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清单

2024-04-20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欣赏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教材原文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ɡ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xī)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教参译文(加粗字词以课下注释为准)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召为相,百里奚从集市中被赎出而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教参段层 第1段: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据此事实,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客观条件)。 第2段:孟子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自然导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中心】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通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的事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然后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然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中心论点。 【写作特色】①善用排比。文章开头连用六个排比,气势铺排,据此事实得出结论,令人信服。②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类比论证的运用,使文章气势磅礴,极具说服力。 知识盘点

一、重点字词 1.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2)衡于虑

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____同______,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其心志 ②劳.其筋骨 ③饿.其体肤 ④空乏..其身 (2)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3)名词作动词 人恒过.

(4)动词作状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2)士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

.(3)拂行拂.乱其所为2012入则无法家拂

士4.其他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5)必先苦其心志. (6)行拂乱.其所为 (7)曾益..其所不能 (8)人恒.过 (9)而后作. (10)征.于色 (11)而后喻.

(12)入则无法家拂士....

(13)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14)国恒亡. 5.虚词

苦:________________[F] 劳:________________[F] 饿:________________ 空乏:______________

动:________________ 忍:________________

过:________________

入:________________ 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畎亩:______________ 举:________________ 筑:________________ 市: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F] 是:________________[F] 志:________________[F] 乱:________________ 曾益:______________ 恒:________________ 作:________________ 征:________________ 喻:________________ 法家:______________ 拂士:______________ 敌国:______________ 敌:________________ 亡:________________[F]

(1)必先苦其心志 .(2)入则无法家拂士 .

后作而.(3)而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内容探究 内容理解概括

1.在孟子看来,一个国家要避免灭亡的条件是什么?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写作技法

3.如果把这篇短文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4.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

虚词样板文——于(11年4考) 用法归纳

1.介词:①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②对于 ③由于

④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⑤引出对象,译为“向”“对”

2.连词:⑥与“是”组成介宾词组,虚化为连词,表顺承关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于”字用法典型,共出现了13处,请写出下列句子中虚词对应的用法及意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______________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将下列各句中虚词对应的用法和意义填写在横线上。 第一组

1.鹏之徙于南冥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相与步于中庭 .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分组小练

3.山门圮于.河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6.皆以美于.

徐公 7.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第二组 8.于.我如浮云 9.行者休于.树 10.战于.长勺 11.皆朝于.

齐 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3.于.

是入朝见威王 14.欲有求于.我也/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第三组

1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1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17.所欲有甚于.生者 18.万钟于.我何加焉 19.今诸生学于.

太学 20.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第四组

21.当求之于.

上流 2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2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4.奉命于.危难之间 25.求二石兽于.

水中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知识盘点

一、1.(1)曾 增 增加 (2)衡 横 梗塞、不顺 (3)拂 弼 辅佐

2.(1)①使……痛苦;②使……劳累;③使……经受饥饿之苦;④使……贫困 (2)使……受到震撼;使……坚忍起来 (3)犯错误 (4)在国内;在国外

3.(1)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 (2)狱官;贤士 (3)违背;同“弼”,辅佐

4.(1)田地 (2)选拔、任用;捣土用的杵 (3)集市 (4)所以,因此;这样的 (5)心意,志向 (6)扰乱 (7)增加 (8)常常 (9)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0)征验、表现 (11)了解、明白 (12)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贤士 (13)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匹敌、相当 (14)灭亡

5.(1)代词,他的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才”;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二、1.国内要有坚持法度和能辅佐的贤士,国外要有敌国外患。(答“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也可)

2.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3.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1段主要是紧扣“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而第2段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这是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是对应论点内容呈现的先后顺序;其二,从认知的层面上看,第1段主要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而第2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由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知规律。如果互换后,行文的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4.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运用举例论证,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虚词样板文——于

1.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2.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 3.介词。 4.介词。由于 分组小练

第一组:1.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2.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3.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4.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5.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 6.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7.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

第二组:8.介词。对于 9.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10.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11.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12.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13.与“是”连用,连词,表顺承 14.介词。引出对象,译为“向”“对”

第三组:15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16.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17.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18.介词。对于 19.介词。引出时间、

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20.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第四组:21.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22.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23.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24.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25.介词。引出时间、处所,译为“在”“到”“从”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