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银 杏 赞
岩青草
①朋友,见过深秋的银杏吗?那通体的金黄,那如扇似璞优美的叶片;那直指蓝天圆锥形的树冠;那或平滑浅灰,或如铁似铜的树干,处处透着美。那份优雅、美丽、华贵足可与百花媲美,那份谦虚、朴实、柔韧足可使山水动容。设问、排比、比喻
②银杏,是从几亿年前走过来的树种。几亿年,翻天覆地、山河崩裂、酷暑严寒的变迁,威风一时的庞然大物恐龙灭绝了,生命力极强的三叶虫消亡了……有多少多姿多彩,鲜活、威猛的生灵,经受不住那水深火热般的摧残、煎熬,凋落了,消失了,成了地球匆匆的过客,一去永不复返了。而银杏活了下来,它以柔弱的身躯历经磨难,伴随着这颗亘古星球一起走到了今天。以恐龙、三叶虫的灭绝消亡与银杏作对比,突出银杏的坚韧,表达了“我”对银杏强大生命力的赞叹。
③银杏,是为人类而生存的树种。春天,它独有的扇形叶片从娇小、柔嫩到笑脸盈盈挂满树冠,恰似一位豆蔻年华的小丫轻盈活泼地俏立枝头,让踏春的人多了一份愉悦。夏天,当你汗水津津、烦躁莫名时,请站到银杏树下,去触摸它的树干,顿时会有丝丝凉意从手心直达心底,烦热顿消。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感觉,现代测量技术告诉我们,当大气温度达到40.2摄氏度时,银杏树下只有35.3度,低了4.9度,这降温送凉的效果让枝条低垂、随风飘扬的柳树也只能望其项背。深秋,大地渐渐沉寂,生机暗淡,通体金黄的银杏
带着几许倔强和傲气伫立在蓝天白云下,在生命的轮回即将到来时,竭尽全力,让这鲜艳、华丽的色彩装点万木萧疏的世界,给人们留下生命的隽永与希望。
④银杏是难得的无病虫害、不污染环境、抗烟尘、抗火灾、抗有害气体的优良环保树种。它小巧玲珑的叶片可以提取160多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是“心血管”疾病,这个现代人健康首位杀手的天敌。银杏的果实剥去外壳,晶莹剔透,宛如绿色的宝石;可以杀虫、清毒、降痰、抗菌、祛斑平皱、疗疮平藓……而倍受历代患者、医者青睐。银杏叶还可以用于治疗牲畜、禽类的病患,不仅优质、高效,更可贵的是对环境没有污染!银杏木高大挺直,是制作乐器和高档家具的珍贵木材,被称为“银木”。银杏丰厚、独特的价值,难以细数,远远看去,只觉得那片片金黄分明就是座座宝库。
⑤银杏是一种谦虚、朴实的树。尽管它身世不凡,尽管人们以“姿如凤舞,气如龙蟠”来形容它,却能够与众多普通的树种,例如槐树、杨树、柳树、松柏……和谐相处,共在一处山林、一座庭院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它如少女般的羞涩、矜持,将美丽的花朵开放在静悄悄的夜半,且即开即落,难怪“养在深闺人不识”。银杏是深沉、富有内涵的树。在栽种的前二十多年里它并不结籽,而是稳稳地生发、默默地集聚,将生命的全部精华慢慢地渗透在果实中,那绿格莹莹、软绵弹糯、食用药用价值极高的白果实在是银杏奉献给人类的一片深情厚意。银杏是长寿的树,在华夏大地至今还生存着三千多年前的古银杏,而许多生存了五百年的大树依然可以正常结籽。不论世态是冷还是热;不论环境是好还是坏;不论人们将它贱称为“鸭脚”,还是把它的果实供奉给皇帝,尊称为“银杏”,它宠辱不惊,毫不在意。只以自己的初衷落落大方地生存、繁衍在天地之间。银杏虽有“活化石”之称,却没有熊猫的娇贵,不似熊猫处处摆出“尊贵”的范儿,需要人类特别的呵护才能繁衍生存。不论在农村的田野还是城市的庭院,不论是峻拔的山坡,还是舒缓的水边,甚至在海拔3 000米寒冷缺氧的西藏高原,人们都能看到它高大挺拔的身影。而稍加培植更能成林成片,成为产业,以一棵树能有的全部去美化环境、发展经济,成为救济众人摆脱贫困的
资源。
⑥潘岳先生笔下的胡杨在与沙漠的抗争中有了“佛性”。与胡杨的坚毅、刚烈、悲壮、遇强则强相比,银杏更多的是柔韧、是顽强、是一种蕴含在平淡中的美好、平凡中的美丽。在生存的几亿年间,在年复一年的默默奉献中,银杏早已深具“佛性”。不然它何以全身是宝;何以在炎热的夏季,一样的气温、一样的土壤、一样的风雨阳光下,独银杏更能丝丝送凉。茅盾先生将白杨比喻为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赞美白杨具有中华民族质朴、正直、力求上进的精神,是树中的“伟丈夫”。与白杨相比,银杏更像是美丽的少女、仁慈的母亲,把一片爱心深藏心底。“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是陶铸笔下松树的风格,这风格同样彰显在银杏身上。坚韧顽强、力求上进、“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些正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不论是胡杨、松柏还是白杨、银杏……许许多多的植物在启迪着我们。
(选自《散文吧》2017年12月21日,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一段整散结合的表达技巧,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增强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文章中“银杏,是从几亿年前走过来的树种”这句话,既从客观上点明银杏久远的历史,也隐含作者对银杏历尽沧桑的感慨。
C.文章以大量详实的数据,从历史的悠久、春夏秋之于人不同的感受、丰厚的医疗价值、高洁的品性等方面写出银杏的特点与功用。
D.文章的最后一段,主要运用映衬的手法,使胡杨、白杨、松树等与银杏相互对照、相得益彰的同时,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大量详实的数据体现不出“高洁的品性”。
2.文章评价银杏“优雅、美丽、华贵足可与百花媲美,谦虚、朴实、柔韧足可使山水动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外形看:通体金黄,叶片如扇似璞;树冠圆锥形直指蓝天;树干或平滑浅灰,或如铁似铜,高大挺直;果实晶莹剔透,极其优雅美丽。②从价值来看:叶片提取多种成分,是“心血管”病的天敌,晶莹剔透的果实有多种治疗用途,高大挺直的枝干是制作乐器和高档家具的珍贵木材,极其奢华珍贵。③从性格来看:身世不凡,却能与众多普通树种和谐相处;美丽的花朵只在半夜开放,即开即落;不挑剔生长环境,宠辱不惊;极其谦虚、朴实。④从生命力来看:历经数亿年,以柔弱的身躯傲对无尽磨难,极其柔韧顽强。⑤从品质来看:为人类而生存,给人们留下生命的隽永与希望;默默奉献,是救济众人摆脱贫困的资源。
3.本文运用了多种手法,使文章情感丰沛、意蕴深长,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文章的第①段运用设问、排比、比喻等手法,既写出了银杏的美艳,也写出了“我”渴望把银杏之美介绍给朋友了解的心情,表达了“我”对银杏美艳的赞叹与喜爱,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②文章的第②段以恐龙、三叶虫的灭绝消亡与银杏作对比,突出银杏的坚韧,表达了“我”对银杏强大生命力的赞叹。③文章的第⑥段运用类比、映衬等手法,以胡杨、白杨、松树等与银杏进行类比、映衬,高度颂扬银杏的柔韧与顽强,平凡与美丽,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等高贵品质。④文章第①段结尾句,第③段结尾句,第⑤段开头句等句子,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酣畅淋漓地表达对银杏的赞美之情。⑤文章标题运用象征的手法,含蓄抒发了对银杏以及像银杏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赞美,使文章的主旨表现得含而不露、意蕴深长,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5分)
阳光堆在犁铧上
晓 寒
①犁铧是沿着墙角进入我的生活的,祖父说,它的年龄不知比我大了多少倍。不过看上去它一点也不老,犁铧是一个叛逆的家伙,把自己丢在了时间之外。它一副冷冰冰的样子,用它坚硬的目光,梳理这个村庄的筋脉,思考它的命运和这个村庄的羁绊与纠葛。谁是谁的主宰?谁是谁的附庸?
②那时候我害怕锐利的东西,像刀斧锯凿之类,所以从来不敢去招惹它,就是从它身边经过,也是蹑手蹑脚。
③只有到了翻耕的季节,土地的脉动才把它召回,加入到村庄的烟火中来。祖父把它摁倒在饱满的河水里,拿一把稻草慢慢擦拭,事实上,它已经够干净了。但祖父还是擦得很用心,反复地檫,反复地洗,连一条小缝隙都不放过。祖父认为收拾得一尘不染之后,背回来放到院坝里,让太阳慢慢把它晒干。祖父拿起他那把发黑的长烟杆,装一袋烟点燃,边嗦嗦地吸着,边围着犁铧转圈,不时用手抚摸一下,嘴里念叨着,真是一张好犁。
④太阳满满地堆在犁铧上,犁铧像一面镜子,反射出冷艳的光芒,水珠给镜面打上稀疏的斑点,但还是能把人的眼睛刺得一塌糊涂。
⑤到第二天,祖父出去翻地,牛在前面走着,祖父和犁铧走在后面。外边到处能听到赶牛的吆喝声。一张又一张犁铧插进村庄的泥土里。泥巴翻起来的那一瞬,阳光正好打在劳作的犁铧上,透过浅水折射回来,周围的路上、屋顶山上有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一张张犁铧在村庄的土地里鱼一样游动。这时的村庄,撕开了伪装,完成了与心灵最完美的对接,犁铧过处,枝枝节节,都在响着爆芽的声音。
⑥到了黄昏,祖父赶着牛从地里回来,屋里已经点上了煤油灯,灯火里的犁铧还沉浸在劳作的时态,像一条小溪一样淌着水,祖父把它轻轻放回墙角。
⑦祖父告诉我,这张犁是他父亲也就是我的曾祖父留下来的。曾祖父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铺,后来家道衰落,药铺关了,地和房子也卖了,四十岁的曾祖父租了人家的一块地学做农活,用一张犁养活一家人。我无法想象一双瘦弱的抓惯了药材的手怎样驾驭那张犁铧顺溜地把土地翻开。这个我从未谋面的男人,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⑧虽然我知道了犁铧的来历,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但我还是怕它,它那冰冷的雪光里,好像总带着一股腾腾的杀气。
⑨祖父慢慢老了,用不动犁铧了,父亲接了过来,还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一次又一次把古老的泥土一页页翻开。新翻的一页泥土,就是祖父曾经翻过的一页,只是祖父的那一页已经找不到了。父亲留下的犁痕,就是祖父当年犁出的沟壑。原来,土地和人一样,都在延续着同一条血脉。
⑩犁铧转到两个哥哥的手里时,没用上几年,村庄里的犁铧便在各种农机的轰鸣声中败下阵来。我家的犁铧也随着大流,沿着一条曲曲弯弯的路,走到了谢幕的时刻。
⑪现在,犁铧被放到一栋空房子的楼上。犁铧沦落到这步田地,很快衰老了,锈蚀攻陷了它的眉心。
⑫犁铧,没有人再提起它,都把它给遗忘了。犁铧在空荡里看得到时间的来来回回,它在时间的来回里反刍着自己的辉煌,反刍着一个村庄的来路。
⑬村庄太小,已经容不下一张犁铧。我偶然回去,还能看到它,只是我不再怕它,我和它默默相望,从它衰败的眉眼里,能感知到传递过来的泥土的温度。
⑭擦去时间堆叠的锈迹,上面有一行清晰的字:光绪二十四年。
⑮它是我家唯一的古董,是我那个村庄的图腾。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以小见大,揭示了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
衰败的宏大主题。
B.曾祖父以犁铧进行艰难的生存斗争,养活了一家人,因此在“我”眼中,犁铧打着沉重和温暖的烙印。
C.文章第③段运用了细节描写,细致地再现了祖父对犁铧的擦拭过程,表达了祖父对犁铧的敬意与喜爱。
D.第⑤段中画线处的“数不清的光斑在游荡”,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翻耕的繁忙情景。
答案 A
解析 对文章主题概括错误。“农业在现代工业社会中逐渐衰败”并不是文章的主题。
5.结合文章,分析文中结尾处画线句的含意。(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家中犁铧历史悠久,现虽被冷落,但它凝聚着家族传统中的精神意义,值得珍视。②犁铧曾是重要的劳动工具,代表着村庄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解答本题,可以从这几个问题入手去理解句子浅层次和深层次的含意:它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家的古董?它为什么能成为村庄的图腾?通过
对文章的分析,我们知道“它”指的是犁铧,是一种劳动工具,而“古董”“图腾”说明犁铧凝聚着家族传统中的精神意义,也代表一种传统生活生产方式。
6.文章是怎样围绕“犁铧”来组织全文的,请对此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先后写了犁铧过去的辉煌和现今的落寞,在对比中反映出时代的变迁。
②通过犁铧串联起家族中几代人的生活。
③以犁铧为载体,表现了“我”的认识和情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深化。
解析 文章通过叙述家中犁铧的命运变迁,由过去的辉煌到现今的落寞,在对比中反映出时代的变迁;家族中几代人都曾使用过犁铧,犁铧串起了他们的生活;小时候“我”怕犁铧,长大后“我”不再怕犁铧,通过这样的情感变化,表现了“我”的认识和情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深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