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护士2017年4月下旬刊 ・127・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探讨 陆 贝 王玲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的探讨。方法 收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小儿静 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患儿26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外渗的原因,提出护理干预措 施 结果 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关键词: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儿童 文章编号:1006—641l(2017)04-0127-03 静脉输液是患儿防病、治病、抢救危重患儿的一种迅速、有 效的给药途径。但是,由于患儿易动、哭闹等多种原因经常引起 工作单位:225001 扬州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输液室 陆贝:女,本科。护师 王玲:通信作者 静脉药液外渗,使患儿注射部位疼痛、肿胀,局部皮肤苍白或暗 红.组织坏死及关节活动受限等,增加了患儿的痛苦,损害了患 儿健康并给输液工作带来困扰_】]。本院平均日输液量为600人 次.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科共发生药物外渗例数为265 例。通过对265例进行分析整改,于2015年6月一2016年6月 期间对本科输液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规范了各项操作行为,加强 巡回观察 对药物渗出的处理流程进行了统一规范,使得药物外 ) 收稿日期:2016-07—19 学意义。 2结果 防止输液时因瓶口微生物污染而造成医院感染|5 J。 目前使用的双阎可立袋的加药口和输注口分开,专口专用, 加药时输注口没有暴露在空气中,避免了输注口的2次污染;另 n 表2 3组输液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2.1 3组输液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见表2。 外.双阀可立袋的加药口和输注口分别完全密封,加药时输注口 与加药口不在同一管,输注口没有被打开,克服了单阀可立袋、 玻瓶输液时将配药口当作输注口。而将配药口处的微生物带人 药液中,使药液受到污染。 本研究发现使用A、B、C组输液时输液反应发生率在统计 学上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从所用操作时间及治疗成本方 注 =0.{94,P=O.907>0.05。 面统计出A组优于B、c组,故处于续接状态下的双阀可立袋在 分开使用加药口和输注口时.可以不使用医用输液瓶口贴覆盖 加药口,而打开输注口输注时也不需再消毒,这样既节省了消毒 2.2 3组操作时间与成本的比较,见表3。 表3 3组操作时间与成本的对比 (E ̄s) 费用,也减少了护士操作上的时间。本研究仅是小范围内病例 观察,仍需要临床大样本进行研究,以供临床使用。 参考文献 [1] 邢纽.静脉输液技术发展及安全管理[J].上海医药,2013, 注: 表示A组与B组比较,t=13.440,P<O.O1:②表示A组 与C组比较,t=8.104,P<0.01; 表示B组与C组比较,t:6. 214,P<O.01。说明操作耗时A组<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 表示A组与B组比较,t=9.798,P<O.05; 表示A组与C 组比较, 8.764,P<O.05; 表示B组与C组比较,t=1.000,P> 22:3—5. [2] 代建华,赵德会,王婷婷,等.拉环式塑料输液瓶瓶口消毒 与否的细菌检测研究[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2: 146.147. [3] 姜崇丽.临床常见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医学美 学美容旬刊,2015,4:145. 0.05,说明成本A组低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4] 顾芬,胡敏,李玉梅,等.圆形输液瓶口贴II岳床应用效果观 察[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5):797-798. [5] 赵英,徐喜燕,徐瑞佳.一次性医用 输液舰口贴的使用方法 和优点[J].医学信息,2013,l1:505. (本文编辑:张利卷曹思军) 医用输液瓶口贴由胶面、吸水垫及离型纸组成,其中吸水棉 中主要含有安尔碘,安尔碘为一种新型含碘复合型消毒剂_4】, 能持久有效地保持输液瓶瓶口的无菌状态。使用输液瓶口贴覆 盖在配制好药物的静脉输液瓶口,主要是保护加药后输液瓶口. ・128・ TODAY NURSEApril,2017,No.4 ,渗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能导致针头松动或者刺破血管。(2)护士因素:一些护士尤其 是缺乏临床经验的护士专业技术水平较低,针头固定不牢固.如 果患儿躁动则可能导致针头松动;同时一些护士在扎针的时候 一1.1一般资料2014年6月一2015年6月,本科共输液216 060人 次,发生药物外渗265例,其中男患儿l39例,女患儿l26例,年龄为 1月一14岁;外渗部位为:头皮65例,手背72例,足背部59例,内踝 39例,其他部位3O例。其中轻度214例,中度45例,重度6例。通 过对265例药物外渗患者进行分析,整改.于是对2015年6月~ 2016年6月期间219 873人次输液患者进行观察,并进行有效的护 理干预,通过护理干预,共计发生不良反应120例,其中男患儿68 见到回血便不敢再进针少许,担心穿刺到血管。于是匆忙的固 定,如果固定不牢固则会发生渗漏:另一方面,一些护士缺乏责 任意识,未按时巡视病房。而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往往比较好动, 很容易导致针头穿破血管壁或者滑出血管,如果没有及时发现 就会导致药物渗透发生_3]。(3)血管或药物因素:大部分患儿 长时间在门诊输液,导致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很容易导致输液 例,女患儿52例;外渗部位为:头皮32例,手背35例,足背部23例, 内踝18例,其他部位12例。其中轻度1o8例,中度12例。经过及 时规范的处置,患者均痊愈出院,无任何后遗症。 1.2研究方法建立Qc小组,合理分工合作,运用头脑风暴 法、PDCA、鱼骨图进行原因分析,针对原因制定具体护理干预措 施,质量持续改进,降低儿童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1.3处理方法在输液过程中一旦发生液体外渗,立即上报处 理。立即停止输液,根据药物静脉外渗程度进行汇报与记录,针 对药物的不同性质、血管损伤的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治 疗、护理方法和综合措施。例如50%硫酸镁湿敷,喜辽妥局部用 药或山莨菪碱外用,严重者局部封闭,同时注意抬高患肢,局部 制动,加强后续跟踪与观察,及时反馈。 l_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 资料采用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干预前前后外渗率比较,见表1。 表1护理干预前后外渗率比较 2.2护理干预前后药物外渗致血管严重程度比较,见表2。 表2护理干预前后药物外渗致血管严重程度比较n 3讨论 3.1静脉输液外渗原因分析 (1)患儿及家属因素:主要是由 于思儿年龄偏小,静脉穿刺会引起疼痛,患儿会表现出哭闹不配 合.在此过程中导致针头穿破血管壁或者滑出血管,尤其是对于 年龄超过6个月的患儿,该部分患儿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会故意 采取哭闹不配合医院的治疗;另一方面,医院患儿较多,加上医 院陌生的环境,其他的婴幼儿的哭闹声会导致患儿出现恐惧、不 适等心理。加上婴幼儿好动,很容易发生针头穿破血管壁或者滑 出血管,最终出现药物渗漏『2 ;同时也有部分患儿家长由于缺 乏对输液注意事项的了解,疏于照料或随便患儿玩闹,患儿也可 过程中发生药物外渗;另外是在输液过程中使用了钙剂、甘露 醇、20%氯化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多巴胺等高渗、刺激性较强 的药物,也提高了药物外渗的发生率。 3.2处理对策分析(1)提高护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责任意识:医 院及科室定期组织操作流程、穿刺技巧及药物外渗后如何处理的培 训,尤其是对于低年资、临床经验较缺乏的护士,应当加大对其的基 本功能培训,培训过程中可采用一些特定的穿刺模型实施穿刺训 练,而对于经验较丰富的护士则可以安排其带领资历尚浅的护士, 通过课堂讲座、手把手带教等多种方式共同分享穿刺的技巧,以旧 带新,共同提高护士的穿刺水平_4]。(2)严格按照规范加强对患儿 的巡视:科室建立输液巡回记录本,每半小时巡视一次。巡视中要 注意观察输液是否通畅、有无渗出、药物不良分反应等,出现异常及 时汇报处理 1。(3)加强对患儿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护士对健 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首先应提升护士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使患者 及其家属相信自己并积极配合输液,穿刺前耐心与患儿及家属沟 通.并向其认真讲解在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穿刺部位出 现肿胀疼痛、溶液不滴时 需及时向医护人员反馈;加强对患儿的安 抚.避免患儿过分哭闹烦躁,避免过度活动等。对于表现好的小朋 友给予表扬,奖励贴画等。(4)正确评估与选择血管:加强护士对疾 病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护士评估患者血管及病隋的能力。掌握血 管特点,头皮血管浅、固定、直观且血供丰富,对血管活性药和渗透 压高、刺激陛强的药物及末梢循环差的患儿宜选择相对近端较粗大 静脉穿刺。另外应避免在同一条血管反复多次和长时间持续输液。 (5)加强药物管理:加强药物用法及配伍禁忌的学习,加强科室药物 的管理。严格按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滴速,并与实际相符。对 于氯化钾、20%氯化钠溶液、小苏打、阿奇霉素、红霉素等应减慢输 液滴速,严密观察有无药物渗出。(6)科室制定完善的管理流程,并 进行监督:科室根据相关制度完善输液发生药物外渗时的处理流 程.备有药物外渗处理包。发现药物外渗,根据药物性质及时处理, 填写不良事件上报表,报护理部、药剂科,科室组织人员学习,分析 原因.提出整改措施,总结经验教训。 4小结 通过对药物外渗原因分析。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让护士、 患儿家长、患儿全部参与到预防输液外渗工作中来,可显著减少 输液外渗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护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吴金霞,孙静.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黑龙江医药.2014,4:965-967. f2] 曾衡,罗顺清,高樱.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和护理 当代护士2017年4月下旬刊 ・129・ 爱立敷薄型敷料对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冯雪平 摘要 目的探讨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对于静脉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外贴爱立敷 薄型泡沫敷料治疗,对照组采用外敷硫酸镁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 O1)。结论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外贴较传统硫酸镁湿敷治疗静脉炎的效果更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641 1(2017)04~0129—02 关键词:爱立敷;硫酸镁;静脉炎 中图分类号:R471 静脉炎是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是由于向 静脉中输入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因静脉内长时间放置刺激 性较大的塑料导管引起的局部静脉壁的化学性反应_1]。静脉炎 弹性。无效:治疗5 d后患处无变化。 1.4统计学方法2结果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 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还给护理人员进行静脉穿刺增加 了难度.本科应用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治疗静脉炎,能明显提高 患者的舒适度,疗效显著,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本科2012年10月一:2014年10月静脉输 液后发生静脉炎的62例患者,静脉炎I级16例,Ⅱ级34例,Ⅲ 级12例。男性34例,女性28例,年龄52~91岁。随机分为治 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两组入基线相同,均无皮肤疾病及接触 性过敏史,且在年龄、性别、体质、营养状况、疾病分类、用药方案 及静脉炎分级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应用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根据静脉炎的范围 对敷料进行裁剪,以超过静脉炎范围2—4 cm为宜 ],用无菌生 3讨论 静脉炎表现为静脉输液后局部静脉的疼痛、红肿或局部条 索状甚至硬结的炎性改变。有研究表明[4],静脉炎的发生机制 与药物自身的毒性作用、药物的酸碱度、药物的渗透压、患者自 身的因素、静脉输液的位置、静脉输液的速度、静脉输液的时间、 穿刺针的型号、同一部位穿刺的频率等因素有关。 理盐水或75%酒精将局部清洗干净待干后,以静脉炎为中心覆 盖.从左向右覆盖患处,并抬高患肢,每3—5 d更换一次。 3.1受立敷薄型泡沫敷料的优势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是一 1.2.2对照组用50%硫酸镁浸泡过的无菌纱布3层,拧干至 种新型敷料.主要由Reactic薄膜层和高吸收亲水颗粒层组成。 Reactic薄膜层具有以下特点:①超高潮气通气量,可达11 ooo#m ,为同类产品的8—10倍;能根据环境湿度自动调节潮 气通过率;能阻隔细菌入侵,给患处提供一个无菌/抗感染的内 在环境。高吸收亲水颗粒层具有以下特点:能吸收并锁定渗 不滴水为宜,湿敷于患处。纱布的覆盖面积大于病变边缘1—2 cm,每6 h更换一次。 1.3判断标准 静脉炎分级标准 ]:0级没有症状出现;I级 输液部位发红,伴或不伴有疼痛;Ⅱ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 和(或)水肿;Ⅲ级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 液,为受损血管创造一个微酸的环境:②能为受损局部创造一 个低氧/无氧的环境,促进血管的恢复;③具有良好的粘性,能 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大于2.5 cm,有脓液流出。 疗效判定:显效:用药1~2 d后患处红肿热痛消失.静脉变软,恢 复弹性。有效:用药3~4 d,红肿热痛消失,静脉未变软,未恢复 工作单位:410006长沙 湖南省长沙市第四医院 冯雪平:女,本科,主管护师 收稿日期:2016-08—05 舒适贴合皮肤,减缓受损局部的压力;④质薄、柔软、有弹性、刺 激性小,患者使用后能活动自如。爱立敷薄型泡沫敷料治疗静 脉炎,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 5],且起效快,止痛消肿效果明显。 另爱立敷舒薄型泡沫敷料舒适柔软,可以局部减压 ],安全性 高,患者易于接受,同时操作简单、无需纱布等外物,能缩短患者 的护理时间,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3,2硫酸镁湿敷静脉炎的局限性50%硫酸镁属于高渗溶液。 对策[J].全科护理,2013,II(30):2813-2814. [3] 熊丽萍。龚艳.护士梯队管理在减少婴幼儿输液外渗中的 技视界,2014,33:344. [5] 王娜.小儿静脉输液渗漏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J].大家 健康:学术版,2015,1:177—178. 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6,10:148-149. 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科 [4] 李成莲.(本文编辑:张利卷曹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