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7476476 A(43)申请公布日 2017.12.15
(21)申请号 201710816407.5(22)申请日 2017.09.12
(71)申请人 中建五局第三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井湾路
20号(72)发明人 吴智 何昌杰 谭立新 蒋立红
李水生 高峰奇 (74)专利代理机构 长沙市融智专利事务所
43114
代理人 熊靖宇(51)Int.Cl.
E04B 5/19(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3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57)摘要
一种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本发明从现浇混凝土梁预埋附加分布钢筋和钢带预埋件入手,到钢筋桁架楼承板中竖向加强筋与钢带预埋件焊接以获得可靠支撑;通过上、下弦钢筋将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梁上部钢筋进行有效连接,使各区钢桁架楼承板钢筋形成整体,传力到钢筋混凝土梁上形成支点共同受力;解决在大跨度结构中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搭接节点固定不稳很容易下挠失稳难题。钢筋混凝土梁形成的支座处负弯矩钢筋对支座负弯矩的抵抗至关重要,利用提前预埋的梁面附加纵筋和U型箍筋与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有效连接,形成一个有效整体,成功解决支座处负弯矩带来的板面开裂难题。
CN 107476476 ACN 107476476 A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对钢筋桁架楼承板(1)支座处的钢筋混凝土梁(5)进行钢筋绑扎,同时在材料加工场地进行梁面附加纵筋(4)、U型箍筋(3)及钢带预埋件(2)的加工制作,钢带预埋件(2)包括长条钢板(12)和锚固钢筋(13),锚固钢筋(13)呈U型竖向垂直焊接在长条钢板(12)下表面;
b、测量放线定位,确定好U型箍筋(3)及钢带预埋件(2)的标高,钢带预埋件中长条钢板(12)上表面平齐钢筋混凝土梁(5)与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交界面,锚固钢筋(13)与钢筋混凝土梁(5)内的纵向受力钢筋进行焊接,U型箍筋(3)锚入钢筋混凝土梁(5)内;
c、待钢筋混凝土梁(5)钢筋绑扎完成、U型箍筋(3)和钢带预埋件(2)安装到位后,进行混凝土梁浇筑,浇筑过程中要确保U型箍筋(3)和钢带预埋件(2)不偏位;
d、对钢筋混凝土梁(5)按照标准养护条件进行养护,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之后进行楼面板的吊装施工;
e、将钢筋桁架楼承板(1)吊运至板施工区域,以两侧钢筋混凝土梁(5)为临时支撑进行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铺设,在进行钢筋桁架楼承板(1)拼装的同时,将梁面附加纵筋(4)和U型箍筋(3)绑扎,钢筋桁架楼承板(1)铺设完毕将钢筋桁架楼承板(1)端部的竖向加强筋(6)焊接在钢带预埋件(2)的长条钢板(12)上;
f、钢筋桁架楼承板(1)连接固定之后,将相邻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上弦钢筋(7)和下弦钢筋(8)通过垂直于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附加分布钢筋(10)分别绑扎连接,形成双层双向楼承板结构;
g、待所有钢筋桁架楼承板(1)及钢筋绑扎完成、验收合格后进行楼板混凝土浇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f中,在钢筋桁架楼承板(1)钢筋骨架与在钢筋混凝土梁(5)连接处的上弦钢筋(7)和下弦钢筋(8)上设置有上下弦连接钢筋(11),上下弦连接钢筋(11)与附加分布钢筋(10)进行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面附加纵筋(4)高度比楼板表明低25mm,梁面附加纵筋(4)与U型箍筋(3)用扎丝绑扎。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钢板(12)的长度根据梁跨度选取,长条钢板(12)的宽度为100mm,厚度为8mm,钢材材质为Q345B。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钢筋(13)采用直径12mm的锚固钢筋,所述锚固钢筋(13)在长条钢板(12)间距150mm进行布置,所述锚固钢筋(13)呈U型竖向垂直焊接于钢板表面,焊缝高度为6mm,长条钢板(12)通过锚固钢筋(13)锚固在钢筋混凝土梁(5)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之一所述的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竖向加强筋、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和腹杆钢筋。
2
CN 107476476 A
说 明 书
1/4页
一种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专利涉及建筑施工领域中一种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0002]钢筋桁架楼承板常用在钢结构中,其底板兼顾现浇混凝土模板使用,为防止钢筋桁架楼承板铺设后下挠脱落,楼承板一般通过栓钉与钢梁连接。对于一些单层超高大跨空间结构,往往楼板采用钢筋桁架楼承板而省去搭设高支模施工安全风险。[0003]然而在建筑结构形式为现浇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桁架楼承板与混凝土的连接及共同受力是一大难题,尤其在大跨度结构中钢筋桁架楼承板由于跨度达到设计临界值,固定不稳很容易下挠失稳,往往需要楼承板中部设置高支撑来回顶,这样就是失去使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意义。因此,迫切需要研发一种大跨度钢筋桁架楼承板与现浇混凝土梁组合共同受力施工方法,保证楼承板与混凝土梁有效连接,有效控制了钢筋桁架楼承板的跨中挠度及梁板交界处开裂,满足现场施工要求。发明内容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从现浇混凝土梁预埋附加分布钢筋和钢带预埋件入手,到钢筋桁架楼承板中竖向加强筋与钢带预埋件焊接以获得可靠支撑;通过上、下弦钢筋将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梁上部钢筋进行有效连接,使各区钢桁架楼承板钢筋形成整体,传力到钢筋混凝土梁上形成支点共同受力;解决在大跨度结构中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搭接节点固定不稳很容易下挠失稳难题。钢筋混凝土梁形成的支座处负弯矩钢筋对支座负弯矩的抵抗至关重要,利用提前预埋的梁面附加纵筋和U型箍筋与钢筋桁架楼承板进行有效连接,形成一个有效整体,成功解决支座处负弯矩带来的板面开裂难题。
[0005]一种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0006]a、对钢筋桁架楼承板支座处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钢筋绑扎,同时在材料加工场地进行梁面附加纵筋、U型箍筋及钢带预埋件的加工制作,钢带预埋件包括长条钢板和锚固钢筋,锚固钢筋呈U型竖向垂直焊接在长条钢板下表面;[0007]b、测量放线定位,确定好U型箍筋及钢带预埋件的标高,钢带预埋件中长条钢板上表面平齐钢筋混凝土梁与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交界面,锚固钢筋与钢筋混凝土梁内的纵向受力钢筋进行点焊固定,U型箍筋锚入钢筋混凝土梁内;[0008]c、待钢筋混凝土梁钢筋绑扎完成、U型箍筋和钢带预埋件安装到位后,进行混凝土梁浇筑,浇筑过程中要确保U型箍筋和钢带预埋件不偏位;[0009]d、对钢筋混凝土梁按照标准养护条件进行养护,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之后进行楼面板的吊装施工;[0010]e、将钢筋桁架楼承板吊运至板施工区域,以两侧钢筋混凝土梁为临时支撑进行钢
3
CN 107476476 A
说 明 书
2/4页
筋桁架楼承板的铺设,在进行钢筋桁架楼承板拼装的同时,将梁面附加纵筋与U型箍筋、梁面附加纵筋与上弦钢筋、U型箍筋与下弦钢筋相互绑扎,钢筋桁架楼承板铺设完毕将钢筋桁架楼承板端部的竖向加强筋焊接在钢带预埋件的长条钢板上;[0011]f、钢筋桁架楼承板连接固定之后,将相邻钢筋桁架楼承板的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通过垂直于钢筋桁架楼承板的附加分布钢筋分别绑扎连接,形成双层双向楼承板结构;[0012]g、待所有钢筋桁架楼承板及钢筋绑扎完成、验收合格后进行楼板混凝土浇筑。[0013]步骤f中,在钢筋桁架楼承板钢筋骨架与在钢筋混凝土梁连接处的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上设置有上下弦连接钢筋,上下弦连接钢筋与附加分布钢筋进行连接,确保钢筋桁架楼承板支座两侧的钢筋桁架楼承板形成一个整体。[0014]所述梁面附加纵筋高度比楼板厚低25mm,梁面附加纵筋与U型箍筋用扎丝绑扎。[0015]所述长条钢板的长度根据梁跨度选取,长条钢板的宽度为100mm,厚度为8mm,钢材材质为Q345B。
[0016]所述锚固钢筋采用直径12mm的锚固钢筋,所述锚固钢筋在长条钢板间距150mm进行布置,所述锚固钢筋呈U型竖向垂直焊接于钢板表面,焊缝高度为6mm,长条钢板通过锚固钢筋锚固在钢筋混凝土梁5内部。
[0017]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竖向加强筋、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和腹杆钢筋。[0018]本发明中所述钢带预埋件包括长条钢板及锚固钢筋,沿梁纵向进行布置,钢筋桁架楼承板包括上下弦钢筋、腹杆钢筋及端部竖向加强筋及镀锌钢板;从现附加分布钢筋和钢带预埋件入手,到钢筋桁架楼承板中竖向加强筋与钢带预埋件焊接以获得可靠支撑。通过上下弦钢筋将桁架楼承板钢筋骨架与预埋在钢筋混凝土梁上部钢筋进行有效连接,使各区钢桁架楼承板钢筋形成整体,传力到钢筋混凝土梁上形成支点共同受力。利用提前预埋的梁面附加纵筋和U型箍筋与钢桁架楼承板进行有效连接,形成一个有效整体,成功解决支座处负弯矩带来的板面开裂问题。[0019]综上所述,本发明专利解决了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不能焊接固定难题,解决了钢筋桁架楼承板因梁跨度大而与混凝土搭接长度不足造成跨中下挠难题,解决楼板在混凝土梁支座处板面开裂问题。适用于大空间超高大跨使用钢筋桁架楼承板混凝土结构工程。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发明施工时的结构示意图。[0021]图2是本发明横截面的示意图。
[0022]图3是本发明钢筋桁架楼承板的立面图。[0023]图4是本发明钢带预埋件的结构示意图。[0024]图5是本发明的流程图。[0025]图中:1、钢筋桁架楼承板;2、钢带预埋件;3、U型箍筋;4、梁面附加纵筋;5、钢筋混凝土梁;6、竖向加强筋;7、上弦钢筋;8、下弦钢筋;9、腹杆钢筋;10、附加分布钢筋;11、上下弦连接钢筋;12、长条钢板;13、锚固钢筋。具体实施方式
4
CN 107476476 A[0026]
说 明 书
3/4页
为利于对本发明的了解,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进一步说明。
[0027]参见图1~图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搭接施工方法,包括钢带预埋件包括长条钢板12、锚固钢筋13。所述钢带预埋件在进行混凝土梁钢筋绑扎施工时预埋至梁内,所述长条钢板12上表面平齐梁面。钢筋桁架楼承板1两端竖向加强钢筋6与所述钢带预埋件中长条钢板12进行焊接,为钢筋桁架楼承板1两端提供可靠支撑。[0028]本发明大跨钢筋桁架楼承板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施工方法的改进在于,在现场加工制作钢带预埋件2,锚固钢筋13选用直径12mm的锚固钢筋,间距150mm进行竖向布置。锚固钢筋13呈U型竖向垂直焊接于长条钢板12表面,焊缝高度为6mm,混凝土钢筋绑扎过程中,钢带预埋件2沿钢筋混凝土梁5纵向布置于钢筋混凝土梁5上部,钢带预埋件2与钢筋混凝土梁5边距离≥50mm。所述钢带预埋件2中锚固钢筋在钢筋混凝土梁5浇筑前与钢筋混凝土梁5内部纵向受力筋进行焊接。
[0029]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1吊运至施工区域后,以钢筋混凝土梁5作为支撑进行搭接,利用钢筋桁架楼承板1两端部的竖向加强筋6与预埋好的钢带预埋件2进行连接,竖向加强筋6焊接于长条钢板12上表面,为竖向加强筋6与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上弦钢筋7和下弦钢筋8形成刚度大骨架架立在混凝土梁上提供可靠的支撑点。[0030]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上下弦连接钢筋11穿过附加分布钢筋10,形成支座处负弯矩钢筋,解决支座处负弯矩带来的板面开裂难题。[0031]钢筋桁架楼承板上下弦连接钢筋11与上弦钢筋7和下弦钢筋8搭接连接,形成钢筋桁架楼承板1整体钢筋网片,提高楼承板整体刚度。[0032]如图5所示,具体施工步骤如下:[0033]包括如下步骤:[0034]a、对钢筋混凝土梁5的钢筋进行绑扎,制作U型箍筋3和钢带预埋件2,钢带预埋件2包括长条钢板12和锚固钢筋13,长条钢板12的长度与结构梁跨度相匹配,锚固钢筋13呈U型竖向垂直焊接在长条钢板12下表面;[0035]b、将制作好的U型箍筋3和钢带预埋件2预埋至绑扎好的钢筋混凝土梁5上部,提前确定U型箍筋3和钢带预埋件2标高,钢带预埋件中长条钢板12上表面平齐钢筋混凝土梁5与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交界面,锚固钢筋13与钢筋混凝土梁5内部纵向受力钢筋进行焊接;[0036]c、待U型箍筋3及钢带预埋件2安装到位之后,进行钢筋混凝土梁5浇筑,浇筑过程中要确保附加U型箍筋3及钢带预埋件2不偏位;[0037]d、对钢筋混凝土梁5按照标准养护条件进行养护,待钢筋混凝土梁5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5%之后进行楼面板的吊装施工;[0038]e、进行楼板施工时,采用塔吊将钢筋桁架楼承板1吊运至板施工区域,所述钢筋桁架楼承板1包括竖向加强筋6、上弦钢筋7、下弦钢筋8和腹杆钢筋9,施工时以两侧钢筋混凝土梁5作为临时支撑进行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铺设,将所有钢筋桁架楼承板1按照设计要求铺设;
[0039]e、在进行钢筋桁架楼承板1铺设的同时,采用扎丝将梁面附加纵筋4与U型箍筋3连接,待所有钢筋桁架楼承板1铺设完毕后,将钢筋桁架楼承板1与钢筋混凝土梁5的节点连接处理,将钢筋桁架楼承板1上的竖向加强筋6焊接在前期预埋的钢带预埋件2上部;[0040]f、钢筋桁架楼承板1连接固定之后,绑扎附加分布钢筋10,将铺设的钢筋桁架楼承
5
CN 107476476 A
说 明 书
4/4页
板1连接,附加分布钢筋10垂直于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方向,附加分布钢筋10与钢筋桁架楼承板1的上弦钢筋7和下弦钢筋8采用扎丝进行连接,形成双层双向楼承板结构,[0041]参见图2,在进行附加分布钢筋10绑扎的过程中,同时要做好楼承板钢筋骨架在支座处钢筋混凝土梁5处的连接。钢筋桁架楼承板上下弦连接钢筋11穿过附加分布钢筋10,并与附加分布钢筋10进行连接,楼承板钢筋骨架与钢筋混凝土梁5的附加分布钢筋10进行绑扎连接,确保钢筋桁架楼承板1支座两侧的钢筋桁架楼承板1形成一个整体。[0042]g、待所有钢筋桁架楼承板1及钢筋绑扎完成、验收合格后进行楼板混凝土浇筑。
6
CN 107476476 A
说 明 书 附 图
1/3页
图1
图2
7
CN 107476476 A
说 明 书 附 图
2/3页
图3
图4
8
CN 107476476 A
说 明 书 附 图
3/3页
图5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