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及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及公信力缺失的原因王海涌(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电视台新闻中心)摘 要:媒体是社会的“耳目”与“喉舌”,其在信息传递与新闻事件曝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自从进入媒介融合与转型期,社会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且对政府工作职能发挥、媒体报道及公众生活秩序稳定都造成了巨大影响。新时期,媒体作为舆论与传播载体,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同时,应第一时间发布消息,满足公众知情权,发挥其社会舆论监督作用,消除虚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及不良广告对媒体公信力的冲击与影响,重塑媒体在社会舆情引导与控制中的话语权,以防媒体集体失语。关键词:媒体;公信力;影响因素;缺失;话语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化发展,当态势快速传播,从而影响社会稳定。随着市场经济持续繁荣,越来越多前社会已进入“融媒时代”,社交媒体1.2 低俗新闻的媒体逐渐不遵循新闻发声原则,使有的出现,使传统新闻行业面临着集体失“低俗新闻”是指不顾一切代价制偿新闻现象越来越普遍,其对新闻媒体语的危机[1]。据统计,大约有70%以上造噱头、博取社会公众眼球的一类新闻。公信力造成了强烈冲击。有偿新闻除了的碎片化新闻都出自社交媒体而非传统其作为社会“三大公害”之一,主要以表现为虚假、不真实新闻外,更为恶劣媒体,且社会中散布、传播着各类非真实、明星绯闻琐事等出现在公众面前。如曾的行为表现是“有偿不闻”,如当前互虚假新闻信息。面对“微时代”下的新发生于2013年的某明星死亡新闻事件就联网经济时代背景下的“洗白”行为与媒体冲击与影响,传统主流媒体的社会是一例典型的低俗新闻。这种只顾吸取“新闻公关”行为就属于典型的有偿发权威性与公信力日渐丧失,尤其在面对公众眼球而不顾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媒体声行为。相关责任人为了逃避社会责任,突发事件时,存在集体失语现象。对此,发声行为,无疑对公众社会认知产生了分散公众注意力,以经济利益贿赂主流本文通过分析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严重影响。除了娱乐低俗新闻外,随着媒体及新闻记者,从而使社会舆论风向找出新媒体时代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社会的发展,各种负面及影响未成年人骤变。若这一行为得不到彻底根治,网1 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因素身心健康的新闻多次曝光,这类新闻潜络生态环境得不到净化,必将会降低传影响媒体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虚移默化地腐蚀着大众的思想,尤其是个统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与新闻报道的假新闻、低俗新闻、有偿新闻、不良广告。别新闻媒体为了获取点击量,在激烈的权威性,而且还会使越来越多的新闻工1.1 虚假新闻新闻市场竞争环境下,采用扭曲社会思作者沦为金钱的奴隶与附庸[3]。“虚假新闻”是指缺失真实性的新想价值观的新闻,博取“注意力经济”1.4 不良广告闻。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虚效益。这种不道德行为与新闻事件报道广告也是一种媒体行为,部分媒介假新闻层出不穷,且逐渐在由娱乐领域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原则相违背,会导致主体道德底线低下、缺乏工作原则,在向经济、政治及社会法制领域蔓延,从传统新闻媒体在重大社会舆论面前“集高额的金钱报酬面前会违背职业道德理而对媒体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了巨大冲击。体失语”。念。这类虚假宣传以及有损社会形象及我国主流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1.3 有偿新闻危害社会稳定的广告,不仅会侵蚀公众是人民利益的维护者,其能够帮助公众与低俗、虚假新闻相比,“有偿新身心,更会降低主流新闻媒体的社会公发声、认识及了解社会,肩负着引导社闻”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更大。“有偿行为”信力,从而扰乱正常社会、经济秩序,会舆论的重要职责。但是,随着娱乐领既是一种社会腐败行为,又是一种新闻如“莆田系”广告及一度引发社会热议域、政治、经济及社会法制领域出现的“寻租”行为,其主要是指一些新闻媒的“三鹿奶粉”事件显然就是虚假广告泛娱乐及虚假新闻的不断增多,传统媒介控制主体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不惜一宣传的代表。这类广告不仅有违合法性体的权威性与社会公信力逐渐得到消解,切代价抛弃新闻报道原则,为贿赂主体与真实性原则,更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公众对社会产生了误解,这种失真的虚美化形象、遮丑补短的一种新闻报道行权,甚至直接误导消费者。正是低俗广告、假新闻报道一经扩散,便会以“病毒式”为[2]。虚假广告的大量出现,将我国行政法律、77THE FORUM论坛法规与相关广告法置于极其尴尬的境地,▲时对事件进行详细报道,必然会使公众发了公众对社会的质疑;另一方面,导一方面引发公众对社会的恐慌;另一方面,政府的社会形象与职能遭到巨大冲击,同时其权威性逐渐降低。2 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原因通过对影响媒体公信力的四大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传统主流媒体的社会公信力日渐缺失其实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详细可归结为以下四方面的原因。2.1 受经济利益驱使,部分媒体工作者逐渐丧失底线衡量与评价新闻媒体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标准为视听率、关注度与点击量、转载量。这些因素与新闻媒体工作者的报酬收益、工作绩效息息相关。为此,受市场经济激烈竞争态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新闻人一味追求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与经济效益最优化,不惜通过各种手段获取点击量博取公众眼球,以致在迷失自我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们制作的新闻严重与当前社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主流思想价值相背离,更不符合人类道义精神,难以体现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众属性,同时也违反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最终使国家形象与主流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遭到冲击。2.2 传统主流新闻媒体处置突发舆情的方式欠妥“突发事件”包括重大性社会事件与非常性事件两类。这两类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力较大,其往往与公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故对于传统主流媒体而言,需要注意自己一言一行。如突发性地震灾害、洪水灾害和矿难及其他一切意外人员伤亡事件等,都属于突发重大社会事件。当事件发生后,主流新闻媒体通常为了稳定社会秩序、疏散而没有及78注意力聚焦到新媒体平台,由此弱化了权威性新闻媒体的社会公信力[4]。新媒体等社交化媒体第一时间出现在新闻现场,其为公众及时了解社会真相与制造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渠道。如果新媒体传播虚假新闻,就会对社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2.3 网络大V、“意见领袖”消解了主流媒体的公众话语权地位网络媒体时代,社会舆论场呈现出多极化态势,人人都可通过个人“微媒介”发表自己的舆论观点与看法。新媒体具有便捷性、开放性与匿名性,而传统主流报纸、广播与电视等媒介的信息滞后、传播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公众猎奇性与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信息的需求。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意见领袖”与网络大“V”的出现,产生了一种“粉丝经济”与“注意力经济”。再加上政府与法律监管的不到位,不实言论的传播,使新闻事件的舆情风向呈现出“一边倒”态势。公众更容易受“意见领袖”的左右与主导,使权威媒体在公众面前的话语权地位降低。2.4 新闻炒作行为违背了新闻传播客观规律“新闻炒作”是新闻策划的一种夸张与变形,是一种过度谋划与设计,其根本目的在于吸引关注度,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实现注意力经济的最大化转化。而整个新闻事件的炒作需由新闻媒体与新闻炒作主体共同完成,这种行为违背了新闻制作与传播的客观规律,其经常以无中生有或扭曲事实等形式出现。近年来,“新闻炒作”事件频频曝光,这类新闻的真实性不强,营养价值不高,对公众思想产生了强烈侵蚀,一方面引致政府的形象受损、新闻媒体的传播公信力逐渐下降[5]。3 结语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来分析,媒体公信力缺失可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新媒体时代,我国新闻媒介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网络环境的开放与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日渐多元,在满足公众个性化表达诉求的同时,也为虚假新闻及低俗行为的出现埋下了隐患。这种状况既不利于新闻媒体各项工作顺利、稳定的开展,也容易导致媒体公信力缺失。从微观媒介层面来看,微信、微博及各种社会化互动私人社区的出现,使传统新闻媒介产品的稀有性得到消解。在这个“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每个人都可在网络生态环境下自由发声,从而为虚假、低俗及有偿、不良广告这“四大社会公害”信息的散布与病毒式传播提供可乘之机与不良土壤,进一步加剧了主流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速度。参考文献:[1]温艳华.媒体公信力缺失成因探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3):58-60.[2]岳娟,张东升.试论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的四个要素——基于新闻媒介本身的探讨[J].新闻窗,2012(3):51-52.[3]朱萌.网络媒体公信力的树立与维护[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2(7):62-65.[4]雪山.新闻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J].西部广播电视,2014(1):65-66.[5]涛迪.媒体公信力缺失与新闻道德建设[J].新闻研究导刊,2016(21):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