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课标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对核心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群文阅读,更是得到了教师与家长的广泛好评,因此,本文结合核心素养教育对小学群文阅读进行分析与探讨,为关注此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育;素质培养;群文阅读
引言: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在听、说、读、写的基础上拥有独立思考的学习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群文阅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立更加合理的知识学习体系,进而达到核心素养与群文阅读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一、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教学最基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拥有知识和如何拥有知识,而通过调查显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在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增进文化素养。例如:群文阅读有许多图片与文字,学生在学习时遇到不理解的问题,可以结合图片上的内容进一步分析文中内容。而阅读材料的选定都是有教师精心准备而成,在学生学习与了解各方面文化都有一定的帮助[1]。此外,群文阅读提倡独立学习,学生独立学习中的不仅能提高学习注意力,而且还能进一步开发思维,有利于提升独立思考能力。
(二)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
小学阶段是人学习的启蒙阶段,如果此阶段能接受更为广阔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成长将产生非常大的帮助。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结合众多文学材料编写而成,不仅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途径,也是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重要路径,进而使学生在快乐学习的同时提升文化素养,逐渐扩大文化视野。 二、核心素养发展背景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确定阅读议题,选择恰当的群文阅读材料
不同于其他方面的教学,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教学,更注重教学文化的多样性。因此,每次教师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都需要仔细研究阅读材料搭配是否满足学生学习需求,进而使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与此同时,教师给学生选择材还需要结合学生接受能力,适当调节材料难度。例如: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无法吸收太过复杂的教学材料,教师要尽可能准备简单的叙事类文章。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尽可能选取多类型文章,将多种语言表达形式展现给学生,利于学生提升语文水平。
(二)掌握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群文阅读的实质是将类似的文章组合到一起,练习学生在短时间掌握阅读技巧。但是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因材施教,不能浪费高素质学生的学习潜力,也不能采用难度特大的教学内容打击学习能力不够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按照学习能力,将全班学生分为不同小组,为每个小组的学生展现不同层次的教学材料。此外,为了方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每组群文材料难度都要逐渐增加。例如:教师在准备古典文学方面的材料时,把最简单的五言绝句放在文章的前面,然后依次排布七言绝句、乐府诗集、行文散文,最后附加阅读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在群文阅读时,不仅能提高阅读能力,还能
掌握学习方法,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也有很大帮助。 (三)培养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进行群文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与教师之间交流而改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准备群文阅读材料时,也需要将培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语文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材料方面下功夫,把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与阅读材料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生活相近的内容,进而激发学习兴趣。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与群文阅读有关的兴趣活动。例如,教师可根据每周的阅读材料开展相关演讲活动[2]。首先,教师在演讲的前一个周末将一周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观察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然后将效果最好的阅读内容列成下一周的演讲题目,使学生在阅读后的所感所想在演讲充分表达出来,进而使大部分学生积极参加游戏活动,激发学习积极性。
(四)探索教育策略,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不同时代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也应该对原有教学方面进行创新。首先,互联网的技术突破给教师选取阅读资料提供了方便,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百度、搜狗或360等搜索引擎寻找大量资料。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有目的的建立属于自己的阅读材料库,收藏部分教学效果较好的文章,方便教师以后提取资料。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的便捷性,建立信息共享群。当每次群文阅读之后,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内容,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改善传统教育不足之处。
总结:总而言之,教师想要在核心素养教学中进行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的有效运用,还要考虑到群文阅读的开展目的,以便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而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进行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在核心素养中发挥群文阅读的作用,继而更好的达成相应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意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9(09):123. [2]钟福美.开展群文阅读 培养核心素养[J].当代教研论丛,2018(04):44-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