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阳九年制学校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年 级:八年级 科 目:语文 课 题:《诗五首》 课 时:2课时 执 教:谭媛渊 刘琴 执笔人:谭媛渊
教师寄语:不要因为沿途美丽的风景迷了眼睛,目光应该一直在路的前方。
姓 名:___ 班 级:八( )班 上课时间:___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并背诵全文。 2.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4.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品味诗歌精炼的语言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难点: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课堂学习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
1
(2)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
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3.欣赏品味。 .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四、自读《行路难》 1.解题。
《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三载(744)离开长安时所作。诗中写世路艰难,反映了政治上遭遇挫折后,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抑郁和不平;同时,又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2.齐读诗歌,探究学习。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五、布置作业
背诵这两首诗。默写《饮酒》。
课后反思
学习完了这篇课文你收获:
组长签字: 教师签字: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