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6期 NO.6。2OO6 总第2 4卷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总第8 9期) JoURNAL OF BIJlE UNIVERSITY V01.24 GeneralNo.89 认知性隐喻及其翻译 芦 中 (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江西 南昌33o099) 摘要:认知隐喻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现象、认知现象;人类赖以思考 和行动的概念系统本质上是隐喻性的。同时,隐喻又是文化现象,深入探讨英汉隐喻文化认知的关系。 有利于在翻译过程中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从而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认知;隐喻;文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06)06—0065—05 一、弓I言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英国修辞学家理查兹(I.A.Richards)说过,“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 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研究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他在经典名著<诗 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中,多次提到了隐喻的构成方式和修辞功能,并认为隐喻是一个词替 代另一个词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修饰作用 亚氏对 隐喻的定义和功能的讨论影响了其后2000多年西方修辞学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直到1980年。认 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可夫(Ceoge. )和哲学家约翰逊(MarI【.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 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问世,使隐喻的研究发生了根本变革。隐喻的研究已经从单纯的修辞 学扩展到哲学、语言学、符号学、认知心理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隐喻已经 不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认知工具。莱可夫和约翰逊指出,“隐喻是语言和 社会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基石,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和基本的方式。”[3 束定芳指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组 织的一种工具,看待和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它就不可否认是一种认知现象on[212s-34作为一种思维认知 方式,隐喻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主要从认知和文化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二、认知性隐喻 Lakoff and Johnson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的研究由传统客观主义朝认 知主义的转向¨ 。从此隐喻成为许多学科关注的焦点。传统的隐喻理论,包括亚氏的对比论 (comparisontheory),昆提良的的替代论(theory of substitution)以及理查兹的互动论(theory ofinteraction),都 把隐喻仅仅看作一种语言现象。该书一反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即隐喻不仅仅是 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在此书中,Lokoff and Johnson首次提出了隐喻概念系统 (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他们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pervasive),不但在语言中。 而且在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在本质上也基本上是隐喻性的。,,[2129 因而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他们认为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派生的,隐喻性语 言是隐喻性思维的表现。按照Lakoff等人的理解,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 收稿日期:2005—09—28 作者简介:卢中(1968一),男,江西修水人,南昌工程学院外语系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65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Metaphorical concepts).E n勰。认知隐喻理论主要从概念隐喻、意象图式、知识图式等三个方面对隐喻做出解释。概念 隐喻是从源域(喻体)向目标域(本体)的系统映射,惯用隐喻表达方式受概念隐喻的支配。换句话说,认 知隐喻就是通过喻体来认知本体。喻体往往是人们已经熟悉了的概念,而本体则是我们接触到的新鲜 的或未知的事物。在对某事物的隐喻认知中,人们总是参照他们熟悉的、有形的、具体概念来认知、对待 或经历那些不熟悉的、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相互关联的认知方式。在隐喻 的认知推理过程中,人们总是先从隐喻的源域中提取反映事物规律性的、高一级的概念结构,然后把它 投射到用以把握目标域相应的概念结构中去,从而形成二者的映射关系。受话人依据此映射关系进行 概念的跨空间投射和映射,由显性信息推导出隐含信息[5】。例如:Argument is war.(辩论是战争。)战争 这个隐喻概念决定了人们对争论的认知和理解,人们对待争论的方式是由战争的概念知识投射到争论 所构成的。Lokoff认为,隐喻映射中存在意象图式。Lokoff&Johnson也指出意象图式是“人的感知活动, 身体体验和认知操作中反复出现的结构[6】0 ggLokoff&Turner发现知识图式在常规隐喻的理解中也起着 重要的作用¨ 。 隐喻认知观阐释了隐喻在人类思维概念过程中的作用,指出隐喻具有组织人类概念系统和作为认 识事物的新视角的功能,隐喻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方式旺ll盟。 。各民族认知思维迥然不同,因而隐喻 性语言必然蕴藏了丰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因此,译者要准确把握认知性隐喻语言,还必须熟悉和掌 握源语与目的语中的社会文化内涵。 三、英汉隐喻文化认知比较 Kovecses在他的《隐喻:实用介绍》一书中把引发隐喻文化差异的原因分为两大类 :一种是广义的 文化语境,指在某一特定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概念和观念;另一种是某一文化所处的自然环境。正是由 于不同文化中的概念内涵不同,所以人们对同一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差异。本文通过比对英汉隐喻中 的目标域(喻体),来阐述英汉隐喻文化认知的同质性和异质性,以便选择恰当的翻译技巧。 1.同一喻体的等效文化认知 尽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等,但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球上,他们赖以 生存的外部条件包括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等都存在着相同之处。基于共同的认知经验,人们在选择喻 体的视角方面,时常存在着完全等值的对应关系,即喻体与喻义完全对应。如: ’ a.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b.as light as feather轻如鸿毛 c.as sly as a fox像狐狸一样狡猾 d.a thunder of applause雷鸣般的掌声 2.同一喻体的非等效文化认知 在英汉语言文化中,处于不同文化语境的人们往往受到不同概念系统和认知结构的影响,即使对应 的喻体也往往赋予不同的概念意义。文化认知的差异性导致喻体所折射的隐喻意义的不一致性。如 “龙凤”在汉民族看来是代表吉祥如意、大富大贵内涵的神异动物,然而,在西方人看来“dragon”是一种凶 残肆虐的怪物,是邪恶的象征,喻指凶恶的人,撒旦、魔王、严厉而有警觉性的女人。这种“可怕的怪物” 与中国人乃至东方人心目中的“龙”是迥然不同的两种概念,其文化内涵是完全不同的。有趣的是, “dog”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喻义恰好相反。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op dog(最重要的人 物),lucky dog(幸运儿),这些比喻性的词语中的dog是褒义的,而汉语里“狗”则与一系列贬义词联系在 一起。如“狗急跳墙、狗腿子、狗崽子、狗杂种等” 3.不同喻体的等效文化认知 英汉隐喻中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喻义相同而喻体不同。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认知方式上的差异, 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同一事物,因此也会采用不同的喻体。例如: a.as stupid as a goose蠢得像头猪 b.a lion in the way拦路虎 ・6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c.a black sheep害群之马 d.donkey in a lion’8 hide狐假虎威 4.喻体缺省的文化认知 从语言哲学的理论上讲,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文化意义是完全可以为另一种语言所接纳。但事实 上,作为承载全部文化信息的英汉语言,由于文化认知的错位或缺失,影响了英汉喻体的建构,在其语素 之间缺乏意义和表达上所需的线性及功能互换性,最终导致词语外延和内涵的不对等关系。这种现象 不是简单的英汉语词不对应问题,而是政治、经济、文化、地域风俗、宗教信仰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英汉 文化认知的缺失或错位。汉语中许多隐喻性的歇后语、双关语、典故、成语、神话故事等都与特定的历史 文化背景相关联,对目的语而言就是文化认知上的缺省。如历史故事“郑人买履”、“滥竽充数”、“掩耳盗 铃”等;源于佛教的比喻性词语,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在英语中,有许多比喻 性词语来自于体育运动,如来自于棒球的tO no get to first base(没有跑到第一垒,没有取得初步成就);to have two strikes against one(三击两不中,处境不利);橄榄球中的to carry the ball(执球,负主要责任);拳击 比赛中的t0 hit below the belt(打对方下身,用不正当手段打击别人)等。 四、隐喻的翻译 翻译,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语言间的转换,但实质上它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翻译就是要在两 种文化之间进行比较、引进和吸收。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由于人 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认知性隐喻是人类构建其概念系统的共同基础,同时,隐喻所 承载的文化信息特别集中,并且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色,因此Newmark指出,“隐喻的翻译就成为翻译 中最复杂的问题”【9 Jl∞。 文化传译总体上遵循两种原则: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和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即同化和异化。根据美 籍学者Venuti的观点,所谓“通顺的翻译”或“同化”的翻译,实质上是以本族语为中心,篡改外国文本的 过程,体现的是民族中心主义和帝国主义文化的价值观u们。同时,完全“同化”的翻译还会造成文化蒙 蔽的不利后果,有悖于促进文化交流的初衷。然而完全“异化”的译文很难为普通读者所接受。因此,在 实际翻译中,两者应交替使用,正如Nord所说“不同翻译的目的决定不同的翻译策略。”【‘u具体到隐喻的 翻译实践中,就是译文是否有必要再现原文的意象(喻体)和喻义,以及如何再现他们的问题。针对这个 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的翻译技巧。 1.保留原文意象和喻义 这种技巧适用于英汉语言中文化认知等效的隐喻。对于此类隐喻,处理起来比较简单。译者只须 直译,就可再现原文的语言形式,又可保留原文的比喻,做到神形兼备,是一种理想的翻译技巧。例如: (1)We are now drowning in information.(现在我们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之中) (2)All the world is a stage.(整个世界是个大舞台) 。 当然,喻体喻义完全等值的隐喻在英汉中毕竟不多见。但是,对于非等值的隐喻,只要能被译人语 读者理解和接受,不会产生语言与文化上的误解,就可运用下面的直译加补偿的技巧。 2.保留原文意象.进行补偿 这种技巧是指在再现原文意象的基础上,在文内外进行加注或解释,来传达原文的喻义。这种技巧 通常适用于“同一喻体的非等效文化认知”的情况,即喻体相同而喻义不同。如“…and now she and her sister lead a cat nad dog life together.”,如果把划线部分译成“过着猫狗生活”,译文读者从自己的认知图式 出发,会误解为“她们过着非人的生活”而不是“她们过着猫狗不合的生活”;再如:“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译成“运煤到纽卡斯尔,多此一举(注:纽卡斯尔是英国的一个产煤中心)”。译者用了“多此一 举”和一个注释来补充它的含义,便于读者理解。这种翻译技巧既保留了原语的异质成分,又大大丰富 了译人语的语言文化。事实上,英语中许多比喻性词语就是通过这种方法进入汉语的,如“金元外交”、 “鄂鱼的眼泪”、“武装到牙齿”、“潘多拉宝盒”、“最后的晚餐”、“犹大之吻”等等。此外,处于劣势文化的 译者有责任和义务向世界宣传和介绍自己的语言文化,改变与强势文化的不平等地位,那么这种直译+ 补偿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战斗工具。在这方面,杨宪益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的《红楼梦>英译本基 ・67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本上是使用此译 。 但是,一般译者使用时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使用过多,会增加读者阅读困难。另外,如果为了 追求文化的动态对等,过于注重细微的差别,则译文的效果也会受损。例如:他已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翻译这个句子,如果要不偏不倚地保留原文的意象,必须在译文中引入整个楚汉相争的历史故事。这样 就会转移读者的注意力而舍本逐末。因此,译者遇到这种情况时,必须放弃原文的意象,转而寻求其它 的翻译方法。 转换成译入语文化意象 当译者不得不牺牲源语文化而无法再现原文意象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看能否转换成目的语中表达 相同喻义的意象。这种方法适用于“不同喻体的等效文化认知”的隐喻,即喻体不同而喻义相同。Nida 就极力主张这种功能上的对等,他认为【 1,“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 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关联理论也认为语言交际以最佳关联为取向,以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 最大的语境效果,并以此推导构成交际n 。不去考虑文化因素,单从等效和语用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 不失为隐喻翻译的好方法。例如: I think he w鹊remarried and had a lioness at home 译文:他是再婚了,但我想他的太太又是个母老虎。 ‘!Don’t be 8cKred,chickens!”c ̄ite her voice wiht teaSing gaiety. 译文:“别害怕,你们这些胆小如鼠的东西!”只听他用戏谑的口气说道。 That theory doesn’t hold water. 译文:那个理论站不住脚。 译者是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图式来重组原文的形象语言,从而使译文通顺流畅,但不利于读者了解 异域文化。事物总是辨证的,有优有劣。当译人语没有等效的文化意象来替代原文时,译者只能意译 了。 放弃原文意象。直接揭示喻义 隐喻化的普遍原理证明,源语和目的语都存在隐喻的多义性和可变性,二者交互作用,使严格意义 上的所谓直译成为幻想 】。这话虽然偏激但也不无道理。由于英汉民族认知思维方式差异较大,相当 部分隐喻的意象无法在目的语中再现,译者只能做欠额翻译,不得不舍弃原文文化因子。这的确是翻译 中的无奈。不过,这也证明了,作为译者,我们必须做出取舍,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如: Every family is said to have at least one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译文:据说家家户户多多少少都有自家的丑事。 三个人品字式坐下,随便谈了几句。(<子夜>) 译文:hTe three men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 nad began ̄ually chatting. 放弃原文意象和喻义 有时候,原文的隐喻在译文中可有可无,不会对语篇的发展起任何作用,也不会造成任何语义上的 流失;相反,传译过来反而增加读者的阅读困难或分散他们的注意力。这时候,可考虑在译文中放弃整 个隐喻。不过,这种情况极为少见,译者应慎重。这里所说的放弃是译者高超的翻译技能的体现,而决 不是不负责任的简单的放弃。例如: ’ “Whether is it better,I aSk,to be a slave in a fool’s paradise at Marseilles一一一fevered wiht delusive bliss one hour suffocatign wiht the biterest tears of ermorse and shame the next….”(Jane Eyre) 这里的“a fool’s paradies”(一个令人愚蠢的天堂)是一个英语成语,来源于宗教,表示“片刻的虚幻的 幸福”。作者用了破折号在后文中解释它的喻义,说明原文读者对这个成语也可能比较陌生。显然,翻 译它徒劳无益,一则原文读者都比较陌生,二则它的含义在后文中提到了。所以,最佳的办法是略而不 译,笔者试译如下: “我自问,在马赛过这种奴隶般的生活,究竟是疯狂地享受片刻的虚幻的幸福接着就悔恨、伤心地流 泪好呢;还是…” ・6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五、结语 隐喻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使用现象,同时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客观世界的认知方式。人类 赖以思维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是隐喻性的。作为一种思维认知方式,隐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 丰富的文化内涵。总之,隐喻植根于我们的语言、思维、文化,甚至行为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隐喻的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显得尤其重要。译者翻译隐喻时要警惕文化“陷阱”,因为“隐喻修辞有时侯就像一 种外包装(deception),或多或少会给读者造成错觉,从而隐蔽作者的真实意图 】l∞。”因此,隐喻的翻译要 求译者必须精通两国语言(bnillgIlali锄)和两国文化(bicuhuralism),王佐良指出,“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 义的文化人。他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确实如此,但是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 言.眦巧 无论采用什么翻译策略,译者都要了解隐喻的思维认知过程,着眼于源语的文化内涵,力图克服 两种语言与文化之间的不可比性所造成的不可译性,真正让翻译成为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 参考文献: [1]Richards,A. e Philosophy of Rhetoric[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65. [2]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Lakoff,G.&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Universiyt of Chicago Press,1980. [4]黄华新.论汉语人生的隐喻认知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5,(4):23—26. [5]王红孝.隐喻的空间映射与概念整合[J].外语教学.2004,(6):9—12. [6]Lakoff,G.&Johnson.Philosophy in the Flesh[M].Beikeley.1997.79. [7]Lakoff,G and Turner M.More thna Cool Reason: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65. [8】Kovecses.Metaphor:A Pracitcal Introdue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yt Press.2002.167. [9]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 ̄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oo1. [10]陈刚.从语用和文化角度看比喻翻译[J].外语研究,2002,(1):53—56. [11]Nord.C.Translating as a P.rpo ̄ul Activiyt: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Manchester:St. Jarome.1997. [12]金缇.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14. [13]王斌.概念整合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1,(3). [14]谢之君.翻译中的隐喻性认知[J].上海:上海科技翻译,2ool,(3). [15]王佐良.翻译中的文化比较[A].郭建中.文化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 On Cognitive Metaphor and Its Translation LU Zhong (Faculyt of Foreing Languages,Nanchang Institute 0fTechnology,Nanchang330099,China)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gniitve metaphor holds htat metaphor is not just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way of thinking and cogniiton,and that hte conception system man lives by is by nature metaphorica1.Meanwhile, metaphor is a cultural phenomenon.A deep and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etaphorical cultural cognition is oondudve to the appropriate selection oftranslation strategies,thus promoting ero6s—cultural communication. Key words:Cognition;Metaphor;Culture;Translation ・6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