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9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精练三 小卷冲刺练(8+2实验)(四)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小卷冲刺练(8+2计算)(四)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第14~18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第19~21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14.下列叙述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

A.安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并总结出判定磁场方向的方法——安培定则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领悟到:“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

C.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止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D.麦克斯韦认为: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场来传递的。他创造性地用“力线”形象地描述“场”的物理图景

解析 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安培总结出判定磁场方向的方法——安培定则,故A错误;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后,领悟到:“磁生电”是一种在变化、运动的过程中才能出现的效应,符合物理学史实,故B正确;楞次发现了感应电流方向遵守的规律: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阻止,故C错误;法拉第认为: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场来传递的。他创造性地用“力线”形象地描述“场”的物理图景,故D错误。 答案 B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链式反应 C.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14

D.15→12 7N+1H― 6C+2He是α衰变方程

解析 汤姆孙通过研究阴极射线发现了电子,并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选项A正确;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选项B错误;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线性关系,不成正比,选项C错

14误;15→12 7N+1H― 6C+2He是人工转变,不是α衰变方程,选项D错误。

答案 A

16.(2017·河北唐山二模)一物体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变化如图1所示,则( )

图1

A.1~2 s时间内物体做匀减速运动 B.2 s末,物体运动的速度为零 C.1 s末,物体运动的速度为2 m/s D.0~1 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2 m/s

解析 1~2 s时间内物体的加速度逐渐减小,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不是做匀减速运动,故A错误: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即为物体的速度变化量,则1 s末,物体运动的速度为2 m/s,2 s末,物体运动的速度为4 m/s,故B错误,C正确;0~1 s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增大的加速运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小于2 m/s,故D错误。 答案 C

17.在某匀强电场中有M、N、P三点。如图2所示,在以它们为顶点的三角形中,∠M=30°、∠P=90°,直角边NP的长度为4 cm。电场方向与三角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M、N和P点的电势分别为3 V、15 V和12 V。则电场强度的大小为( )

图2

A.150 V/m C.2253 V/m

B.75 V/m D.753 V/m

解析 过P点作斜边MN的垂线交MN于O点,由几何知识可知N、O间的距离NO=2 cm,M、O间的距离MO=6 cm,由匀强电场的特点得O点的电势为φO=12 V,即O、P在同一等势面上,由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和几何关系知:U

E=d=150 V/m,即选项A正确。

答案 A

18.“嫦娥”三号探测器要求一次性进入近地点210千米、远地点约36.8万千米的地月转移轨道。在太空飞行了九天的“嫦娥”三号探测器,再次成功变轨,从距离月表100千米的环月圆轨道Ⅰ,变为近月点1 5千米、远月点100千米的椭圆轨道Ⅱ,两轨道相切于点P,如图3所示。若绕月运行时只考虑月球引力作用,关于“嫦娥”三号探测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图3

A.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

B.沿轨道Ⅰ运行至P点的速度等于沿轨道Ⅱ运行至P点的速度 C.沿轨道Ⅰ运行至P点的加速度小于沿轨道Ⅱ运行至P点的加速度 D.在轨道Ⅰ上的机械能大于在轨道Ⅱ上的机械能

a3

解析 据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T2=k可知轨道Ⅰ的半径大于轨道Ⅱ的半长轴,故

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大于在Ⅱ上运动的周期,A项错误;探测器从沿轨道Ⅰ运行变轨到沿轨道Ⅱ运行,需要在P点减速,因此沿轨道Ⅰ运行至P点的速度大于沿轨道Ⅱ运行至P点的速度,B项错误;探测器在轨道Ⅰ上的势能与动能之和比在轨道Ⅱ上的势能与动能之和大,D项正确;探测器在P点受到的万有引力相等,因此加速度相等,C项错误。 答案 D

19.如图4甲所示,按正弦规律变化的电压u加在图乙的理想变压器原线圈ab两端,原、副线圈的匝数之比为5∶1,电压表为理想电表,L1、L2均为灯泡,R和L分别是定值电阻和电感线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4

A.电压u的表达式u=311sin 100πt(V) B.电压表示数为22 V

C.只增大电压u的频率,L1变亮 D.只增大电压u的频率,L2变暗

解析 根据甲图可知,原线圈电压的最大值为311 V,ω=T=100π rad/s,则电压u的表达式u=311sin 100πt(V),故A正确;根据甲图可知,原线圈电压的最大值为311 V,则有效值U1=311

=220 V,根据理想变压器电压与匝数成正比得2

n1U15

n2=U2=1,解得U2=44 V,所以电压表示数为44 V,故B错误;原线圈电压不变,线圈匝数不变,仅增大电压u的频率,电压表示数不变,则L1亮度不变,电感线圈通低频阻高频,则频率越大,阻碍作用越大,所以L2变暗,故C错误,D正确。 答案 AD

20.(2017·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联考)如图5甲所示,正六边形导线框abcdef放在匀强磁场中静止不动,磁场方向与线框平面垂直,磁感应强度B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t=0时刻,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设产生的感应电流顺时针方向为正、竖直边cd所受安培力的方向水平向左为正。则下面关于感应电流i和cd所受安培力F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正确的是( )

图5

解析 0~2 s内,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且逐渐减小,根据楞次定律,感应ΔBS

电流的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为正值。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E=Δt=B0S

B0S

为定值,则感应电流为定值,I0=R。在2~3 s内,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且逐渐增大,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方向为顺时针方向,为正值,大小与0~2 s内相同。在3~4 s内,磁感应强度垂直纸面向外,且逐渐减小,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为负值,大小与0~2 s内相同。在4~6 s内,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且逐渐增大,根据楞次定律,感应电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为负值,大小与0~2 s内相同,故A正确,B错误;在0~2 s内,磁场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且逐渐减小,电流恒定不变,根据安培力公式F=BIL,则安培力逐渐减小,cd边所受安培力方向向右,为负值。0时刻安

培力大小为F=2B0I0L。在2~3 s内,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且逐渐增大,根据F=BIL,则安培力逐渐增大,cd边所受安培力方向向左,为正值,3 s末安培力大小为B0I0L。在3~4 s内,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外,且逐渐减小,则安培力大小逐渐减小,cd边所受安培力方向向右,为负值,第4 s初的安培力大小为B0I0L。在4~6 s内,磁感应强度方向垂直纸面向里,且逐渐增大,则安培力大小逐渐增大,cd边所受安培力方向向左,6 s末的安培力大小2B0I0L。故C正确,D错误。 答案 AC

21.如图6所示,一个固定在竖直平面上的光滑半圆形管道,管道里有一个直径略小于管道内径的小球,小球在管道内做圆周运动,从B点脱离后做平抛运动,经过0.3 s后又恰好垂直打在倾角为45°的斜面上。已知半圆形管道的半径为R=1 m,小球可看作质点且其质量为m=1 kg,g取10 m/s2。则( )

图6

A.小球在斜面上的相碰点C与B点的水平距离是0.9 m B.小球在斜面上的相碰点C与B点的水平距离是1.9 m C.小球经过管道的B点时,受到管道的作用力FNB的大小是1 N D.小球经过管道的B点时,受到管道的作用力FNB的大小是2 N

解析 根据平抛运动的规律,小球在C点的竖直分速度vy=gt=3 m/s,水平分速度vx=vytan 45°=3 m/s,则B点与C点的水平距离为x=vxt=0.9 m,选项A正确,B错误;在B点设管道对小球的作用力方向向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2

vB

FNB+mg=mR,vB=vx=3 m/s,解得FNB=-1 N,负号表示管道对小球的作用

力方向向上,选项C正确,D错误。

答案 AC 二、非选择题

24.(12分)(2017·河南郑州质检)如图7所示,光滑水平地面上有一小车,车上固定光滑斜面和连有轻弹簧的挡板,弹簧处于原长状态,自由端恰在C点,总质量为M=2 kg。物块从斜面上A点由静止滑下,经过B点时无能量损失。已知物块的质量m=1 kg,A点到B点的竖直高度为h=1.8 m,BC长度为L=3 m,BD段光滑。g取10 m/s2。求在运动过程中:

图7

(1)弹簧弹性势能的最大值; (2)物块第二次到达C点的速度。 解析 (1)由A点到B点的过程中有 12mgh=mvB(2分)

2

解得vB=2gh=6 m/s。(1分)

由B至将弹簧压缩到最短的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取vB方向为正方向,则 mvB=(M+m)v,(2分)

此时的弹性势能最大,由能量守恒定律可得 112Ep=2mv2-(M+m)v(2分) B

2联立以上两式可得Ep=12 J。(1分)

(2)物块由B至第二次到达C的过程中,系统动量守恒,取vB方向为正方向,则 mvB=mvC+Mv′。(2分)

物块由B至第二次到达C的整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则 121212mvB=mvC+Mv′。(1分) 222

联立以上两式可解得:vC=-2 m/s,vC=6 m/s(第一次到C点的速度,舍去)。 即物块第二次到达C点的速度大小为2 m/s,方向水平向左。(1分) 答案 (1)12 J (2)2 m/s,方向水平向左

25.(20分)如图8所示,在xOy平面中第一象限内有一点P(4,3),OP所在直线下方有垂直于纸面向里的匀强磁场,OP上方有平行于OP向上的匀强电场,电场强度E=100 V/m。一质量m=1×10-6 kg,电荷量q=2×10-3 C带正电的粒子,从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1×103 m/s垂直于磁场方向射入磁场,经过P点时速度方向与OP垂直并进入电场,在经过电场中的M点(图中未标出)时的动能为P点时动能的2倍,不计粒子重力。求:

图8

(1)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O、M两点间的电势差;

(3)M点的坐标及粒子从O运动到M点的时间。

解析 (1)因为粒子过P点时垂直于OP,所以OP为粒子做圆周运动的直径为5 m,由 v2

qvB=mR(2分) 得:B=0.2 T(1分)

(2)进入电场后,其轨迹如图所示,沿电场线方向

qE

a=m(1分) 1

y′=2at2=105t2(1分) vy′=at=2×105 t(1分) 垂直于电场方向 x′=vt=103 t(1分) vx′=103 m/s(1分)

11

因为2EkP=EkM,即2×2mv2=2m(vx′2+vy′2)(1分) 解得:x′=5 m,y′=2.5 m(1分) t=0.5×10-2 s(1分) OM两点间的电势差:

U=E(OP+y′)=7.5×102 V(1分) (3)粒子在磁场中从O到P的运动时间: Tπm

t′=2=Bq=7.85×10-3 s(2分) 粒子在电场中从P到M的运动时间: t=0.5×10-2 s(1分) 所以,从O到M的总时间: t总=t+t′=1.285×10-2 s(1分)

M点坐标:X=(OP+y′)cos θ-x′sin θ=3 m(2分) Y=(OP+y′)sin θ+x′cos θ=8.5 m(2分)

答案 (1)0.2 T (2)7.5×102 V (3)(3 m,8.5 m) 1.285×10-2 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