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抒情方式专题训练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诗歌专题训练-----抒情方式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金陵渡 唐·张枯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金山晚眺 宋·秦观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气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应灯火是渔船。

1、有学者评论说:“秦诗脱胎于张诗。”两首诗情感相似,但抒情方式并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乌江亭①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渡易水② [明]陈子龙

并刀③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注】①楚汉相争时期,项羽率江东子弟攻打秦军,势力越来越大,但因项羽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被汉军追至乌江边,乌江亭长备好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项羽感觉没脸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②公元1640年(明思宗崇桢十三年),女真族统治者对明王朝虎视眈眈,国内义军风起云涌,威逼京城。陈子龙过易水赴京,写下此诗。③并刀:并州刀,以锋利著名,后常指宝刀、宝剑。 2、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至衡阳伤柳仪曹①

刘禹锡

忆昨与故人,湘江岸头别。 我马映林嘶,君帆转山灭。 马嘶循古道,帆灭如流电。 千里江蓠②春,故人今不见。

【注】①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丁母忧,扶柩返洛阳守丧,十一月途经衡阳,突然接到柳宗元的死讯。在这种异常悲痛的心情下,刘禹锡写下了这篇诗作。柳仪曹,即柳宗元,唐代称礼部郎官为仪曹,柳宗元曾任礼部员外郎,故称他为柳仪曹。②〔江蓠〕香草名。 3、尾联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初雨后寻愚溪

柳宗元

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 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 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 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注】炎燠,天气极热。

4、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抒情方式和所抒发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含山①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九江③闻雁

【宋】陈均

烟波渺渺梦悠悠,家在江南海尽头。 音信稀疏兄弟隔,一声新雁九江秋。

【注】①含山:在今山西。②韦庄:晚唐诗人,写这首诗时在江南安家。③九江:在今江西。④陈均:南宋诗人,福建莆田人。

5、两首诗的末句都是一种很特殊的抒情方式,请指出并结合这两句诗分别做简要分析。

【注】

六、阅读下面两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 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①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②撄(yīng):干扰。③钧天:指天上的音乐。④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6、两首诗的尾联各有特色,请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加以赏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怀古 韦庄①

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 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 李斯②不向仓中悟,徐福③应无物外游。 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④。

【注】①韦庄:晚唐诗人,经历了唐朝由于藩镇割据而衰落乃至灭亡的过程。②李斯:曾任秦丞相,看到仓鼠和厕鼠因为环境的不同而造成的差别,有悟,学帝王术以图仕进。③徐福,秦方士,为秦始皇入东海求仙药末归。④东周:西周覆灭后,周平王东迁,史称东周。其国力大减,形同小国,天子位名存实亡。 7、请简析本诗主要的抒情方式。

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答柳恽① 吴均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 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

【注】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柳恽的赠答之作。柳恽远行之前写了《赠吴均三首》,吴均写了这首诗回赠。②陇西:郡名,在今甘肃省。③飞狐谷:关名,在今河北涞源县。④轴:借代车。

8、这首诗歌运用了寓情于景和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9、全词是如何运用多种抒情手法来抒发感情的?请结合全词分析。 十、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①

黄庭坚 其一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出瞿塘滟滪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其二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5年)谪官涪州,徙黔州(今重庆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1100年)放还,途径岳阳楼而作。②瞿塘、滟滪:瞿塘峡中最险处。范成大《吴船录》写道:“天下至险之处,瞿塘、滟滪是也。”

②③

湘娥:即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 10、请结合诗歌,比较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

1、张诗直抒胸臆,通过“愁”字明写诗人羁旅愁思,诗人夜不成寐,触景生情,直接写出旅居在外时寂寞凄凉的心境;秦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四个场景描摹出迷茫清丽的金山晚跳图,将漂泊之感、思乡之情蕴涵在所描写景物之中。

2、相同点:两首诗都借史抒怀,杜诗借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抒发对项羽的惋惜之情,陈诗借荆轲易水送别的事件抒发爱国之情。

不同点:①杜诗还直抒胸臆,开篇两句阐述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②陈诗则运用古今对比和借景抒情,如今的易水已无处送别像荆轲那样的壮士贤良,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3、①以乐景衬哀情。江边芳草萋萋,生机勃勃,与“故人今不见”的残酷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反衬出诗人听闻挚友死讯后内心悲痛之强烈;②直抒胸臆。诗人以“故人今不见”结束全诗,点明挚友去世的事实,直接而强烈表明了内心的沉痛,使读者感同身受。

4、①前四句借景抒情。前四句借助“清溪”“荒泉”“新竹”等景物营造了“愚溪”宁静、空旷的氛围,描写了诗人利用手杖去试探清泉的“深浅”,把那些倒伏的嫩竹捆扶起来的情状,表明诗人内心的平和、恬静。

②后四句直抒胸臆。诗人再也不愿为了功名利禄之类的事情而沉吟不已,来到这里再也没有了蝇营狗苟,表达了内心的豁达、乐观,不再为眼前的处境而忧虑。 5、两首诗末句均寓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显得含蓄、深沉。韦诗:“山月斜”,诗人从思乡的梦中惊醒,所见的是山边的斜月,清幽、冷寂,更增添了羁旅思乡的调怅。陈诗:结尾一句先用“一声新雁”,渲染了凄冷、静寂的氛围,然后又用“九江秋”描绘了秋天的苍茫景象,把诗人无限的忧愁寄托在无边的秋色中。

6、“其一”的尾联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学说影响天下的期许之情。

“其二”中的尾联则是借典抒情,通过《论语》中孔子与其弟子曾皙的典故,一方面表现自己对曾皙志向的肯定,另外也借此勉励弟子向曾皙学习。

7、①借古伤今。借荒败的咸阳故城,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②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将怀古情思寓于“夕阳楼”“城上云”“山色”“水声”等意象中。③用典。借“李斯”“徐福”的典故,表达自己的感叹与思考。

8、①寓情于景:诗歌选取“秋月”“层岭”“寒风”“高木”“雾露”“关山”等意象,描绘了清冷而壮阔的“关山行旅图”,暗示朋友行程的艰险,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关切。②直抒胸臆:诗人认为,今后和朋友见一面都恐怕无缘,旧时情景虽历历在目,却也只是徒增悲伤,空怀追忆。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因朋友远离而引发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9、①叙事抒情。“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写主人公因登楼远望而引发“春愁”;②借景抒情(写出触景生情、融情于景、寓情于景、哀景衬哀情亦可)。“草色烟光残照里”写春天景色。春草铺地如茵,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加上“残照”二字,为下句“无言谁会凭栏意”渲染了感伤的氛围;③直抒胸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直接揭示出主人公的苦苦思念之情。

10、①第一首重在叙事抒情,叙写自己长期被贬,九死一生,年华已老的艰难经历,而如今赦还归家,登岳阳楼的欣喜与快意。②第二首重在写景抒情,描写凭栏远眺岳阳楼的壮观景象,把君山比喻成湘夫人的发髻,对自己不能在白浪里饱览青山略感遗憾,表现出诗

人豁达的情怀和开阔的胸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