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契诃夫的比较研究
从《阿Q正传》到《孔已己》、从《药》到《狂人日记》,从《彷徨》到《呐喊》,再到《朝花夕拾》他笔耕不辍地践行着自己的名言,“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一生都为改变整个民族的命运忙碌着。年轻时看到整个民族病弱的状态激发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后来在日本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中国人是病在思想上,因此弃医从文,决心用自己手中的笔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的精神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民族魂,他就是有思想、有民族大义、思想开放进步,时代造就的伟大的文学家鲁迅。
他是19世纪末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法国莫泊桑、美国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的:容貌、衣裳、心灵、思想”他如是说。他也曾和鲁迅一样关注人类的精神世界“知识分子,偶然遭受一两次痛苦,便会觉得这个刺激过于强烈,便会大叫起来;可是广大的群众,无时无刻不受着痛苦的压迫,感觉便麻木了,他们在大街上或者在住宅中所能看见的,只有沉默的人们,毫无声息地在活着动着他们到了过于痛苦的时候,反而只吹一声口哨。”他就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契诃夫。
契诃夫与鲁迅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作家,虽然他们生活的年代相近,但却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度,两个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然而,他们的小说创作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甚至人称鲁迅为\"中国的契诃夫\"。
假使契珂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哀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他们都是平庸的灵魂的写实主义。同一个地球,不同的地域,两个不同国籍的人,去碰撞出无数火花,向人们昭示着他们的共同与不同。
鲁迅受契诃夫影响至深。鲁迅的整个创作内容和艺术风格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狂人日记》和《第六病室》有着十分相通之处。如《第六病室》里病人格罗莫夫的心理,处于
《狂人日记》的狂人的感觉,他们对周围的环境作出相似的、病态的、恐惧的反应。一个是被虐狂一个是迫害狂,可以说这一疯、一狂都处于同一个历史时期“封建社会”
但是由于东西方传统和文化的不同鲁迅的狂人在侧重上却各有不同,这都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契诃夫的小说有着鲜明的道德取向,也正如其自己的宣称,道德上的败坏意味着愚蠢和美感的幻灭。中国也有自己的道德伦理但并没有建立自己的真正的精神信仰,而是一种孔孟之道的强烈的理性道德,这种儒家所提倡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的到的尊严和价值尺度。用它来规范人,让人会变得冷漠而自私、虚伪。批判吃人的传统文化机制变成了鲁迅文章的根本。
鲁迅的一生都在寻找病态的社会根源,他“叫喊于生人之中”,他希望所谓的“生人”能被自己的“呐喊”惊醒,他希望能疗救病态的社会和扭曲的人性。契诃夫在写作上他致力于揭露庸俗和市侩习气。他们讽刺的共同点是都在嘲笑、鞭挞着“不合理的、可笑的、可鄙甚至于可恶”的社会现象,以唤起人类正常的精神心理。
不同国度、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风俗,但却成就了两个在小说创作上异常相似的人物。无论是说契诃夫小说的传入影响了鲁迅,还是说鲁迅在为自我国家的解放苦苦的挣扎与奋斗着,我们必须承认,二位伟大的小说创作家都在为我们所谓的人性弱点奋斗着,为我们民族的崛起,灵魂的清灵在贡献着自己的毕生力量,再此,我们为两位文学大师敬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