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卷(一)(含答案)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人教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卷(一)(含

答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40分)

1.云南省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在这里生

活的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是() A.XXX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1929年,中国青年学者XXX发现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同年又发现用火遗

迹。下列关于这一原始人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 C.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 D.迄今世界上该处遗址内涵最丰富

3.据考古发现,河姆渡远古居民已经能够() A.建造干栏式房屋B.种植粟 C.铸造司母戊鼎D.使用甲骨文

4.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

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A.生产工具的改进B.种植技术的改进 C.自然环境的变迁D.建筑手艺的发展

5.每年清明时节,都有大量来自海内外的华夏儿女齐聚陕西,共同祭拜中华民族的

人文初祖。他们祭拜的是() A.XXXB.XXX.XXXD.XXX

6.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时,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A.燧人氏B.宓羲氏C.黄帝D.炎帝

7.《礼记·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什么

制度使“大同社会”被打破()

A.禅让制B.分封制C.制D.选举制

8.为巩固“XXX之下”的王土,西周统治者实行() A.禅让制B.制C.分封制D.郡县制

9.青铜器反应了我国古代高度发达的文明。司母戊风雅鼎(如图,有学者认为应称

之为后母戊鼎)是迄今天下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铸造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

10.2019年10月20日,字酷—2019“司母戊鼎”杯国际汉字艺术设计大赛作品展

暨“创意·生活”汉字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展开幕式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

馆举行。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而又比力成熟的文字是()

A.楷书B.行书C.甲骨文D.金文

11.《史记·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

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量减少

B.诸侯国之间争夺土地和生齿,互相残杀 C.分封制动摇,奴隶制度趋向崩溃 D.诸侯弃国逃窜,XXX制崩溃

12.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春秋五霸”。请问“春秋五霸”中最先称

霸的是()

A.XXXB.XXXC.XXXD.XXX

13.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XXX、纸上谈兵等。这些

成语反应出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一特点() A.诸侯争霸兼并B.王室衰微 C.经济发展D.新经济秩序确立

1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

商鞅变法()

A.奖励生产B.加强刑罚 C.废止贵族的特权D.树立县制

15.“圣”的繁体为“望”,上左有“耳”以表闻道,灵通六合之正理;上右有“口”

表以宣扬道理,教化大众;下边的“王”代表统率万物为XXX,德行遍处施行。下

图所示内容中的“贤人”是指() A.老子B.XXXC.XXXD.XXX

16.“地方百里而可以王。XXX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XXX;壮者以暇

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XXX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中的核心主张是() A.“无为而治”B.“法不阿贵” C.“重农抑商”D.“XXX”

17.秦统一天下后,在地方上奉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说明秦代

()

A.延续分封制度B.增强地方势力 C.规复社会经济D.实行中央集权

18.历史课本剧应符合基本史实,不背叛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代

历史课本剧的有关信息,其中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XXX派御史大夫XXX修筑长城 B.贩子携带半两钱到陇西郡做生意 C.各地郡守均用小篆书写告示 D.农夫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

19.秦“奋六世之余烈”才统一天下,为什么仅仅十几年就分崩离析?后人给出相同的

答案——秦亡于暴政。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秦暴政的表现()

A.繁重的徭役B.森严的等级制 C.沉重的赋税D.严苛的刑法

20.下列战役中,决定着秦王朝失败命运的战役是() A.垓下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巨鹿之战 二、非选择题(60分)

21.图片是鲜活的历史。阅读图片,回答问题。(12分) (1)图1是根据化石复原的原始人头像,该头像反映的是哪一原始人类?

(2)图2和图3是我国原始农耕居民的房屋样式,请分别说出相应的原始农耕居民。

他们的房屋样式为什么不同?

(3)图4是在夏王朝的一座都城遗址中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的铜牌,反应了夏朝期间

的文明进程。该遗址的名称是什么?

(4)图5为殷墟遗址,此遗址是哪一朝代的都城遗址? 22.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0分)

材料一西周等级示意图(如图)

材料二春秋时期,XXX的权威一落千丈。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

口,不断地进行争霸战争。

材料三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

发表意见,互相辩论,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1)西周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西周实行的哪一制度有关?西周时,该制度发挥了

怎样的积极作用?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到春秋时期这一制度的负面影响已经非常突出,出现了

诸侯争霸的局面。那么,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全面而准确地看待这一时期的争霸战争

呢?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说出我国古代哪位思想家提出“仁”的学说,主张

“爱人”,请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这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

家,请列举出至少两条他的教育思想。

23.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定能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

分)

材料一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史记》记载,“春秋

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战国时期,经过三家分晋,XXX代齐后,逐渐形

成了七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

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的典型时代特征是什么?战国时期,各

国统治者竞相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某改革规定:宗室凡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得享受贵族特权;

斩敌军官一人,赏爵一级,田一顷,宅地九亩;合并乡村城镇为县,县设令和丞,由

国君任免,代替了以往的分封采邑制。

(2)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综合材料二中提及的革新内容。(最少答两点,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三及XXX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

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3)材料三反应了中国古代的哪次革新?材料中“坏井田,开阡陌”是指革新中的

什么措施?

(4)用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这次革新的影响。 24.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分) (1)请分别写出战国七雄中地理位置最东和最南的诸侯国的名称。

(2)据图及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期间政治上的主要特点。 (3)最后完成“扫六合”的是哪个诸侯国?这个诸侯国能够“扫六合”的最主要的

原因是什么?

(4)据史乘记载,西周初年有800个诸侯国,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战国初期还

有十几个诸侯国,到公元前221年,实现了“四海一”。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我国历

史发展的什么趋势?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XXX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XXX

材料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逋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XXX、XXX皆次当

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欠亨,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材料三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XXX

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 ——《史记·秦始皇本纪》

(1)材料一中XXX所述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后建立了怎样的国家?

(2)材料二中所述内容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秦代灭亡的基本原因。

(4)从秦代的兴亡史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期中测试卷(一)答案 一、选择题

1.A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

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

2.A北京人生活在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使用打制

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

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故选A。

3.A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于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主要种植水稻,能够建造

干栏式房屋,故A项符合题意。半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粟,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里;

XXX铸造于商朝,是迄今天下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商周期间刻写在龟甲和兽

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破除B、C、D三项,应选A项。

4.A生产工具的改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结合题干内容分析可知.A

项符合题意。

5.A根据所学可知,后人尊崇XXX和XXX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

6.D相传XXX教民开垦耕种,制造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教人们交换物品,

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创始人。故选D。

7.C由材料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并联系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末期以民主方式推举联盟首领的制度称为“禅让制”。XXX死后,启继承了父位。从

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故选C。 8.C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C

项符合题意。故选C项。

9.XXX铸造的XXX是迄今天下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应选B。

10.C商闵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

基本结构,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

为完整的文字。故选C。

11.C材料中的“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

不可胜数”反映了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奴隶制度趋向

崩溃。故选C。

12.D依据所学可知,XXX任用XXX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

齐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进步,XXX得以成为春秋期间的第一个霸主。应选D。

13.A四个成语对应的历史变乱分别是城濮之战、吴越争霸、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

这是春秋战困时期诸侯之间进行争霸兼并战争的反映,故选A项。

14.C商鞅变法中废除贵族的特权,触及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出现“宗室贵戚多怨望者”的情况,故选C项。

15.B根据题干图中的“弟子规”“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仁”是XXX的核心思

想,“圣人”指XXX,故B项符合题意;老子、XXX、XXX与图中的“弟子规”“仁”

无关,故A、C、D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项。

16.D本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了解材料,要在认真阅读、

分析题目所给材料的基础上,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XXX,省刑罚,薄

税敛,深耕XXX”,可以判别材料中的核心主张是“施仁政于民”。应选D。

17.D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全国后,在地方上进一步废除西周以

来实行的分封制,树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免。这样,

皇帝和朝廷就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这说明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

正确,A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减弱了地方势力,破除B项。规复社会经济与题意不

符,破除C项。

18.AXXX为了抵抗匈奴的进攻,派大将XXX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

里长城”,XXX是秦朝的将领,不是御史大夫。B、C、D三个选项都符合史实。故选

A。

19.B根据所学可知,繁重的徭役、繁重的赋税、严苛的刑法,这些都是XXX的

表现,森严的等级制不是秦代虐政的表现,应选B。 20.D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中,XXX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扭转了整个

战局,奠定了反秦斗争胜利的基础。巨鹿之战是秦朝走向灭亡的决定性战役。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1)北京人。

(2)图2:半坡人。图3:河姆渡人。他们生活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同。

(3)二里头遗址。 (4)商朝。

解析:(1)观察图1并联系所学可知,图片展现的是北京人复原头像。(2)根据所学

可知,图2和图3分别是半坡人寓居的半地穴式圆形XXX复原图和河姆渡人寓居的干栏式XXX复原图,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糊口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不同决定了他们XXX

样式的不同。(3)根据所学可知,图4中的文物出土于二里头遗址。(4)根据所学可

知,商朝曾数次迁都,直到XXX将都城迁到了殷,才稳定下来,所以殷墟遗址是

商朝的都城遗址。

22.答案:(1)分封制。西周通过火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

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使西周发展成为强盛的国家。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在争霸的过程中,一些诸侯国

被覆灭,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客观上有利于完成区域的局部统一,也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

(3)XXX。主张“有教无类”;注意“因材施教”;等。 解析:(1)材料一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分封制的积极感化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

统一,也促进了各民族的交融。(3)据所学可知,XXX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

人”,请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XXX的教育思想有主张“有教

无类”;注意“因材施教”;等。

23.答案:(1)诸侯割据混战。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废除贵族特权、奖励军功、确立县制。(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4)倾邻国而雄诸侯。

解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期间的典型时代特征是诸侯割据混

战:根据材料一中的“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可

知,战国时期,各国统治者竞相改革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2)结

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提及的革新内容是废止贵族特权、奖励军功、树立县

制。(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

知,这次改革是商鞅变法;材料三中“坏井田,开阡陌”是指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

自由生意。(4)根据材料三可知商鞅变法的影响是“倾邻国而雄诸侯”。

24.答案:(1)齐国。楚国。

(2)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处于盘据割据状态;各主要诸侯国接踵进行变法;等。

(3)秦国。秦国进行了商鞅变法。 (4)由盘据走向统一。(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第(1)问可依据图片并结合

所学进行回答;第(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归纳和归纳综合能力,可从兼并战争与各国

变法等角度回答;第(3)问结合商鞅变法的感化回答;第(4)问考查学生的归纳综合能

力,回答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25.答案:(1)秦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

国家——秦朝。

(2)大泽乡起义。(XXX、吴广起义) (3)秦朝的暴政。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要实行仁政;等。(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1)材料一中XXX所述的历史变乱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这一变乱后,树立

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代。(2)材料二所述内容是大泽

乡起义(XXX、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XXX、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夫大起义。(3)结合题干

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代灭亡的基本原因是秦代的虐政。(4)从秦代的兴亡史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