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5日)
养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是完善人格、提高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素质。为了进一步抓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深入探索新时期中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现制定额敏县中小学养成教育推进办法。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谐发展观,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本内容,深入开展学生行为规范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二、工作思路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宗旨,围绕“改革、发展、提高”的主题,确立德育工作以“育感恩之心,养儒雅之气”为总目标,彰显育人先育心、成才先立德的办学特色,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生养成各种良好的习惯。
三、开展养成教育工作具体措施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培养团结、文明、敬业、具有现代教育理念与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全体教师要努力使自己具有如下素质:态度友善,兴趣广泛,仪表良好;所有教师都应成为以身立教的模范,努力做到“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趣激趣、以情动情、以意炼意、以性养性,以行导
行”,率先垂范,做儒雅之师。倡导全员育人,人人树立“育人无小事,育人我有责”的意识和观念。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骨干力量,培养的主要途径:进行培训;在实践中提高;学习理论,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开展德育科研实验,开展研讨、组织观摩,共同提高;树立典型,学习先进经验,具体指导等等。鼓励德育工作者不断总结工作经验,认真做事,用心做事,提升德育水平。
(二)重视养成教育内容建设
针对基础教育特点,进行“四个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的行为习惯——讲究文明,懂得礼貌; 良好的学习习惯——渴望求知,努力学习; 良好的生活习惯——情趣向上,生活有序; 良好的健身习惯——锻炼有恒,体魄健康。
针对独生子女弱点,进行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氛围的营造;针对青春期的特点,进行生理、心理健康的指导;针对班级是学生成长园地的特点,进行班级文化建设;针对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的特点,进行家校社区协同德育建设;针对未来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特点,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三)注重养成教育系列化、序列化
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学生行为规范的训练,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突破。常规管理要坚持系列化、序列化,反复抓、抓反复,放手学生自我管理、放手活动中集体教育,形成一种学生的内需。
学校要确定适合相应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教育主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着力点。要结合实际,重点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民族精神教育、感恩友爱教育、责任秩序等教育活动。
(四)立足校本,提高养成教育实效性
养成教育要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家庭相联系的角度,立足校本,采取行之有效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手段,持之以恒地实践。为强化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真正做好做实养成教育工作,学校要制定相应制度,强化基础管理,及时反馈情况,力求实效,使学生的行为规范最终能达到要求。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养成教育
学校要营造优雅整洁,富有人文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增强对学生身心发展、道德品质以及品德情感的熏陶,形成 “润物细无声”的浸入式教育模式,增强养成教育实效性。还要积极开发校内资源,发挥学生会、团队作用,办好校园广播、监督岗近距离指导学生生活和学习。
(六)发挥课堂养成教育主渠道作用
学生学习习惯培养是养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新课程方案的要求,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思想品德》、《思想政治》等德育课程的主导作用,构建具有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形成年级互相衔接,层次递进的学科德育渗透体系,培养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同时要注重课堂礼仪、课堂良好习惯教育等。
(七)加强健康课青春期教育和安全教育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全体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安全知识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八)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尤其是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这才是养成教育的终极目标。要针对在校生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共性、个性以及新生进校的情况,制定严格的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训练计划。要利用周末和假期组织学生走出家庭、走出校园,走
进社区、走进社会,开阔视野,体验生活。到社会大环境中检验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文明素养,通过服务社会进一步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己的人格。
(九)建立有效的管理基础 1、完善制度保证
建立完善的养成教育制度是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保证。学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建立行规制度等具体的规范要求和目标,利用班会课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学习和贯彻,保证行为规范落到实处。在养成教育的措施上要体现人文化、全员化。
2、严格的检查评比
学生的行为规范达到要求,学校应及时加以肯定。每学期可以进行一次“文明学生”、“文明班集体”的评比活动, (十)建立激励竞争机制
将养成教育列入综合评估的重要内容,并适时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工作评比活动。要求学校关注学生每一天的生活,关注每一个细节,关注每一个生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接班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发展目标的确定是由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决定的,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教育战略目标要求的。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因此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重要性也日渐突出出来。 一、养成教育的内涵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及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养成教育,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中小学生无论是在智力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尚未发展成熟,因此加强对他们的习惯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孩子的重心都倾向于成绩,多数学校和家长都把成绩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换句话说,一个成绩优异的孩子,即便有一些小的缺点,老师和家长也可能因为他的成绩而忽略或者淡化了,从而小事化无。但实际上我们在教学的长期观察中发现,往往是许多平时成绩不错的,老师和家长引以为豪的学生最后却经常让人大跌眼镜。相反,那些平时成绩一般甚至让老师家长头疼的孩子,长大后都表现不错。原因不难理解,同样的一件事情被我们教育者,包括父母和老师带上了有色的眼镜来看待,因为成绩不好,从而被夸大了缺点的孩子比那些成绩好的孩子多上了不少的思想教育课,在他的意识深处,好习惯的培养多于对知识的理解,所以在路上和老师打招呼的学生这样的孩子比较多。
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就是我们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的评判标准时成绩,而对成绩差的学生的评判标准是品德,因此成绩好的学生却出现了道德缺失的问题。那么走向社会的这一代人有一部分人是高分低素养的。现在很多人都叹息社会上道德标准的丧失,归其原因,既有社会上物欲膨胀的影响,也有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品德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养\"。而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确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在于一点一滴的养成。
二、养成教育的做法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了这样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因此中小学的养成教育应该更多的注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从小事做起,所谓\"习惯成自然\"。比如孩子上幼儿园时我们教育他同学之间要相互友爱,互相帮助,那么他就不会是一个爱惹事生非的孩子。上小学了我们会教育孩子尊敬师长,主动问好。不拿别人的东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么他就会是一个懂事而独立的孩子。但是到了中学,很多学生却走了下坡路,连最基本的上课要坐端正,不能交头接耳说话都做不到了。我们在上课时刚讲过的,课下他还会犯同样的错误。所以一种好的习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在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学校而言,老师的关爱沟通对纠正学生的不良习惯很关键,有很多坏习惯他自己都知道,让老师也头疼的是屡教不改,批评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适得其反。但是如果得到老师的关爱和指正,被包容和理解的孩子更容易改掉错误。
身教重于言传,很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对自身的问题重视不够。认为孩子在家表现很好,在学校老师夸大其词,在校外打架斗殴是学校教育不当,殊不知,多数孩子对父母的言行耳濡目染,潜意识下养成一些不良习气。父母平时与哪些人交往,做哪些事情甚至对待事情的态度都会影响孩子。所以父母应该收敛甚至克制自己的言行,减少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三、养成教育的意义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义务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提出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任务。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贯彻养成教育义不容辞,通过教育贯彻教育强国战略,通过育人提高国民素质。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要成为一个人才强国,任重而道远。由\"人口\"到\"人才\"要靠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的保障。时刻关注孩子的成长,才能保障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养成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成功的人格,人日常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道德判断之类的理性使然,更多的是习性使然。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就是其品德、人格的体现;国民的行为习惯,就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准的体现。所以,注重养成教育,才能使德育具有根基;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树立起良好的道德风尚,才能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教育现代化,才能保证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