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的直接源头是古希腊文论,尤其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论。 古希腊形成了以天人相分追求知识的科学型文化和向外求真的科学型美学;整个古希腊在文学本质上就是以模仿说为基调。 中国天人合一的伦理型文化造就了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美学;因而中国传统文论主张的是“诗言志”“诗缘情”“文以载道”。 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心之官则思„„此天之所与我者” 《周易》“与天地合德”;董仲舒“天人感应”;[宋]张载、朱熹 西方文论发源于古代希腊文论,因而,古希腊的古典主义文论就成了西方文论的重要根基和范式。 古罗马的古典主义是对古希腊古典主义的定型化,因而,一般都把二者称为古代古典主义。 19世纪以前,西方文论以古典主义为主导倾向。其表现是:一方面,后世的古典主义是在新的时代的变种;另一方面,古希腊的理论在新的时期变换了一下说法。 西方文论的源头 西方文论的源头除古希腊外,还应了解的是 1、中世纪文论:它受基督教神学的控制和影响,形成了神秘主义文论,追求形而上的思辨,探讨终极关怀问
题,把真善美结合起来。 2、康德,他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许多理论主张都打上了康德的印记。 二、西方文论的分界 1、古典和现代的分界 西方文论的发展,以19世纪为大的分界,19世纪以前为古典主义,19世纪中叶以后为现代主义 2、现代和后现代的分界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个欧洲、美国等西方世界的社会、文化、文学进入到了“后现代”时期。(文学上的后现代主义) 古典主义形成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潮流。 在文艺的本质上主张模仿说(后演变为镜子说、再现说);在文艺创作上主张反映自然(现实)和有节制的表现情感和想象;在文艺作用上,强调净化、娱乐、教化功能。 “后现代”时期 “后现代”时期------“后现代”社会-----“后工业化”社会 《第三次浪潮》作者 [美国] 托夫勒 1983 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过度。以瓦特的蒸汽机为代表。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碳、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的技术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如果说,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了现代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论,后工业化资本主义则产生了后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论.以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文论、解释学文论、接受美学文论、后精神分析学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女权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等为代表。 后现代主义文论的特征: 打破了古典主义、现代主义文论的中心化、人本化、固定化、价值(意义)的一元化等倾向。追求文论的边
缘化、非人化、动态化、价值(意义)的多元化,消解了一切传统的固定模式,将文学及其意义作了无限开放。 三、西方文论中的研究重心的转向 1、理性与非理性的转化 理性成为人的本质规范;成为人们获得认识或知识的内在能力,理性成了最高的“主宰”。 理性逻格斯:逻格斯是希腊哲学、神学用语。本义是指隐藏于宇宙之中、支配宇宙,并使宇宙具有形式和意义的绝对神圣之理。是超越存在万物之上的“道”。 “理性逻格斯”就是“理性的历史”或“理性中心”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
或
者
name=baidusnap1>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放弃存在的权利” 恩格斯《反杜林论》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理性主义思潮逐步由盛极而衰变。在西方哲学、美学、文论上的第一个非理性主义流派就是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尼
采的权利意志论。总称唯意志主义。 2、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 科学主义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它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现象的认识根源都归结为数理科学。强调研究的精确性、科学性。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寻世界的本质及其他哲学问题。 3、西方文论与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 一般来说,西方哲学从研究重心来看,从古希腊直至现在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向”: 一次是从古代的自然本体论转向近代的“认识论” 一次是从近代的认识论转向现代的人类本体论。 而在后一次大转向中又产生了两种倾
向:一种是转向人类存在本身,可以称之为“人类学转向”;另一种则是转向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可以称之为“语言论转向”。 西方哲学早期关注的本体论问题 毕达哥拉斯的“数”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 恩培多克勒的“四根”(水、火、土、气) 柏拉图的“理式” 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质料、形式、目的、创造) 基督教神学哲学是对上帝及其创世作本体论的证明 教父哲学:基督教哲学的第一个历史形态; 经院哲学:基督教哲学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法国笛卡儿提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认为一切都是可疑的,然而我在怀疑(即思考)这一活动是确凿无疑的.这样就把人们的哲学研究重心由存在的自然本体论研究转向了对人本身的认识 思 活动及其认识能力的研究.也就是说人们要想弄清自然存在根据的本体论问题,首先必须弄清人们的认识能力的限度.换句话说,认识论问题成了解决本体论问题的基础. 这是第一次大的转向 认识论哲学的两大流派 英国经验派: ----最初领袖培根。侧重探讨“我们是怎样知道的”。强调经验和感觉。 大陆理性派: ----最初领袖笛卡儿。侧重于“我们知道的是什么”。强调理性。 两派各有成果,但偏颇与对立也十分明显。在调和两大派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康德奠基、黑格尔集大成的德国古典哲学。 逻辑分析哲学的代表: 罗素(英国学者)
维特根斯坦(原籍奥地利犹太人、罗素的学生) 在由认识论向人类本体论转化过程中。逻辑分析哲学学者认为:以往哲学的失误在于语言运用的失败,提出要清理哲学语言,以弄清哲学的真伪问题。
与此同时,语言学、语义学、语文学也在发展 早期的现象学、存在主义大师发现,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确定人是语言的动物、人是符号的动物),初步实现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 “语言论转向”在哲学上带来的变化 首先:在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上,“认识论”哲学认为本质先于现象而存在,现象只是本质的显现;而“语言论”哲学则倾向于否定本质的先在地位,甚至拒斥本质问题,认为本质问题是个伪问题,是传统的形而上学误用语言的结果。重要的不在说什么(本质),而在于“说”本身(现象)。这样,语言就成了关注的重心。 其次:“认识论”哲学注重被说的本质性内容,而“语言论”哲学则普遍关心那使内容被说的形式,所以,前者假定内容先于形式,后者却相信形式比内容更为根本。符号学、结构主义都是如此。 最后:“认识论”哲学出于对本质、内容的确信,因而把自身视为具有人生引导作用的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而“语言论”哲学则执着于现象、形式,把自身视为具体知识和学问。 总归一点:作为语言的哲学正在取代作为认识的哲学而成为哲学的主流。 西方哲学的这种“语言论转向”对西方文论有着极大的影响。 这里,语言再也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载体、附加物、由内容决定的形式因素,语言成了文学的存在根据、存在方式、文学性质之所在。语言学成了哲学关注的焦点。 这种转向使西方文论开辟出了新天地,使文学回归自身、关于文学的内部规律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单纯重视语言和语言学,用它囊括、包办一切也是值得商榷的。 四、西方文论的发展阶段 西方文论的历史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古
典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 1、古典时期 古典时期的第一个阶段,即整个西方文论的源头,是古希腊文论。 古典时期的第二个阶段,是古罗马的文论。 古典时期的第三个阶段,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文论。 古典时期的第四个阶段,是文艺复兴时期。 古典时期的第五个阶段,是十七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文论 2、近代时期 西方近代时期从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到19世纪中后期资产阶级革命完成,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 近代时期的第一个阶段,是启蒙主义 文论 近代时期第二个阶段,是德国古典美学、文论 近代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浪漫主义文论 近代时期第四个阶段,是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文论 近代时期第五个阶段,是实证主义和自然主义文论。 3、现代时期 西方文论从19世纪末以来,伴随着非理性文学和哲学以及科学主义而产生的文艺理论,可称为西方现代文论。这个时期的文论发展,又可分为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两个阶段。 现代主义前期有:唯美主义、直觉主义和象征主义 唯美主义激烈的反对传统的“艺术为社会服务”的理论。认为艺术没有目的,与内容无关,艺术的价值在于完美的形式。 直觉主义理论家有叔本华、尼采、柏格森、克罗齐。认为世界的本体是非理性的,只能靠直觉去体会,强调直觉在艺术中的作用。 象征主义的理论代表都是著名的象征主义诗人。主张凭天才的直觉寻
找和创造对应物来暗示那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神秘的心灵状态。 现代主义后期有精神分析学文论、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和
结构主义文论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文学艺术领域,把文艺看成是性欲的升华,是改装的白日梦。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主要在形式,在于语言的“陌生化” 英美新批评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强调文本的独立自足性。 出现于60年代的结构主义,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基础,强调以语言结构模式揭示文学的普遍系统的内在结构。 从后结构主义 解构主义 开始,西方文论进入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解构主义就是对结构主义的颠覆. 代表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特别是 二十世纪六、七年代的西马有明显的后现代的倾向。 代表之二:阅读接受理论(或称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除上述外,还有女权主义文论、新历史主义文论、后殖民主义文论都各有话语系统和研究侧重。 参考书: 《西方文论史》马新国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丛书》王岳川主编 山东教育出版社 《西方文论思潮》张玉能著 武汉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述评》张隆溪著 三联书店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讲演 北京大学出版社 《语言乌托邦―20世纪西方语言论美学探究》王一川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 第一章 古希腊的文艺理论 第一节 古希腊文论的历史、文化语境 西方古代文化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公元前8―6 世纪,当时欧洲绝大部分地区还处于野蛮状态的时候,地处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小亚细亚西岸和爱琴海之间的希腊,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公元前6世纪,已经建立
起很多个奴隶制城邦国家。 早期的奴隶主由原始氏族首领转化而来,掌握着城邦国家的权利; 随着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新的由自由民形成的工商业奴隶主也发展壮大。 希腊奴隶主阶层形成了两大政治派别,并进行权利斗争。公元5世纪,奴隶主民主派在雅典当权。 随着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活跃,戏剧、绘画、音乐、建筑、雕刻等艺术有了惊人的发展。 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 第二节 古希腊早期的文艺思想 1、毕达哥拉斯“数的和谐”理论 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80---前500年)是西方最早的哲学家之一。基本观点是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数”,“数”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 2、赫拉克利特的“对立和谐”的理论 赫拉克利特(公元530---前470)是西方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哲学的奠基者。他把“火”看作宇宙万物的本源。列宁称他为“辩证法的奠基着之一”。他首次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 3、德谟克利特的“模仿说” 德谟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70)是西方古代原子论的创立者。哲学上认为,宇宙万物是由不可分割的原子构成的 4、苏格拉底的模仿说与功用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是西方早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奴隶主贵族派的代言人。他认为,有用的就是美的。他判断美的标准就是“功用”。 第三节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一、柏拉图的《文艺对话录》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20岁就学于苏格拉底的门下。弟子众多。他把对话作为一种独特的形式运用于学术讨论,是一个创举。 主要哲学、文艺观点: 1、理式模
仿说 ①“理式”的含义 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是他的哲学体
系的一个有机部分。“理式”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柏拉图认为:理式不依存于物质,也不是人的意识,而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 这种本体也是一种由低向高的
体系。 善
艺术、道德的理式 数学、几何的理式 具体事物的理式 柏拉图把创造一切的理式称为“最高理式”。实际就是创世主,是神。有时他叫作“事物原型”“事物本质”“普遍规律”“原则大法”“绝对真理”和“绝对美”等等。 ②文艺是对理式模仿的模仿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自然的模仿,这个自然又是以“理式”为蓝本的。“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只是“理式”的模仿和影子,而文艺是影子的影子,模仿者的模仿。 柏拉图心目中有三种世界:理式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依存于现实,现实依存于理式。理式是本然的,
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 ③理式模仿说的局限与价值 柏拉图的理式模仿说是唯心主义的;但它发展、丰富了古希腊早期的模仿说; 它客观上揭示了文艺来源于并反映现实这一事实; 它否定文艺的真实性,但隐约现出了对文艺共性的要求。 2、文艺的功用说 柏拉图对文艺的看法是与他的理式论哲学和社会政治理想联系在一起的。 《理想国》是柏拉图治理国家的政治纲领。是按理式世界设计的人间理想的蓝图,有三个等级的公民组成。 哲学王―理智的化身―立法―具有智慧 武士(城邦保卫者)―相当
于意志--保护―勇敢 百工(农工商)--相当于情欲―负责生产―节制情欲。 柏拉图将诗人驱除理想国并列出文艺的三大罪状 A、文艺与真理隔了三层,诗人没有真的知识,不曾抓住真理; B、模仿的艺术以虚假的谎言亵渎神明,贬低英雄; C、诗人为讨好群众,模仿人性中的“感伤癖””哀怜癖”。 3、灵感说 他认为:灵感的源泉是“神灵附体”;灵感的表现是“迷狂”;灵感的获得过程是灵感对真、善、美的理式世界的回忆。 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3-公元前322)古代希腊著名哲学家,自然科学家,西方现实主义文论的奠基人。在哲学、论理学、逻辑学、历史学,文艺学、以及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心理学等各方面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诗学》是西方文论和美学研究的重要文献。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它是“第一篇最重要的美学文献。至前世纪末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 1、关于文艺本质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模仿说,但有新的开掘,比以前的哲学家对文艺本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①文艺是人的行动的模仿。他首先肯定了艺术模仿对象本身的真实存在。为以后现实主义的文论奠定了基础。 ②诗比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他认为历史写的是业已发生的个别的事,而诗所写的是可能发生的,即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 ③文艺求其似而比原物更美。文艺进行了理想化的创造。 2、关于悲剧 亚里士多德给予悲剧的经典性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示,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
情感得到陶冶(净化)。 这个定义,首先规定了悲剧的本质在于,对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