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研究

2023-10-09 来源:个人技术集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研究

作者:吕钟

来源:《商业时代》2012年第33期

内容摘要:经济开发区创立之初就立足于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地位,充分发挥出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以及推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国内外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是外资引进、产业结构、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等都面临全面创新,经济开发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出自主创新新兴产业集聚成长、城市品质提升、民生改善以及生态改善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新的内生增长的路径势在必行,本文就深化经济开发区发展的新认识、新路径进行研究。

关键词:经济开发区 转型升级 发展方式 经济开发区面临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经过近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经济开发区发展功能定位面临巨大转变。我国已经有数以千计的各类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面临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也在不断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沿海不少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国家依据形势变化对外资、产业、土地、税收、环境、劳工、区域等政策做了重大调整,这些政策与经济开发区发展关联密切;经济开发区的职能已从20世纪80年代“特区性质”的单一开发建设、招商引资经济功能,向综合性建设、综合性发展、综合性管理等多功能转变。

从各地经济开发区发展实践来看,经济开发区发展转型升级势在必然。当前,各地经济开发区数量众多,发展中存在缺陷和问题不少。普遍存在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空间不够、规划起点不高、空间布局“小、散、乱”;招商引资饥渴症导致产业层次偏低,不少经济开发区产业以传统产业和一般制造业为主,重复建设比较严重,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体制向传统行政区复归,优势弱化,经济开发区曾经享有的经济管理权限和特殊优惠政策取消或受限,服务企业发展的能力降低。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性跃升,贯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经济开发区已普遍认识到原有的低水平、低产出、低效益和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当前,面对环境的巨大转折,各地做出了各种有益探索,总体上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民生改善综合发展,更加注重集约用地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经济开发区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生产制造向研发设计转变,实现从工业经济为主向二三产业并重互动、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转型升级,努力把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区、自主创新的先行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功能配套完善的现代新城区。

对升级经济开发区发展方式的理论认识

(一)发展基础变迁带来经济开发区功能定位转变的新认识

探讨经济开发区长期以来以“外向型、发展制造业、特区型”发展模式的转型,需要从新时期国际国内宏观上经济社会体制环境、经济成长的阶段不同的要求来看,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封闭式计划经济转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基于“转型经济”的背景下,经济开发区在这一进程中发挥先行示范带动作用。新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中期阶段,一些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层次都已经发生很大改变,经济开发区示范功能更明显体现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发展“新城区、新型产业拓展区、社会民生改善区和低碳生态区”,由外向型发展为内外向兼顾、由以制造为主转变成制造业与服务业兼顾、产业区与城市一体化功能衔接,经济开发区产业的成长机制也不再主要依赖优惠政策。

(二)工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新认识

从世界范围看,信息化促使了全球化,传统工业中的信息、研发、融资等日益分工深化、细化,现代服务业成为知识、智力密集的产业,服务业也在全球进行产业转移,“服务外包”方兴未艾。从国内看,我国是制造大国,并非制造强国,制造业的核心研发、物流、战略管理等能力欠缺,相应的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发展方式需要转变为工业与服务业并驾齐驱、双轮驱动、共同发展。 (三)推动“泛开发、后开发”的认识

新时期发展环境时代特征决定了经济开发区优惠政策优势弱化、“围墙经济”、“特区经济”逐步消减。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群融合发展已经成为现实形势所趋。经济开发区与城市和周边区域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大经济开发区”演绎成按照统筹二、三产业、统筹城乡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的理念,对几百平方公里进行建设的复合经济开发区或综合经济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与所在区域体现资源整合、功能叠加、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经济开发区利用产业优势、资本优势、人才优势和管理优势等,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促进内外联动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均衡发展、社会和谐发展。 (四)积极创新社会管理的认识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体现在经济开发区的发展上社会群体构成也发生急剧变化,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高速增长。按照构建和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开发区必须超前规划、不断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合理布局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体育等公共资源,加快教育培训、就业服务、医疗保健、社区服务、养老托幼等领域的发展,使辖区成为宜居宜业、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和谐的新城区。要加强对“两新组织”的管理,在经济组织管理方面,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协商机制;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要建立分类发展、分类管理机制;在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方面,要建立联合管理机制;在社会矛盾化解方面,要建立主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在社会治安方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要建立社会诚信制度。 (五)深化经济开发区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认识

对经济开发区发展理论的变革首先体现在价值观的变化,深化对“城市价值”、“发展内涵”的理解。发展是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前提下进行,而不是在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的价值体现在城市文化、自然景观和特色产业,发展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重视人居、生态、山、水、林、文的城市环境构建。实现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变为土地价值的持续再生,实现集约发展;实现柔性规划与弹性开发的融合,满足产业不断升级与土地功能的不断转换;以人为本,实现服务环境与发展环境的融合,满足人才生活、工作与休闲的融合;实现管理机制的市场化与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对接,满足企业发展的精细化需求与服务质量的持续升级需求。 经济开发区转型升级发展方式的对策 (一)拓展高端、新兴战略产业发展空间

高资源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发展已经没有增长空间,新的发展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工业的高度化和附加值,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结构格局,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工业化的水平,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绿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新的亮点,成为新一轮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适应这一发展潮流,以“低碳化”为目标,主动开展国际低碳技术合作,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既注重环境和资源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又提高产业层次,创造绿色经济的新优势。 (二)培育自主创新科技研发核心能力

在产业链分工环节上,按照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特征,变重视制造为高度重视科技研发、管理和销售发展环节。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转化,打造科技创新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创新平台载体,包括部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产学研联盟、各类孵化器等,促进科技孵化转化集中集约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创新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产业联盟等新型创新服务组织,实施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大型企业科研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拓展产学研合作平台、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抓住国际著名跨国公司建立全球研发中心的趋势,构筑平台,打造环境,做好服务,争取一批新的跨国研发中心落户。突出科技转化产业化功能,扶持发展创新创业中小企业,实现科技孵化转化集聚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集群发展。做好科技与金融结合,引进各类投资主体设立创业、风险基金等投资机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直接融资。 (三)培养与集聚科技人才

经济开发区做强人力资源开发,广泛“招才引智”, 加快优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的引进和发展,加速培养高智能、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突出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人才集聚和培育功能,建立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双向互动交流机制,建设高校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平台,提高产学研结合水平。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完善有利于人才加快成长、释放潜能的良好环境,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集聚、使用、激励的新模式,引进和培养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发性创业人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人才,聚集具有潜力的中青年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积极探索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各种形式参与创新收益分配。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转制企业及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职务科技成果发明和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由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企业按规定给予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的激励,释放创新活力,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四)塑造城市建设品质

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导,提升科技、人文、生态综合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形象。要彰显特色,要引入“人文”观念,打造经济开发区文化,形成独特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科学知识氛围;提高城市空间设计水平,实施整体城市设计,加强对建筑形态、风格、色调的总体规划和精心设计,突出创新创业、文化内涵、人文环境提升等;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功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网络,打通和完善与主城区的接口,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增强城市新区的集聚辐射功能;从提升市民的“幸福感、安全感、舒适感”出发,把城市建设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把提升品质与便民利民结合起来,让城市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百姓;建立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辖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产品需求。 (五)发展现代服务业

突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有机联接,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按照“产城一体、园城一体”发展思路,促进“服务产业化、产业服务化”,产业向两端延伸,发展科研、教育、科技孵化、总部经济、工业研发、资本市场、会展、文化创意、咨询、物流、旅游、文化创意等知识、技术、智力密集型经济,提升服务经济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可以借鉴中关村、硅谷等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发展成功模式,集中建设“科研城、教育城、孵化中心、会展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体育中心”,在创新孵化、产学研互动、智力资源整合与再造、风险金融资本与中介服务系统以及市场秩序规范化等方面获得优势。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六)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