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形象化的比喻来理解。糖葫芦我们肯定都不陌生,假如我们把一篇记叙文中的叙事或写人比做串糖葫芦的木棍的话,那么景物就是木棍串起的一串糖葫芦。这就是所谓的“连串式”的描写。我们认为,在一篇篇幅六七百字的文章里,“糖葫芦”不宜多,串三个“糖葫芦”是最合适的。也就是说在分别在开头,中间,结尾进行环境描写。开头进行一段景物描写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在中间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或者参与到故事情节中去;文章最后的景物描写则与前面的形成呼应,并且使文章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文展示]
总有一种记忆值得珍藏张国民
记忆是零散的,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许多如水中的鱼飞驰而过,有的却如水中的卵石,经受着岁月的蹉跎,在水中积淀下来。——题记
长久的伫立在寒风中,没有尽头的等待,让我疲惫,而且厌倦,失约的友人在我的诅咒中千百次的死去活来。抬头看看路旁的树,光秃秃的枝杈直插向天空,像多数等待的人一样,我习惯性的看了看表。
终于,他来了,我急忙迎上去,开始数落他的不是。我们约好了在今天一起晨跑,他却比约定的时间晚到了半个钟头。
此时是冬季的早晨,但太阳还未升起,东方的天空还呈现一片鱼肚白,街上空荡荡的,一阵风吹过,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我们
沿着街道跑,不一会的工夫,村庄就被我们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脚下的路也越来越崎岖了。
突然,我脚下一滑,摔进了路旁的一个大坑中,腿部的剧痛迅速袭来,朋友赶紧跑来,问我有没有事,我尝试性的动了一下,却如千百万白蚁在啃噬我的骨头一般,我疼得嗷嗷直叫,脸色也变得惨白。
“好吧,我背你回家。”朋友那不容置疑的目光逼得我乖乖就范,像一只树袋熊抱着树,我来到了他的背上。
他迈着的每一步都坚实有力。说实话,他并不比我强壮多少,可此时我觉得他的背是那么的厚实,似乎能够背起整个世界。这时候,太阳从东南方向一跃而起,天空变得明朗起来,整个大地都沐浴在圣洁的光辉中,我惬意地闭上眼睛,让面颊贴在他的后背上,一股暖流霎时传遍全身„„
时光似流水,每当我逆流而上的时候,冬日的清晨、耀眼的阳光、温暖的后背总是会和我不期而遇„„
【点评】这篇文章写朋友对受伤的“我”的呵护。从选材上讲,没有什么新意,故事也比较平淡,似乎并没有吸引人的地方。假若不是运用“连串式”的描写方法,这篇文章肯定逃不过被“埋没”的命运。文章的一大亮点在于景物描写上。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时间(冬天的清晨)、地点(路上);中间的景物描写则渲染出了冬日清晨清冷的气氛,并暗示了时间的推移;结尾处太阳升起则很好的烘托了“我”的心情,与前文形成了呼应。故事是一条明线,景物描写则是一条暗线,明暗交织,增加了文章的可看性。
1
记叙文“穿插景物描写”之背景法
一篇记叙文如何才能出彩呢?我们给出的答案是:背景法。在野外照相的时候,每个人都会选择站在一处漂亮的风景的前面,因为大家都知道漂亮的背景可以让人看起来更舒服,能给照片增添不少的色彩。其实写文章也是一样。我们写人、叙事的时候不妨在“背景”上多费点心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总是让人黯然神伤,可是把它放置在深秋的背景下,是否会更容易催人泪下呢;“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心系故土,若是在合家团圆之际,讲述他们的故事,是不是能让听者更加动容呢。这就是“背景法”的妙处所在。 [例文展示]
温暖,就这么简单赵慧
眼,因留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温厚;心中最阴暗的角落,因为洒进温暖的点点阳光,也会变得明亮。——题记
“啊?哦„„”缓慢的放下电话,独自地蜷缩在房间的最深的角落。身体仿佛被凉水浇透,有冷冷的寒意。终究,他们还是不回来了;终究,我要一个人过中秋节了;终究,他们还是选择陪弟弟。想到这里,心里头又剧烈的颤抖了一下。
起身,来到屋外。不知不觉的才发现,自己已坐在了屋顶上。看着远方的灯火阑珊,与远方的天边交汇,一切都是那么美满。风吹过我的身体,不自觉的打了一个冷颤。不再去看那片灯火灿烂,一抬头,看到了那璀璨的天空。硕大的明月在黑色天幕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明亮,她向人们散发着圣洁的光辉,笼罩着人们和谐幸福的团聚,折射着人们脸上的欢喜。唯独剩我这一片天地被黑夜包裹着,心灵世界却依旧那么黑,很黑很黑。“何事长向别时圆,如今,月这么圆,可是人呢?千里共婵娟,唉,依旧那么远哪。”也许,自己微小的就像天上一颗星一样,只能无力的散发出自己微弱的光芒。原本甜甜的月饼,如今在嘴里却多了几分苦涩。
倏忽间,在月影中看到了好友的笑脸。她应该在和家人一起吧。手不自觉的按上了她家的号码,不一会儿,那熟悉的声音在我耳边蔓延开来。早在我眼中打转的泪水此刻在也控制不住,重重的,掉了下来。我把自己独自在家的事情告诉她,她听完之后就挂电话了,而在电话另一边的我,似乎听见了心碎的声音。
“砰,砰,砰!”一股急切的敲门声硬是把我的灵魂拉回了躯壳中。我慌忙的擦干眼泪,借这月光把门打开。接着,便感觉自己融入了一种温暖中,耳边又听见因急促而略喘粗气、但我最熟悉不过的声音:“我听完你说的,就立马过来陪你。你不要紧吧?”我睁大眼睛,不让泪水再次流出,尽量使自己的声音轻快些,却依旧那么哽咽:“我没事,谢谢你。” 我们一起坐在屋顶上,共同欣赏着那月亮,月亮也把她的光辉洒向我们,我从没有感到如此幸福。静静的享受着月光,静静的听着她说:其实,在每个人的生命中,每个人都是月亮„„
当你面前有着无边的孤独时,朋友的一点帮助和支持,就会给你前所未有的温暖。温暖,就这么简单。
【点评】父母外出有事,“我”一个人在家,然后给朋友打电话,朋友二话不说出现在“我”的面前,陪“我”直到深夜。这本是朋友之间常有的事,可是当故事发生在到仲秋月圆之夜的时候,这份友情就显得沉甸甸的了。父母不在家时作者心中的失落和寂寞,朋友突然出现在眼前时内心的感动和温暖在“仲秋”的背景下被无限的放大了。“锦上添花”比不上“雪中送炭”,这就是“背景法”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2
记叙文“穿插景物描写”之 “对比式”描写
情与景的关系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一致;还有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不一致。这就是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说的:“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比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就是典型的“乐景写哀情”。我们所说的“对比式”的描写,有景物与情感的对比的意思,但主要是指景物与景物的对比,即通过景物的截然不同的变化,从而反衬出作者情感的变化。
[例文展示]因为有你的陪伴韩晓慧
,我把窗户打开,一阵风吹起我的头发,我的目光和一条小路上相汇,它笔直笔直的,像一条直线向远方延伸,树叶飘落,把我的思绪带向远方„„
那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落日的余晖将这片土地染成深红色,远处的拖拉机在欢快的吼叫着——玉米刚刚收割,勤劳的人们就已经播种新的希望了。老妈没有来接我,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重重的书包里发出了书本碰撞的声音,我拖着它艰难前行。家就在前面的村落,炊烟袅袅,还能听到深巷中的狗叫,可我脚下的路却越走越长。
“韩——晓——慧”,一个悠长的声音回响在我的耳边,起初我以为是风吹落叶子的声音,就没有理会,继续上路,可那一声声呼唤声在我的耳边徘徊了好久都没离去,我不经意的回过头,只见一个黑影向我飞奔而来,声音也变得越来越高,哦,原来是她,她一边骑着自行车,一边挥舞着手臂向我打招呼。
她推着自行车和我同行。几十分钟便像几秒钟一样划过。路旁的两排杨树在风的肆虐下,像流水一样哗啦哗啦地响,然后无可奈何的脱离树枝,散落在天空中,和风一起陪伴着我们。
让我感觉不到秋天的悲凉。我多次对她说,你先走吧,可都被她坚决拒绝了。我们就这样有说有笑的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我真想就这么一直的走下去,只有我们两个人。
夕阳把金色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校园,我把手伸到窗外,手心暖暖的,还记得么?×××,那条路我们一起走过,你说把阳光握在手心,心里就会温暖,因为十指连心。因为你的陪伴,一路走来,温暖从未走远。
【点评】这是一篇成熟的写人叙事类文章。文章采取的是回忆往事式的结构,开头熟悉的场景将作者思绪带向远方,巧妙地从现在过渡到过去。结尾写此时与彼时阳光的温暖,打破了叙事顺序,将过去与现在交织一块,显示出作者娴熟的叙事功力。文章最让人称赞的是,采用“对比式”景物描写方法,用同一条小路上不同的风景来衬托内心情感的变化。起初的生机勃勃的“农耕”景象,反衬“我”内心的忧伤;后来“秋叶飘落”则完全是哀伤的景象,但在收获了友谊的“我”的眼中,反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美。
3
记叙文“穿插景物描写”之“情景交融式”描写
我们知道,根据写作对象的不同,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状物、抒情四类。这里指的是写人、叙事类记叙文中穿插景物描写,这是要首先声明的。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把西湖比做了西子,他认为西湖的美就像西子一样,无论是不施粉黛还是浓妆艳抹,都让人怦然心动。有一种美是与生俱来的,所谓“粗服乱头,不掩国色”。其实,好的文章也像美人一样。李白曾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元好问也指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所以对于第一流的作家而言,他们是不屑于在文章中炫耀技巧的。然而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叫西施,所以“人靠衣装,美靠亮妆”这句广告词才深得天下爱美女子的心,毕竟,多数的女子是需要借助化妆品增加美丽指数的。其实,写作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对于记叙文的写作而言,当我们已经在“写人”、“叙事”方面几便绞尽脑汁也不能推陈出新的时候,不妨将“景物描写”这脉活水,引入到记叙文写作的这“半亩方塘”中,过不了多久一定会有“天光云影,清澈如水”的新气象。 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我们总结了几种穿插景物描写的方法。先来介绍一种“情景交融式”描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叶嘉莹也说过,我们的生命与自然界的草木有一种生命的共感。所谓“情景交融式”,也就是说,当外界的景物与我们的情感遇合的时候,情感就消融在景物里,景成为了情的一部分,写景就是写情。 [例文展示]她,并不普通张红
人生旅途中,总有那么一两个人使你受益,让你在茫茫的大海中发现灯塔,使你在迷失的路途中找回自己。
“你好,很高兴与你同桌”。我猛然抬头一看,一个个头并不高,脸上挂满天真笑容的女孩正站在我的身旁,我随即应了一声。她刚坐下,就拿出数学题认真的做了起来,不一会的工夫,她身子坐的笔直,一动也不动,像一块丰碑一样。我看的出神,身子也不由得酸了
起来。“唉!咋这么认真呀,不能玩玩吗?”我在一旁自言自语。很显然,她已进入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根本就不会听到。“铃-铃-铃”,下课铃刚一响,她像变戏法似的变了一个人,屁股挣脱了板凳的束缚,身子像一条水蛇一样弯曲,浑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在兴奋的跳跃,完全和刚才判若两人。“哇!”我喊了出来。她似乎听到了,俏皮的脸蛋上挂着一个浅浅的微笑。
因为性格有些相似,所以,我们很快打成了一片,整天像黏玉米一样粘在一起。可是,兴奋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很久。
期中考试后,拿到手中的试卷,那红红的“×”正冲我呲牙咧嘴的笑,我不禁像丢了魂一样。“你怎么了?”她关心地问,眼神里流露出担忧,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失魂落魄地走出了教室。
独自一人走在操场上,夕阳正红,像挂在柿子树上的红彤彤的果子,映衬的傍晚的天幕格外的高远,操场上光秃秃的一片,枯草在无情的蔓延,起风了,远处的法桐的叶子飘落一地。坐在一块光秃秃的石头,我望着天空发呆,天,渐渐黑了,一弯月牙斜挂在西南天空,冰冷的月光洒在我的身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于是起身回到了教室。大家都在学习,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课本底下一张俏皮的纸条正注视着我,上面画着一个小女孩正在哭泣,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旁边还有一句话“小屁孩,你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赶紧找呗。”顿时,我觉得身上暖暖的。我偷偷地看了她一眼,恰巧的是,她也正捂着嘴,两个黑溜溜的眼睛正看着我,我呵呵地笑了。
或许吧,小小的她让我找回了真正的自我,只因她那一个小小的提醒。看似平凡的她,却透露出一种不平凡的气息。她,实在不普通。
【点评】文章写了自己考试失利后,朋友对我的安慰,让我重拾信心。应该说,这篇文章从立意到选材都不算出彩。但这篇文章却给读者眼前一亮的感觉。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作者在文章中穿插了“操场”这一段的景物描写,从夕阳写到缺月,层次感强,将考试失利后
4
失落沮丧的心情融入到眼前的景物中。由于成功地运用了“情景交融”式的描写方法,让这篇文章最终脱颖而出。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