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学
当代审美文化
姓名: 学院: 班级: 学号:
摘要:当代审美文化正在 日益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视觉文化
侧重于“看形象”,以虚拟性、游戏性、娱乐性的表象供 人观赏、参与和消费,具有表演性、仪式性、公众性。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形象”与大众 传媒的崛起有关,有映象、类象和幻象三层含义,已经变成了独立的消费品。现在习惯把当代审美文化称为“大众文化”。
关键词:当地审美文化,大众文化。
“当代审美文化”是一个特指概念,是指在现代商品社会应运而生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以现代都市大众为主要对象的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浓厚商业色彩的、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文化。
当代审美文化正在 日益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视觉文化侧重于“看形象”,以虚拟性、游戏性、娱乐性的表象供 人观赏、参与和消费,具有表演性、仪式性、公众性。在当代审美文化中,“形象”与大众 传媒的崛起有关,有映象、类象和幻象三层含义,已经变成了独立的消费品。
现在习惯把当代审美文化称为“大众文化”,其实多有不贴切之处。因为就其内涵来说,当代审美文化恰恰只是一种“小众文化”,它的生产者、制作者恰恰不是“大众”而只是“小众”,只是在人口数量上所占比例极小的制作人、策划人、广告商和经纪人,而大众只是其推销和牟利的对象。虽然大众在市场上作为买方常常倍受逢迎、倍受奉承,但在文化上恰恰不具主动性和支配权。另外,使用“大众
文化” 也容易引起使用上的混淆,如今人们所说的“大众”已不是往常所说的“工农大众”,而主要是指现代都市大众,是指那些生活在现代都市之中、或受到现代都市化进程影响的乡镇和农村的社会人口,其人多势众,但成分复杂、界限模糊、情况多变,完全不是“工农兵”等概念所能涵盖。以这种“大众”为主体的文化与30年代或延安时期所说的“大众文化”的性质不同,如果不加鉴别地混用“大众文化”的概念,则可能带来种种语义上的误解和释义上的麻烦。为此,我不赞同将当代审美文化称为“大众文化”。
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人是社会的人,他不同于一般的动物,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几希!”人也是动物,但不同于禽兽,这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人不是抽象的概念,也不是孤立的个体,人的本质是他的社会性。荀子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就是社会集体,任何个人都在一定社会集体中生活,受社会集体的制约。无论是“天命”论者,还是“性命”论者,立足点都是以人为本,最终还是为了解决“人事”。在华夏民族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深沉的强烈的国家民族意识,这是一种特有的民族感情和具有特定内容的国家观念,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特定的国家民族所固有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感情,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作为华夏文化传统中的国家民族意识,含有许多封建糟粕,诸如封建忠孝观念、大国沙文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等。但是,这并不排除其中也有许多积极的思想精神因素和优秀的文化传统,诸如爱国主义精神、为国为民献身的精神等等。几千年来,这些精神使得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得古老的中国在世界史上曾处于文明先导的地位。这就是华夏文化的精华,也是我国古代审美意识的主要内容。
\"审美文化\"是在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背景下,从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总体性概念。1990年代以来我国当代审美文化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的催化之下,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趣味发生了大变革。审美文化从功利性向感性的日常生活回归,人们钟爱轻松娱乐、流行的审美文化产品,日常感性生活成为了审美文化的现实具体的栖息处。但大众沉溺于快餐化的\"形象的游戏\"中消闲娱乐、满足情感需求。一方面,当代审美文化以其消
遣性、娱乐性、休闲性和刺激性积极介入日常生活,导致\"日常生活审美化\体现其\"当下关怀\"的性质。另一方面,日常感性生活以其固有的粗放世俗的低层次诉求束缚着当代审美文化的理性发现与深度开掘。感性泛滥和\"审美泛化\"可能使审美进一步泛化为日常生活的经验方式和美化日常生活的具体操作,导致过于侧重实在的现实价值,轻视终极价值追求的危险。在多元化的语境中,当代审美文化的自我调适能力十分有限。审美文化研究既包含形而上层面的思考,也包含形而下层面的审美文化经验研究。人们需要保持审美与生活的张力,以批判的姿态看待审美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可行的做法是,坦然接受当代审美文化在突出日常的感性的生命体验,积极凸显日常生活层面的视觉愉悦与快感体验,分流着现代人性中的欲望诉求和民间理想等方面,存在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在审美文化实践中自觉地将审美文化视为指向类似于艺术情感,但有着更为广泛的人类感性精神的学科;突出其超越历史存在的品质,体现着人类终极关怀\"人文理性\实现理想与现实、灵魂与肉体、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使当代人由审美最终成为具有解放意义的\"审美的人\"。
参考文献:姚文放 《当代审美文化批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