重。
本次评判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Ⅱ类土壤为标准,即要紧适用于一样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
(4)评判结果
评判标准采纳《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二级标准。标准值见表,单因子评判指数结果见表及表。
表 各监测因子评判标准 单位:mg/kg
评价因子 pH ~ 评价标准 > 25 350 250 100 300 60 镉≤ 汞≤ 砷≤ 30 铅≤ 300 铬≤ 200 铜≤ 100 锌≤ 250 镍≤ 50 表 评判区土壤样品单因子指数评判结果统计表
监测因子 镉 编号及样品位置 汞 砷 铅 铬 铜 锌 镍 监测因子 镉 编号及样品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废石场最高标高上游50m 废石场后塔沟上游100m 废石场后塔沟下游50m 废石场后塔沟下游100m 工业场地外东侧50m 工业场地外南侧50m 工业场地外西南侧50m 尾矿库最高标高上游100m 尾矿库截渗坝下游50m 尾矿库截渗坝下游100m 10 (杨木沟西南支沟与东南支沟交汇处) 汞 砷 铅 铬 铜 锌 镍 表 评判区底泥样品单因子指数评判结果统计表
监测因子 镉 编号及样品位置 2# 3# 4# 6# 7# 废石场后塔沟上游100m 废石场后塔沟下游50m 废石场后塔沟下游100m 工业场地外南侧50m 工业场地外西南侧50m 汞 砷 铅 铬 铜 锌 镍 监测因子 镉 编号及样品位置 9# 尾矿库截渗坝下游50m 尾矿库截渗坝下游100m 10 (杨木沟西南支沟与东南支沟交汇处) 汞 砷 铅 铬 铜 锌 镍 从各单因子指数评判结果中看出,在10个土壤监测点、7个底泥中,镉、汞、砷、铅、铬、铜、锌、镍的单因子指数均小于1,说明在所设监测监测点中镉、汞、砷、铅、铬、铜、锌、镍均未超标;而铁、锰在土壤质量标准没有相应标准,本次监测结果作为本底值做参考。
综合来看,土壤、底泥采监测点监测结果均达到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项目所在区域土壤、底泥环境良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