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甘肃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分析与研究》 (课题编号:GS[2015]GHB0529)
研究总报告
古浪县第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张兆新
课题成员:高亚强 王梓萌 王立琳 安永春 董生发 宋建红 王多燕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教基一【2012】15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通知精神,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5年4月学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课题组申报了《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分析与研究》的课题。该课题于2015年6月通过省教科所审批鉴定,被确定为2015年度甘肃省“十二五” 教育科学规划首批立项课题。经过两年多的实验与研究,现已按计划完成了各项实验和研究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有效地促进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的内涵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农村地区高中学校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做法和经验,现将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如下,特提请结题鉴定。
一、课题的提出及背景
1. 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
1 / 36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激烈的竞争,传播媒介的影响,加上高考单一评价制度的制约,致使家庭、学校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使得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面临着超出自身所能负载的巨大心理压力,自闭、任性、自卑、孤僻、逆反、敌对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心理行为异常人数逐年增多,因个人极端情绪引发的恶性案(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危险因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大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越来越多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青少年感到迷茫和困感,但又不知该如何应对,亟待我们去化解,但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服务和管理能力严重滞后,现有的心理健康服务状况远远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及学校和谐发展的需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因此,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也是当今教育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
2.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正逐步得到贯彻和落实。由此而得到重视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成为素质教育新的生长点。心理素质的发展“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全面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素质健康与否,也越来越成为衡量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对于中
2 / 36
学教育来说,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就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认真研究和大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地位必须得以重视和凸显。
3. 课题研究的政策依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等相关文件的出台。
2004年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文件)要求:把培养中小学生心理品质融入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
2008年,卫生部、教育部等17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为具体的中长期规划和要求,如纲要提出“中小学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设置专职教师并配备合格人员的学校比例,到2010年城市达到40%、农村达到10%;2015年城市达到60%、农村达到30%。”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教基一〔2012〕15号)的通知,对新形势下的中小学校心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法、评估途径等进行了更详细的规定,为现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政策上的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面普及和深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与中宣部、中央综治办、国
3 / 36
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民政部、司法部、财政部等共22个部委联合发文,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号) ,特别强调在各级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的教育促进作用,要把心理健康视学生成绩一样重要来对待,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宏观政策指导性文件,对于全社会提升对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中学生正处于青年初期,他们的心理正在发展,个性心理特征还不稳定,有很大的可塑性。
(2)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不是生来就具有的,而是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因此,通过正确的教育手段和学习,可以纠正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3)认知疗法理论认为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对事物的认知偏差所导致,通过调整认识,改变人们对事物的不正确看法,可以帮助人们恢复心理健康。
(4)教育学相关理论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是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因此,通过教育的手段可强化学生心理品质。
5.课题研究的立足点:立足地方实际,探究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
4 / 36
焦点之一,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从国内外有限的研究来看,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可操作性的做法和适合借鉴的经验,因而我们提出这一研究课题。但所幸的是我们有多年的农村教育经验,对农村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这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做的是因地制宜,立足农村实际,将真正源于实践的所想、所思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实践---总结---反思---改进---提升,以期全面了解和探索地区差异因素影响下的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模式?探究出适合农村校情的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无疑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亟待研究的极具地方特色的课题,本课题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提出的,研究任重而道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课题的界定
(一)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人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素质教育工程,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5 / 36
3. 心理测评又叫心理测量: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以衡量个体心理因素水平和个体心理差异的一种比较先进的科学测量方法。现阶段心理测量以心理量表测评为主要测评手段。
4.《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又名90项症状清单(SCL-90),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在心理学领域被广泛应用,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心理健康检查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测验的九个因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等。
5.《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又名(MHT)量表,由华东师范大学周步成等修订,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内容,覆盖面广,筛选率高,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综合检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课题研究范围的界定
就全国范围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极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地区比较早地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却近乎是“一张白纸”。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等条件的制约,经济文化相对滞后,从一定意义来说,学生成才的唯一出路就是考取大学,再加上我校学生基本都来自农村,大部分为留守学生。在这种背景之下,处于心理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所
6 / 36
受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留守学生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一定时期的不适应感,严重的则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在行为上表现出各异的失范和越轨现象,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学生综合症”,亟待心理疏导和减压。但由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不仅起步晚,研究基础和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研究成果又少,而且存在诸多偏向,如重发达地区城市学校轻山区农村学校,重理论研究轻调查,研究队伍重专家学者轻一线教师,研究成果自然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在检索到的资料中,我们发现尤其是对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评研究少之又少,在国内近乎空白,可参照的模式甚少。因此,本课题将立足农村实际,选取西部地区贫困县----古浪县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重点通过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MHT)》量表对古浪一中高中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测评研究,以期全面了解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探究成因和规律,寻找适合农村地区高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模式。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背景 1.国际背景:
心理健康教育源于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轫于“人性关怀”思想,植根于学校心理学领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后,已经进入专业化发展的繁荣时期。如英美国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呈现出人才培养科学、内容体系完善、途径方法多样、研究进展迅速、资格认证规范和监督管理严格等特点。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学校心理健
7 / 36
康教育工作者的职业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
2.国内概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有近30年的历程,在历经调查、呼吁——尝试、起步——探索和课题研究之后,目前正处于发展、推进阶段。由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加强对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并制定和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此相应,一些省市如辽宁、浙江、江苏和上海、天津、成都、石家庄等也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指导)小组或指导委员会。总之,人们的健康与社会的关系,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健康教育的实质就是要把健康的认知从理论推向实践,从生物领域推向社会领域和教育领域。这种教育只有从学生时代抓起,才能真正有益于个体的身心健康,进而有益于每个家庭和整个社会。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拟以古浪县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去探究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根据高中生目前存在的一些心理现象和问题,结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与心理咨询为研究重点,旨在通过整体宣传教育、测评辅导来促进农村地区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研究假设和基本构想:
网络的出现、迅速发展与普及,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模式,
8 / 36
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也给心理健康教育以巨大的推动作用。基于“互联网+”优势,我们设想从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专业的心理健康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研究,并从农村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和成因入手,探寻高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适合本校校情的、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寻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双向结合的思路和途径,完善校本资源,逐步形成本校教育教学的特色文化,为解决农村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寻找一个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值得推广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路。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1.探索适合农村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的计算机、互联网和心理健康的最佳结合教育模式,有效地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平台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咨询和教育等,不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现代化。学生心理档案存储、管理将由计算机来处理,使资料保存更完整;心理训练、测试仪器等设备的使用,将协助教师科学准确地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测评结果,预警和筛选问题学生,为准确地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等工作带来极大的便利。
2.建立以专门化心理课程、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为主体,以教育、教学渗透和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熏陶为两翼的大教育场,形成全员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开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果显著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形成一些极具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
9 / 36
3.结合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寻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工作双向结合的思路和途径。一方面,德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和补充,青少年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社会心理适应问题不是传统德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德育的“导引”和“参与”,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从大德育观念的层面对育人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研究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及如何针对其心理特点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新时期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借鉴,有助于促进学校心育和德育的双向结合。
4.按照各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成各个阶段的详细的教育内容,其操作性强,为中小学校所欢迎和接受,不仅符合中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情况,还能表明已经开始从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转向心理健康服务,形成从问题导向转变为积极心理促进的心理健康运作态势。在实际的教育和实践活动中,更侧重探索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聚焦于内部过程和外部环境。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总目标:
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0 / 36
1.通过测评全面了解、把握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探究高中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和成因;
2.探索在普通高中推进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探索解决课程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3.探索适合农村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计算机、互联网和心理健康的最佳结合教育模式;
4.针对目前高中学校教育环境脱节的现状,探究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大环境;
5.探究如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
6.探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方法。如:测评法、咨询法、辅导法、活动理疗法等。
(三)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子课题)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研究; 2.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研究;
3.高中学生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问题研究;
4.性别差异影响的心理健康问题(男孩子女性化倾向)研究; 5.独生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问题研究; 6.青春期的敌对心理和叛逆情绪问题研究; 7.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8.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9.如何寓教于乐,运用活动培养学生坚强心理的问题研究; 10.农村普通中学如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研究。
11 / 36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应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利教、助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开展心理咨询与疏导,是维护和增进师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重要关键途径,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其具体意义在于: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 2.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 3.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与和谐。 (二)应用价值:
1.探索适合农村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具有“本土化”特色
的学校心理健康发展之路和全员化、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再加上计算机、互联网和心理健康的最佳结合教育模式,这无疑对农村贫困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12 / 36
2.课题研究有助于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入到学校的其它各育中去,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效应与影响。
3.课题研究有助于从整体育人的总目标出发,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及道德与智能的协调和谐发展。
4.课题研究有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的整合方面建构起具有本土(校本)特色的整体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操作理论与经验。
六、研究途径和原则: (一)实施途径
1. 结合课堂教学,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全面发展和足够重视,在学科教学活动和其它各项教育活动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全面、有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普及心理保健知识,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2. 依靠班主任工作,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人,要有效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主任的各项班级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班主任捕捉机遇,针对班级突发事件中个别同学存在心理问题的现象进行因势利导,矫正他们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班主任利用每周班会时间,开展针对性和实用性较强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13 / 36
3.利用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要全面的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开展大德育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校教育中的心育和德育双向结合。利用学校德育专题讲座、心理健康团体辅导等大型活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和方法,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通过团队工作平台,努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
创新宣传方式,广泛运用学校网站、学校广播站,学生社团、报刊、板报、微信群等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营造积极心态,预防不良心态,学会调适情绪困扰与心理压力,积极自助,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5.凭借现代化设备,高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有效地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技术。学生心理档案存储、管理,心理训练、测试仪器等设备的辅助使用,测评数据的统计分析、评估,心理问题学生的预警和筛选,网络咨询辅导等,都将由计算机来辅助处理,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6.整合家庭、学校、社会资源,合力共促心理健康教育。 搭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工作平台和有效的沟通渠道,联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社会编织青少年心理健康安全网,青少年加强学习,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学校要利用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和班
14 / 36
级家校微信群等平台,指导家长尽力创设、优化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子女,社会要开展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社会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温馨的家庭亲情氛围、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积极向上的学校生活中快乐、健康成长。
7.建立心理咨询室,大力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建立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购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设备,配备专兼职教师,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向全体学生开放,安排老师值班,接受学生来访。定期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这是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
8.寓心育于各种文体活动中,积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文体活动,尤其是体育活动被公认为是一种最好的心理治疗方法。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和抑郁,通过体育活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轻松融入校园生活,在体育运动中磨炼意志,协调身心,锻炼人际交往,融洽关系,缓解压力,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要求的合作与竞争意识。
(二)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全员参与和学科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坚持尊重学生与以人为本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坚持面向全体和关注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第五,坚持预防发展与危机干预相结合的原则;
15 / 36
第六,坚持循序渐进与实效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第七,坚持科学规划与立足校情相结合的原则; 七、课题实验的成效分析:
从2014年开始,我们连续三年运用《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MHT)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古浪县第一中学的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评和跟踪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整体状况,探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学校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
(一)测评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具体见下表):
表1:2014-2016《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总测评数据 年 级 2014高一 样 本 数 男生(522人) 女生(454人) 总数据 男生(521人) 女生(425人) 总数据 男生(500人) 女生(443人) 总数据 存在一定 心理问题 4人 9人 13人 11人 7人 18人 7人 6人 13人 0.77% 1.98% 1.33% 2.11% 1.65% 1.90% 1.4% 1.35% 1.38% 可能存在 心理问题 299人 320人 619人 227人 288人 515人 271人 270人 541人 57.28% 70.48% 63.42% 43.57% 67.76% 54.44% 54.2% 60.65% 57.37% 心 理 健 康 219人 125人 344人 283人 130人 413人 222人 167人 389人 41.95% 27.53% 35.25% 54.32% 30.59% 43.66% 44.40% 37.70% 41.25% 样本数976人 2015高 一 样本数 946人 2016高 一 样本数 943人 表2:2014年家庭结构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分析表: 健康程度 家庭类型 多代型(205人) 离异型(14人) 冷淡型(37人) 单亡型(40人) 双亡型(2人) 争吵型(14人) 普通型(1640人) 其他型(11人)
0 0 3人 2人 0 1人 21人 0 存在一定 心理问题 0 0 8.11% 5% 0 7.14% 1.28% 0 16 / 36
可能存在 心理问题 131人 10人 29人 25人 1人 10人 981人 7人 63.9% 71.43% 78.38% 62.5% 50% 71.43% 59.82% 63.64% 基 本 健 康 74人 4人 5人 13人 1人 3人 638人 4人 36.1% 28.57% 13.51% 32.5% 50% 21.43% 39.8% 36.36%
表3:2014-2016《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总测评数据 因 子 程 度 2014高一(样本数976人) 2015高一(样本数949人) 2016高一(样本数943人) 低 学习中 焦虑 高 低 对人中 焦虑 高 低 孤独中 倾向 高 低 自责 中 倾向 高 低 过敏中 倾向 高 低 身体中 症状 高 低 恐怖中 倾向 高 低 冲动中 倾向 高 因子 程 度 无 躯 体 化 轻 中 重 极重 强 迫 症
无 轻 中 21人 2.15% 24人 2.53% 21人 2.23% 206人 21.11% 152人 16.02% 154人 16.33% 33人 749人 3.38% 76.74% 29人 773人 3.06% 81.45% 39人 768人 4.14% 81.44% 198人 20.29% 186人 19.6% 173人 18.35% 95人 745人 9.73% 76.33% 105人 734人 11.06% 77.34% 107人 731人 11.35% 77.52% 420人 43.03% 332人 34.98% 345人 36.90% 185人 461人 18.95% 47.23% 137人 512人 14.44% 53.95% 162人 488人 17.18% 51.75% 558人 57.17% 493人 51.95% 513人 54.40% 162人 233人 16.6% 23.87% 135人 319人 13.6% 33.61% 143人 268人 15.16% 28.42% 589人 60.35% 512人 53.95% 506人 53.66% 26人 225人 2.66% 23.05% 36人 302人 3.79% 31.82% 17人 294人 1.80% 31.18% 152人 15.57% 154人 16.23% 148人 15.69% 49人 798人 5.02% 81.76% 41人 759人 4.32% 79.98% 37人 778人 3.92% 82.50% 406人 41.6% 370人 38.99% 361人 38.28% 404人 521人 41.39% 53.38% 381人 538人 40.15% 56.69% 433人 545人 45.92% 57.79% 459人 47.03% 422人 44.47% 378人 40.08% 113人 11.58% 146人 15.38% 132人 14.00% 表4:2014-2016《症状自评量表-SCL90》总测评数据 2014高一(样本数985人) 2015高一(样本数951人) 2016高一(样本数946人) 628 314 39 4 0 122 606 234 63.76% 31.88% 3.96% 0.41% 0% 12.39% 61.52% 23.76% 668 255 26 2 0 201 549 186 17 / 36
70.24% 26.81% 2.73% 0.21% 0% 21.14% 57.73% 19.56% 674 241 28 3 0 199 535 192 71.25% 25.48% 2.96% 0.32% 0% 21.04% 56.55% 20.3%
状 重 极重 无 轻 中 重 极重 无 21 2 259 514 188 23 1 390 479 101 15 0 368 492 106 19 0 368 488 112 16 1 520 362 95 8 0 337 527 108 13 0 400 502 76 7 0 510 405 65 5 0 2.13% 0.2% 26.29% 52.18% 19.09% 2.34% 0.1% 39.59% 48.63% 10.25% 1.52% 0% 37.36% 49.95% 10.76% 1.93% 0% 37.36% 49.54% 11.37% 1.62% 0.1% 52.79% 36.75% 9.64% 0.81% 0% 34.21% 53.5% 10.96% 1.32% 0% 40.61% 50.96% 7.72% 0.71% 0% 51.78% 41.12% 6.6% 0.51% 0% 18 / 36
14 1 340 452 141 18 0 479 387 75 10 0 454 415 74 7 1 438 403 94 14 2 540 330 73 8 0 424 436 85 4 2 487 405 55 4 0 578 333 37 3 0 1.47% 0.11% 35.75% 47.53% 14.83% 1.89% 0% 50.37% 40.69% 7.89% 1.05% 0% 47.74% 43.64% 7.78% 0.74% 0.11% 46.06% 42.38% 9.88% 1.47% 0.21% 56.78% 34.7% 7.68% 0.84% 0% 44.58% 45.85% 8.94% 0.42% 0.21% 51.21% 42.59% 5.78% 0.42% 0% 60.78% 35.02% 3.89% 0.32% 0% 20 0 352 452 126 16 0 507 366 68 4 1 490 381 67 7 1 434 410 88 13 1 555 327 57 7 0 442 416 81 7 0 475 421 45 5 0 583 321 39 2 1 2.11% 0% 37.21% 47.78% 13.32% 1.69% 0% 53.59% 38.69% 7.19% 0.42% 0.11% 51.8% 40.27% 7.08% 0.74% 0.11% 45.88% 43.34% 9.3% 1.37% 0.11% 58.67% 34.57% 6.03% 0.74% 0% 46.72% 43.97% 8.56% 0.74% 0% 50.21% 44.5% 4.76% 0.53% 0% 61.63% 33.93% 4.12% 0.21% 0.11% 人 际 关 系 抑 郁 轻 中 重 极重 无 焦 虑 轻 中 重 极重 无 敌 对 轻 中 重 极重 无 恐 怖 轻 中 重 极重 无 偏 执 轻 中 重 极重 无 轻 中 重 极重 无 精 神 病 性 其 他 轻 中 重 极重
(二)总体分析及结论
1.从测评数据与国内外调查研究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古浪县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较低,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56.34%,说明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在某些方面存在心理偏常或心理障碍,但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的学生仅占 1.90%,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常模,个别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亟需解决,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鉴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学校开展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发展性和辅导性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矫治为辅。
2.男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上略好于女生。在学习焦虑、强迫症状、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女生的心理偏常检出率明显高于男生;但在敌对、偏执方面,男生的心理偏常检出率稍高于女生,这是由性别差异影响的结果。此外,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我们还发现校园中许多男孩子出现了女性化的倾向,这一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
19 / 36
3.学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自责倾向方面异常人数比例偏高,尤其是学习焦虑在八个测评内容中排在首位,这说明这个问题是全校高中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要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须重视和研究如何提高学生这个方面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中学生有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对学习成绩、理想、前途问题比较重视,心理产生焦虑、恐惧和担忧等压力,也属正常,但一定要引起高度关注。
4.高中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压力和学习焦虑等心理困扰,这恰恰说明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明显相关性,学校以学业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最重要手段,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为了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有时是以损害身体、心理健康为代价的。此外,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高二学生的学习压力问题和整个青春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5.从家庭结构分析表可以看出:冷淡型、争吵型与单亡型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不论是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比例还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明显较高,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较高,学生的心理较脆弱,其心理发展和学业成绩也明显受到干扰,这类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家庭环境尤其是家庭氛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能从家庭环境中找到根源,家庭环境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性要素。
6.有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发展和主观努力而逐渐消失,有些则需要接受专门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才能有效地克服。因此,
20 / 36
学校开设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是很有必要的。
鉴于以上问题,今后我们将对测评中凸显出的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男孩子女性化倾向问题、高中学生的学习焦虑与学习压力问题、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能力脆弱问题、敌对心理问题、青春期性困惑等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做进一步具体的研究,以期了解当前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对策性建议。 八、实践成效与主要经验 (一)认识成果
1.增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提高了紧迫感。
本实验研究开始时,我们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随着实验研究的深入,更使我们深切地感到,在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且客不容缓。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已成为社会发展战略研究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学校加强心理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近几年发生了很多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社会安全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也是学生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解决现代人心理健康问题的基本对策。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状态极不稳定,几乎每日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心理问题,一些问题解决了,在另一场合下又会以新的形式出现,许多形似思想、道德、智力等问题,
21 / 36
其深层原因还是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困扰着他们,阻碍着他们身心正常发展,影响着我们全面育人的工作成效,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亟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心理烦恼,缓解心理压力和危机。这也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紧迫感,我们深信,我们选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口,是正确的,是符合实际的。
2.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同感
该课题探索出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在对学生日常管理中,通过利用从政教处微信群---班主任群----各班家长群或学生群,心理健康知识逐级宣传、深入影响,人人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人人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过去相比,广大师生和家长在共同实践中,明显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取得了一致的认同。我们对全校师生和100多位家长进行了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验认识、态度的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表5: 学生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认同度前、后测对比统计表 调查项目 需要 不需要 前测 33.9% 66.1% 后测 93.7% 7% 89.4% 你认为自己有心理困惑和问题吗? 51.3% 表6: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认同度前、后测对比统计表 调查项目 需要
前测 19% 22 / 36
后测 97.5%
对学生是否有作用 心育是否等同于德育 34.9% 43.4% 96.8% 1.7% 表7:家长(100名)对心理健康教育认同度前、后测对比统计表 调查项目 开展心育的必要性 关注孩子分数 关注孩子心理 前测 56.8% 83.7% 36% 后测 98.2% 75.9% 94.5% 从以上三个调查统计表可以清楚地看出: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和研究深受学生欢迎,教师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学生、教师、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的认同、支持、参与和配合度较高,通过家校结合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后,大部分家长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注重和改变着教育子女的观念和方式,由过去只关心孩子分数转变为更关心孩子的健康和素质,积极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方式,配合学校对子女加强心育工作,这也进一步证明在农村中学因地制宜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可行的。
23 / 36
(二) 实践成果
1.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在我校范围内被推广和应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模式和途径已经开辟并发挥良性作用。智力、情感、性格三位和谐一体培养学生的积极健康心理个性品质;教学、教材、学科渗透三位和谐一体建设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和谐一体开展心理健康实践活动;学生、教师、家长三位和谐一体健全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途径,总之,三维立体的良好育人模式初步形成,对学生已经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和作用。
2.教导处致力于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中推行 “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制度中加入了在教案书写、课堂教学、学生评教等方面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内容。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方面出现的可喜变化,已经初步显露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政教处采用了该课题探索出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心理健康知识从政教处微信群---班主任群----各班家长群---学生群,逐级宣传,人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与过去相比,学生的言行举止、
24 / 36
学习态度、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违纪现象明显减少,校园风气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观,新型德育管理模式日益发挥其了重要的作用。
3.心理测评及档案管理系统有机地融合了心理学、教育学、信息技术三个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具有信息量大,参与面广,测评统计方便等优点,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化。
4.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适应了新时代发展变化,又适合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教育模式,实现了既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心里的烦恼,发泄怨气,排解不良情绪,又能有效地为学生解决矛盾、困惑,培养了健康的心理,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建立了和谐的心理状态的追求。
5.课题研究从整体育人的总目标出发,促进了学生生理、心理及道德与智能的协调和谐发展,也凸显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好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和融入到学校的其它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效应与影响。
6.课题研究建构起的具有本土(校本)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各育整合的整体的实践操作体系和模式,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实践操作理论与经验。
(1)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坚持心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满足各类学生主体不断发展的心理需要,为学生服务。坚持心理教育以发展性的教育为主,(即正面教
25 / 36
育,如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团体辅导活动),补救性的教育为辅(如个别教育、个别心理辅导)。
(2)班主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
根据我国现有的班级授课制,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第一人,班主任在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所需,而且有更多的便利和无法比拟的特定优势,因此,实施以班主任为主要辅导人员的管理模式,充分依靠班主任群体的力量,让班主任参与并直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中的普及与提高奠定扎实的基础,才能高效的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3)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充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教育环节,打破传统教学只重知识传授,缺乏系统、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旧模式,构建一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以其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利用所掌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学科的教学特点,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科学、合理、充分、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授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解决困扰学生学习的诸多问题,加强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和不健康心理的辅导干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良好学习生活习惯。
具体来讲;①在教学设计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的编制、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发展的
26 / 36
年龄特征;既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又要考虑到学生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针对目前情况,在德育等学科上,切忌唱高调,一味强调道德信仰,忽视道德行为、习惯培养。②在教学方法方面, 要根据学科内容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使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防止疲劳和厌学情绪的发生。③在教学目标上,要根据学生发展的年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的能力。④在课堂心理环境和课堂管理中,优化教学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愉快、有安全感、无心理压力的课堂气氛中去学习。⑤在评估学生学习成绩方面,要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重视形成性评价,不要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惟一标准,防止考试焦虑的发生。
(4)团体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活动是人际交往的基础,是学生心理变化的有效载体。学校开展多种专门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开展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通过精神的互动和激励,心灵沟通和感悟,让学生在团体游戏、互动、讨论中体验和感悟,点滴渗透,直指人心,从而发掘每个学生潜藏的精神力
量,促使其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走向成功和快乐的美好愿望。 (5)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心育的必要措施。
通过这次心理健康测评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学生中广泛存在着心理问题,但是大多数程度较轻,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可以达到缓解学生心理问题的目的。因此,学校应当注重加强对学生心理咨
27 / 36
询教育工作的建设领导,加快建立完善专业的心理咨询室,使之迅速成为学生教育管理中一支重要的有效力量。
(6)计算机是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力量。
计算机和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教育领域延伸,对教育现代化起到了无法估量的推动作用,心理健康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首先必须要面向网络化,实现现代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主动性和便利性,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有效地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心理健康的最佳结合教育模式,引入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档案管理系统,不断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现代化。
(7)家校合作是是实施心育的重要环节。
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正在茁壮成长中的青少年群体,良好育人大环境是促进他们心理健康发展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对塑造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我校地处西部偏远山区,经济水平低,学校条件简陋,多数家长文化程度不高。因此,针对目前普通高中学校教育环境脱节的现状, 要提高育人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就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大环境,必须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增强教育的连贯性、实效性,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途径。
(8)政教处是推动心育的“总参谋部”。
政教处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德教育的“参谋部”,是学校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能组织。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诸多
28 / 36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组织机构的结构臃肿、人浮于事;管理内容上缺失符合时代特色的源头活水;管理的方式方法上因循守旧、盲目被动,缺乏主动性、实效性和创新性。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充分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在德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一种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德育育人职能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7.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政教处采用了该课题探索出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启动施行,通过课题研究推动了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咨询辅导,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常识,树立了健康意识,学会了自我调节控制情绪,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学会当遇到自己不能排除的心理问题时,能坦然寻求心理帮助。我们开展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两年多的实验研究,学生这方面的提高是明显的。与过去相比,学生的言行举止、学习态度、精神面貌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各种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见下图),校园风气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观,新型德育管理模式日益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表现在:
(1)能自我接纳,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2)能与周围的人正常交往,合作共享,和谐相处,减少了冲突。 (3)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4)通过心育促进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提高了学习质量。
29 / 36
表8:实验班实验前后心理测试结果正异常人数比例对比分析图
实验班实验前心理测试结果正异常人数比例图 结果正常人数 实验班实验后心理测试结果正异常人数比例图 11.22% 结果正常人数结果异常人数 35.00% 结果异常人数 65.00% 88.78%
表9:控制班实验前后心理测试结果正异常人数比例对比分析图
控制班实验前心理测试结果正异常人数比例图 结果正常人数 结果异常人数 控制班实验后心理测试结果正异常人数比例图 结果正常人数 结果异常人数 39.51% 33.33% 60.49% 66.67% 表10:实验班、控制班实验前后心理测试各因子人数所占比例对比分析图
实验班实验前后各因子人数所占比例对比图15%13%11%9%7%5%3%1%-1%数数数数数数数数人人人人人人人人感郁虑怖化状性执敏抑焦恐体症对偏病性人数各因子人数所占比例实验前比例实验后比例躯迫敌系强关际各因子名称人精神
30 / 36
控制班实验前后各因子人数所占比例对比图各因子人数所占比例15%13%11%9%7%5%3%1%-1%实验前比例实验后比例数数数数数数数数人人人人人人人人感郁虑怖化状性执敏抑焦恐体症对偏躯迫敌系强关人际各因子名称精神病性人数
8.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研究出经验,实践出真知,学习提水平。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探索与实践,课题组成员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知识,转变了思想观念,提高了认识水平,教学科研能力明显增强,成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构建学生心理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创造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在学校形成了心理教育的氛围,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师源性的心理问题。
课题组成员完成科研论文多篇,先后在省市级刊物发表(见附表) 总之,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总结-反思-提升,我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明显提高,学校领导和教师逐渐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内容符合《纲要》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人数逐渐增多,家长和学生也出现较为积极的变化,心理健康问题明显缓解,心理健康素养普遍提升,心理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和教育效果有较大的改善,心理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走向深化和进一步科学发展。 (三)技术成果
31 / 36
1. 课题研究方案;
2.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开题报告、中期阶段报告、结题报告等)3.心理健康测评报告(2014-2016); 4. 课题实验研究个案论文 5. 课题研究的其它相关资料 6. 课题研究活动课照片 7. 问卷调查表及分析报告 九、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在我校范围内被推广和应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三维模式和途径已经开辟并发挥良性作用。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文化建设为载体,以环境建设为突破口,以正确舆论为导向 ,健全了制度和长效保障机制,讲求实效,把形式和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才能确保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我们将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经验总结为:一个目标、两种方式、三个结合、调动四个积极性、采用五条途径、从六个方面评估、需要具备七个条件:
1. 一是目标要以育心护心为直接目标,即优化心理素质、维护心理健康,进而促进全面主动发展为目标。
2. 两种方式是指将积极的心理素质培育与心理问题咨询辅导两种方式并举。
3.三个结合:面向全体与重点关注结合,活动的实效性与趣味性结
32 / 36
合,坚持全员参与和学科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4.四个调动:调动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四个方面的积极性; 5.五条途径:全方位优化环境,全面渗透育心与护心,适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必要的心理测查,实施多种心理形式的咨询辅导。
6.六个评估效果:看性格是否优化、智力是否开发、心理适应能力是否强化、内在动力是否激发、心态是否健康化、行为表现是否转化。
7.七个必备条件: 心理教育的科学持续开展,需要具备七个必备条件:上级有要求、领导有认识、各方有共识、有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有必要的条件经费、有激励机制、有专业人士指导。
这也是该课题研究值得推广和应用的成果,该课题成果在本校应用的同时,也在系统地进行完善、规范,使之更加的科学、合理,以期下一步向更大范围的同类学校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普通高中教育的繁荣发展。
十、疑惑与反思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学习和探索,课题组老师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虽然取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1.团队力量还不够强大。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好坏直接制约着学校可持续发展。课题组研究人员比较少,力量还显单薄,单纯依靠这些老师来开展课题研究力量还不够,家校共促心育的合力和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再培训,进一步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进一步提高课题组以外的教师参
33 / 36
与的积极性。让他们有意识的参加此项工作,将会有效地促进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2.研究程度还不够深入。我们的研究范围不够广泛,研究还比较笼统,不够深入彻底,不够全面细致。对三年的测评数据缺乏更专业、更深入、更细致的探究挖掘。如果进一步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相关研究以及将教师个性与学生心理障碍做相关研究,我们的研究将更具完善性。另外,男女生心理问题的表现有明显的不同,形成原因也有差异,在解决的对策和方法上也应该有待进一步探究。
3.研究对象面不够宽广。课题组只选择了古浪县第一中学为研究对象,缺乏与同类其它学校的对比。由于缺乏对照,我们无法知道我校学生心理障碍的严重程度处在哪个位置?建议在以后的研究中突出与其它学校的研究对比。
4.认识程度有待提升。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是实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的有机整合,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但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和认识上的误区,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我们所进行的研究和活动只是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的实验开展形式还过于单一,存在片面化的倾向,认识和研究程度都有待提升。部分教师把学生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对学生无形中造成伤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重视程度不够,动辄上升为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高度去理解。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不但无助于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可能导致学生越陷越深,甘于堕落、自暴自弃甚至产生对社会
34 / 36
及他人的极端仇恨以至于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教育方法和途径有待进一步研究。
5.科研能力还很欠缺。本次课题开展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但由于专业和知识层次的限制,课题组将这种力量转化为现实成果的能力还欠缺经验,课题数据需进一步深入挖掘,可提炼的的空间还很大。
6.心育缺乏系统性和人文性。 目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往往从课堂教学、心理咨询和课外活动等角度进行总结研究,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事实上心理问题是心理生态系统失衡的反映。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寄希望于专职教师,总停留在课堂教学、开辟心理咨询热线等技术层面上,无疑是舍本逐末,不会取得大的成效。必须把它看成一个系统工程,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调动校园内方方面面的力量,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这个工程中来,给学生创造真正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培养学生高雅文明的生活情趣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另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停留在设立心理咨询室、热线电话、心理测试室、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档案等技术操作层面,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和建设;在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重视个案的咨询,忽视致病环境因素的研究;重视对个别事件的处理,忽视整体教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7.教师专业化程度需要极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已得到学校和领导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也能感受到学校领导对他们工作的支持。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员构成复杂,专业化水平
35 / 36
有待提高。大部分心育教师又担任其他课程的教学,没有专职化教师没有,兼职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效果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希望参加专业培训,提高专业技能,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学生需求,开展针对性强,效果明显的辅导和服务。
总之,不管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从所处地理环境分析,还是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分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十、结语
随着我校《农村贫困地区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状况分析与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适应了新时代发展变化,又适合了学生心理需求的新的教育模式,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人格魅力得到不断提升,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当代教育的潮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既能够让学生敞开心扉诉说心里的烦恼,发泄怨气,排解不良情绪,又能有效地为学生解决矛盾、困惑,培养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增强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从而确保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回顾过去,课题组经过两年多的辛勤探索、钻研、实践,在上级部门、专家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圆满完成了预定目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现向省教科所申请结题,请审批。展望未来,我们对继续做好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满信心。我们深信,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引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
二〇一七年四月二十二日
36 / 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