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医灸法之源流发展与应用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堂墨!堕堕笙全墨查 !午第12卷第9期w。rld Jouma1 of l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m Medicine 2017,Vo1.12,N。.9 ・・1221・ 文献研究・ 中医灸法之源流发展与应用 张楠 【摘要】 灸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临床上多用于治疗老弱久病之人,且须持久施治, 效果持久,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借其缓慢而持久的热力,通过经络传导,对人体起到一定的刺 激性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病、防病作用。灸法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的灸法,具 有治疗范围广、疗效确切、操作方便等优点,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但现在临床应用不够重视,使其独 特疗效无法得到体现。通过对各个年代文献的研究,追述灸法的源流发展[奠基(汉代以前)、发展 (晋、隋、唐时期)、隆盛(宋、金、元时期)、衰落(明、清时期)及复兴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及应用, 以期提高大家对灸法的认识。 【关键词】灸法;源流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5.3 【文献标识码】A Origin Development of Moxibusit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CM ZHANG N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Shenzhen Longgang Distirct Second People S Hospital,Shenzhen Guang— dong 518172) 【Abstract】 Moxibustion is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therapy in TCM.It is commonly used for the treat— ment of chronic disorders in the aged patients or those of weak constitution.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persistent by the continuous treatmen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ies of meridian—collateral and zangfu organs.With the persistent thermal effect,through the meridian transmission,moxibusiton therapy induces a certain stimu— lation effects to achieve warming action,promote qi and blood circulation,strengthen the antipathogenie qi and eliminate the pathogens in th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disorders.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external thera— pies in TCM,moxibusiton therapy has wide indications,definite effects and easy operation.Hence,it draws the attentions by the medical scholars in different dynasties.But,the clinical practice nowadays has not paid the adequate attention to it,which leads to the insuficientf utilization of its unique effects.In the paper,through the literature reviews of different dynasties,the origin evolution[foundation(before the Han Dynasty),devel— opment(the Jin,Sui and Tang dynasties),the prosperity(the Song,Jin and Yuan dynasties)],the declin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and the revitalization(after the founda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of moxi— bustion were traced,as well as its application SO as to improve the recognition on moxibustion therapy. 【Key words】 Moxibustion;Origin Development;Application 灸法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是一种用 火治病的方法,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斗争 中所总结出的有效经验,是古代先贤的智慧结晶。 灸字从字面显示,由火字和久字组成,清代陈昌治 刻本《说文解字》日:“灸,灼也,从火久声。”灸法临 床上多用于治疗老弱久病之人,且须持久施治,效 显著和无效患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灵 枢・官能》日:“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 中所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作 为中医传统外治法之一的灸法,具有治疗范围广、 疗效确切、操作方便等优点,深受历代医家的重视, 但现在临床应用不够重视,使其独特疗效无法得到 体现。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灸法的源流发展及应用 果持久,是以经络、脏腑理论为指导,借其缓慢而持 久的热力,通过经络传导,对人体起到一定的刺激 性作用,从而达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治病、防病 作用 J。灸法特别是对针刺和药物等方法疗效不 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大家对灸法的认识。 1 灸法的源流与发展 1.1 汉代以前 灸法的应用当在人类发明火之后,起源于原始 DOI:10.13935/j.cnki.sjzx.170910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广东深圳518172 通讯作者:张楠,Email:23868158@qq.con 社会的旧石器时期,与生活和环境密切相关,如《素 问・异法方宜论篇》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 ・1222・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第12卷第9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 !,! ! :! : : 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 寒生满病,其治宜灸螨。故灸螨者,亦从北方来。” 灸字最早是指木工术语,而不是医学用语,《周礼・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日趋完善。如《足臂十一脉灸 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五十二病方》等均 记载了灸疗方法。书中不仅论述了人体经脉的循 行,并描述了每一脉的所主疾病,而且在治疗时仅 采用灸法,故有“气上而不下,则视有过之脉,当还 冬官・考工记・庐人》日:“凡试庐事,灸诸墙,以目氐 其桡之均也。”疏:“灸诸墙,谓柱于两墙之间,观其 体之强弱均否。”《考工记・总叙》:“秦无庐。”疏: “庐读为墟,取细长之意。谓矛戟柄。”庐是矛戟之 柄,意思是指木工在制作矛戟之柄时,必须先检测 柄的强度,要将柄撑于两墙之间,以观其弯曲是否 均称。上述可见灸字最初的本意和应用,其演义字 多为“灸、久、柱、拄、刺”。虽然后来“灸”字多用于 治病,但和其本意仍然是分不开的,如人体的体表 犹如墙体,火攻犹刺之,火疗日灸,意思相同,故《素 问・气血形志论》日:“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 灸刺。”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记载中,有一个字其形 象的比喻一个人躺着,腹部放一撮草,据研究此描 述的为灸法治病 。 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医学专著还是非医学专著 均体现了灸法的应用记载,是灸法的奠基时期。非 医学专著如《左传》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晋景公患 病,求医于秦,秦伯遣医缓前往,医缓诊后说:“疾不 可为也,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 药不治焉。”此处的“攻之不可”的“攻”字即指灸法, “达之不及”的达是指针法。另如在孟子和庄子也 曾对灸法有过描述,《孟子・离娄・桀纣章》日:“今 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庄子・盗 跖》云:“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此处的“艾”和 “灸”均指灸法。而医学专著中的《黄帝内经》《伤寒 杂病论》等为灸法发展起了奠基作用。《黄帝内经》 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中《灵枢》是古人 对针灸理论和实践的应用总结。《灵枢》的《经脉 篇》《官能篇》《癫狂篇》《背腧篇》《经水篇》等多篇 内容均出现了“艾”“灸”“针”等名称,如“陷下则灸 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治癫疾者……灸穷骨二 十壮”“……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泻之,虚 则补之…‘其治以针艾”等均说明了在当时灸法和针 砭治病已相当盛行。《伤寒杂病论》中载有与灸法 有关的内容共12条,其中适应症4条,禁忌症8条, 适应症多为用于治疗少阴病、脉微细,手足冷,吐利 等;禁忌症多为太阳病误用火法。在许多条文中有 “可火”“不可火”的记载,古代用火之法有“炉、蒸、 熏、熨、灸”,用火之法当审其所宜,不可滥施,应慎 之。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许多文物, 从其中记载古针灸医学的帛书也可以看出,灸法在 而灸之”之说。灸法在当时可用于治疗近百种不同 的疾病,如腰痛、目痛、心痛、肝痛、产聋、足小趾废、 乳内廉痛、痈、疥等,如“久泰阴”“久足中指”等,充 分体现了古人对于灸法的研究和应用。 1.2晋、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为灸法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灸 法专著。代表作如西晋的皇甫谧在汇集《素问》《针 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专著内容的基础上, 编纂了《针灸甲乙经》,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 专著,书中不仅详尽的论述了针刺,而且将灸法和 针刺并论,对禁灸穴位、灸法的禁忌症、艾灸的用量 以及对误灸后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应如何处理等,作 了具体论述。此书中灸法应用广泛,可用于治疗各 种临床疾病,对灸法学科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葛洪 重灸法,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对卒死、五尺、霍 乱吐利等急危重症均采用灸法治疗,可见灸法不单 可用于治疗虚寒症,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也同样 有效。其妻鲍姑以治赘疣而闻名,同样擅长灸法。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许多医家用灸法预防霍乱,灸 足三里强身,并发明了瓦甑灸,开创了器械灸的先 河,极大的推动了后世灸疗法的发展。同时期描述 灸法应用的书籍还有陈延之的《小品方》,惜该书已 于宋朝亡佚,现在所见《小品方》为《千金要方》和 《外台秘要》等书大量引用此书内容,《小品方》共 l2卷,其最后一卷为灸法要诀,书中不仅对灸法的 理论进行了阐述,而且对灸法的临床经验进行了总 结。隋唐时期对针灸学也十分重视,《旧唐书・职 官志》记载:“太医令掌医疗之法,丞为之式;其属有 四:日医师、针师、按摩师、咒禁师,皆有博士以教 之。”唐朝不仅设有医科学校,而且学校专门开设针 灸课,由博士教授。在此时出现了大力倡导针灸疗 法和极力推崇灸法的孙思邈、王焘,孙思邈说:“汤 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 之功,过半于汤药矣。”他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一 书中将针灸分为上篇与下篇,条文中有许多为采用 灸法治疗内、外、妇、儿等诸科疾病,同时还丰富和 完善了隔物灸、施灸材料的种类,如隔蒜灸、豆豉 灸、黄蜡灸、隔盐灸、黄土灸等,对后世产生重大影 响。王焘著有《外台秘要》一书,他对灸法更是推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第12卷第9期World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 m Medicine 2017.Vo1.12.N 9 ・1223・ 崇,甚至只言灸而不提针,书中专设一章为“明堂灸 法”,通篇无一字针法和针穴,只论灸法,对施灸方 法、材料以及灸法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详细描述,书 落。明代灸法专著明显增多,涉及内、外、妇、儿各 科几十种病证,但发展至清代,尤其至清代后期,由 于统治者的封建思想,以及西方医学的兴起等诸多 因素,使灸疗逐渐被抛弃。至1822年时,灸法以 中记载他采用艾火治疗心疝、偏风、骨疽、脚气入腹 等疑难杂症,取得较好疗效。王焘的《外台秘要》不 “针刺火灸,究非寿君之所宜”为由彻底被禁止,且 永久的废除了太医院的针灸科,至此灸法彻底没 仅是唐朝以前灸法的总结和汇合,而且对后世灸法 的应用推广和研究影响深远,具有承前启后的作 用。在唐朝甚至有了“灸师”专职之称,韩愈有诗 落。明代,针灸学家倍出,其中朱权的《寿域神方》 及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与其后相继而出现的还有 徐凤的《针灸大全》、高武的《针灸聚英》、张介宾的 云:“灸师施艾炷,酷若猎火围。”至此灸法发展成为 了一门独立学科。 1.3宋、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为灸法的隆盛时期,灸法经过前期的 发展完善,以及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在此时不仅 发明之多,且著述之富,可谓到达了发展的顶峰。 宋代国家设立太医局,将针灸列为专科,宋太祖曾 亲自为太宗皇帝施灸,并取艾自灸,有《宋史》为证, 日:“太宗尝病亟,帝往观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 帝亦取艾自灸。”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 方》《圣济总录》《扁鹊心书》《针灸资生经》及《备急 灸法》等多部专著均专门论述了灸法的应用,如《太 平圣惠方》一书倡导针与灸并重;《普济本事方》一 书倡导以内治为主,但有许多治疗内容涉及灸法; 《扁鹊心书》一书是记载以灸法治疗各种疾病的专 著,书中论述了各种临床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约 80多种疾病的治疗采用灸法;《针灸资生经》一书在 总经前人经验,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以穴属病, 以灸法为主,在针灸学专著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书 中首次记载了“天灸法”这一特殊的灸疗方法,“天 灸法”即利用一些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关穴位, 使之发泡,又称自灸、敷灸、药物灸、发泡灸,它是不 同于温热刺激的另一类灸法;《备急灸法》是除《肘 后备急方》外另一部采用灸法治疗急危重症的专 著,书中记载:“凡仓卒救人者,惟艾灼收第一。”可 见在宋代灸法的应用广泛性及重要性。金、元时 期,随着针刺疗法的研究和应用的崛起,灸法的发 展受到一定影响,元代窦桂芳辑《针灸四书》,同时 将《太平圣惠方》《小儿明堂经》一起重新整理抄录, 改名为《黄帝明堂灸经》刊行。书中收录了大量收 录了古人的灸疗经验,还提出古人用火灸病,忌松 木、柏木、竹木、榆木、桑木、枣木、枳木、橘木火等。 但以金元四大家为首的不少医家,在灸法的巩固和 完善方面仍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4明、清时期 这一时期为灸法的总结时期,但也逐渐走向衰 《类经图翼》、汪机的《针灸问对》、龚居中的《红炉点 雪》、龚廷贤的《寿世保元》等,均对针灸学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贡献。如《寿域神方》一书出现了艾卷灸 法,这种方法后来发展为药末与艾绒混合制成艾卷 熏熨的“雷火针灸”及“太乙针灸”,还有用“桑枝” “桃木”为灸料的“神针火灸”,及“灯火灸”(用灯草 蘸油点火在皮肤上真接烧灼)和“阳燧灸”(用铜镜 聚集日光),这些方法均体现了古代灸法和熨法的 结合运用。《针灸大成》一书中共有16则医案涉及 灸法,其中在灸法的应用上,详细的描述了灸法的 适应症、禁忌症、取穴方法、灸材、灸后的调摄等内 容。《寿世保元》则专立“灸法”一章,详述灸法的注 意事项、取穴,对艾灸疗法的理论和临床研究有较 大的指导意义。清代关于灸法的专著要少很多,其 中以吴谦等人奉政府敕命著《医宗金鉴》为代表,书 中以歌诀的形式表达刺灸内容,并配有插图和注 解,如“灸难产穴图”“灸疝气穴图”“灸反胃穴图” 等,书中介绍了19种病症的灸方,灸方用穴小而精, 大多是使用单穴、奇穴进行治疗,并记载禁灸穴47 个。此外,该书对传染性疾病也提出了灸治方法。 1.5建国以后 这一时期为灸法的复兴和发展时期。新中国 成立后灸法重获新生,有关灸法的报道急剧增加, 灸法防治各类病症超过200种,灸治方法日益丰富, 并且结合现代科技出现了光灸、冷冻灸、电热灸、铝 灸等。灸法研究课题被列入国家973科研项目,众 多中医专家经过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J,不仅明确 了灸法的治疗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总结和发现了 灸法的临床规律,使得灸法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 在保健养生方面都得到了广泛使用。 2灸法的应用 火的发现为灸法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灸 法中的灸料也是通过长期地实践逐步由八木之灸 发展成为艾叶灸的。艾属隰草类菊科多年生草本 ・122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第12卷第9期World Journal of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WesternMedicine 2017,Vo1.12,No.9 植物,艾叶气味芳香,易燃,用作灸料,具有温通经 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及防 病保健的作用。《名医别录》载:“艾味苦,微温,无 毒,主灸百病”。 从古至今,艾灸一直在临床广泛应用,对多种 疾病有显著疗效。古代许多医家都有艾灸治疗疾 病的经验,许多书籍都有记载艾灸的临床应用。特 别是在《内经》一书中详细记载了艾灸的临床适宜 病证,《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人,……; 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烫熨及火灸刺而去 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日 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素问・骨空论》:“大风 汗出,灸慧蓿。慧蓿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 病者呼慧蓿,慧蓿应手。”;《素问・空骨论》:“灸寒 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 为壮数;视背俞陷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 胁之间灸之,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 灸之,踹下陷脉灸之,外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 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 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之,膝下三寸分问灸 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灸之。……凡当 灸二十九处。”;《素问・刺疟》:“疟脉满大急,刺背 俞,用中针,傍伍肱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 不实争,灸胫少阴,刺指井。”;《素问・异法方宜 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 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 螨。”;《素问・骨空论》:“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 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灵枢・邪气 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 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吩吩然,数唾,在足少阳之本 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热者,取阳陵 泉。”;《素问・示从容论》:“肝虚、肾虚、脾虚,皆令 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或已,或 不已。”;《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 所当取之处。……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 也。”《素问・骨空论》:“太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 以犬伤病法灸之。”《素问・骨空论》:“失枕,在肩上 横骨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上述记载显 示,灸法不仅可以治疗寒证和寒热病症,而且还可 以治疗内脏病、外科病、神志病、以及狗咬伤、落枕 等,灸法的应用范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灸法在临床应用中,许多医者认为灸法没有补 泻之分,也有说灸法只补不泻,但现代研究结果表 明注重运用灸法的补与泻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 效 ]。在灸法补泻的操作方法上古书就有记载, 《灵枢・背俞》云:“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 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 艾,须其火灭也。”《针灸大成》云:“以火补者,毋吹 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 其穴也。”等。而现代医家在继承古代灸法的基础 上,又结合药物的功效将艾条温和灸、温针灸、隔附 子灸、丁香敷灸、五倍子敷灸、隔盐灸列为灸法之补 法,把艾条雀啄灸、回旋灸、隔姜灸、白胡椒敷灸、灯 芯草灸、线香灸、斑蝥敷灸、毛茛敷灸、威灵仙敷灸、 板蓝根敷灸、甘遂敷灸、薄荷敷灸、天灸、黄蜡灸为 泻法。灸法的补泻在临床运用中应遵循辩证施灸 的原则,灵活运用,才能获得好的疗效。现代灸法 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不仅在内科、外科、妇科、 儿科、骨科得到运用,而且在五官科、神经科、预防 保健,甚至肿瘤科及一些疑难杂症方面都取得了非 常好的疗效。 3 结语 上述不难看出灸法起源于远古,盛行于秦汉, 鼎盛于唐宋,衰落于晚清,新中国成立又重获新 生 J。无论是哪个时期,哪个朝代,灸法都是在劳 动人民及广大医者不断继承、不断创新、不断总结 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政治、经 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灸法在不同历 史时期的兴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虽然现代中医 对灸法的防治范围、灸治方法、灸法机制等研究都 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 去探索,比如单纯的热刺激是否可以代替艾灸,灸 量与疗效的科学关系,如何防止意外事故发生等 等,都需要我们中医界同仁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周春霞,樊小农.单纯灸法的应用现状[J].黑龙江中医药,2013 (1):53—54. [2]张建斌,王玲玲.《内经》灸法概述[J].上海针灸杂志,2010,29 (5):275—277. [3]许建阳.灸法之起源探析[J].贵阳巾医学院学报,1992,14(4): 43—44. [4]张f_=.灸法的历史与现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6):466 —473. [5]常小荣,严洁,易受乡.灸法补泻之探讨[J].中医外治杂志, 2009,】8(4):3—5. [6]王克兢,王淑娟.灸法的起源及时代特征[J].内蒙古中医药, 2014(6):80—8I. (收稿日期:2017—04—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