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9.10记叙文写作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高三记叙文写作指导——如何选材 【如何选材】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而材 料是一篇记叙文成败的关键。

一、记叙文选材的基本要求

(一)选材要围绕和突出主题 如果说中心思想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材料就是这篇文章的血肉躯体。中心思想是由具体材料来表现的,中心思想蕴含渗透在材料中,因此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材料,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一般来说,对表现中心起重要作用的材料,要详写;起辅助作用的要略写。

(二)选材要真实而又典型 只有真实,才能有真情,才能增强感染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最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最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因此,要从众多的材料中挑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典型的事件可以是人物有代表性的重大行为,但更多的是那些看来细小平常却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生活琐事。

(三)选材要新颖而又生动“新米煮饭自来香。”文章材料出新,就会有时代气息,生活味就浓。因此,要以独特的视角选取新颖的材料。要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亮点。“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在写人记事时,大而空是同学们常犯的毛病。如果能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墨”,即选择个性鲜明的细节材料来写人记事,就能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会收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二、记叙文选材思维过程

选材的思维过程大致分三步:一想二比三定

(一)想:就是广开思路,想在题目所允许的“天地”有哪些可写的材料,可想的角度有许多。

1、现实材料: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关注生活,作文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

①家庭生活。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来自家庭。

例1: 绿 色 生 活

爷爷六十好几了,一个人住在乡下的老屋。

瓦屋,三间,青黛色,这便是爷爷的“不动产”。我总是缠着爷爷,让他把这老屋好好装修一下,至少,得把墙刷成漂亮的白色吧。“不,这样挺好的。”爷爷总是拒绝。我环顾四周,重新“省视”爷爷的瓦屋。瓦屋是由青砖砌成的,没刷过涂料,所以爷爷一直也就弄不明白什么叫甲醛含量超标,什么叫室内空气污染。他总是炫耀他的小屋冬暖夏凉,比呆在空调屋里

1

舒服多了,这样就可以省了买空调的钱了。呵,我的爷爷啊,何止是省了买空调的钱呢,你还在拯救环境呢,氟利昂气体造成臭氧层空洞,威胁着人类安全。

我的爷爷呵,你可能不知道,你现在啊,过的是绿色生活,住得绿色。

爷爷的菜园是爷爷大展身手的舞台。他在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宛如一位知名设计师。他植起木架,在木架上写下豇豆的诗行。他在土里埋下南瓜的秧苗,那南瓜的叶子呀,就随心所欲地在爷爷的菜圃里铺了一地,好似一篇散文,没有拘束,任笔锋游走。爷爷总是很虔诚地抚摸他种下的蔬菜的叶子,像是饱含期盼。要是爷爷的眉头皱了一下,那一定是看到他的宝贝蔬菜被虫子给咬了一口。爷爷从不用杀虫剂,总是要亲手把虫子捉掉。他说,杀虫剂就像毒药,用毒药毒他的蔬菜,他可舍不得。中午,爷爷从地里割了一把韭菜,翠绿翠绿的,炒好了放在盘子里,还是那么“光鲜亮丽”。爷爷“大力推荐”他的手艺:“快吃啊,没打过农药,没污染。 ”

我的爷爷呵,你的生活还真是绿色呢,吃得绿色。

爷爷很少出门,所以没有配备任何“坐骑”。他喜欢走路,将双手背在身后,在田间小路上慢慢地走,或是哼着小曲,或是遇见熟人,手一扬,算是打过招呼了。要是出远门,他就会拎一大布袋,挤公交车。爸爸怕他身体吃不消,要开车送他。“别费这个心思,汽油好贵的。”爷爷又是拒绝。他拎起他的布袋,哼起了小曲,踏上了公交车。有时,我对爷爷说:“爷爷你好时尚啊,都懂得低碳生活了。 ”

爷爷当然不知道“低碳生活”是什么意思,也不懂什么叫“时尚”,但是我的爷爷呵,我要告诉你,你现在的生活呀,就叫绿色生活——出行也是绿色出行呢。

此时,爷爷在他的河里捞鱼,他站在小船上撒网。岸边桑葚树上的桑葚紫得那么诱人 “爷爷,现在城里人都羡慕你这样的生活呢。” “这有什么好羡慕的,这儿又没高楼大厦的。”

呵,我的爷爷,虽然不懂什么叫绿色生活,但却在一举一动中诠释着绿色生活。 我向河面望去,黄昏时分,晚霞真美,夕阳一吻,便羞红了这位渔人的脸········ 【简评】这是一篇“老老实实”的记叙文。与那些写民族、写历史的宏大题材不同,本文从住、食、行三个方面叙写了爷爷质朴的乡村生活,用爷爷的表情、动作诠释着绿色生活的内涵。文章的表现手法略显稚嫩,但洋溢着清新纯净的生活气息。写自己,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永远是中学生作文的基本功。

启示:“事以简为上,言以简为当“,取小事以寓大意,实为便于驾驭的一招。

②校园生活。校园生活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因此,往往在写记叙文时要表现学校生活中的喜怒爱乐。

例2: 花落春犹在

2

深蓝的天空中洒着小雨,路旁的小虫浅吟低唱,似乎在欢迎这场久违的甘露,来洗去它们漂泊的灰尘。我是从教室里逃出来的,踽踽独行在校园的花径上。

我喜爱这小雨,它能抚慰我这受伤的心灵,它更好像是我流出的伤心的泪水。这次,我失败了,真正失败了,彻底失败了。刚才,市联考的成绩出来了,整个教室好像一锅沸腾的开水:有人兴奋地大喊大叫,有人激动地手舞足蹈,有人开心地相互拥抱……而我,是一个十足的丑小鸭,是一个标准的落汤鸡——与本科模拟线失之交臂,两门选修课又抛弃了我。我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同学们的笑声仿佛是一把把利剑,剑剑伤在我的心上。

不知不觉,我来到了镜湖小岛上,进入我经常背书的天地——一片桃林中。多么熟悉的地方,它见证了奋斗的历程啊!一进高三的大门,我就起早摸黑,发愤苦读:别人上街闲逛,我却进班复习演算数学题;别人相互请吃,我却啃着馒头写着作文;别人上床闲聊,我却躲在被窝里默背着英语单词……真是不堪回首桃花中,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的桃花在风雨威逼之下,已落红遍地。我触景生情,悲从中来,泪如雨下,不觉吟诵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我此时可真正读懂的黛玉的《葬花吟》了,仿佛我就是那惜春伤时的林黛玉了。

“好一个多情的诗人!”一个熟悉而赞许的声音宛如飘带从身后飘来。原来,不知何时班主任王老师已站在我旁边。

我不知所措,赶紧拭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好像是开了闸门的洪水一样,不可抵挡,只好吵哑地说:“王老师,桃花落了,春不在了,我失败了,我彻底完了!”王老师爱怜地轻拍了我的臂膀两下,柔声道:“你不是寄人篱下的林妹妹,你是你,一花凋零不会暗淡整个春天,花落春犹在,你这时虽然失败了,但只是一时的,不会是永久的,只要你的信念犹在,你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的!”

王老师的话如重锤敲在我的心坎上,是呀,花落春犹在,此时花落,还是春天,即使百花凋零,春天不在,但不久的将来,春天还会再来,我只是暂时失败,成功还会再来!

我转悲为喜,笑盈盈地说:“花落春犹在,心若在,梦就在!”我和王老师走在回教室的路上,此时小雨还在洒着,可我的心里却是阳光明媚!

启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于内容。“酸甜苦辣咸”的表达决定了本文的结构形式和语言特点。

③社会生活。除了家庭和学校,就是社会了。其实,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新闻经常给我们提供素材。

例3: 绿 色 生 活

又到夏季。那片故乡山野中青葱如玉的水稻苗温润蓬勃的碧绿香气便在午夜梦回之际 伴着蛙声蝉鸣如潮水般而至。蓦然惊醒的我,看着窗外大片灰黑色建筑投下的巨大阴影,听 到不知何处传来的鸟儿啼叫,终究是只能怅然吟道:

“旧时春燕何时归?”

3

我自小在乡村中长大。那片广阔的绿色原野,让我觉得童年实在是幸会的际遇。春有 连天碧草,夏有秧苗如玉。小小孩童的灵魂,便在这天地间最自然、纯净,最蓬勃、野性 的色泽中抽穗拔节。

“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绿,是自然与生命本初的颜色,所以只有放养于天地之间,与万物休戚相关的生活,才是绿色生活,才是古书中“羲皇上”的境界吧?

所以那时,几对燕子是我家的“房客”。每逢春至,它们必然准时到访,在老屋的屋檐上筑巢。久之,渐渐相熟,它们仿佛是我们的亲人。每日听到屋梁上清脆婉转的啼鸣,仿佛也带着野生植物般蓬勃湛然的绿意,便教人心情欣悦可喜。有时吃饭,燕子会把粪便弄在桌上,一家人并不恼怒,反倒哈哈大笑。现在想来,我的童年实在是生活在自然绿意中的翡翠梦境。

后来我便被父母接入了城市。高高的灰色写字楼,我仰起小脸也数不清楼层数。钢筋 水泥的森林,叫我的心莫名堵塞黯淡。公园里倒也有修剪得精致的大片绿树,可那绿意总 让我觉得虚假,又如何能比得上那故乡契合于自然的“羲皇上”境界的绿意?

今年的春天,我正端坐在书房写作业,加厚的窗玻璃上突然传来沉闷的敲击声。两只 燕子用力把翅膀撞击在窗户上。莫非是当年旧识?我一阵难过。纵然有心,我已无法再让 它们进来筑巢安息。现代人的公寓式建筑,哪有房梁,哪考虑到这些动物也需要一个家?

燕子们努力了半天,仿佛明白了什么,忽地振翼,齐齐朝着家乡的方向飞去。它们要 回到那片绿色中筑巢么?可我在这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绊住了脚。纵然心理上仍是那生活在 绿色中的少年,但我却无法如它们般自由归去。“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这样的 绿色生活终究只能化为清寂长夜中的幻梦么?这是我的悲哀,抑或是人类的悲哀?

旧时春燕何时归?

我也只能吟这两句无力的诗了:“年年驿站生春草,旧燕归时人未归。 ”

【简评】此文叙事抒情,细腻纯真,忆写翡翠梦境般的童年生活,对比进城后的森林般的钢筋水泥高楼,感叹天地万物与我“共生”、“为一”之难。一对春燕,勾联起文章的情思,前后呼应,引发出我何以归、人类何以归的深切呼唤,意旨高远。

启示:说得诚恳,才能读来亲切。

2、整合生活材料,或在原材料基础上,假借推理而生发出新材料。

例4: 分享与分担

人生路漫长而又充满坎坷,然而风雨中欢笑依然。因为我快乐有你一同分享,我失落有你一同分担……

父亲朴实憨厚,不善言辞,是个十足的农村硬汉。印象中父亲总是那么沉默,然而不知不觉中父亲与儿子,分享与分担彼此关系似乎很复杂。

第一次来到城里,一切充满着新奇,假期里我来到了父亲拼搏的终点——北京。

牵着父亲的手,走在北京的街上,似乎儿子因为名牌的点缀而跟周边十分谐调,然而父亲破旧的工作服上缀满了农村的朴质。我有点尴尬……

突然间,看到了向往已久的肯德基,我的脚步开始僵硬。于是父亲明白了,他没有吭声,拉着我的手进了肯德基。他示意让我坐下,很快一份套餐端来了,是的,仅是一份套餐。

4

儿子似乎真的很不懂事,完全忘记了父亲的存在,独自享受了那份向往多年的大餐。忽然间抬头,我看到了父亲板着的脸松弛了,他的嘴角微微翘起,是的,我第一次看到父亲的笑脸,难道我的吃相很难看?我一直纳闷,推测种种父亲微笑的理由。也许有点尴尬,我示意让父亲一起分享,父亲微微的摇了摇头……

肯德基里,父亲没有与我一同分享,然而吃完了我和父亲一起进了工地,他将我留在了一边,独自去工作了。

父亲带着微笑,肩上扛着厚重的大理石块示意我过去,我走了过去,他让我点了支烟。已是黄昏了,工人们都下班了,父亲执意要加班。夕阳西下,肩扛着大理石的父亲脚步开始乱了。出于好奇,我用手抬了抬那角落里的半块大理石。

天哪,我脸涨得通红,咬紧牙,使出全身的力气,却竟能将大理石微微抬起。我放下了大理石,我的双手不时的颤抖着。我走了出去,天边一片夕阳红,父亲在残阳中如此弱小,大理石压弯了父亲的背,父亲拖着脚步挪动着身体。夕阳下父亲的身影似乎异常高大。夕阳艳红,晚风吹拂,我迎风落泪……

工地里,父亲没有与我分担;肯德基店里,父亲也没有与儿子分享……

渐渐地,我明白了:我与父亲之间,一种是享受,一种是承担。父爱下,分享总成了儿 子的独享,分担也成了父亲的独担……(65分)

(二)比:就是对想到的材料进行一番比较,看哪个材料更理想。比较应遵从以下标准。 1、自己熟悉,有切身感受。这样的材料写出来才能即真实具体,又有真情实感。 2、有积极意义,值得一写。选材不在大小,应看是否有内涵,生活中很多极普通,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体现出一个人爱祖国、爱集体、爱科学、爱自然的优良品德,能体现出人的真诚、善良、健康向上的情趣,都值得写。

3、比较新颖。不是说不新颖的材料就不能写。在同样熟悉、有积极意义的情况下,自然是新颖一点好。

(三)定: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择优选定。

【写作指津】

命题记叙文写作如何得高分

考场上,运用命题记叙文写作“三句诀”是获得高分的重要途径,这三句口诀是: 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这三句口诀首尾相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构思行文中的要点诀窍。

记叙文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记叙和描写。记叙和描写相结合,是记叙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5

记叙是通过一般的叙述,把人物或事件及其相互关系变化介绍给读者,使读者对事物的发展全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描写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事件、景物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造成一种令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在考场上,要想使自己的记叙文获得高分,就要善于将题目演绎成一个曲折的故事,并通过生动的描写揭示出鲜明的主题。 首先,强调“把题目演绎成一个故事”

我们知道,命题作文的题目所包含的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如果仅把题目当作一个僵死的概念,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因此,在写作时,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从大题目中找出一个小角度,演绎成一个小故事,从一人一事、一斑一点、一枝一叶落笔,大题小作(所谓“大题小作”就是找一个自己有话可说、有思考、有感悟的角度作为切入口),以细小的局部显示宏大的整体,透过平凡的现象挖掘不平凡的本质,在叙述描写中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题目演绎成的故事不能见事不见人,不能言之无物,更不能平铺直叙。 第二,强调“用故事表达出一种思想”

由题目演绎而来的故事要有一个明确的主旨,不能为编故事而编故事。用讲故事来说理,比起单纯的说理更具魅力。记叙文既然是作者对生活的记录和感受,那就应该明确地表达一种思想,特别是考场作文,更应如此。这种思想就是文章的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剪裁和行文的方向,而表达思想主旨的方式一般是描写和议论。优秀的记叙文除了通过要言不烦的议论对主旨画龙点睛之外,还要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来彰显主题。 第三,强调“将思想蕴涵于描写之中”

主旨是故事的灵魂,主宰着故事的审美价值。而突出故事主旨的最好办法便是将故事的主旨蕴涵在描写之中。这就要求学生写作时需通过场面的描写组接故事,并把故事的主旨揭

6

示出来,即调动一切描述手段,细腻地表现人物活动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让它表达出鲜明的主题,而不是满足于线条式的过程交代,贴标签式的议论鉴定。那些只有故事框架、概括叙述和空洞议论而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的记叙文绝不是好的记叙文。好的记叙文应该充满着生动形象的描写,即在行文中除用好陈述性语句,交代人、事、物的有关情况外,更要用好描写性语句,运用精彩的动词、形容词和恰当的描写手段来描绘人、事、物、景的特色,使之栩栩如生,并表达出生活的情韵和理趣。

【审题提醒】

就是根据题目要求,调动起你的全部生活,原有积累。

有两点注意:必须写你熟悉的生活,不可勉强去编作文;熟悉的生活很多,不必事事表现。

应该根据题目的范围要求,找出若干可能对题目有用的生活材料,通过分层分类剔抉梳理,渐渐缩小范围,而后,在这被缩小的范围中浓缩出一个作文切入点,创造打开作文思路的条件。

写作前做什么?

复习自己积累的素材,积极思考它的多用性。

有哪些话题,有哪些自己熟悉且领会深刻的素材,讲求鲜活与典型。 温习自己原先的作文,寻找感受自己思考的价值。

自己对哪些问题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重读旧作是否有新的见解? 熟悉历次印发的优作,努力体会它的精彩之处。

哪些优作与我的思考相似,它的长处在哪?我能受到什么启发? 哪些优作的结构巧妙,也是我能学会掌握的,它的思路究竟如何? 哪些优作的素材值得借鉴?我如何化用,适用于不同的文题? 因此,在构思列提纲时,我们不妨从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理性的思考: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会这样”四个角度展开,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二是素材的列举,写下与作文题目相关的、相似的、相近的一些事例。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有关材料的内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应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然后两相结合,确定自己真正有想法的角度,将观点与事例有机结合,构思出自己文章的大体框架。

【写作训练】

7

高地,与低谷相对,它可以是我们要到达的某个目标,可以是我们追求的精神境界,可以是我们仰慕的某个人……

请以“向往高地”为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自定立意;③文体特征鲜明。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