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试题(解析版)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语文 2019.5
一、实用类文本,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把目光投向变革中的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他用生命所建构的文学世界,呈现了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也照亮了无数人前行的路。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主要反映1975年到1985年城乡广阔的社会生活。他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这样说:“这十年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其间充满了密集的重大的历史事件。我的基本想法是,要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人的生存与生活状态。作品中将要表露的对某些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事件的态度,看似是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
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方式,要求路遥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
路遥用6年左右的时间,潜心
..阅读了一百多部长篇小说,阅读了大量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以及农业、工业、科技、商业等方面的书籍,还翻阅过这十年间的各类报刊杂手指头翻烂了,就缠上胶布翻。他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应该说,路遥在动笔创作这部“宏大叙事”的作品前就做足了功课。但路遥所坚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当时被文学评论界认为“过于陈旧”。
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路遥所以执拗
..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按他的说法:“生活和题材决定了我应采用的表现手法,文学的‘先进’不是因为描写了‘先进’的生活,而是对特定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活动作了准确而深刻的描绘。在中国这种一贯的文学环境中,独立的文学品格自然要经受重大考验。在这种情况下,你之所以还能够坚持,是因为你的写作干脆不面对文学界,不面对批评界,而直接面对读者。只要读者不遗弃你,就证明你能够存在。”
就这样,路遥以极大的艺术自信向着既定的目标前行,抱病 ..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198年12月30日,路遥给时任《文学评论》常务副主编蔡葵的信中,再次明确地宣誓了自己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当别人用西式餐具吃中国这盘菜的时候,我并不为自己仍然拿筷子吃饭而害臊……”
事实上,路遥用最在乎读者的创作方法为读者做出的“这盘菜”,果真赢得了大众的好评。《平凡的世界》于1991年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时的路遥仍保持着高度清醒的头脑,他强调“全身心地投入
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
路遥是地道的陕北农民的儿子,陕北文化大气、包容、担当、进取、利他的特点给予其特殊的熏陶与滋养。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许多至理名言:如“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有耕种才有收获;即使没有收获,也不为此而终生遗憾”……这些具有农民哲思的人生箴言,是路遥这位有着深刻农民情结与土地情结的作家人生体悟的真实流露,这也是他长期思考人生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由此,他才有“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代”的响亮声音。
《平凡的世界》真实地记录了那个大转型时期,承担了“历史书
记官”的功能;小说所传达出的精神价值,是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精神传统的继承,提供了鼓舞读者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人生充满挫折但自强不息,出身卑微但敢于追求爱情。《平凡的世界》重构了中国社会的精神食粮,温暖了无数人心。它尊重了大众并引导了大众、提升了大众,让无数读者在其间找到了精神寄寓。
(取材于梁向阳《路遥:“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材料二
对文艺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文艺创作这一根本性问题,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决定能走多远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然而,在创作实践中,对许多作家、艺术家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能背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碑文,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罨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是,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的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根”,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他们内心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英国作家拉尔夫·福克斯说:“只要作者和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某种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把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那些让人一见难忘、甘愿反复阅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神。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说:“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艺术家。”只有这样的作家、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取材于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 下列词语在文中不能表现路遥“像牛一样劳动”一项是 A. 潜心 B. 屡次 C. 执拗 D. 抱病
2. 下列说法不属于路遥现实主义创作观的一项是 A. 关注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命运 B. 用历史和艺术的眼光观察社会生活 C. 反映创造人类历史的劳动者的大境界 D. 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
3. 《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是“改革开放大潮下芸芸众生的缩影”,具有典型意义。请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以孙少平或孙少安为例,分析其典型意义。
4. 作家梁向阳曾说:“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最好的纪念碑。”请根据材料一,为路遥《平凡的世界》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拟写题词。不超过20字。
5.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作者引用资料的意图,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的话,说明路遥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以承担“书记官”职能。
B. 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说明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底。
C. 引用拉尔夫·福克斯的话,说明创作者只有联系人民才能创造出有思想有力量的作品。
D. 引用作家肖洛霍夫的话,说明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创作出塑造人的灵魂、照亮人心的作品。
6. 材料二中写道:“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请根据材料回答:作家怎样才能成为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
7. 你阅读过的哪一部名著可以称得上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请以材料一、材料二为依据,说明理由。
【答案】1. C 2. D
3. 明确孙少平或孙少安所代表的人物类型,概括这类人物在特定时代的重要人生经历及其对待自身命运的态度,点明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4. 参考题词是“关注变革的现实生活,呈现自强不息时代精神”。准确评价作品或抒发对作家作品的真切情感(亦可兼而有之),语言精炼。
5. B
6. 作家要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生命和创作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创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作品,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7. 明确判断依据,结合作品内容恰当,说明理由合理。答案示例:《四世同堂》,可谓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老舍在创作中深入生活,深入人民,创造了小羊圈胡同的街坊群像,以小见大,彰显了波澜壮阔的抗日年代的那段历史,通过叛徒、汉奸与革命者的矛盾展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守护家园的
爱国情怀,抨击了投降派的假恶丑,照亮了中华民族不屈的爱国精神,让人看到了真正的中国文化的力量。【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通读材料,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意。从原文看,路遥说的“像牛一样劳动”是他懂得自己的艺术创作在本质上与父亲的劳动并无二致,并由此生发出的至理名言。“劳动”指的是文学创作
活动。结合路遥的创作过程看,“潜心”,用心专一,不浮躁,是指他用6年左右的时间阅读,一丝不苟、全方位地占有资料,熟悉所书写时代的特征与气质的状态。“屡次”,多次。屡次重返陕北故乡,深入到工矿企业、学校、集镇等地,是他为进行生活的“重新到位”,加深对农村、城镇变革的感性体验做出的努力和选择。“执拗”是他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上的表现。“抱病”是他为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而做的坚持。“劳动”是付出,能突出表现他的创作付出的是“潜心”“屡次”和“抱病”,“执拗”不当。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路遥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 材料一讲“在新的文学潮流面前,路遥并没有选择迎合,而是坚定地固守传统”,可见,跟随新的文学浪潮描写“先进”生活,是不同于他坚持的现实主义手法的。此外,“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活之中,在无数胼手胝足创造伟大历史、伟大现实、伟大未来的劳动人民身上领悟人生大境界、艺术大境界,应该是我们毕生的追求”,这句话是路遥创作观念的体现,ABC都符合这种理念,D项表述不对应。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中人物形象意义的理解能力。以孙少平或孙少安为例,分析其典型意义,要到文中去找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孙少安是农村的改革者,乡镇企业家,顽强拼搏、自强不息者,开拓进取者:孙少平是奋进者,有志青年,勇于尝试,不拘泥于现状者,顽强拼搏者,农村知识青年……再结合内容,概括他们在改革开放大潮下的表现及重要经历,从中把握人物对待自身命运的态度,他们继承了对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传统,进而点明人物的社会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向上与向善的正能量,即对社会、人生的激励和引领作用。
【4题详解】
评价能体现出作家的现实主义的创作观或创作态度,或作品的现实特点,评价能够体现出作品蕴含的时代精神,语言要简练,不仅要
有作家的创作态度,还要关注作品蕴含的精神,注意字数要求。“关注变革的现实生活,呈现自强不息时代精神”,“真实浓缩转型十年,鼓舞人心向上向善”,“固守传统的现实主义,反映拼搏进取奋斗精神”,以上几例可供参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做此类题目,要通读原材料和所给选项的内容,结合上下文语境将其认真比对,把握引用目的,同时要注意区分作者本人的态度与作者引用的观点态度。从原文看,“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说明了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拥有主体地位。但“说明人民是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根底”并不是引用碑文的目的。从下文看,作者引用是为了说明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的重要性,强调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B项对引用的用意理解不正确。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相关的推断的能力。首先要认真阅读原材料,结合上下文语境,弄清“读这样的作品时,常会让人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中的“人”的形象特征,然后才能结合回答作家怎样才能成为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的问题。从原文看,那个“人”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那个人是给他动力和支撑的,“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是背后站着那个“人”而有的目标和动力,依此可以推断出“怎样成为”的结论。“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作家要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是让生命和创作与广大人民休戚相关,“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要创作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作品,创作的作品“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鼓舞人的精神”可以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经典名著的阅读鉴赏能力。要做好此类题目,需多阅读
大纲规定的阅读篇目,注意记忆重要的情节,注意人物的形象特征,不能只满足于熟悉情节,还要深刻领悟其思想内容,熟悉其表达技巧,附带分析作家的艺术风格。“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作为作品的特征,强调“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艺术家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才有好作品。在理解该特征的基础上,通读材料一、材料二,找到关键语句,作为依据。如材料一,作品反映现实生活,关注小人物情感和命运,呈现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鼓舞读者向上的正能量,引领提升大众。材料二,作品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蕴含着充沛的美与善的力量,给人以希望。通过形象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针对以上任意两点依据,结合自己所选名著说明其能称得上“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的作品的理由,理由要与作品相符。
二、文言文,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钱公虽不学书,然观其书,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轼在杭州,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峭峙有不回之势。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今君倚之书,盖讱云。
(取材于苏轼《跋钱君倚书〈遗教经〉》) 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楷,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此非知书者。凡书象其为人率更貌寒寝,敏悟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旴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
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取材于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注释】①永禅师:释智永,为王羲之七世孙,亦擅长书法。②欧阳率更:欧阳询,其楷书被称为“率更体”。③柳少师:柳公权,书法家,曾为太子少师。④颜:即颜真卿,书法家。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书有工.拙工:精巧 B. 体并.众妙并:兼具 C. 率更貌寒寝.寝:丑陋 D. 正称.其貌耳称:称赞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乃.识其奇趣此乃.唐末五代流俗之语耳 B. 尤工于.小楷本出于.颜
C. 而.能自出新意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 D.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则.其人可知矣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 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说话有能言善辩与口齿木讷之分,而君子、小人的气质是不能遮掩的
B. 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
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 C. 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永禅师书法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 D. 不知人情随想见
11. 下列评论书法的诗句,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心正能教笔不欹,古来书法独公知。 B. 浩然之气塞天地,书法悟入葡萄宫 C. 儿童不识草书法,但见满纸鳅蛇结
D. 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香。
12. 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中苏轼对书法的评论,谈谈你对中学生学习书法的认识。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取材于苏轼《跋欧阳文忠公书》
【答案】8. D 9. D 10. B 11. C
12. 苏轼认为,书法能体现一个人的气质和思想,心正则笔正,书法要修养身心,提高书法的审美力,且能创新。我觉得,作为中学生,首先要做到自己一身正气,所写书法才能横平竖直,不仅要通过学习书法练就美观的字体,更要注重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养成高贵的气质和自己的风格,有所创新,磨炼个性,不失君子沉稳品格。(准确理解苏轼观点,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
13. 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后人观之/如见其清眸丰颊/进趋裕如也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再本着“词不离句”的原则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活用现象,理解时,根据语境辨析正误。联系“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看,“称”是说书和其貌正称,意思应理解为“相当、适合”,解释为“称赞”语意不通,其他选项用代入法可以验证解释得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做此类试题,要注意审清题干要求,明确辨析方向,然后联系平时积累和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句子结构特征,看两句中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必要时可用
代入法进行比对验证。要选“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乃,①连词,于是;
②表判断,就是。B于,①介词,在;②介词,从。C而,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于是。D则,①连词,那么;②连词,那么。故选D。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难点字多根据字形和语境推断,平时训练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B项联系上文语境看,前面是写观钱公书,可“知其为挺然忠信礼义人也”,苏轼因“与其子世雄为僚,因得观其所书佛《遗教经》刻石”,句子中的“其”指的是钱公,选项理解为“于是得以观赏钱公之子书写的佛经《遗教经》的刻石”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结合文本,鉴赏诗文内涵的能力。做本题时,首先要弄通文本,了解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然后利用平时积累,分析选项所给诗句的内涵,寻找与文本的联系,推选出“其评论角度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原文中,苏轼强调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选项A“心正能教笔不欹”,“欹”是倾斜的意思,说明心正笔正。选项B“浩然之气塞天地”,说明书法要传达浩然正气。选项C是展现草书的状态,在儿童眼中如“鳅蛇结”。选项D表意含蓄,“铁画银钩”“粗微浓淡”是写笔力笔法,“藏雅韵”和“漫馨香”,是说明风格和渗入期间的美好的品格精神。与苏轼评论角度一致的是ABD选项,C项不一致。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涵、把握作者思想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文本,根据题干要求,找到问题关涉的相关内容,利用关键句,准确理解作者观点,结合认识和中学生实际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分析。从材料一看,苏轼借钱公书法,讲的观点是观其书,可知其人。材料二,谈永禅师书,欧阳率更书,讲的是书法审美,书象其为人。谈柳公权书法,讲的是讲究师承且能创新,心正则笔正。
两则材料的共同核心是书法与为人,字能体现出人内在的精神、气质、品格、风貌等。中学生是三观树立的关键期,学好书法有利于正三观,养正气,炼气质,形成高贵的人格,而高贵的人格也有助于书法的提升。作答时观点要明确,对观点加以分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先找到句子里的名词,“欧阳文忠公”“尖笔干墨”“后人”“清眸丰颊”,用名词
断句法,定下断句的几处大体位置。如“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后面是“作方阔字”具体做法,二者可做一处停顿也可不停顿。“后人观之”,主谓宾表意完整,“如见其清眸丰颊”动宾表意完整,各做一处停顿。“神采秀发膏润无穷”,含两组四字短语,中间需停顿,“进趋”是动作,“裕如”是形容词,讲动作状态,“进趋裕如也”中间不需停顿,“进趋”前停顿即可。依此梳理断句处,断句完毕,再回读一遍审查。该句译为:欧阳文忠公用尖笔干墨书写端方大气的字,(字)神采焕发,俊逸不群,笔墨饱满润泽。后人观赏他的字,如同看到他明亮的双眸丰满的面颊,从容自如的举止。
参考译文: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而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精巧和拙劣之分,而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钱公虽不学写字,然而观他写的书法,就知道他是挺拔特立、忠诚守信、知礼明义的人。我在杭州,与他的儿子钱世雄为同僚,于是能够看到他所写的佛教的《遗教经》的刻石,刻石上的字遒劲峭拔之势。孔子说:“仁者出言谨慎。”今君倚的书法,大概就能见出他的为仁者吧。
永禅师书法,骨气骨气深藏稳健,书体兼有众多妙趣(之长),
精妙到极致,反而达到疏朗清淡的境界。如同观陶彭泽诗,起初好似平淡无奇,反复吟诵,才识得其中奇妙意趣。今法帖中有写“不具释智永白”的,误收在王羲之的那部分中,然而并非释智永的字。叫“谨以此信代替当面申述”,这是唐末五代流俗之语罢了,而书法也不精巧。欧阳询的字,妍丽紧凑超群,尤其擅长小楷,高丽派遣使者求购他的书法,高祖赞叹道:“他们观其书法,以为欧阳询是身材魁梧神奇高大的人。”这是不了解书法的缘故。大凡字像其人,欧阳询相貌寒酸丑陋,敏悟超出常人,今观其书法,刚劲峭拔规矩严谨,正和他的面貌相符。
柳公权的字,本来出自颜真卿,却能自出新意,一字价值百金,不是虚妄之语。他认为写字心正则笔画端正,不只是委婉的劝谏,于理本来就这样。世上的小人,写字虽然工巧,但是他们的神情终不免有讨好取悦,作出娇媚的姿态,不懂得人的情绪会随着想法在所写的字上显露出来,如韩子所说的“邻人疑斧”,或许真就是这样?但到在使人看见他所写的字时还是憎恶他的地步,那么这个人的人品就可想而知了。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注释】这首词根据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 14. 本词上阕所写音乐变化倏忽、千回百转。请用四字词语概括音乐变化的特点,并依次填写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
乐声初发,____;转而骤然突变,______;继而由刚转柔,________。
15.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特色。 16. 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分别加以概括。
【答案】14. 轻柔哀怨 高亢激昂 缥缈悠远
15. 可以目听,是说把诉诸听觉的音乐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诗人巧于取譬,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16. 苏轼被变化多端、起伏抑扬的
琵琶曲触动,心生对人世沉浮的慨叹;白居易为婉转动人的琵琶曲所打动,感伤于琵琶女天涯沦落的遭际,心生同情与共鸣,自伤贬谪之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诗文并根据语境填写成语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要求,联系句子语境,找出上阕写音乐的内容,并根据“变化倏忽、千回百转”的特征,去体会音乐的各个阶段的具体特点,根据具体特点寻找合适的成语进行概括表达,这也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词语有所积累。从横线所在的语境看,音乐变化涉及三个阶段。分析上阙,词先写乐声初发,仿佛一对青年男女在静夜微弱的灯光下,亲昵地私语,谈情说爱,卿卿我我,往复不已。“弹指泪和声”见出音调轻柔而又哀怨。“忽变”三句,写曲调由低抑到高昂,犹如战士在鼓声下驰骋沙场,无人可挡。结尾的“回首”两句,乐曲如远天的暮云,高空的飞絮一般,以景物形容声情,把音乐形象化,给人缥缈幽远之感。据此分析,选用合适的四字词语表达即可。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要把握好答题的方向,从乐曲内容、描写手法和音乐效果上做赏析。
明代卓人月《古今词统》中评价本词描写的音乐“可以目听”,是说把诉诸听觉的音乐组合,转化为诉诸视觉的生动形象,可结合诗句,从这一角度分析其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听
觉的音乐美,缺乏空间形象的鲜明性和确定性,是很难捕捉和形容的。诗人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大呼猛进、飘荡的晚云飞絮、百鸟和鸣、攀高步险等自然和生活现象,巧于取譬,极力摹写音声节奏的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唤起一种类比的联想,从而产生动人心弦的感染力。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要求,依照题干所说的比较内容,回顾旧知,在感悟积累的基础上通读新诗,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体会诗中描写的形象和传达的思想感情,注意要将异同点分开来表述。听琵琶曲,苏轼在本词中言“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两位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需结合诗文和诗人经历去体会。苏诗中琵琶曲变化多端、起伏抑扬,让作者心内不平静,犹如置肠中冰炭,是因为对人世沉浮有了慨叹。白诗生发“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是为婉转动人的琵琶曲所打动,感伤于琵琶女天涯沦落的遭际,联想自己的遭贬,心生同情与共鸣,有自伤贬谪之痛。
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崇清尚洁”自古就是贤者的精神守望。陶渊明不适俗韵,于山水田园间觅精神之“桃花源”;刘禹锡喜爱“ ①________,草色入帘青”的清幽绿意,于一方“陋室”内求“无丝竹之乱耳,②________”的清雅心境;周敦颐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③_______”的一池清逸芳姿,更渴慕品格似莲之高洁。(2)“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生命应是一场潇洒而壮美的舞蹈:纵使不能像刘裕“④_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般驰骋沙场;不能像周瑜“⑤________,谈笑间,⑥_________”般儒雅风流;但却可以像“ ⑦__________,鱼翔浅底”,以最美的生命姿态,在追梦路上,绽放
精彩的人生。【答案】(1). ①苔痕上阶绿(2). ②无案牍之劳形(3). ③濯清涟而不妖(4). ④金戈铁马(5).
⑤羽扇纶巾(6). ⑥樯橹灰飞烟灭(7). ⑦鹰击长空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答好此类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需要学生不仅要准确、熟练掌握名句名篇内容,还要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背诵,答题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且注意根据音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注意以下关键字的写法:“痕”“牍”“濯”“涟”“纶”“樯”“鹰”。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
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四、文学类,本大题共5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节选) 曹雪芹
贾政命贾珍在前引导,自己扶了宝玉,逶迤进入山口。抬头忽见山上有镜面白石一块,正是迎面留题处。贾政回头笑道:“诸公请看,此处题以何名方妙?”众人听说,也有说该题“叠翠”二字,也有说该题“锦嶂”的,又有说“赛香炉”的,又有说“小终南”的,种种名色,不止几十个。原来众清客心中,早知贾政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只将些俗套来敷衍。宝玉亦料定此意。贾政听了,便回头命宝玉拟来。宝玉道:“尝闻古人有云:‘编新不如述旧,刻古终胜雕今。况此处并非主山正景,原无可题之处,不过是探景一进步耳。莫若直书‘曲径通幽’这句旧诗在上,倒还大方气派。”众人听了,都赞道:“是极!二世兄天分高,才情远,不似我们读腐了书的。”贾政
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笑罢了。再俟选拟。”
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桥上有亭。贾政与诸人上了亭子,倚栏坐了,因问:“诸公以何题此?”诸人都道:“当日欧阳公《醉翁亭记》有云:‘【甲】’,就名‘翼然’。”贾政笑道:“‘翼然’虽佳,但此亭压水而成,还须偏于水题方称。依我拙裁,欧阳公之‘【乙】’,竟用他这一个‘泻’字。”有一客道:“是极,是极。竟是‘泻玉’二字妙。”贾政拈髯寻思,因抬头见宝玉侍侧,便笑命他也拟一个来。宝玉听说,连忙回道:“老爷方才所议已是。但是如今追究了去,似乎当日欧阳公题酿泉用一
‘泻’字则妥,今日此泉若亦用泻’字,则觉不妥。况此处虽云省亲驻跸别墅,亦当入于应制之例,用此等字眼,亦觉粗陋不雅。求再拟较此蕴藉含蓄者。”贾政笑道:“诸公听此论若何?方才众人编新,你又说不如述古;如今我们述古,你又说粗陋不妥。你且说你的来我听。”宝玉道:“用‘泻玉’二字,则莫若‘沁芳’二字,岂不新雅?”贾政拈髯点头不语。众人都忙迎合,赞宝玉才情不凡。贾政道:“匾上二字容易。再作一副七言对联来。”宝玉听说,立于亭上,四顾一望,便机上心来,乃念道:
,。
贾政听了,点头微笑 ..。众人先称赞不已。
于是出亭过池,一山一石,一花一木,莫不着意观览。忽抬头看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
千百竿翠竹遮映。众人都道:“好个所在!”于是大家进入,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阶下石子漫成甬路。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后院墙下忽开
一隙得泉一派,开沟仅尺许,灌入墙内,绕阶缘屋至前院,盘旋竹下而出。
贾政笑道:“这一处还罢了。若能月夜坐此窗下读书,不枉虚生一世。”说毕,看着宝玉,唬的宝玉忙垂了头。众客拦用话开释,又说道:“此处的匾该题四个字。”贾政笑问:“那四字?”一个道是“淇水遗风”。贾政道:“俗。”又一个是“睢园雅迹”。贾政道:“也俗。”贾珍笑道:“还是宝兄弟拟一个来。”贾政道:“他未曾作,先要议论人家的好歹,可见就是个轻薄人。”众客道:“议论的极是,其奈他何。”贾政忙道:“休如此纵了他。”因命他道:“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方才众人说
的,可有使得的?”宝玉见问,答道:“都似不妥。”贾政冷笑 ..道“怎么不妥?”宝玉道:“这是第一处行幸之处,必须颂圣方可。若用四字的匾,又有古人现成的,何必再作。”贾政道:“难道‘淇水’‘睢园’不是古人的?”宝玉道:“这太板腐了。莫若‘有凤来仪’四字。”众人都哄然叫妙。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因命:“再题联来。”宝玉便念道: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
贾政摇头说道:“也未见长。”说毕,引众人出来。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莱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云:“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
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
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也不等贾政的命,便说道:“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断喝:“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
说着,引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欢喜,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
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哥儿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又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贾政听了,摇头说:“更不好。”一面引人出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18. 贾政与众人化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给大观园中桥上之亭拟名为“翼然”“泻玉”。请在文中【甲】【乙】两处写出相关语句。
19. 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
A. 前门绿柳垂金锁后户青山列锦屏 B. 麝兰芳霭斜阳院杜若香飘明月洲 C.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 D.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
20. 小说多次描写贾政的“笑”,阅读相关内容,完成(1)(2)题。 (1)解说加点处“笑”所蕴含的不同意味。
(2)以贾政的“笑”为例,赏析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 21. 贾政率众人游览大观园,一见“潇湘馆”,众人都道:“好个所在!”请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
22. 《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节选部分众人“赞宝玉才情不凡”。请结合节选部分的相关内容,说说你对宝玉这一人物的评价。
【答案】18. 甲:有亭翼然乙:泻出于两峰之间19. C
20. (1)示例:第一处“笑”,贾政以客套示人,而内心对宝玉题“曲径通幽”颇为满意,还因众人夸赞
宝玉而得意,也有敲打宝玉不要自得的意味;第二处“微笑”,贾政对宝玉的“沁芳”题名及题对看似未置可否,实则非常满意;第三处“冷笑”,贾政对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的轻狂似乎颇为不满,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2)同样是“笑”,前后“笑”的语境不同,意味不一样,“笑”是对贾政的肖像描写,作为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他平时不苟言笑,这里对其“笑”的描写,体现了曹雪芹对人物细小生活情状的具体把握,也体现了曹雪芹对人物特定身份、处境乃至特定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即使是一个字,一个词,曹雪芹也会多加考虑,多加推敲,准确选择,体现了伟大的艺术功力。
21. 特点:翠竹掩映,清幽雅致;泉水绕竹,自然灵动;布局讲究,精巧不俗。匠心:营造幽静清雅的氛围,映衬人物清高孤傲的性格、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22. 我认为,贾宝玉是一个具有叛逆性格和蔑视世俗的人,他不喜读为政经世的书籍,但喜读有文学性的描绘自然的、在世人眼里为杂书的书籍,不仅读书多,且好读书,有真性情,才情不凡。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是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的,是世人的评价。作者引用该词,字面上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是赞美和褒扬。
【解析】 【18题详解】
处欲表明“此亭压水而成”,且用“泻”字讲其状态,应填“泻出于两峰之间”。注意要填《醉翁亭记》的
原句。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做此题时,要审读根据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结合具体内容做分析判断。根据大观园“沁芳亭”周围景物的特点,选出贾宝玉为“沁芳亭”撰写的对联。先找到所说的景物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特点。从原文看,“沁芳亭”周围的景物,有“佳木茏葱,奇花闪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有“飞楼插空,雕甍绣槛,皆隐于山坳树杪之间。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池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所作对联是在一番对话后,需配合“沁芳”二字,不仅蕴藉含蓄且求雅,还当有照应前面景物的内容,对比选项看,C 项“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有翠木、花香,“绕堤”与“白石为栏,环抱池沿”呼应,“堤”“栏”“池”里蕴含清流,表意最贴切。故选C 。
【20题详解】
(1)本题考查有关名著名篇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做此类题时,要细读原文,找到相关内容,结合上下文语境,体会描写用意。贾政的“笑”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笑,是在众人赞宝玉后,贾政回复时的神态。贾政笑道:“不可谬奖。他年小,不过以一知充十用,取
笑罢了。再俟选拟。”这是对客人回以礼,“不可谬赞”,是以
客套示人,是礼节上的笑,内心还有满意、得意的成分。“他年少……”也有意说给身边的宝玉听,年少不要自得。第二处“笑”是在宝玉作对联后,从语境中看,宝玉对所写内容对联是有所考虑的,且是在贾政的认可之下。前后对期间众人的称赞都未加以反驳和客套。贾政听了,点头微笑,是对宝玉的肯定,赞同宝玉题字有才情,体现其内心喜悦,表示自己的满意。第三处,是写贾政的冷笑。前面贾政的略微生气,“今日任你狂为乱道,先设议论来,然后方许你作”。宝玉评价众客拟题“都似不妥”,在贾政看来,有些轻狂,以冷笑态度问他“怎么不妥”表现的是不满。从封建大家长的角度看,还让宝玉接着说下去,内心实则无太多责备。思考时要关注“笑”的对象、原因和程度。(2)考查的是赏析评价文学作品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做此类题,要结合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特征去分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再概括出曹雪芹刻画人物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哪里。以贾政的“笑”为例,这是赏析的基础点,同样是“笑”,前后“笑”的语境不同,意味不一样,“笑”是人物肖像描写的一部分内容,细节处见精神,分析要注意结合人物身份、性格、情感和环境场合,说明作者艺术功力的具体体现,突出独到。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的理解鉴赏能力。做此类题目,要现认真阅读原文,把握景物和环境的特征,然后再按要求分步作解答。一方面要赏析潇湘馆是个怎样“好”的所在,用简练语言概括出回答“好”在哪里,另一方面从环境氛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考虑文段作用,突出曹雪芹如此描写“潇湘馆”的匠心何在。潇湘馆有数百翠竹掩映,生机勃勃,游廊曲折,房舍小巧,清幽雅致,后院有淡雅梨花与流泉,山水相映,自然灵动。整个布局讲究,精巧不俗。曹雪芹写“潇湘馆”,营造了幽静清雅的氛围,与黛玉的人物形象做呼应,为她后文入住此地做铺垫。用潇湘馆清幽的氛围正衬出黛玉喜静、娴雅的个性,用“竹”象征她清高孤傲、自然脱俗的高雅品味。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做本题时,要通读全文,根据情节和对人物描写的相关内容,概括出自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贾宝玉读书多,他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表明他爱读书。他为亭取名“曲径通幽”,还说“刻古终胜雕今”,可见宝玉富于诗才,有才情且爱读诗;另外,宝玉有真情说真话,不伪饰,在与贾政评论“杏帘在望”句和发表对“天然”的看法之时,与贾政观点相违背,可见宝玉的真性情与世俗不合。《红楼梦》第三回中写道:后人有《西江月》词批宝玉“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字面上是对贾宝玉的嘲笑和否定,实质上是对他的赞美和褒扬,这个评价是从封建阶级伦理道德标准衡量的,是世人的评价,而宝玉却恰与此相反。作答时,要注意观点明确,概括得当。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一)微写作(10分)
23.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150字左右。 ①如果能邀请《论语》《红楼梦》《呐喊》中的人物来到当代,请你选择一位,并根据其特点向他(她)介绍我们这个新时代。要求:时代特点具体,与人物相关。
②有位诗人说,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请从《论语》《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你认为富有青春气息的人物,并说明其芳华长存、青春永驻的理由。要求:符合原著,理由充分。
③经典名著常如春风一般,令人心生温暖。请就《论语》《边城》《平凡的世界》中的任意部作品,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或一首小诗,抒写它带给你的美好感受。要求:感情真切,富有文采。
【答案】选择第②题作答:桑地亚哥在本不年轻的年纪,与凶猛的鲨鱼顽强搏斗,虽然没有保住捕到的大马林鱼,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他以不畏强敌、敢于迎接挑战的斗争精神,诠释了一个伟大的硬汉形象。老人不老,他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和不朽的精神气概,堪称“芳华长存,青春永驻”的英雄丰碑,千百年来,给后人无限的勇气和希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了解名著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特点、主旨思想及意义,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进而细致把握题目的主要内容,准确理解命题人的主要意图,按要求作答。①注意人物特点,介绍新时代的内容要具体,与人物要有关联性,情感要真挚诚恳。②“认为富有青春气息的人物”,这是选取人物的一个限定要求;“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的提示,说明不是单看是不是青年形象,而是所有的有着青春心境的人都可选择来写;讲其“芳华长存、青春永驻”的理由,一定要贴合人物形象特征表意,态度要明确,语言要富有感情。③“经典名著常如春风一般,令人心生温暖。”“暖”是写作时要重点侧重的感觉,是围绕“暖”抒写它带来的美好感受。写一段抒情性文字或一首小诗,要结合自己实际,本着特长来做选择。感情真切,富有文采,是显性要求。按要求,选择其中一道题作答,注意字数要求。
【点睛】给出一段材料,考查学生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而且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设置的专题,更多的是会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生应关心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锻炼着把自己在活动中的设计、体验和收获用文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读写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二)作文(50分) 24.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不少于700字。
①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有学者劝诫人们,应拒绝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拒绝成为
“空心人”;也有诗人劝勉人们,让我们把心“清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篇文章。
②路遥曾给《平凡的世界》取名为《走向大世界》,希望以此书献给“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其实,现实
中的人们都在不断地“走向大世界”。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走向大世界”为题,联系现实,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
一篇文章。
【答案】题目①示例: 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 与自然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的现象是客观的存在。我们饱腹却没
有饱读诗书,狂热的兴奋后只是夜间空空寂寞,感觉被一切“掏空”,就像跑完了八百米,我们只有所存
无几的元气与力气。我们“太空”,只剩下易碎的糖壳,所谓的“实”也只是满絮其中。我们需要如诗人
劝勉,把心中的杂念与世俗之气清空,填上信仰与知识的铅注,我们拒绝做“空心人”。
拒绝做“空心人”,才不能与自己的内心失联,与群体失联,与信仰失联,才不至于等到走上社会,
才发现自己一无所长、一无所好,不知道自己热爱什么、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是一个内心没有声音、没
有方向的“空心人”。这既是一种人生的失败,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浪费。没有信仰注入,谁又会体会到
“两弹一星”的精神内涵?如程开甲、郭永怀等人,他们有信仰为活力源泉,只身赴往罗布泊与世隔绝十
多年,只为一声巨响。因为心中的目标,他们携上沉甸甸的赤子之心,爆发出惊人的力量。现今也有“塞
罕坝”“毛乌素”精神,皆昭示着信仰的力量注入——“百二秦川终属楚,三千越甲总吞吴!”而之所以
“空心”,不正是离这种力量太久了吗?
娱乐八卦充斥着方寸之地,被乱花迷眼,被浮云遮身,狂热的粉丝们挤破了浦东机场的玻璃,网络上
键盘侠的层出不穷,世间上演着多少嬉笑闹剧。“空心”是空虚无味,是没有梦想,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
无数个事实告诉我们,在这个洪流涌动的时代,不能像浮萍一样,轻而无根,不能让巨浪刷走内心残存的
精神圣地。我们要多抬头,仰望星空之际,让信仰加重生命的质量,或让对自然的感知增添生命的灵动,
让排除芜杂后的“空心”填实到更多有意义的精神和事物,如《经典咏流传》里观众的哼唱,或是《见字
如面》里的热泪盈眶,是颜书外展时的质问,是故宫里每个人的倩影。这些都在填实我们虚置已久的内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