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

2021-01-21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2019.12 理论教学

非遗文化的校园传承

姚久泉

辽宁盘锦兴隆台区教育局(油教中心), 辽宁盘锦 124010

摘要: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沿着由浅入深、积少成多的路线扎实推进,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助力美丽中国梦!

关键词:校园传承

有一句诗给当代的非遗传承以极大的启示:“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新知包含着旧学才显深邃,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言:“善学者,能于旧学中知新知,新知中见旧学,则深邃、深沉可兼而得之。”可见开放传播只是非遗的表象,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什么是“里”——内涵。传统文化才是造物的基础,是它的内在动因。我们经常在谈传承和创新,可什么是传承、什么是创新?该如何传承、如何创新?其实传承和创新是一回事,它们是一体的,只不过它们有主次之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不是根本目的,传承才是主要的目的和手段,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承才能更好地创新,创新是在文化建设和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表现,使其进入新的生活。而传承是创新和衍生的基础与出发点,使创新有根有据,蕴含无穷的发展能量。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兴衰。“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是教育者需要思考的价值取向。面对继续保护的非遗传承工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成了非遗保护与教育学生的双刃剑。教育部曾经开设重点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研究”,旨在以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培养师生欣赏、认同本民族文化的意识,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师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再一次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从娃娃抓起”的理念,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中小学在继承优良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师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兴趣,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如何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强化优秀文化教育,将其纳入校园文化和教育督导工作,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发展工程。 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和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来说,要明确指导思想。首先,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其次,要因地制宜,结合各校的校史和传统、特色活动,挖掘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研究,电脑乐园

找到非遗与校园文化的最佳切入点,分学段、分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化校本研究,开发校本教材,通过重点试行到全面普及,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教育态势。非遗进校园已经势不可当,那么,了解和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意义就成为教师们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这是一门熟悉而又陌生、传统期待创新的课程,与教师所掌握的教育学、心理学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入涉及的门类广泛、内容繁多、知识复杂。只有在教师进行全面、深入地了解,甚至需要亲自实践,不断地反复尝试之后,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目标,编制适合学校特点的教学计划,形成特色地方教材,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工作。当然,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几点基本原则: 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

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学校发展。从国际到国内,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务院到教育部,这一系列规范性的法律条例都明文规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应当且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为了学生、依靠学生、共建共享,注重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把跨越时空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审美风范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形成向上向善的校园新风尚。 ⒊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校园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⒋坚持交流互鉴、开放包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既不简单拿来,也不盲目排外,吸收借鉴优秀文化成果,积极参与实践、交流,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⒌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和学生、家长、社会的积极作用,鼓励和引导大家广泛参与,推动形成有利于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机制和校园环境。争取按照国家预期目标,到 2025 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

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⒍坚持学校教育的优势地位。学校可以出版发行非遗知识教材,并附上教学光碟,学习者则从被动从师学习转变为主动摸索学习,也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对比家族传承和民间师徒传承这两种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延续途径,学校教育明显具有独特优势。 具体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和谐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沿着由浅入深、积少成多的路线扎实推进,培养师生的家国情怀,助力美丽中国梦!

4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