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货币金融学简答题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货币金融学简答题

1、简要分析为什么分散投资可以减少风险

(1)金融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降低风险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构建多样化投资的资产组合,或者说“不把鸡蛋放在一只篮子里”。 (2)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资产组合中所有资产预期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值。资产组合中,在资产总数一定情况下,单个资产占的比重小,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越小,风险越小,这个原理说明投资资产数量多可以减低风险。

(3)风险协方差公式说明:资产组合的风险并不是单个资产标准差的简单加权平均,而且与各种资产的相互关系有关。投资者通过选择彼此相关性小的资产进行组合时风险更小。

(4)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反映组合资产共同变化的程度,因而资产组合的协方差越小组合资产投资的风险越小。资产组合的协方差又取决于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组合资产之间的相关性越小系数越小,组合资产风险越低。这个原理说明通过多样化投资组合可以降低风险。

2、简要说明货币供应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所谓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的争论,实际上是讨论中央银行能否“独立”控制货币供应量。

(1)内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中央银行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从上述货币供应模型中可以看出,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

(2)外生性指的是货币供应量由中央银行在经济体系之外独立控制的。其基本理由是,从本质上看,现代货币制度是完全的信用货币制度,中央银行的资产运用决定负债规模,从而决定基础货币数量,只要中央银行在体制上具有足够的独立性,不受政治因素等的干扰,就能从源头上控制货币供应量。

(3)事实上,无论从现代货币供应的基本模型,还是从货币供给理论的发展来看,货币供给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内生性”的,而“外生性”理论则依赖过于严格的假设。

3、简要说明西方利率理论中流动性偏好理论与可贷资金理论及古典利率理论的异同

三个理论都是从供求关系来解释利率的决定,但不同学派对供求关系的解

1

释。不同之处在于:

(1)古典学派强调资本供求对利率的决定作用,认为在实物经济中,资本是一种生产要素,利息是资本的价格。利率的高低由资本供给即储蓄水平和资本需求即投资水平决定;储蓄是利率的减函数,投资是利率的增函数,均衡利率取决于投资流量和储蓄流量的均衡。即储蓄等于投资为均衡利率条件。由于古典利率理论强调实际因素而非货币因素决定利率,同时该理论还是一种流量和长期分析,所以,又被称为长期实际利率理论。

(2)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因此,利息是货币现象,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由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决定的流动性偏好,和由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定的货币供给量是利率决定的两大因素。同时,货币供给量表现为满足货币需求的供给量,即货币供给量等于货币需求量是均衡利率的决定条件。在货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利率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并随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下降。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给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形成“流动性陷阱”。凯恩斯把利率看成是货币现象,认为利率与实际经济变量无关。同时,他对利率的分析还是一种存量分析,因而,属于货币利率理论或短期利率理论。 (3)可贷资金理论是上述两种理论的综合。研究长期实际经济因素(储蓄、投资流量)和短期货币因素(货币供求流量)对利率的决定。认为利率是由可贷资金的供求来决定的。可贷资金供给包括:储蓄和短期新增货币供给量,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投资和因人们投机动机而发生的货币需求量;在可贷资金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随可贷资金供给量的增加或下降而下降或上升;反之,在可贷资金需求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随可贷资金的需求的增加或下降而上升或下降。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供求的平衡。由此可见,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的区别,在于可贷资金理论注重流量和货币供求的变化量的分析,并强调了长期实际经济变量对利率的决定作用。但可贷资金论与凯恩斯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之间并不矛盾,流动偏好利率理论中货币供求构成了可贷资金理论的一部分。

4、简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需求型通货膨胀即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指的是源于总需求膨胀而形成的通货膨胀。需求型通货膨胀的第一推动力直接来源于货币需求,来源于货币的过量发行。这种货币的过量发行导致总需求膨胀,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运行过程主要从两方面分析。

⑴短期(静态)分析。这里所要分析的定量关系是如下的四边关系:

其中Ms为货币供给量,Mb为货币的必要量,D为总需求,S为总供给。在总供给

2

S既定的条件下,如果货币供给量Ms超过了货币必要量Mb,那就意味着总需求D有迅速的增加,与相对不变的总供给S相比,D处在过度增长的状态。这时,亦即意味着经济运行中开始出现短期性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其膨胀的程度依货币供给量Ms超过货币必要量Mb的程度而定,这一过程如图1

在图中,DD曲线表示总需求曲线,SS表示总供给曲线,FF表示既定商品供给量线(既定产量线),Rin表示通货膨胀率,e表示不同水平的均衡点。 ⑵长期(动态)分析。这里要分析的定量关系是如下的三角变量关系: 其中:Md为货币需求量,Ms为货币供给量,Y*为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它是不确定的。从理论上说,在增长极限内,Y*随着Ms的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同比例增加。随着M的增加,总需求增加,进而促使总供给的增加,同时,价格开始上涨。在离增长极限点较远时,Ms增长率、Y*增长率和Rin上涨率之间的关系是Ms′>Y*′>R′in,随着Y*不断接近增长极限点,这三者的关系将变作Ms′>R′in>Y*′,而且Y* 趋近于零增长。这时,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表现得非常明显,非常典型。由于在需求拉上型膨胀的初始阶段存在Ms′>Y*′>R′in这样一种关系,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较多的货币供给能带来较大的总产量。这种错觉是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得以不断恶化的重要诱因。上述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

s

5、简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模式及功能

(1) 金融监管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国家立法指定和保障金融监管当局对金融活动实施监督和管理。金融监管当局借助于一系列监管制度和措施,行使监管职权以控制金融风险保证存款人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运行。 (2) 金融监管体系的模式: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确立了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3年4月28日挂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架构的对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模式。

(3) 金融监管的原因:金融行业是高风险的特殊行业,为了避让和分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促进一国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各国政府都很重视金融监管工作,一般都通过国家立法来保障金融监管当局行使职权。

3

(4) 金融监管的一般内容:第一,对新设金融机构进行审批,即“市场准入”。第二,审定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第三,对金融机构经常实施市场检查。第四,重视对有问题金融机构的挽救,尽量避免单个金融机构经营不善出现大的社会震动。挽救和保护的措施主要有存款保险、兼并、接管、清盘以及注资挽救等。 (5) 金融监管的方法:第一,金融机构自律监管系统。第二,行业自律监管系统。第三,社会舆论监督系统。第四,行政法制监督系统。

6、简要说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指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当局出于对微观利益和宏观效益的考虑而对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及制度安排所进行的金融业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

西方经济学家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引发金融创新的原因以及金融创新的作用,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理论:

⑴“技术推进”论。该理论认为,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特别是电脑和电讯设备的新发明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重大因素。主要代表人物是韩农和麦道威。

⑵“货币促成”论。代表人物是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所致。如20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和汇率的反复无常波动,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因,金融创新是作为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的产物而出现的。

⑶“财富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科技进步会引起财富的增加,由此促进金融业的发展,金融资产增多,从而产生金融创新。

⑷“约束诱导”论。该理论认为,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内部和外部的制约是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

⑸“制度改革”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 ⑹“规避管制”论。主要代表人物是凯恩斯。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为获取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的。但当金融创新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管制会加强,新的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⑺“交易成本”论。该理论把金融创新的成因归因于交易成本的下降,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

以上西方金融创新的理论都是从某一侧面来分析金融创新的原因,因此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7、如何看待微观主体预期对于货币政策效应的抵消作用

4

(1)微观主体的预期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微观主体的预期对实施的货币政策效应具有抵消作用。这种抵消作用表现在:微观主体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会对货币政策进行合理的预期,在预期的基础上广泛地实施有利于自身经济利益的对策行为,而这些行为会对货币政策具有抵消作用,从而货币政策不能发挥预计的效应。

(2)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似乎只有在货币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或没有完全被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或达到预期效果。但实际上,社会公众的预期既是是非常准确的,要实施对策也要有个过程。这样,货币政策仍可奏效,但公众的预期行为会使货币政策效应打打折扣。

(3)抵消作用的的博弈论分析。按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如果公众是理性的预期,那么只有未被公众预期到的货币政策才能发挥效力。同理,如果政府的预期是理性的,那么,只有未被政府预期到的公众行为才会对货币政策产生抵消作用。所以,政府和公众根据预期来制定其行动的过程是可以用对策论加以解释的,即存在政府和公众的博弈。 8、国际金本位体系的特点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黄金是货币体系的基础。在国际金本位制下,黄金充分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一般认为,1880-1914年间为国际金本位体系的黄金时代。

(1)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在金本位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由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金币的面殖与黄金含量就能保持一致,金币的数量就能自发地满足流通中的需要;由于金币可自由兑换,各种金属辅币和纸币就能够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量的黄金进行流通,从而保持币值的稳定;由于黄金可以自由进出口,因而本币汇率能够保持稳定。

(2)严格的固定汇率制。金本位制下,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铸币平价决定。当然汇率并非正好等于铸币平价,而是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铸币平价上下窄幅波动,其幅度不超过两国间黄金输送点,否则,黄金将取代货币在两国间流动。

(3)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其机理即由美国经济学家休漠提出的“价格一铸币流动机制”:一国国际收支逆差→黄金输出→货币减少→物价和成本下降→出口竞争力增强→出口扩大;进口减少→国际收支转为顺差→黄金输入。相反,一国国际收支顺差→黄金输入→货币增加→物价和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减弱→进口增加;出口减少→国际收支转为逆差→黄金输出。

为了实现金本位的自动调节机制,各国必须严格遵守三个原则:(1)本国货币和

5

一定数量的黄金固定下来,并随时可以兑换黄金;(2)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各国金融当局应随时按官方比价无限制买卖黄金和外汇;(3)货币发行必须持有相应的黄金准备。

9、怎样理解国际信用其中包含哪些主要的信用活动

国际信用international credit,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对别国的政府、银行及其他自然人或法人所提供的信用。

国际信用同国际金融市场关系密切。国际金融市场是国际信用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国际信用的扩大反过来又推动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按资金借贷时间长短可分为两个市场,一是货币市场,即国际短期资金借贷市场;二是资本市场,即国际中长期资金借贷市场。国际金融市场中规模最大的是欧洲货币市场,这个市场上的借贷资本是不受各国法令条例管理的欧洲货币。在欧洲货币市场中占主要地位的是欧洲美元,其次是欧洲马克。此外还有亚洲美元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是巨额国际资金的供求集散中心,它和由其延伸出来的其他众多国际金融市场及离岸金融市场,将世界各地的金融活动都纳入庞大的金融网络,使借贷资金的国际化有了更深入的发展。 国际信用以领域划分,可分为贸易信用和金融信用两大类:

贸易信用

·贸易信用是以各种形式与对外贸易业务联系在一起的信用。信用的提供以外贸合同的签订为条件,它只能用于为合同规定的商品交易供应资金。这种商业信用又可分为公司信用,即出口商以延期支付的方式出售商品,向进口商提供信用和银行信用 ,银行向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贷款(见出口信贷)。

金融信用

·金融信用没有预先规定的具体运用方向。可用于任何目的,包括偿还债务,进行证券投资等。金融信用又可分为:银行信用,即由银行向借款人提供贷款;债券形式的

6

信用,即由借款人发行债券以筹集资金。 国际信用按其期限可分为短期信贷、中期信贷和长期信贷。不同国家的出口商与进口商相互提供的商业信用,通常是短期的,但在市场竞争剧烈的情况下,这种信用往往也具有长期的性质。此外,商业银行对进口商和出口商提供的信用大多也是短期的。中期和长期信用基本上用于购买工业装备或支付技术援助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动员长期资金多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方式的作用降低了,而银行信用和政府间信用的作用则提高了。

10、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货币乘数

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简单地说,货币乘数是一单位准备金所产生的货币量。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客观存在着数倍扩张(或收缩)的效果或反应,这即所谓的乘数效应。货币乘数主要由通货—存款比率和准备金—存款比率决定。通货—存款比率是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它的变化反向作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通货—存款比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通货—存款比率越低,货币乘数越大。准备—存款比率是商业银行持有的总准备金与存款之比,准备—存款比率也与货币乘数有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银行提供的货币和贷款会通过数次存款、贷款等活动产生出数倍于它的存款,即通常所说的派生存款。货币乘数的大小决定了货币供给扩张能力的大小。而货币乘数的大小又由以下四个因素决定:

(1)法定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均由中央银行直接决定。通常,法定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越大。

7

(2)超额准备金率

商业银行保有的超过法定准备金的准备金与存款总额之比,称为超额准备金率。显而易见,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相应减少了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因此,超额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方向变动关系,超额准备金率越高,货币乘数越小;反之,货币乘数就越大。

(3)现金比率

现金比率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商业银行活期存款的比率。现金比率的高低与货币需求的大小正相关。因此,凡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都可以影响现金比率。例如银行存款利息率下降,导致生息资产收益减少,人们就会减少在银行的存款而宁愿多持有现金,这样就加大了现金比率。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负相关,现金比率越高,说明现金退出存款货币的扩张过程而流入日常流通的量越多,因而直接减少了银行的可贷资金量,制约了存款派生能力,货币乘数就越小。

(4)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

由于定期存款的派生能力低于活期存款,各国中央银行都针对商业银行存款的不同种类规定不同的法定准备金率,通常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要比活期存款的低。这样即便在法定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改变也会引起实际的平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改变,最终影响货币乘数的大小。一般来说,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比率上升,货币乘数就会变大;反之,货币乘数会变小。总之,货币乘数的大小主要由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准备金率、 现金比率 及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间的比率等因素决定。而影响我国货币乘数的因素除了上述四个因素之外,还有财政性存款、信贷计划管理两个特殊因素。

11、应该如何理解中央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位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