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期(总第419期) 2016年11月 农产品加工 Farm Products Processing No.11 NOV 文章编号:1671—9646(2016)1la一0054—03 武夷岩茶制茶环境与品质 刘宝顺 ,占仕权 ,刘 欣 ,潘玉华 (1.武夷山市幔亭岩茶研究所,福建武夷山354300;2.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福建宁德352000) 摘要:武夷岩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青技术实施不仅与鲜叶原料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所以做青要做 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对武夷岩茶的加工环境与品质之问的关系进行论述,旨在为武夷岩茶的加工提供技术 指导。 关键词:武夷岩茶;做青;环境;品质 中图分类号:TS27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693 ̄.cnki.1671—9646(X).2016.11.016 The Environment and Quality of Wuyi Rock Tea Production LIU Baoshun ,ZHAN Shiquan ,LIU Xin ,PAN Yuhua2 (1.Wuyishan Manting Rock Tea Research Institute,Wuyishan,Fujian 354300,China; 2.Ningd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ingde,Fujian 352000,China) Abstract:Wuyi rock tea processing is highly technica1.The green-making implementation not only depcnds on the sh leaves.but also relate to the environment ̄closely.So green—making has to achieve‘‘see green make green’’ “see sky make reen”g.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cessing environment and the quality of Wuyi rock tea.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the processing of Wuyi rock tea. Key words:Wuyi rock tea;green—making;environment;quality 0引言 1 酶与武夷岩茶品质的关系 武夷岩茶产于福建武夷山市所辖行政区域范围 武夷岩茶属于酶性茶,是一种半发酵茶,加工 内,其具有绿茶之清香、红茶之甘醇,是中国乌龙 过程通过萎凋与做青,促进叶片局部进行多酚类化 茶中的极品,被誉为乌龙茶中的明珠。武夷岩茶采 合物酶促氧化聚合,再以炒青停止酶促氧化,以烘 制方法较为独特,享有“武夷焙法,实甲天下”之 焙完成内质变化。杀青之前的萎凋与做青都是在酶 誉。武夷岩茶加工的做青工序包括摇青、做手和静 的作用下产生酶促反应,酶的活性与武夷岩茶品质 置,是武夷岩茶制作的特有工序,也是形成武夷岩 密切相关。武夷岩茶的萎凋工艺采取先晒青后晾青 茶品质、风格的关键工艺。做青时,叶子水分继续 的办法,晒青过程中鲜叶在光能与热能的作用下, 缓慢蒸发,摇青时叶子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叶子与 叶子之间、叶子与机具之间产生摩擦,导致叶缘细 胞组织损伤,多酚类化合物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 发生氧化、聚合、缩合,产生有色物质和促进芳香 物质的形成,同时水解酶活性加强,促使大分子物 质产生降解。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逐步形成岩茶 花果香馥郁、滋味醇厚的内质和绿叶红镶边的叶底_11。 做青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和生化变化过程,做青技术 实施不仅与鲜叶原料有关,而且还与环境因素密切 相关,所以做青要做到“看青做青”“看天做青”。 通过论述武夷岩茶制茶环境和品质之间的关系,以 期为武夷岩茶加工技术的提高提供技术经验。 收稿日期:2016—09—19 促进叶内水分蒸发,导致鲜叶在短时间内失水,叶 细胞基质浓度加大,从而促使酶的活性加强,加快 鲜叶内所含生化成分的化学变化。因此,晒青不仅 是蒸发水分,更重要的是在光和热的作用下引起一 系列生化变化,为做青过程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对岩茶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武夷岩茶加工过程的做青工序包括摇青、做手 和静置,是形成岩茶品质的关键性过程。摇青时, 叶子在机械力的作用下叶子与叶子之间、叶子与机 具之间产生摩擦,导致叶缘细胞组织损伤,从而使 多酚类化合物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聚 合、缩合,产生有色物质和促进芳香物质的形成, 作者简介:刘宝顺(1963一),男,中专,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为茶叶加工及技术推广。 2016年第11期 刘宝顺,等:武夷岩茶制茶环境与品质 ・55・ 同时水解酶活性加强,促使大分子物质产生降解。 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逐步形成岩茶 花果香馥郁、滋味醇厚的内质和绿叶红镶边的叶底。 做青过程讲究内含物转化的节奏和控制。随着加工 的推进,不断形成香气馥郁、滋味醇厚的武夷岩茶 品质特征。晒青之后,凉青能够适当地调节萎凋叶 的水分散发和内含物的自体分解的节奏,有效地控 制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叶绿素的破坏及水浸出物 的增多。岩茶加工晒青与凉青后,水浸出物含量由 鲜叶的40.9%增加到42.2%,氨基氮含量与鲜叶相比 增加8.24%,水溶性糖类比鲜叶增加11%,这些化 程,在此过程中,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不 断被氧化,产生茶黄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和能量,同 时释放出水分和CO:。外界环境是决定萎凋叶水分、 CO:和能量交换的重要因素,萎凋叶内含物质和外部 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发生着复杂的转变,这对武 夷岩茶品质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做青过程中 青叶的呼吸作用受摇青力、水气、CO 的影响,气流 (风)对叶层空气湿度、CO:含量和青叶呼吸率有重 要的影响。萎凋室气流低,青叶呼吸作用产生的水 气无法及时排除和散发,叶层中的空气水分含量较 大。相对湿度较高,适当的空气流通能有效降低叶 学变化与萎凋叶绿色转浅、花香的显露有一定关系。 可溶性物质的增多,为下一道摇青工序提供了更多 有效物质。因此,武夷岩茶品质的形成受温度、湿 度、气流(风)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2环境条件对岩茶制作过程的生化成分与品质影响 清代阮曼锡在《武夷茶哥炙》中就有“凡茶之候 视天时,最喜天晴北风天。苦遭阴雨风南来,色香 顿减淡无味”之诗句。其高度概括了武夷岩茶制作 时品质受气候影响的关系,可见人们对武夷岩茶制 茶环境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早有研究,现代科学研 究认为影响武夷岩茶品质的制茶环境主要因素有温 度、湿度和气流(风)。 2.1温度 随着做青过程时间的延长,叶子水分逐步散失, 细胞液浓度加大,细胞膜透性加强,同时摇青使叶 缘细胞损伤,酶活性增强,因此做青过程温度越高, 酶的活性提高越快,则导致多酚类化合物在短时间 内快速氧化形成茶黄素、茶红素。适当的高温有利 于茶黄素、茶红素的形成和积累,但同时在高温下茶 黄素、茶红素又继续氧化,形成次级产物和茶褐素, 而茶褐素不利于岩茶品质;温度太低则多酚类氧化缓 慢,不利于茶黄素、茶红素的形成。所以,温度对品 质的影响大,品质随温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 做青过程中做青间的温度应控制在23~26℃。 2.2湿度 做青过程中,环境相对湿度越低越有利于叶子 水分的散失、细胞膜透性增大、酶活性增强,此时 茶多酚越易被氧化,有利于茶黄素的积累,次级氧 化产物和茶褐素的含量也较低;湿度越高,水分的 散失缓慢,酶活性增强速度慢,茶多酚氧化速度慢, 则氧化产物茶黄素的积累量少,次级氧化产物和茶 褐素总量却因做青时间延长而积累增多,这对形成 武夷岩茶的良好品质不利。因此,做青过程中做青 间的相对湿度应控制在70%一80%。 2-3气流(风) 呼吸作用是做青过程中青叶生命活动的主导过 层空气水分和做青间的湿度,促使青叶与空气的湿 热交换及叶层水蒸气的散发,从而有利于青叶的走 水。因此,做青过程中做青间的气流平均风速应控 制在0.2 m/s,即可在通风的环境下有利于水分和 CO:排除与散发,青叶维持正常呼吸,从而促进青叶 内部的理化变化。 3人工微域环境的建立和设计 武夷岩茶品质的形成与外界环境密切相关,适 宜的环境条件配合相应的工艺技术能充分促进鲜叶 内含物质产生协调的理化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鲜 叶原料应有的经济价值,形成武夷岩茶特有的色、 香、味。因此,武夷岩茶在加工过程中建立良好的 人工微域环境,能促使青叶内含物尽可能地按所设 计的方向转化,是形成武夷岩茶良好品质的一项有 效措施。 人工微域环境控制反复数次 鲜叶一萎调一摇青、做手一凉青一发篓一杀 青一揉捻 毛火一晾索一足火一毛茶。 武夷岩茶加工的做青工序是形成武夷岩茶品质、 风格的关键工艺。做青过程由于萎凋叶的失水、叶 细胞的损伤使酶活性加强,促使多酚类化合物产生 氧化、聚合、缩合,形成有色物质和促进芳香类化 合物的形成翻。因此,武夷岩加工过程建立人工微域 环境主要在做青过程,茶鲜叶经萎调后进入做青间, 在人工微域环境内进行摇青、做手、凉青、发篓作 业,历时8~12 h,因此必须建立能够进行人工微域 控制的做青问来实现做青间的人工微域控制。 3.1做青间结构 做青问应座北朝南,要求门窗可开闭,设有排 风扇和循环风扇,利于通风透气、空气对流。为使 做青间温湿度均匀稳定,可在做青间安装空调、除 湿机及增湿设备,以便做青间温度控制在23—26℃, 相对湿度70%~80%,气流平均风速0.2 m/s。做青 间设计应在布局上符合工艺流程要求,便于连续化 生产,通道进口处要设有缓冲间,地面墙壁最好用 既能吸湿又能保温的自然材料,起到自然调节温湿 农产品加工 2016年第11期 度的作用,有利于做青走水 。 3.2做青间外围环境 加工厂环境要进行绿化布置,在做青间周围要 有一定的绿地空间,种植桂花树、果树、竹类等, 还可设置池塘、水沟等,以达到净化空气、调节小 气候、降低噪音、蓄积降水、调节湿度的目的,人 为营造制茶环境,可以促进鲜叶在加工过程中向品 质好的方面变化。 3.3微域环境与工艺 适宜的微域环境条件还要与合理的工艺相结合 (即“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原则),才能有效 做青过程每次摇青后都要进行静置凉青,凉青 的前期以青叶失水继续萎调为主,静置时间稍短; 中、后期静置时间逐渐增加,静置的时间以做青间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气流(风),结合青叶水分散发 适度、青气消退、香气变化、红边和发酵程度等情 况灵活掌握。 3.3.3发篓 发篓是整个做青工序的最后环节,应时控制好 做青间的温度和湿度,以起到协调和弥补做青适度 的作用,提高品质。整个发篓历时为1.5~2.5 h,若 发篓时间太短(低于1 h)则起不到发篓的作用,发 地提高岩茶品质,合理的T艺指摇青程度、凉青时 篓时问太长(超过3 h)往往会因发篓时间过长而造 成发酵过度,产生酵味、香气低、叶色、汤色红变 间、发篓程度、做青时间长短等。 加深。 3.3.1摇青方法 3.4做青时间 岩茶做青过程中,应看不同的品种特性、采摘 3.做青过程摇青、做手和静置循环进行,整个做 老嫩度等决定摇青程度,同时结合适宜的做青环境 因素方能获得优良品质。因此,摇青过程必须掌握 青过程需要8~10次,历时8~12 h。同时,做青过程 “循序渐进”的方法。摇青前期,不仅转数要少而且 还应根据不同的品钟、鲜叶的老嫩、山场等结合做 摇的动作要轻柔;中后期转数逐渐增加,而且可以 青过程中青叶走水情况、红边程度、香气变化发展 加大动作摇出青臭味,才能达到摇青的效果;摇青 程度等情况灵活掌握。 后期要加以做手,即用双手捧起茶青轻轻拍打,目 参考文献: 的是弥补摇青的不足,用手温促发酵。总之,做青 1] 潘玉华.茶叶加工与审评技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 应根据鲜叶的老嫩度、萎凋程度、产地、品种、季 [版社,2011:57—98. 节和温湿度等情况“看青做青”“看天做青”,掌握 【2】 潘玉华.不同光质萎凋与乌龙茶品质lJJ.茶叶科学技 重萎轻摇、轻萎重摇、多摇少做、摇青先轻后重、 先少后多、凉青时间先短后长的原则。 3.3.2凉青时间 术,1995(2):38—40. 2014(5):22-25.◇ [3] 刘宝顺,潘玉华.纯种大红袍加工技术fJ1.福建茶叶, (上接第53页) 术出版社,2003:57—83. [2] 王成聪.仙人掌与多肉植物大全[M].武汉:华中科技 大学m版社,2011:32—1O0. 【3] 郭毓平.打造中国的多肉植物种植产业[J].中国花卉盆 景,2004(6):27—29. 2014(8):86—87. [12】胡莹冰,沈守云.多肉植物的景观应用及发展趋势【J】. 广东农业科学,2013(12):46—48,53. 【13]刘思雯.多肉植物在景观园林绿化中的作用【J].科技视 界,2015(16):282—284. 『14]孟树标,工德全.神奇的药用植物——芦荟lJ1.河北林 业,1996(6):27—29. f4I 唐文秀,黄仕训,盘波,等.桂林植物园多肉植物的引 种栽培试验研究[J].北方园艺,2009(1):189—192. f5】 刘与明,张淑娟.珍惜多肉植物种质资源组培保存和快 速繁殖技术fJ].园林科技,2012(1):8-11. f61 黄素华,肖惠匀,洪燕萍.水晶掌组织培养与快速繁 殖Ⅲ.福建师范大学学院,2014,30(5):96—100. [7] 钱秀苇,孙莉.泛谈多肉植物 .同林,2014(1): l2一l6. [151李锦馨,冯梅.芦荟的药用功效及其开发利用fJ].宁夏 农学院学报,1999,20(4):75—79. [16]蔡光.南非,多肉植物的天然花园l J1.旅游纵览, 2014(6):45—47. 【l7】谢维荪.具药用价值的多肉植物fJI.中国花卉盆景, 1997(11):14—15. [18]肖志艳,陈迪华,斯建勇,等.库拉索l芦荟化学成分研 究[J].药学学报,2000,35(2):120—123. [19】魏顶峰.多功能多肉植物的概述[J].南方园艺,2015, 26(2):59—61. 【8] 胡海波,郝永丽,高博,等.多肉植物繁殖特性概述fJ1. 温室园艺,2016(1):64—67. [9] 李巧薇,朱丽娜.多肉植物的景观应用及发展趋势研 究fJ].北京农业,2016(1):78—79. 【10]王意成.700种多肉植物原色图鉴『M1.南京:江苏科学 技术出版社,2013:101—123. [11]袁同印.多肉植物的应用及发展[J】.现代园艺, [20]刘凤,高泽,刘松奇,等.室内植物净化空气的研究进 展l J1.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254—255,289. [21】邵琪琚.浅谈植物与室内空气净化 2014(4):245—247.◇ .绿色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