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成语故事:名落孙⼭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的读书⼈,他与同乡的⼉⼦⼀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考取了最后⼀名。看完榜后,他马上⾼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的名字排在孙⼭后⾯呢!” [提⽰]⽐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2.中华成语故事: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称塞翁。有⼀天,他丢了⼀匹马。别⼈来安慰他,他说:“这不⼀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匹好马。⼤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因腿瘸没有当兵⽽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翁:⽼头⼉。 [提⽰]⽐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3.中华成语故事: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纳⼈才,想完成统⼀中国的⼤业。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睡觉,刘备站在院⾥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相助。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提⽰]⽐喻真诚地再三邀请⼈家。
4.中华成语故事:安居乐业
春秋时,哲学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常不满,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国寡民”社会:国⼟⾯积⼩,⼈⼝稀少。⼈们不⽤坐车乘船到远⽅去;没有战争,⼈们不需要牺牲⾃⼰的⽣命;⼈⼈有⾃⼰喜欢的职业,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稳;与相邻的国家望得见,但不相往来。
[注释]安居:居住的地⽅安稳。乐业:喜欢⾃⼰的职业。 [提⽰]形容⼈们安定地⽣活,愉快地⼯作。
5.中华成语故事:举⼀反三
有⼀天,“⾄圣先师”孔⼦对他的学⽣说:“举⼀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个墙⾓,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家就把孔⼦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注释]反:推及,推论。
[提⽰]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
6.中华成语故事:班门弄斧
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名的能⼯巧匠,尤其善于使⽤斧头砍削⽊器,所以⼈们认为在他的门前舞弄斧头是不⾃量⼒的⾏为。明
代诗⼈梅之涣讥讽在李⽩墓前题诗的⼈,写过这样⼀⾸诗:“采⽯江边⼀堆⼟,李⽩之名⾼千古。来来往往⼀⾸诗,鲁班门前弄⼤斧。”
[注释]班:鲁班,我国古代的⽊匠。 [提⽰]⽐喻在⾏家⾯前卖弄本领。
7.中华成语故事:囫囵吞枣
从前,有个⼈在路上边⾛边吃梨。这时候,迎⾯⾛来⼀位医⽣。医⽣对他说;“吃梨对⽛齿有好处,却会伤脾。”那⼈从⼝袋⾥掏出⼏颗枣,问道:“那么吃枣呢?”医⽣说:“枣补脾,可是会伤害⽛齿。”那⼈说:“我有办法了,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说完,他把枣⼀⼝吞了下去。 [注释]囫囵:完整,整个⼉。
[提⽰]多⽤来⽐喻学习时不加以分析和理解,⽽笼统地全部接受。
8.中华成语故事:打草惊蛇
唐朝的时候,有⼀个名叫王鲁的⼈,他在衙门做官的时候,常常接受贿 赂、不遵守法规。有⼀天,有⼈递了⼀张状纸到衙门,控告王鲁的部下违法接受贿 赂。王鲁⼀看,状纸上所写的各种罪状,和他⾃⼰平⽇的违法⾏为⼀模⼀样。王鲁⼀边看着状纸,⼀边发着抖:“这不是在说我吗?”王鲁愈看愈害怕,都忘状纸要怎么批,居然在状纸上写下了⼋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就是说你这样做,⽬的是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的蛇⼀样,可是被⼤⼤的吓了⼀跳了!后来,⼤家就根据王鲁所写的⼋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引申为“打草惊蛇”这句成语。 [提⽰]⽐喻由于⾏为不慎⽽使对⽅有觉察与防范。
9.中华成语故事:草⽊皆兵
东晋时,秦王苻坚率兵百万南下攻打东晋,⽽东晋只有⼋万兵马应战。没把对⽅放在眼⾥的苻坚却在⾸战落败,⼠⽓⼤伤。⼀天晚上,⼼中烦躁的苻坚登⾼观察晋军,只见晋军布阵整齐,再望⼋公⼭上,草⽊都像⼈形。他对弟弟苻融说,敌兵很多呀。后来,在淝⽔的决战中,秦军⼤败。 [注释]皆:都。
[提⽰]⽐喻失败者恐惧、多疑的⼼理。
10.中华成语故事:持之以恒
元朝,有个叫陶宗仪的⼈,考进⼠落榜,并不⽓馁,继续刻苦读书。他在下地劳作间隙时,总是读书。⽥野⾥没有纸,他就把⼼得记在树叶上,回家后装进⽡罐⾥,⼗⼏年时间装满了⼗⼏个⽡罐。有⼈不理解,他说:“学习就应持之以恒。”后来,他整理树叶,编了本《南村辍耕录》的书,很受欢迎。 [注释]持:坚持。恒:恒⼼。 [提⽰]指有恒⼼地坚持下去。
11.中华成语故事:出类拔萃
孟⼦是春秋末期⼀位⼤思想家、教育家,他在回答学⽣的提问时说:“麒麟和⼀般⾛兽是同类,凤凰和普通飞禽是同类,圣⼈和百姓也是同类;⽽孔⼦作为圣⼈,远远超越同类⼈中的佼佼者,没有⼈⽐他更伟⼤了。” [注释]出:超出。类:同类。萃;聚集。 [提⽰]⽐喻⼈的品德和才能超出⼀般⼈。
12.中华成语故事:从容不迫
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家庄⼦,在⼀次与另⼀位哲学家惠⼦辩论时,指着⽔中的鱼说:“它从容不迫地游来游去,多快乐啊!”惠⼦说:“你⼜不是那条鱼,怎么知道?”庄⼦说:“鱼快不快乐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我们⾃⼰快乐,所以可以认为⽔⾥的鱼同样⾮常快乐。”
[提⽰]形容镇定⾃若,不慌不忙。
13.中华成语故事:⼤器晚成
三国时,有个叫崔林的⼈,年轻时既没成就⼜⽆名望,被亲朋好友看不起,只有堂兄崔琰常对⼈说:“才能⼤的⼈需要长时间才能成就,崔林以后⼀定能成⼤器的。”后来,崔林果然在魏⽂帝曹丕当政时做了⼤官。 [注释]器:指才能。
[提⽰]⽐喻有⼤才能的⼈要经过长期磨练,往往成名较晚。
14.中华成语故事:⼤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有位正直的⼤⾂叫⽯碏,可他的⼉⼦⽯厚,却帮助卫庄公的⼉⼦州吁杀害了卫桓公,篡夺了国君之位。州吁和⽯厚很暴虐,引起了民愤。⽯碏对⾃⼰的不肖之⼦也⼗分愤恨。他设计把州吁和⽯厚骗到陈国,⼜与陈桓公商量好,将两⼈处决。⼈们称赞他的⾏为是“⼤义灭亲”。 [注释]义:正义。亲:亲属。
[提⽰]为维护国家的利益,对犯罪的亲⼈加以处罚。
15.中华成语故事:⼝若悬河
晋朝时,有⼀个⼤学问家叫郭象。他在对⽼⼦和庄⼦学说的研究上很有造诣。由于他学识渊博,表达能⼒强,对任何复杂的事情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者王衍称赞他说:“听郭象讲话,好像是悬于⼭上的河流倾泻⽽下,从⽆枯竭的时候。” [注释]若:好像。悬河:形容像激流倾泻⽽下。 [提⽰]⽐喻⼝才好,能⾔善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