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新闻写作

2024-07-08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关于网络新闻写作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下各阶层特别是青年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获取新闻的主流渠道。网络新闻的影响力正在改变着传统新闻传播的技术格局、内容格局和市场格局。网络新闻写作的基础是传统的新闻学,但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层次化、实时化、多媒体化等特点,在其新闻报道与写作上有着相应的体现。因此,关于网络新闻的写作,一方面要充分认识与利用传统新闻写作的规律,另一方面,又要研究其发展变化的新规律。

目前网络媒体上的新闻,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复制新闻和原创新闻。所谓复制新闻,是指从传统媒体上复制来的新闻。各个新闻网站把传统媒体的新闻搬上了网络,然后大家再彼此搬来搬去。原创新闻是指以下两种情况:独家的、第一手的、网络记者自己采访写作的新闻报道;通过重组新闻资源、重新编辑改写的新闻报道。

彭兰将网络新闻写作形式定义为层次化写作。所谓层次化写作完全取决于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当受众浏览网页的时候, 最先看到的是主页上的新闻标题, 其次通过点击进入次层次链接, 完成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的阅读行为。一件网络新闻作品通常可以分解为下列层次。层次之一:标题;层次之二:网络新闻导语;层次之三:新闻正文;层次之四:关键词或背景链接;层次之五:相关文章或延伸性阅读。当然,不同新闻作品的层次划分并不相同,每一层次所担负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总体上看,这种作品的多级性特质是存在的。在这一系列的阅读行为过程当中,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层次, 无疑具有是否可以引发受众阅读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而接下来的第二层次即导语部分, 则基本上提前完成了网络新闻受众的整个阅读行为。从这一意义出发,对于现在的网络新闻受众来讲, 其阅读行为大多数情况下结束于导语, 第二层次的写作。现在我们就分别谈谈这两个层次的写作。

一、关于“网络新闻标题”

1

它应该能满足最基本的信息获知需求。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标题是引导读者向深层信息进入的第一航标。突出重点、强调新意、简洁明快的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而蹩脚的标题则会沦为深层新闻内容展示的直接障碍。因此,对网络新闻编辑来说,该如何作出富有吸引力的标题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简洁而不简单

网络新闻标题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单行化。网络新闻标题要比传统媒体,尤其是报纸标题更为简洁传神,耐人寻味,要求做到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简洁的标题要尽量包含这些要素:说明一个新闻事实;突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揭示新闻中最新、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要求或许不能同时在一个新闻标题中实现,但实现的成分越多,其新闻标题的质量就越高。为了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准确、尽可能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需要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内完成对重要新闻的概括、描述和引导。这就要求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网络读者绝对不喜欢在文山字海中艰难跋涉,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前端。

从目前互联网接收终端所限定的版面布局结构上看,一则新闻需要有个单独一行的、言简意赅的、一般不要超过25个字的标题。要确保这个标题的前20个字能够描述这一新闻的本质性内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遣词造句要格外精心。但是,许多新闻网站对新闻标题重视不够,推敲不够。由于网上的新闻面广量大,时效性的要求比传统媒体高得多,很难从容不迫地推敲新闻标题,加之网络媒体的一些从业人员未经过新闻工作的专业培训,对新闻标题片面追求字数的精简,造成有些标题制作粗糙,甚至连基本的准确都难以做到。如2001年4月1日,美军侦察机在南海撞毁我军飞机后,个别网站拟制的标题是:《中美战机南海上空相撞》。字数倒是不多,但是连基本的事实都没有表达清楚。相比之下,人民网的标题就做到了简洁地表达新闻事实的要求,该网站新闻专题的标题是:《美侦察机撞毁我

2

军机事件》。

2、温情而不煽情

网络新闻标题的温情包含了亲和性、贴近性与人文关怀等精神素质,通过浓浓的人情味,触及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位,使受众对新闻欲罢不能。2002年1月《天津日报》登载关于流

感的数条消息,题目是:《医患携手战流感 一些市民患上“流感恐惧症”》,搜狐网转载这条新闻时,将题目改成:《见面问候“你感冒了吗” 天津市民患上“流感恐惧症”》。通过见面问候这一个细节,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使浏览这条新闻的人感受到一种亲近感。类似的题目还有《华人爱情观网上调查 北京人爱了就要结婚》等等。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网站为了赚取点击数,把温情做的变了“味”,把标题的煽情作为惟一的卖点,很多标题对新闻断章取义,有些甚至是“挂羊头卖狗肉”,让人点击后大呼上当。这样的标题带来的效应只能是暂时的,任何一个明智的读者都不会永远受骗。

3、通俗而不庸俗

网络的受众群非常庞大,各种阶层的人都有,通俗就成为网络新闻标题不可或缺的因素,运用朴素、直白的标题将新闻的主要内容点出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这看起来简单,实际是很见编辑功力的。比如说,《日将停止对华经援 无援助中国照样行》,一句“无援助中国照样行”用通俗易懂的手法表明了这条新闻的主旨。类似的还存《北京高收入人群调查收入最高的都是‘头’》、《日货纠纷没完没了》、《克隆人真的要来了吗》 、《律师与联通掰手腕儿》等等。

3

但是,我们要明白通俗不等于要降低标准,不等于迎合低级趣味。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甚至低级的词汇来制作标题,只会使读者反感,影响网站在受众心中的公信力。

4、生动而不生硬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标题也是如此,要想吸引受众,除了实质性的内容外,表达的形式也很重要。在准确的前提下,应在鲜明、生动上下工夫。如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之际,多家网站开设纪念专题,名称多为;《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而央视国际独辟蹊径,将专题命名为:《阳光下的西藏》。“阳光”这一形象的比喻,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地描绘出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的繁荣进步。生动的网络新闻标题,多体现于修辞手段的恰当运用,在不经意间传达了编辑的意向与情绪,比如(《车市“小鬼”当家》、《哈尔滨动物园动物光棍多)、《温州鞋杀回上海滩》等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使得标题“标新立异”,但是一定要运用的恰如其分。否则会显得生硬,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因为在快速阅读中,这类标题有时会难以让读者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比如说:《永别了病毒:纪念群亡灵》就让人感觉不知所云。

二、关于“网络新闻导语”

在传统新闻写作当中, 导语写作经历了由“第一代导语” 向“ 第二代导语” 转变的过程,即由“全型导语”向“倒金字塔式结构导语”转变。下面以新浪网的一篇特别策划为例,具体分析网络新闻写作中导语的重要性。

2005年11月22日新浪网新闻中心搞了一次特别策划: 《历史性的一步再遇挫折 户籍改革究竟难在哪》。整个特别策划应该可以作为一篇关于我国户籍改革的综合性报道。大标

4

题设置颇为惊心动魄, 极易引发读者阅读欲望。通过点击进入第二层次链接, 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7个分标题, 将整个综合报道分为7个板块, 依次为: 1、户口故事: 如何跨越你我的“楚河汉界”。2、户籍解读: 符号的意义和沉重的现实。3、制度之辩: 枷锁还是保护伞。4、改革之路: 十字街头 徘徊不是选择。5、样本剖析。6、焦点透视。7、前景分析: 户改尚需跨越的几道障碍。全部7个板块共计由18 篇各带有小标题的文章组成。整篇报道跨度大、覆盖面广、分析深刻。充分显示出网络媒体在信息总量、背景材料链接以及文章篇幅等方面较之印刷媒体所具有的巨大优势。其中18 篇小标题文章均以导语部分呈现, 而要想阅读全文则需点击进入下一层次链接。现举其中导语二例:

(一) 一个符号的前世今生

户籍制度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据甲骨文记载, 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 有“登人”或“登众”, 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制度的萌芽。[全文]

(二) 三大弊端带来社会不公

我国户籍管理制度存在着三大弊端: 一是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 二是迁徙不自由; 三是户籍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挂钩, 被人为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全文]

例(一) 属于叙述式导语。在导语中直接交待我国户籍制度的萌芽。为正文部分的进一步叙述打下伏笔。例(二) 属于概括式导语。在导语部分即明确概括出我国户籍制度的三大弊端。而之后的正文部分是进一步对三大弊端进行详尽地叙述。对于如此篇幅巨大的新闻报道来说, 通篇阅读全文显然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网络新闻受众本身就具有追求信息更新速率, 注重阅读效率的特点, 因此以第二写作层次出现的导语部分, 无疑成为

5

网络新闻受众了解信息概要的重要环节。通过对18 篇导语的浏览, 完全可以掌握整个新闻策划的主旨, 从而对关于我国户籍改革的情况有了一个概要性的掌握。正如前文所说, 绝大多数的网络受众会止步于第二层次的阅读, 即完成导语部分的阅读之后便结束整个阅读行为。

那么,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导语?

1、精心构思, 了解网络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

写作网络新闻导语的时候, 写作者应时刻意识到网络媒体的特性是有区别于印刷媒体的。换句话说, 应当时刻意识到如何写作才能够迎合网络受众的阅读习惯。由于网络新闻受众在浏览网站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断更替闪动的图片, 甚至是五花八门的网络广告的干扰, 这样导致对新闻信息的关注度较之印刷媒体明显减弱。最终导致网络受众在阅读网络新闻时,明显表现出跳跃式阅读倾向, 即对新闻信息的选择性极大。因此要求在写作新闻导语时, 可以尽量多使用概括式导语。尽量做到在阅读者目光移开之前, 为其提供最大信息量的新闻内容。

下面对一则例文做具体分析:

新华网台北11月24日电 距离2005 年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投票日只剩10 天, 岛内“蓝(包括中国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绿(包括民进党、台湾团结联盟)”两大阵营竞争十分激烈, 各自在一些县市自认有胜算, 在一些县市则双方均认为“选情紧绷”。

此篇导语开始即点出距离选举日只剩10天, 较好地营造出紧张气氛。接下来在叙述岛内“蓝”、“绿” 两大阵营时, 使用括号说明的形式, 在有限的行文篇幅当中,对特殊名词做

6

了较好的解释, 使得信息传递量得到较好地充实。最后用“选情紧绷”一词扣题。作为一篇概括式导语, 作者在写作时考虑到了网络新闻对时效性的强调, 将新闻点放在“只剩10 天” 上, 极具时空紧迫感。同时对选举情况复杂的局面, 使用“选情紧绷”一词作到概括性报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 网络新闻作者还应该时刻意识到网络的全球化特点。只有意识到这一点, 在写作过程当中才能够尽量减少地域局限性, 而写作出标准化意义上的新闻作品。

2、灵活写作, 建立在新闻写作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

网络媒体的特性无疑为写作者提供了更为自由灵活的写作平台。网络新闻作者的新闻敏感性在这里将会得到更为强烈的表现机会。对于像新闻网站中即时新闻这样的新闻栏目, 为记者提供了近乎实时的新闻发布园地。这一点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印刷媒体, 在发布信息方面最显著的区别所在。然而为了适应网络媒体的即时性新闻报道要求, 网络媒体记者能够考虑使用更为灵活的写作方式,但是归根结底, 新闻信息的写作还是要建立在新闻写作基本要素之上。考虑到网络受众阅读习惯中跳跃性明显的特征, 网络新闻导语在写作时, 已没有必要死守传统新闻写作当中所要求的“5W” 要素俱全。完全可以根据报道内容突出其中“3W” 或者“2W” 即可, 在这一点上与近年传统媒体所倡导的“ 第二代导语” 写作有相近之处。不过作为网络媒体更应该体现出网络新闻的特色。

下面结合例文作简要分析:

新华网快讯: 11 月27 日18时, 黑龙江省省长张左己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新阳路75 岁的退休老干部庞玉成家里, 喝下了松花江恢复供水后的第一口水。

7

网络媒体无疑是最适合报道突发性事件的媒体之一。各大门户网站及专业新闻网站的即时新闻和滚动新闻栏目, 将以最快速度提供给受众事件发展的最新进展。因而网络新闻导语往往可以不必面面俱到, 而是集中报道“5W’中的2到3个W, 从而收到更佳的效果。上面是一则极具动态感的新闻导语, 在“一句话”新闻导语里面,“市长喝下第一口水”给读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报道恢复供水可以有很多个层面, 但是记者选取的报道角度鲜活、有说服力。像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动作, 足以胜过更大篇幅的平铺直叙。

3、明确作用, 最大限度地引发受众的阅读欲望。

网络新闻导语在整篇新闻报道当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已毋庸赘言。但是对于整篇新闻报道而言,导语毕竟仅仅是新闻报道的开端,而并非文章的终结。明确网络新闻导语在网络新闻报道中所处的位置, 对于写作优秀的网络新闻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国新闻网站所发布的新闻报道大多采取新闻导语和正文位于同一页面的形式。美国有学者将这种形式称之为“T 模式”。即把新闻导语部分比喻为英文字母“T” 的横杠部分, 而将文章主体比喻为下面的一竖。很显然, 字母“T” 的上下两部分共同构成一篇均衡完整的新闻报道。尽管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客观上存在量化差异, 网络受众存在对信息需求面广, 单位信息需求量小的特点, 但是作为信息提供者一方仍然要尽最大努力写作好新闻导语一“T” 的横杠部分。而写作好的导语部分的意义在于引发受众继续阅读新闻报道正文的欲望。对于导语和正文位于同一页面的情况来说, 客观上为受众纵深阅读新闻躯干部分提供了方便条件。而我国目前新闻网站大多采取导语和正文处于不同页面的形式, 对于需要进行纵深阅读的受众, 必须点击进入下一层次的链接, 如此, 在客观上或多或少为阅读正文制造了障碍。

8

下面结合例文作简要论述:

新华网北京11 月27 日电 一位古稀老人近日在哈尔滨市的一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期间, 用550万元(包括住院费及其家属按照医生吩咐从国外购买药品用于治疗的费用)“买” 来中国目前“最昂贵的死亡”。此事一经媒体披露, 立即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地震”。有关人士认为, 这一天价医药费事件再次揭开了我国医疗界的四大“伤疤”。

此例文作为一篇综合报道的导语, 全面使用了新闻报道基本要素“5W”。在简明扼要地叙述了事件的基本情况之后, 在导语的结束部分提出“ 我国医疗界的四大‘ 伤疤’, 为受众继续阅读正文部分对所谓“四大伤疤”的论述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可以设想, 如果该则导语没有后面这一句设置悬疑, 相信受众对于继续阅读了解更多有关我国医疗界阴暗面的欲望会大大降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这是一篇相当不错的网络新闻导语, 作为“T”字母的横杠部分, 它很好地完成了引发受众阅读欲望的任务。

4、追求“爆料”, 切记要遵守新闻写作真实的原则。

随着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 网络媒体凭借其强大的功能, 较之传统新闻媒体, 几乎24 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给受众巨大的信息量。这种全天候、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对于信息的接受方来讲无疑是一大幸事。然而, 在很多时候, 网络也会是一柄双刃剑。追求快速、新奇的“爆料”成为各大网站的终极目标。在这样的压力之下, 一味追求快速抢发, 往往造成对新闻信息本身的真实性核实不够, 对新闻信息的来源重视不够的结果, 而直接导致新闻信息真实性的降低。这也正是网络受众常常对网络新闻诟病的原因所在。

网络新闻记者在写作新闻报道的时候, 应当尽量避免刻意制造耸人听闻的传播效果。当前网络新闻导语的写作当中普遍存在夸大、语义暧昧以及玩弄文字游戏的不良现象, 而

9

这些往往会对受众产生误导, 甚至于混淆视听, 而大大有悖于新闻作品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原则。尽管媒介的形式不同, 但是作为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的职业道德不会改变。尽管网络世界包罗万象、鱼龙混杂, 只要每一个新闻工作者从自身做起, 严格遵守职业规范, 一定会创造出一个清明诚实的网络新闻世界。

三、关于“网络政务新闻”

作为一家政府门户网站,应在积极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并正确引导舆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确保在每个社会热点问题的处理过程中不能缺位。

笔者认为应该避免过去“大而全”的报道模式在“巧而精”上下足功夫。在一些政务新闻中, 常常是面面俱到、长篇累牍, 这种“大而全”的报道形式, 受众看完后不知所云, 最后留下的印象是“噢, 今天开会了! ”造成这种“大而全”政务新闻的原因有很多, 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一) 政务报道的局限性使记者觉得难以作为, 主观能动性受挫。拿会议新闻来说,真正“报会”的人少了,“混会”的人多了。有的记者仅到会场点个到, 要份材料就赶往下个会场;有的记者甚至在会场里聊天、看小说、 打盹,最后拿到通稿应付了事。“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 这样的新闻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

(二) 政务报道的“模式化”使报道形式僵化和内容雷同。通常在政府部门的会议消息稿中, 会罗列了一大堆事情: 什么会议召开、什么领导人出席、接见会议外宾、讲了什么话等会议程序稿, 这样一来, “全面”了却出现“流水账式”的报道, 最后刊播后可能没有几个人记得了。

10

(三) 政务报道中专注于宏观、堆砌数字, 忽略主体事件、人物和细节。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承载于主体人物的生活、命运和呼吸中。我们的一些媒体在报道政府重大决策时, 却往往流于空泛。

(四) 报道记者的“角色易位”。实际工作中, 因记者平时在政府部门“跑”得太近了, 潜意识里容易作部门的“代言人”, 稿子偏重于官方“看点”, 而忽视百姓感兴趣的“新闻点”。一篇报道下来, 往往变成某一行业或部门的工作总结。客观地说, 一提起媒体改进政务报道, 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会议。其实, 政务报道所涉及的范围远非会议, 有政务活动因素介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此之列, 其中会议仅只是一个新闻挂钩和由头。因此,“瘦身”政务新闻就不是仅仅缩减或者摒弃会议报道那么简单了。我认为做好政务新闻要在“巧”字上下题立意, 在“精”字上着墨夯实。

首先, 改进政务新闻报道,必须遵循党性原则和新闻价值规律, 在写稿时心里永远装着受众。在报道中, 要突出有新闻价值、受众关心的内容; 不以与会者官阶级别作为新闻价值的标准。在报道会议消息、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和记者招待会等这些事件时, 不是报道什么会议召开或者什么领导人发表什么讲话。而在于在这个会议上, 人们或领导人讲了什么新鲜的话, 或回答了公众关心的什么问题。

其次,力戒形式主义。在政务新闻报道中,形式主义的东西屡见不鲜,虽然这类报道不是主流,数量也不多,但却严重影响了政务新闻的传播效果。形式主义的新闻报道主要以下特点:夸夸其谈、内容空洞;文山会海、脱离实际;形式呆板、索然寡味。克服政务报道中形式主义的根本途径就是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按照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律办事。

再次,要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在具体的采写过程忠,要善于通过讲述小的事实来体

11

现大的主题,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这并不是说不需要大手笔的形势报道,相反,大的形势报道由于占有的材料比较全面,视野开阔,有深度,有利于受众对形势的理解,也有利于受众准确把握具体的新闻事实。但这种形势报道往往过于宏观,接近性不够,又会给受众的理解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因此,要是普通受众对一个同他的经验和利害关系看上去不那么密切的主题发生兴趣。这就需要从受众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小的事实入手,来阐明大的主题,要让受众认识到这次些新闻事件是与他有关系的。

最后,通过深度开发“过程”。对公众来说, 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比如, 政府举办价格听证会, 受众需要看到听证结果, 但更想知道结果是如何形成的。作为记者, 只要认为有必要深挖的政务报道, 就应写出新闻背后的“故事”, 或组合或系列或解读或剖析, 以显露蕴藏在“过程”中的经济、思想等内涵。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也是人民群众对党领导下的新闻事业最为迫切的要求之一。“瘦身”政务新闻反映百姓呼声, 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随着国内外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和网民不断增长,我相信,常德市政府网站的发展壮大最终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明亮的窗口。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