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复习专题(一)
《孔子语录》
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重道远、成人之美。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孔子要求人们对待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讲做人应该换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⑧孔子认为可以终生奉行的一个字是“恕”,并把这个字阐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考链接:
1、文学常识。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者。他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2、注音。
论(lún)语 陬(zōu)邑(yì) 愠(yùn)殆(dài) 3、翻译句子,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学过的功课,不也高兴吗?“说”同“悦”,愉快。 (2)吾日三省吾身。 ..△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三:泛指多次。三省:多次检查,反省。 (3)温故而知新。 .
1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故:旧的知识。 (4)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大夫不能够不强毅。弘毅:宽宏坚毅。这里指抱负远大意志坚强。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自己不愿要的,也不要给予别人。欲:要。施:给,送。 4、“而”字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顺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转接:指用“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有转折,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人不知而不愠”。
《鱼我所欲也》
一、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语音。
箪(dān)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3、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4、一词多义。
为: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5、重点词语解释。 (1)一豆羹(古代盛食品的器具) .
(2)此之谓失其本心 本心:天性,天良 ..(3)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祸患,灾难 .(4)一箪食 箪:竹筐 .(5)一豆羹 豆:碗 .(6)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践踏 .(7)万钟于我所加焉 何加:好处 ..(8)所恶有甚于死者 恶:厌恶 .
2
(9)舍生而取义者也 义:正义或仁义 .
(10)贤者能勿丧耳 贤者:有道德的人。勿丧:不丢掉,不遗失。 ....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万钟的傣禄,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2)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能够同时得到。 ..
(13)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14)妻妾之奉 奉:侍奉。 .
(15)呼尔而与之 呼尔:没礼貌的吆喝。与:给。 ..(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穷乏:贫穷。 ..(17)有是心也 心:本性。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祸患也有我所不躲避的。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3、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样的行为不也应该停止了吗?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本性,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3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如果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食物,即使走路的人也不接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归纳段意:第一部分(第一节):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部分: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第二节:从正面举例,说明义的存在。
第三节:从反面举例,接受万钟这是丧失人的本性。批评见利忘义。
3、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4、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5、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6、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7、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指什么?
☆在生和义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
五、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
☆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舍生取义。(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4、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
☆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面对敌
4
人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6、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的?
☆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为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本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孟子名轲,字子舆。他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也被世人尊称亚圣。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全文主旨在于说明道义高于一切。
二、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
空乏其身 穷困缺乏 ..所以动以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
5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 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
6
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十六、2008年的雪灾、“5·12”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次次考验着我们的祖国。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
7
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四射,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
《曹刿论战》
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释词语 1、又何间焉 参与 .
2、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养”的意思 专:独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遍及,普遍 从:跟从 ..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 ...6、必心信 诚实 .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9、小大之狱 案件 .三、翻译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四、课文理解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8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战争性质:是齐对鲁的一场侵略战争 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
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7、首段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8、读了首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9、阅读2、3段,回答: (1)解释词语: 公将鼓之 击鼓 .公将驰之 驱车追赶 .
夫大国,难测也 估计,预料 .
望其旗靡 倒下 .
(2)翻译句子:
a、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已经打了胜仗,庄公询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打仗,是靠勇气的。” b、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第三次擂鼓士兵们的勇气已经竭尽了。
(3)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4)用原文语句回答:
a、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
b、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5)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 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6)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1、(1)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
9
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战前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佑护上。
(2)他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2、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
例: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
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